標籤:

小說概述

經過很長時間的孕育,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小說粗具規模。這一時期的小說就其內容,大體可分為「志怪小說」和「軼事小說」兩類。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宗教迷信思想盛行,神鬼小故事不斷產生,談鬼神怪異的「志怪小說」也就大量出現,保存到現在的有三十餘種,其中干寶的《搜神記》成就最高,是這類小說的代表。

處於小說發展初期的「志怪小說」一般還只是粗陳梗概,目的在於證明上天和幽冥境界的存在和感靈,但也有粗具短篇小說規模的作品,如《搜神記》中的《幹將莫邪》就以短小的篇幅記錄了一個驚險曲折的故事。

魏晉南北朝時,品評人物之風盛行,因此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的「軼事小說」便興盛起來,比較完整地保存到現在的是《世說新語》。它是初創時期的「軼事小說」的集大成之作,編撰人是劉義慶(403~444)。

《世說新語》大部分篇幅描寫士族階層的「名士風度」,還有一些記載了晉司馬氏的暴政、豪門士族的享樂生活,此外還有稱頌好人好事的內容。善於通過富有特徵性的細節勾勒人物性格,記言敘事巧妙結合,語言精鍊含蓄、雋永傳神是《世說新語》藝術上的成功之處。《世說新語》是中國筆記小說的雛形,對後世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的許多故事被後代作家常做為創作素材加以利用。

到了唐代,中國小說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雖然題材上仍離不開搜神索逸,但較之魏晉南北朝小說,情節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鮮明,文辭更華艷,結構更闊大。

唐代稱小說為傳奇。唐人傳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短篇小說的成熟。因為它已超出了記錄傳聞逸事的範疇,而成為文人有意識的創作。唐人傳奇大體可分為三類內容:

1神怪故事。這是直接繼承筆記小說的神仙怪異小說,著名作品有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這兩部作品諷刺了熱中功名富貴的封建士子。

2戀愛故事。這一部分是唐代傳奇小說中最有價值的作品。如《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任氏傳》、《柳毅傳》等都是有名的作品。它們大都歌頌堅貞不渝的愛情,譴責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並且塑造了一系列爭取婚姻幸福的婦女形象。

《柳毅傳》講的是落第書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龍女傳書,使她獲得解放,後歷經坎坷,倆人終成眷屬的浪漫故事。人物描寫是這部小說最成功的地方。柳毅的正義、龍女的深情、錢塘君烈火般的個性,都刻畫得十分鮮明。它用幻想反映現實的手法,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

《李娃傳》通過妓女李娃與滎陽公之子這對地位懸殊的戀人歷經風雨,終於獲得幸福的故事描寫,批判了封建門閥觀念,歌頌了郎才女貌的愛情標準。小說人物形象豐滿,情節曲折,筆法清麗。

3俠義故事。這類作品描寫俠客義士懲強扶弱的英雄行為,代表作品有《紅線傳》、《謝小娥傳》等。

唐人傳奇不僅在題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說,而且藝術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唐人傳奇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一個人物某段時期或一生的經歷,以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及思想發展。唐人傳奇是中國風格小說形式的開始,它的體制短小,但初具長篇小說的輪廓。

 

 

宋元話本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的一個嶄新階段。話本就是「說話藝人」的底本。「說話」是宋代民間娛樂場所中的一種伎藝。當時屬於說話的範圍的有:小說、講史、說經、合生或諢話四種。

「講史」是講述史書上歷代興亡和戰爭的故事。這一體裁是後代演義小說的起源。

「說經」是演說佛經故事。

「小說」是說話中影響最大的一家,所講述的主要是愛情、神怪和俠義故事,故事較簡短,內容新鮮活潑,因此廣受歡迎。現存的「小說」話本以愛情、公案類作品居多,成就也最高。《碾玉觀音》、《鬧樊樓多情周勝仙》是這類愛情小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們均以愛情為主題,表現市井小民、尤其是婦女反抗封建勢力的鬥爭活動。公案類的作品以《錯斬崔寧》、《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最有特色。這兩部作品揭露了封建官府的黑暗,表現了人民的反抗。

