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著名皇陵
05-27
秦 始 皇 陵(中國)西漢文學家劉向說:「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就其所處時代而論,劉向所經歷的世面實在不能算多。不過,秦始皇陵卻果真如他所言,在整個封建時代大大小小的墳丘中拔了頭籌,無論是陵冢高度、陵園規模,①甚至地宮 的豪侈程度,都確確實實地是空前絕後了。
推薦閱讀:
如今古墓已成蒼嶺,氣勢猶存地盤踞在陝西省臨潼縣驪山北麓。驪山又
名麗山,「其陰多金,其陽多玉」,風景優美,素有「綉嶺」之稱,秦始皇貪慕麗山的美名,故長眠於此,連墳墓都號「驪山」。驪山墓面朝渭水,背依驪山,佔地總面積約63·7平方千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果然是「千古一帝」的風範。驪山墓始建於公元前227年,當時秦始皇還未成為始皇帝。他姓嬴名政,是個剛剛繼承其父(秦莊襄王)王位的13歲的少年君主。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大約十年的時間裡,嬴政在他先世開創的霸業基礎上,兼并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近300年的割據混戰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空前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志得意滿的嬴政自認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自稱「皇帝」,又幻想皇權永固,可以二世、三世以至無窮
地萬代相傳,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是一個有為的封建君主,在他的統治下,大秦王朝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然而比這速度更快的,則是秦始皇不斷膨脹的奢欲。他無休止地役使天下人民,開疆拓土,修建長城,發動大規模的戰爭,疲病不堪的人民哀號呻吟,他置若罔聞,又大舉營造阿房宮,並徵發刑徒70萬人去繼續修建驪山墓。這一切,既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又大大損耗了秦國的國力,成為他自促秦朝滅亡的禍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終年53歲,這時驪山墓猶未竣工。驪山墓作為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皇陵,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帝王埋葬規制和陵園布局的先例。從秦始皇陵開始,不僅堆土成冢,而且建築豪華的
陵園和寢殿,這是與君主專制和皇權獨尊相適應的。古人講「視死如生」。秦始皇陵的規制就是仿照咸陽都城的規制,分內外兩城,呈南北狹長的「回」字形。內城周長2 520米,外城周長 6 294米,城四角設有警衛的角樓,內外城東、西、南、北四面各設城門。陵冢坐落於陵園西南,是完全依靠人工用純凈的黃土夯築而成的四稜台形土丘,有些像埃及金字塔截去上半部分尖錐的樣子。陵冢高120米,周長2177米,上面遍植草本以像山嶺。高大的陵冢雖然歷經2 000多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已降至76米,但仍冠歷代帝王陵墓之首。陵冢下據推測是巨大的豎穴式土坑,雖未經發掘,不能知道地宮的真面貌,不過,從《史記》記載還可略知一二,而這已足夠令人吃驚的了。至高
無上的皇權,極端的專制,無休止的奢欲,對長生不死的妄想和對死亡的恐懼在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身上奇妙地結合著,使他的行為充滿了愚妄和荒誕的色彩。他一面聽信齊人徐市(f¨扶)!海上有仙山!的鬼話,派他率幾千童男童女入海求取不死葯;另一方面費盡心力地為自己造陵墓。他把自己在人間的享受盡數搬到了地宮。地宮就是咸陽宮在地下的縮影。它掘地極深,用紋 ① 地宮:放置棺槨和隨葬品的地下室。 石砌築,以堵絕地下的泉流,並塗上「丹漆」以防潮;東西南北四面有結構宏大,布局奇特的墓道相通。槨室灌入銅液,可謂固若金湯。地宮內部構造極為複雜、陳設更盡侈麗;裡面建有豪華的宮殿,設有百官的牌位,奇珍異