宋元話本比以前的小說又有許多發展之處。首先,為使情節更能吸引觀眾,說話人在布局小說的結構時,設下層層懸念,步步引人入勝;其次,說話人已開始運用有典型意義的細節來刻畫人物,如特定環境下人物的內心活動和言行等。此外,某些人物對話富於戲劇性,更能表現人物性格。

自話本開始,通俗、生動的語言得以普遍應用,這使得中國文學語言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話本在結構布局和人物刻畫上所運用的現實主義手法相比這之前的小說也是個大的進步。

明代,隨著政治、經濟和哲學思潮的發展和變化,小說作品日益為人們所接受,加上印刷術的發達,因此小說在已往的成就基礎上進一步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出現了眾多長、短篇作品。

元末明初,在宋元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產生了一批長篇章回小說,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殘唐五代史演義》、《平妖傳》、《水滸傳》等。

章回小說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它的人物和內容依託歷史,但又不拘泥於史實,比講史的篇幅更長,內容更多,並且清楚地分了卷,每卷又分節,每節前另加目錄以說明主要內容。《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從此之後,歷史小說開始大量興起,從《開闢演義》一直到《清宮演義》。

明中葉以後,小說在以往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得了更大的發展:閃耀著浪漫主義異彩的《西遊記》首先亮相,緊接著又出現了以家庭生活為題材的《金瓶梅》。除此之外,數量最多的是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著名的作品有:《新列國志》、《北宋志傳》、《英烈傳》、《隋史遺文》。

《西遊記》出現後,神魔小說曾風靡一時,其中比較成功的是《封神演義》。在這部長篇小說里,作者以武王伐紂的故事為底本,博採民間傳說,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將它演繹成通過神魔鬥法,曲折影射現實的長篇神魔小說。

話本的大量刊行,逐漸引起文人注意,他們由對話本的編輯、加工,進而模擬話本寫作,這就出現了主要供案頭閱讀的文人模擬的話本,通常稱之為擬話本。馮夢龍在宋元話本和明代擬話本的基礎上,加工編成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短篇小說集,簡稱「三言」。凌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兩個擬話本集子,簡稱「二拍」。「三言」和「二拍」代表了明代短篇小說的成就。

馮夢龍(1574~1646)的「三言」中,每個短篇小說集各有40篇作品,主要內容表現為三個方面:

1描寫婦女追求幸福愛情,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佔花魁》、《玉堂春落難逢夫》等。這些故事強調相愛的真摯,痛斥負心的薄情,提倡男女雙方相互尊重。

2揭露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寫忠言直諫的沈鏈同嚴蒿父子及黨羽的鬥爭,《灌園叟晚逢仙女》寫受欺凌的莊稼漢仰杖花神之力懲治惡霸的故事。

3讚頌友誼,譴責背信棄義的行為,如《施潤澤灘闕遇友》、《桂員外窮途懺悔》。

比較話本,「三言」的主題集中,情節曲折,人情世故描繪豐富,細節和心理刻畫細膩,但矛盾衝突不夠尖銳,語言欠生動。

凌初(1580~1644)的「二拍」包括小說78篇。作品多取材於現成書籍,主題多寓有勸懲之意。明中葉後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得以在書中表現,如《轉運漢巧遇洞庭紅》、《疊居奇程客得助》等篇,描繪了商人在海外冒險追逐金錢的活動。愛情類作品中的《宣徽院仕女鞦韆會》,公案類作品中的《進香客莽看金剛經》等也都較有特色。「二拍」中有許多充斥著色情、宣揚迷信的篇章,甚至還有歪曲農民起義的內容,影響了作品的價值。

清朝,《聊齋志異》將中國文言小說推至高峰,長篇白話小說的創作也取得巨大成就,誕生了《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一批經典之作。

清中葉之前,英雄傳奇小說佔主流。陳忱的《水滸後傳》寫了32位倖存的梁山好漢再舉義旗,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到海外創業的故事。書中的人物既繼承了《水滸傳》中的性格特徵,又在現實鬥爭中有所發展。全書在繼承了《水滸傳》反抗官府精神的同時,又增加了表現愛國主義的主題。

《說岳全傳》由錢采、金豐在各種「岳傳」基礎上加工而成。主人公岳飛在書中是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統帥,同時又帶有嚴重的愚忠的封建思想。兀朮、秦檜夫婦等反面人物的醜行劣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明末清初,封建社會日趨沒落,對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探討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小說中,《醒世姻緣傳》即是這樣一部值得一提的小說。這部書以百萬字數,描寫了一個冤讎相報的兩世姻緣的故事。全書圍繞婚姻這條線索,生動地描繪了社會各階層人物的群像,深刻地揭露了現實的黑暗,敏銳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金錢勢力的上升趨勢。

諷世小說中《鏡花緣》算得上是優秀之作。全書100回,寫百花仙獲罪,被謫凡間,托生唐敖之女小山。唐敖落第,出海遠遊,歷觀海外諸國奇人異事後,入小蓬萊求仙不歸。小山出海尋父,意外獲得天書,回國恰逢女試,及第重返仙山。書中作者竭力描繪海外奇聞,藉以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

清末,古典小說逐漸呈衰落之態,除產生《三俠五義》、《小五義》、《青樓夢》、《海上花列傳》等俠義和狹邪小說外,還出現了像《蕩寇志》那樣具有反動性的作品。

隨著改良運動的蓬勃發展,文學改良的呼聲也高亢起來,以李伯元(1867~1906)的《官場現形記》和吳趼人(1866~1910)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代表的譴責小說,自覺地將改良主義做為小說的主要內容,揭露官場的黑暗、帝國主義的罪行。此外,這一時期,劉鶚(1857~1909)的《老殘遊記》也通過描寫一個江湖醫生的所見、所聞、所為,反映了晚清時的某些社會現實。曾樸(1871~1935)的《孽海花》在晚清小說中成就較高。作品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為主線,表現了當時所謂「高雅斯文」的名士文人的腐敗生活和風氣。

「五四」時期的文學革命掀開了中國文學發展新的一頁,小說的形式和內容都在文學革命的浪潮中獲得巨大突破。

魯迅的日記體短篇《狂人日記》衝出古典小說筆記體的敘述方式,創造了全新的形態,即經濟、靈活、多樣的結構特點。但在描寫手法和小說風格上,他依然繼承了傳統小說的特色。內容上,新小說傾向於反映人生的真面目。在新小說形成時期,魯迅的《吶喊》、《彷徨》兩部小說集脫穎而出,成為新小說乃至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奠基石。

1921年成立的文學研究會的諸成員,高舉文藝為人生的旗幟,創作了大批問題「小說」,其中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超人》,廬隱(1898~1934)的《海濱故人》,許地山(1893~1941)的《綴網勞蛛》、《春桃》,王統照(1897~1957)的《沉思》、《微笑》,葉聖陶(1894~1988)的《潘先生在難中》等都是發韌之作。對於作品中提出的家庭、婚姻、出路等問題,他們很少從政治、社會的角度來解釋,而只是當作人生問題來探討。這些作品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即表現泛愛思想,批判對「愛」與「美」的毀滅。

20年代中期,以鄉土回憶為題材的小說興盛起來,人們稱之為鄉土文學。鄉土文學是為人生派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支脈,它所表現的農村生活主要包括:農民的種種苦痛和他們的覺醒以及鄉村地主階級和小有產者的敗落。主要的作家作品有王任叔(1901~1972)的《疲憊者》,彭家煌(1898~1933)的短篇集《慫恿》、《茶杯里的風波》,台靜農(1903~)的短篇集《地之子》、《建塔者》,許欽文(1897~1984)的《天二哥》,魯彥(1901~1944)的《自立》、《黃金》等。這些小說多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並促進了新文學向現實主義的深化。