寶不可勝數;墓室頂部排列著日月星辰的圖形,底部灌注水銀象徵江河大海,機械轉動,這九泉之下的銀河就能流動;還有黃金製成的大雁與野鴨翔空弋水,又有人魚脂肪做成的蠟燭,可以長明不息。這一切都強烈地昭示著「長生」。然而不死葯自然沒能求來,儘管神勇的始皇帝曾御駕親征,到海上用連弩射殺了據說阻擋求藥行程的大魚。始皇厭惡說「死」,百官不敢言死,但死亡終究要來。地宮再怎樣繁華,再怎樣酷似人間,也不能讓棺木中的屍骨起死回生了。可憐秦始皇還令工匠特製會自動放箭的弓弩,來保衛這於生命一無用處的墳墓;更可嘆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將始皇后宮中未生兒子的嬪妃全部殉葬之後,又將工匠全部活埋在這座大墓的中門和外門之間,以永保地宮的安全。根據近年來的考古材料,地宮仍然完好無損,拋開秦始
皇不言,這對於秦代文明的保存和研究來說倒確是一樁幸事。陵園的中心部分是寢殿,它位於內城的西北部,裡面放置死者生前的衣冠,供靈魂起居之用,這反映了秦始皇死後仍要統治天下,駕馭群臣的痴心妄想,這種富有代表性的想法付諸實踐便開創了古代帝陵建築寢殿的先例。從今日的殘磚斷瓦、土石遺迹尚能想像出當年宮殿建築的豪華壯觀。陵西側緊靠內城西牆是守陵人和侍奉宮人的住處,此外還有車馬坑、馬廄坑和珍禽異獸坑,完全是帝王生前的排場。陵園內還有一條高約10米,長1400米的排水大堤,以防水患,可見秦始皇陵園設計之周密,真稱得上是「千年大計」了。近年來,始皇陵周圍陸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兩乘彩繪銅車馬,這
是我國考古史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銅質車馬。銅車馬俑大約是真車真馬真人的一半,挽具齊全,裝飾華麗,造型生動,製作精巧,色彩鮮艷,是極珍貴的青銅藝術品。最能反映始皇陵豪華和宏偉的還是陵園東門外的兵馬俑從葬坑。三座兵馬俑坑共出土陶制兵俑上萬件,戰馬600餘匹,戰車120餘乘,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威震宇內,削平群雄的強大軍容。如今這座地下文物寶庫又重見天日,成為秦代陶瓷藝術和金屬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的見證,並被稱譽為「世界第八奇蹟」,這恐怕是始皇當年始料不及的。更讓始皇絕對意料不到的是秦始皇陵的開放。這座地下帝國於1961年被我國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修整的秦始皇陵作為中
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象徵,聞名世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來此領略絢麗多姿的秦代文明的風采。 唐太宗昭陵(中國)與秦漢時期不同,唐代皇帝的陵寢大部分沿用魏晉和南朝流行的辦法:在天然山峰的中部開鑿墓室,不起土堆,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而兀峰挺拔、上摩雲霄,相形之下,再高大的陵冢——如秦始皇陵——氣勢上也自遜了一籌。開創唐代帝王依山為陵先例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22千米九嵕山的主峰。九嵕山山勢突兀,海拔1888米;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亘及平野。照陵的玄宮(即墓穴)就鑿建於九嵕山南坡的山腰間,陵園方圓60千米,就氣勢之壯觀雄偉而言,可以說是空
前的了。昭陵從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死後開始營建,直到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入葬方告完成,歷時達13年。唐太宗生前曾宣揚儉約薄葬,這不過是怕掘墓之徒眼熱光顧,難保骸骨安寧。事實上昭陵建制十分奢華,據文獻記載,昭陵玄宮高懸,墓道至墓室深250米。墓道前後有五重石門,墓室宏偉富麗,與陽間的宮殿無異。中室為正寢,東西廂房中擺放著石床,床上石函的鐵匣里全部是前代的書畫,其中就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的《蘭亭序》真跡,這是太宗之子高宗謹遵父命陪葬的。墓門外沿山腰還建有許多木構的房舍游殿,供唐太宗的靈魂遊樂,裡面還有宮人小心侍奉如常(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然而對這種荒謬事也未能免俗)。