與「為人生派」並存的還有「為藝術派」小說。這類小說創作,郁達夫成就最高。郁達夫(1896~1945)早期代表作是短篇小說集《沉淪》。它以留日學生的生活為題材,表現了民族壓迫對他們造成的精神傷害,後來他又創作了《春風沉醉的晚上》、《她是一個弱女子》、《遲桂花》等獨具抒情味道的小說。為「藝術派」的另一位重要作家是張資平(1893~1959)。他的代表作是《沖積期化石》、《植樹節》等。

20年代末,在無產階級的倡導和革命運動影響下,中國「左翼」作家的創作收穫頗多,茅盾的《蝕》三部曲表現了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感,柔石(1902~1931)的代表名篇《二月》和葉聖陶的《倪煥之》也屬幻滅類小說。丁玲出於革命失敗後對現實生活深深的幻滅感而創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記》使她一舉成名。

與幻滅情緒相對,文壇上同時還出現了激憤小說,蔣光赤的一些作品最有代表性,如《麗莎的哀怨》、《野祭》、《最後的微笑》等。

革命文學運動初期,許多左翼作家的創作難免帶有概念化的痕迹,但張天翼、沙 汀、艾蕪的作品基本上沒有這一弊病。張天翼(1906~1985)的創作題材涉及各階級、各階層,其中以描寫小資產階級「灰色人生」的作品最能顯示他的藝術個性。他的這類作品較為出色的有《皮帶》、《從空虛到充實》、《宿命論與算命論》等。沙汀(1904~)的小說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暴露四川農村基層政權腐敗和地方軍閥罪惡的故事,代表作有《丁跛公》、《代理縣長》、《獸道》、《兇手》、《在祠堂里》等。他的作品常把自己的主觀感情隱藏於殘酷的故事後,因而筆觸顯得異常冷靜。艾蕪(1904~)小說的貢獻主要在於他對題材的開拓。他的《人生哲學的第一課》、《山峽中》、《山中送客》等,描繪了邊境各種流浪者的奔波和失望,小說帶有濃郁的異地情調和傳奇色彩。

30年代,小說領域出現了茅盾、老舍、巴金等人的一批優秀長篇系列作品,這些大型作品的成功,是30年代文學獲得突破性進展的標誌。此外,四川的李*c人(1891~1962)的長篇《死水微瀾》,和他後來的《暴風雨前》、《大波》,從中日甲午戰爭寫到辛亥革命,包括許多四川的重大歷史事件,構成了現代重要的長河小說。《死水微瀾》是李*c人最成功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它成功地塑造了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對人情、風俗、服飾、飲食等描寫絲絲入扣,一派蜀地風情。

30年代銷量最多的小說,當屬張恨水的《啼笑姻緣》。張恨水是「五四」以後,鴛鴦蝴蝶派中最有成就的作家,除代表作《啼笑姻緣》外,還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名篇,抗戰時期,他站在民族立場上,寫了《八十一個夢》、《五子登科》等諷刺小說。

30年代文壇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許多作家以他們不同的作品豐富了這個時期的小說創作。側重於道德批判的沈從文(1902~1988)是創作數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最優秀的作品是那些描寫家鄉湘西地區人情風俗的小說,代表作品有《邊城》、《蕭蕭》、《龍朱》、《月小景》等。他筆下墮落的現代文明、淳樸的民風、鄉村的愚昧都傳達出他構築一個善與美的世界的人生理想。

「九一八」事變後,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創作,要數蕭軍和蕭紅為代表的東北作家群的成就和影響最大。蕭軍(1907~1988)的《八月的鄉村》、蕭紅(1911~1942)的《生死場》被左翼作家們肯定為給中國文壇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場面的傑作。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小說與整個戰時文學一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批反映抗日鬥爭中人們精神面貌的作品湧現出來:正面歌頌抗戰期間新人物、新事物的有:丘東平的短篇《暴風雨的一天》、蕭乾的《劉粹剛之死》、艾蕪的《秋收》、姚雪垠的《差半車麥秸》等。從反面揭露阻礙抗戰的陰暗面的作品有張天翼的《華威先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館裡》等。