由於玄宮前面山勢陡峭,來往不便,又順山旁架設棧道,懸絕百仞,左右盤旋,繞山300米,才到達墓門。後來為了保護陵寢安全,又將棧道全部拆除,與外界隔絕。儘管如此,仍不能免去被盜掘的命運。不過今天的遊人卻只能遠遠望山興嘆,無法到得跟前。昭陵陵山四周圍繞垣牆,牆四隅建有角樓,牆正中各開一門,南曰「朱雀」,北曰「玄武」,東曰「青龍」,西曰「白虎」。陵園的主要建築是獻殿(上宮)和寢宮(下宮)。獻殿位於朱雀門內,正對山陵,是上陵朝拜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寢宮建在陵山牆外的西南角,是供唐太宗靈魂起居的場所,守陵官員和日常侍奉人員也住在這裡。當年的這些華麗房舍如今只剩殘磚斷瓦,衰草黃土了。昭陵主峰迤邐而南,範圍極為廣泛,占田約30萬畝,有 107座功臣貴戚陪葬墓,這種籠絡臣僚的手段乃襲自西漢,而陪葬墓數目之多,卻是歷代帝王陵寢之冠。這龐大的陪葬墓群呈扇形列置在主陵兩側,益發襯托出昭陵至高無上的氣概。陪葬者除了皇族外,大部分是文武功臣,他們是李世民父子統一中國,創設大唐帝國的重要人物,此外,還有些少數民族首領也有幸陪葬。石刻藝術是昭陵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昭陵更為後世重視的原因之一。唐太宗是史所罕見的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宇內安定,四方順服,出現了歷來為史家所艷稱的「貞觀之治」(太宗年號「貞觀」)。隨著生產力的恢復發展,文化藝術也日漸繁榮,故而昭陵石刻,如重要陪葬者的碑碣,六駿浮雕,蕃酋石刻像等技藝精湛,精美非凡,更兼高大雄偉,與高聳的山陵渾然一體,和諧中顯出蓬勃昂揚的風貌。初唐立碑之風盛行,所以碑碣佔了陵園石刻的絕大部分,這些碑石匯當時書法之精萃,反映了初唐各書法家的風韻特點以及盛唐書法的藝術風格。昭陵玄武門外原來列置 14個少數民族首領的雕像,象徵貞觀年間諸賓王歸順唐朝,向唐太宗朝聖的情形,是唐太宗時期良好民族關係的寫照。這些石像高8尺,座高3尺,栩栩如生,極為壯觀,可惜清乾隆以後大多被毀,現在僅存兩座了。如果把昭陵比作一頂美崙美奐的皇冠,那麼昭陵六駿浮雕就是上面最耀眼的一顆寶石。這些浮雕原來置放在玄武門內東西兩廡,與歷代一些帝陵陳陳相因的一般性的石人石馬布局不同;這是唐太宗為了紀念他開國的武功所立。六駿是他當年馳騁戰場所騎的六匹戰馬,名字分別為颯露紫、拳毛、白蹄烏、特勒驃、青騅和什伐赤。相傳六駿諸形出於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由技藝高超的名匠依照圖形一一刻在青石屏上,每件石屏刻一匹馬。石屏高約1.5米,寬近2米,左上角或右上角都有唐太宗自題的四言讚美詩,由唐代大書法家歐陽洵書寫,不過,如今字跡已無從辨認了。這一組石刻表現的六駿情態各異,姿態生動,神韻充沛,造型優美雄駿,手法渾厚簡潔,飽滿圓潤,堪稱稀世珍品,而唐朝的一代雄風也盡現於此;更絕的是六駿中有四駿身上中箭,魯迅先生曾稱讚說:「漢人墓前石獸多半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其手法簡直前無古人。」大概由於六駿的戰鬥經歷,再加上石雕藝術的魅力,這組浮雕在民間的傳說中充滿了神奇的色彩。據說安史之亂時,唐軍和安祿山手下將領崔乾祐在潼關展開大戰。戰鬥中,叛軍的一隊白旗軍衝殺悍勇,攻勢凌厲,唐軍一時難以招架,眼看要敗下陣來。突然黃旗招展,不知從何處殺出一隊人馬沖向白旗軍。兩個回合的惡戰下來,黃旗軍殺得賊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但因寡不敵眾,被白旗軍團團圍在核心,難以突圍。就在這危急之時,忽然陰雲四起,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轉眼間黃旗軍蹤影全無,驚得叛軍呆若木雞,倉皇倒退了幾十里。後來,昭陵的守陵官員奏報朝廷說,潼關大戰那天,昭陵前的石人石馬個個汗濕欲滴。人們紛紛傳說:那隊勇猛神奇的黃旗軍就是這些石人石馬組成的。19世紀後期,「六駿」中的一匹馬曾被歐洲人摹繪成圖,收進《世界名馬圖》里。以後凡各國出版的有關中國的美術書,插圖中總少不了「六駿」的英姿。1914年,美國文化侵略分子勾結陝西軍閥,把「六駿」全部打碎,並盜去其中的「颯露紫」和「拳毛」,現陳列在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餘四駿被複原、被盜之兩駿也被複制,存放在陝西省博物館。昭陵及其陪葬墓是中國初唐歷史文物的集中代表。