這時期出現了一些回憶性小說。它們多是作者對過去生活的回顧,重要的有蕭紅的長篇《呼蘭河傳》,端木蕻良的長篇《科爾沁旗草原》,齊同的長篇《新生代》,駱賓基的長篇《混沌》等。

隨著戰爭的深入,淪陷區的文學很難有所發展,因此,解放區和國統區小說創作成為戰時小說創作的主要組成部分。

延安文藝整風之後,在「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指導下,解放區群眾文藝運動蓬勃發展。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在小說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做出了可喜的貢獻,而貢獻最大的當屬趙樹理。他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等名篇成功地塑造了翻身農民的形象,深入地反映了40年代解放區農村的變革。題材、語言與趙樹理相近的作家是康濯,他的代表作有《我的兩家房東》、《親家》、《臘梅花》。他的小說認真而不刻板,細緻而不煩瑣,生動而樸素,淳厚而清新。

在短篇小說方面,孫犁和劉白羽也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成績。孫犁以描寫農村婦女生活題材見長,劉白羽則側重於軍事題材,他的《無敵三勇士》,是最著名的一篇。典型環境的渲染是劉白羽小說的最成功之處。

出現較晚的解放區長篇小說大都注重表現重大題材。歐陽山(1908~)1946年出版的《高幹大》、柳青1947年完成的《種穀記》是描寫農村發展生產的優秀作品;草明的中篇《原動力》是工業題材的成功之作;反映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鬥爭的作品有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風驟雨》等。

解放區軍民可歌可泣的鬥爭生活為新英雄傳奇提供了發展的土壤,柯藍的《洋鐵桶的故事》,出現較早,接著馬烽、西戎又合著了《呂梁英雄傳》,兩部小說深受歡迎。袁靜、孔厥的《新兒女英雄傳》是這一品種的最佳作品。小說描寫的是抗戰時期,白洋淀地區農民英勇抗擊日寇的故事。

皖南事變之後,國統區中長篇小說碩果累累,這些作品已不再只流連於戰爭的表面描寫,而是對戰爭背景下的現實生活進行深入的挖掘。這時期著名的作品有:茅盾的《腐蝕》,沙汀的以《陶金記》為代表的三部反映四川農村生活的系列小說,艾蕪的《豐饒的原野》、《故鄉》、《山野》,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的錢鍾書(1910~ )的《圍城》等。

社會主義文學開拓時期(1949~1956),小說成就最大的是那些反映革命戰爭和農村生活的作品。例如:劉白羽的《火光在前》、徐光耀的《平原烈火》、柳青的《銅牆鐵壁》、杜鵬程的《保衛延安》、知俠的《鐵道游擊隊》、高雲覽的《小城春秋》、王願堅的《黨費》、峻青的《黎明的河邊》、楊朔的《三千里江山》、陸柱國的《上甘嶺》等,是以革命戰爭為題材的受到廣大讀者熱烈歡迎的著名作品。

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在這一時期佔有很大比重,著名的作品有:趙樹理的《登記》、《三里灣》,馬烽的《結婚》,高曉聲的《解放》,李準的《不能走那條路》,泰兆陽的《在田野上,前進!》,孫犁的《鐵木前傳》,康濯的《春種秋收》,劉紹棠的《青枝綠葉》,李滿天的《水向東流》等。

這時期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尤其反面形象突破了臉譜化、簡單化的寫法。作品注重表現矛盾衝突,描寫人物著力解剖人物的內心世界。

從1957年到「文革」前夕,長篇小說創作進入新中國建立後第一次高潮。這時期的長篇小說,不僅數量多,而且在反映生活的深度與廣度方面也都有很大進展。在表現中華民族勇於反抗、敢於勝利的優良傳統方面,有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部)、李*c人的《大波》、歐陽山的《三家巷》、艾明之的「火焰三部曲」第一部《火種》等;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摧毀舊世界的鬥爭的有:梁斌的《紅旗譜》、陳靖的《金沙江畔》、吳強的《紅日》、馮德英的《苦菜花》、劉流的《烈火金鋼》、曲波的《林海雪厚》、楊沫的《青春之歌》、羅廣斌和楊益言的《紅岩》、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展現農村社會主義建設巨幅畫卷的有:柳青的《創業史》、周立波的《山鄉巨變》、康濯的《水滴石穿》等。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是以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為內容的佳作。