1961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在陪葬墓中的李勣墓建立了「昭陵博物館」,昭陵陪葬墓出土的300多件珍貴文物就陳列於館中,供絡繹不絕的游人欣賞。 明太祖孝陵(中國)《紅樓夢》里的妙玉特別激賞宋朝詩人范成大的兩句詩:「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是說人的壽命無論怎樣長久,也終究要死。土饅頭是墳的俗稱,因圓形的墳,看去恰如饅頭。不過在帝陵中,這種饅頭墳直到明代才出現,秦漢唐宋時期的帝陵都是方形的,圓形墳是明太祖朱元璋因地制宜的創舉。因為南方多雨,陵墓作圓形,可使雨水下流,不致浸濕墓穴,由此可見這位朱皇帝不泥守傳統、立足實際的革新精神。朱元璋選陵址的辦法也頗有新意。他登基後,曾向劉基、徐達、常遇春、湯和徵詢陵址的意見,並約定時間召集這四人磋商,連朱元璋共五人,各自先用紙條將陵址寫好,到時從各自的袖筒中掏出來一對,結果不約而同地寫著同一地點。這不免讓人想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字,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這個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的靈谷寺舊址。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楚懷王滅越後,曾在這裡掘地埋金,以鎮「王氣」。它三峰井峙,氣勢雄偉,自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鍾阜龍盤,石城虎踞」的詩句,故有「虎踞龍盤」之說。獨龍阜北依紫金山主峰,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氣山色,朝夕多變,確是一塊風水寶地。陵址一經選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靈谷寺遷到紫金山東麓,讓地給自己建陵。洪武 14年(1381年)朱元璋開始營建孝陵,翌年馬皇后去世,就安葬在這個墓里。第三年孝陵全部竣工。時隔 15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終年70歲,與馬皇后合葬孝陵。孝陵周長約30千米,規模宏大,由南向北,縱深達2.6千米,是一組排列有序、相對集中的木構建築群。最前面是下馬坊,碑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這是陵寢威嚴的標誌,輕忽不得,否則就得問個大不敬罪。下馬坊東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所立的「禁約碑」,碑文洋洋數百字,是保護陵園和謁陵的有關規章制度。禁約碑東北約500米處是孝陵大紅門,門上原有重檐黃色琉璃瓦頂,今只剩下門洞。過大紅門是四方城,這裡原是一座碑亭,現在只剩下四周圍牆。城內原有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為他父皇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一通,滿碑全是對朱元璋的頌揚之辭。四方城略北過御河橋是平坦寬闊的孝陵神通,兩側排列有 12對石像生①,包括文臣武將各四尊,華表2座,石獸24隻,綿亘排列達10千米之長,象徵朱元璋生前擁有的儀仗和侍衛,可以說是「死要威風」。這些石刻比唐宋帝陵的石雕體態更顯壯觀,石刻技法簡樸,形態雖稍嫌獃滯,但具有靜謐肅穆之感,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孝陵的神道非常獨特,由華表開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名曰「孫陵崗」的小山。崗上有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神道轉彎在帝王陵寢中是不多見的。據載,當年建陵時,曾有人建議將孫權墓遷走,但朱元璋說:「孫權也是條好漢子,留為門主。」未予批准,於是神道只好繞行而過。比起同世之雄曹操「生了當如孫仲謀」(仲謀是孫權的字)的喟嘆,孫權——倘若他地下有知的話——想必會更加感激千載之後這位開國之君的惺惺相惜:成 ①石像生:帝王陵墓神道兩側排列的石人石獸雕像的總稱。 全了他的「入土為安」。神道盡頭,過欞星門遺址就是孝陵的正門,門上嵌有「明孝陵」青石門額一塊。正門之後是中門,原來的建築已經毀壞。