此外,以工業、部隊、知識分子為題材的許多作品,都豐富了這一時期小說的社會容量。

如此豐富的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李自成、江姐、朱老忠、梁生寶、林道靜、楊子榮、周炳等一批具有真實感、立體感、時代感的人物,帶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進入現代小說的人物畫廊。

在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上,這一時期的許多長篇在吸收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又借鑒了外國文學中的某些表現手法,在這方面,作家們做出了許多新的嘗試。

這一時期的短篇小說正視現實矛盾,敏銳地捕捉新題材、新人物、新角度,提出並回答了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李準的《李雙雙小傳》、艾蕪的《南行記續篇》、趙樹理的《「鍛煉鍛煉」》、馬烽的《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賴大嫂》等;胡萬春的《特殊性格的人》、陸文夫的《葛師傅》等工人題材的作品帶來了新的氣息,王願堅的《七根火柴》、峻青的《交通站的故事》、菡子的《萬妞》、茹志鵑的《百合花》、劉真的《英雄的樂章》等是對昨日戰爭歲月的回顧。

掀起新時期小說創作第一個熱潮的,是一批深刻地控訴十年動亂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和心靈創傷的作品的湧現,這批小說被稱為「傷痕文學」。「傷痕文學」的主體是短篇小說,包括劉心武的《班主任》、盧新華的《傷痕》、陳國凱的《我該怎麼辦》、王蒙的《最可寶貴的》等。以葉辛的《蹉跎歲月》、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為代表的、為數不多的長篇小說,也是「傷痕文學」中的成績突出者。「傷痕文學」中還有一類作品,它們以謳歌革命戰士堅持鬥爭、不屈不撓的高風亮節為主題;從維熙的被人稱為「大牆文學」,取材於監獄生活的系列作品,是這部分小說的代表。《大牆下的紅玉蘭》是從維熙的代表作。張潔的《森林裡來的孩子》、張賢亮的《土牢情話》、葉蔚林的《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等作品,是以讚美人民美好情操為主題的「傷痕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傷痕文學」亮出「傷痕」後,接下來自然就是對歷史悲劇根源的探尋。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首先反思了極「左」思想的危害。此外,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劉真的《黑旗》、張弦的《記憶》、魯彥周的《天雲山傳奇》、王蒙的《蝴蝶》、古華的《芙蓉鎮》等等,都是對歷史事實的深入回顧思考,因此它們被稱為「反思文學」。

1979年,正當「反思文學」方興未艾之際,蔣子龍以他特有的敏銳感覺和出色才識把目光投向了一個嶄新的領域。他的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以振聾發聵的思想和藝術力量,為新時期文學開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棗「改革文學」。很快,「改革文學」的大旗下便聚集了一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蔣子龍除《喬廠長上任記》之外,又陸續發表了《開拓者》、《赤橙黃綠青藍紫》、《燕趙悲歌》等。此外,還有柯雲路的《三千萬》、《新星》、《夜與晝》,水運憲的《禍起蕭牆》,張賢亮的《龍種》、《男人的風格》,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李國文的《花園街5號》,陳冲的《無反饋快速跟蹤》,張契的《改革者》,賈平凹的《雞窩窪人家》和《浮躁》等。這些作品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各條戰線的人們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

建國後成長起來的第一批青年作家,修復好「文革」中折斷的文學翅膀,在新時期再次振翅高飛。鄧友梅在新時期伊始就創作了《我們的軍長》和被譽為中篇「開路先鋒」的《追趕隊伍的女兵們》。80年代後,他的創作轉向對市民生活的描寫,創作了《尋訪「畫兒韓」》、《那五》、《煙壺》等充滿地方色彩和民俗風情的作品,表現了他獨特的美學追求。