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中門台基上修建了一座碑亭,裡面矗立著五通石碑,中間一通上刻清康熙皇帝的題字,康熙六次南巡,曾五次親謁明孝陵,這塊「治隆唐宋」碑是他1699年第三次南巡時所題。其他四碑也都刻有清代皇帝的題字,其中有乾隆皇帝1751年南巡時所題刻的詩句,詩中對明太祖打下一片大好江山,而後世子孫卻無法守成十分感慨。碑亭後面是獻殿,這是陵園最突出的建築,原有45間塗龍滾柱的殿屋,規模十分宏大。這也是朱元璋對陵寢制度的重大改革,他取消了秦漢唐宋時期陵園中供帝王靈魂起居的下宮建築,並相應取消了陵寢中留居宮女以侍奉亡靈起居的制度,而保留並擴展了供謁拜祭典的上宮建築,從而更加註重朝拜祭祀的儀式排場。這既說明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陵寢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漸廢止,也反映出了朱元璋為推崇皇權,鞏固統治而借祭祀大作文章的良苦用心。然而,再盛大的祭祀也保不住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清軍入關之際,孝陵獻殿全部被毀,只剩下遍布刀傷的台基和柱礎。清朝佔據中原後,為安撫人心,曾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殘存的台基上重建了一個座獻殿,但只①面闊3間,與須彌座 式的台基相比,寒傖而落魄。解放後,人民政府曾進一步修整和裝飾了重建的獻殿,部分建築已恢復了昔日的盛容。陵園最後部分是寶城,寶城是陵墓前的一圈圍牆。寶城上建有明樓,這是陵園內最高的建築物。寶城和明樓也是朱元璋的創舉。寶城內的巨大土丘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地,上麵條石篆刻著「此山明太祖之墓」。關於孝陵地宮的情況,未經發掘,不得而知,不過從陵園地面建築的豪華宏偉來看,地宮必然是奢侈宏麗,縱然史家一再粉飾,標榜節儉,也難以令人相信。朱元璋雖然在後人的畫像里厚唇長顎,十分不堪;安徽的花鼓戲也對這位皇帝充滿了諷刺怨恨,但他能由一介農夫成為一朝開國之君,確有他過人之處。而他對陵寢制度的改革,也為後世垂範。明十三陵及清東陵、西陵在規制上就是基本沿襲孝陵,只是規模更為宏大而已。明太祖孝陵也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起重新對外開放。那高大精美的建築和形勝天然的景色令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①須彌座:又名「金剛座」,系佛像底座,又為我國傳統建築的一種台基,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凸凹線腳和紋飾。 清 東 陵(中國)清朝入關以後,除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外,其餘9個皇帝均仿照明代帝陵,建造了兩處規模宏大的陵墓群,因它們各距北京市區東西200餘里而被稱作清東陵與西陵。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的昌瑞山下,西距北京市區125千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陵墓區。陵區南北長125千米,東西寬26千米,總面積為2 500平方千米。整個陵區以昌瑞山頂的明代長城為界劃分為兩部分:長城以南為「前圈」,周圍修砌了近40華里的風水牆,是陵墓建築區;長城以北為「後龍」,是風水禁地。東陵北靠昌瑞山,東依婉蜒起伏的鷹飛倒仰山,西傍高聳入雲的黃花山,南抵宛若倒扣金鐘的金星山。更南為天台、煙墩兩山對峙,形成一個險峻的陵口,名叫興隆口,整個陵區之水彙集於此,水深流急,常有鯉魚躍出水面,根據「鯉魚躍龍門」之說,興隆口又叫龍門口。整個陵區環境千山萬壑,回環朝拱,重巒如涌,綿亘不絕,真是一塊風水寶地。據說這是由清世祖順治親自相中御定的。清入關後,有一次順治皇帝出外狩獵,縱馬揚鞭,偶然來到昌瑞山下,停轡四顧,但見山川壯美,景物天成,不由龍顏大悅。他翻身下馬,虔誠禱告了一番,然後將右手大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扳指輕輕取下,小心翼翼地扔下山坡。靜默片刻,莊重地向身旁斂聲屏氣的群臣宣布:「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少停,又說;「鞢(扳指)落處定為穴。」群臣凜遵,趕緊在草叢中細細尋覓,終於找到了那枚扳指。