汪曾祺以短篇小說《大淖記事》、《受戒》從逝去的年代裡發掘蘊藏於各種人物身上的美好情愫,表達他對歷史文化的見解。

劉紹棠對「鄉土文學」的倡導與實踐,為新時期小說創作做出了獨特貢獻,代表作有《蒲柳人家》、《漁火》、《蛾眉》、《瓜棚柳巷》、《魚菱風景》、《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陸文夫的「小巷文學」在讓人們欣賞蘇州小巷中人物的表演的同時,細細地體味人生的真諦。

馮驥才的「文化小說」《神鞭》、《三寸金蓮》等,以通俗的形式表達了鮮活的當代意識。

何士光以清澈的憂鬱細膩地刻畫了普通知識分子的心理。代表作為《草青青》、《似水流年》。

 

 

改革開放後,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啟發了許多人回過頭去追尋自己的文化傳統,80年代中,一度出現了一股尋根熱,這就是所謂的「尋根文學」,代表人物有:賈平凹、韓少功、李杭育、鄭萬隆等。其中雖不泛象鄭義的《老井》這樣的優秀之作,但仍有許多內容雜蕪、手法怪異,令人費解的作品。

軍旅題材小說在新時期,題材相對獨立而自身發展又始終持續不斷並有所突破。80年代,徐懷中的《西線軼事》首先突破以往注意戰爭過程與場面的寫法,通過主人公劉毛妹矛盾、憂怨、苦悶的內心世界,展示了歷史傷痕與當代軍人職責之間對立而統一的思想與情操。很快,新時期的「軍旅文學」便擁集有:朱蘇進的《射天狼》,朱春雨的《沙海的綠蔭》、《亞細亞瀑布》,簡嘉的《女飲事班長》,李斌奎的《天山深處的大兵》,劉兆林的《雪國熱鬧鎮》,李存葆的《山中那十九座墳塋》,韓靜霆的《凱旋在子夜》等大批優秀作品。新時期的「軍旅文學」較之傳統的軍事文學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主要表現在:思想內涵豐富多樣,人物形象與情感複雜深刻,敘事方法新穎獨特。

新時期小說創作的另一支生力軍,是在新時期步入文壇的青年作家,他們中間有鐵凝、張抗抗、梁曉聲、王安憶、孔捷生、史鐵生、張承志等。王安憶以《雨,沙沙沙》為文壇所矚目,它以抒情詩般的輕柔訴說著對理解和溝通的渴望;張抗抗的《夏》、《北極光》等對當代青年的追求、理想、個性進行了深入地觸及;張承志的《黑駿馬》、《北方的河》等充滿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感與社會人生意蘊;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讓讀者感到逝去的歲月並非一片空白;梁曉生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講述著英雄毀滅後庄嚴升騰的價值觀;孔捷生的《南方的岸》以對城市空虛的極度厭倦表達對人生真正道路與真實價值的追尋……

由高行健、李陀等人提倡,經劉索拉、徐星等人實踐的現代派文學發展很快,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藍天綠海》,徐星的《無主題變奏》,劉西鴻的《你不可改變我》等,從各自角度展示了一代青年在舊價值觀廢棄後找不到新價值尺度的茫然與混亂狀態;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刻意追求與表現奇異、獨特的藝術感覺;馬原等人更多是在小說的敘事方式上下功夫。

我國的文學理論也是源遠流長,歷史上湧現出許多很有建樹的文學理論家,其中著名的就有二百多個。這些理論家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寶貴的文化財富,像南朝梁劉勰(約465~約532)的《文心雕龍》,南朝梁鍾嶸(466~518)的《詩品》,唐代司空圖(837~908)的《二十四詩品》,清末和民國初年王國維(1877~1927)的《宋元戲曲考》和《人間詞話》,就是成百上千部文學理論著作中最系統、最嚴密的經典作品。在現代文學史上,又出現了許多傑出的文學理論家,他們的著作為我國豐厚的文學理論又增添了新的光輝。

推薦閱讀:

十天干概述
最近,鄰家便利店特別火啊,有沒有人知道這家店背後有什麼背景?
走向解脫 三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
多爾袞生平概述

TAG:小說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