於是,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樁作記,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陵墓區就此開闢了。東陵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圈內有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嬪陵5座;葬有5個皇帝,15個皇后,13個皇貴妃,6個貴妃,31個妃,18個嬪,22個貴人,16個常在,9個答應,4個福晉,l7個格格,1個阿哥,共157人。東陵陵園的布局與明代相比更為成熟,其體系完整,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整齊劃一。東陵以昌瑞山主峰腳下的順治孝陵為中心,東邊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邊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豐皇帝的定陵。整個陵區由大小不等的200多座單體建築組成。皇帝皇后的陵寢均為黃琉璃瓦蓋頂,按從南到北的順序,一般都由石牌坊、大紅門,至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神道石橋、神道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琉璃門、二柱門、石王供、方城、寶城、明樓、寶頂等大小建築組成。帝陵較後陵規模宏大。陵園規制基本沿襲明代,只是陵冢上增設了月牙城,規模比明十三陵大,布局也更繁複。陵區外圍還有10多座陵寢,那是王爺、皇子、公主、保姆、勛臣等人的葬處,其規制與妃園寢相似,均用綠色琉璃瓦覆頂。這些古建築群和石雕珍品,既是封建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物證,又是我國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孝陵作為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的石碑坊是進入陵區的第一個建築物。它是五門六柱十一樓的仿木建築,高13米,寬32米,全部採用青白石料。上面有「雲龍戲珠」、「蔓草奇獸」、「雙獅滾球」以及各種旋子大點金的彩繪紋飾,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碑坊是大紅門,孝陵的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東陵的門戶,門前有兩塊下馬石碑,顯示出皇陵的威嚴。神功聖德碑樓高大雄偉,樓內屹立著巨大的石碑,碑身陰刻著滿漢兩種文字,記述帝王一生的業績。東陵內只有順治孝陵、康熙景陵和乾隆裕陵有神功聖德碑,康熙的景陵甚至立了雙碑。這些皇帝在位時,文治武功都很出色。而到了道光皇帝年間,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為了掩蓋戰敗,五口通商的醜事,道光皇帝故作自謙地說:自己治理國家的成就,無法與列祖列宗相提並論。就此把失去國土之恥輕輕放過。他同時下了一道手諭,自本朝始,不再興建神功聖德碑。所以從此不再為這些喪權辱國的帝王樹碑立傳了。東陵各帝陵(除同治惠陵外)的神道兩側,都井然有序地排列著數對石像生,尤以孝陵的石像生最為典型,數量也最多,共有18對,由獬豸、狻猊、駱駝、大象、麒麟、馬、武將和文臣八組組成。這些雕像雖然形體不如明十三陵的高大,雕刻技藝卻高超得多:動物雕刻體態生動,變化宛轉,人物雕刻造型嚴謹,形態逼真,風格簡潔明朗,敦厚淳樸,堪稱不朽傑作。橋樑是整個陵區建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孝陵的七孔橋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橋孔最多、橋身最長的一座,也是最神奇別緻的一座。它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如玉虹垂落,雄偉壯觀。而由於橋身欄板的選料奇特,如順欄板輕叩,就會聽到金玉般的聲響,妙如五音,人稱「五音橋」。隆恩殿又稱享殿,與明代一樣,是陵園的主體建築。定陵中的隆恩殿以西太后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最為奢華。殿內金壁輝煌,猶如黃金世界。殿內外的 64根金龍盤御柱,製作精美。連故宮太和殿的六根貼金明柱都為之遜色。尤其是那立體的鎏金飛龍,頭上安裝帶有彈簧的龍鬚,藉助空氣流通,龍鬚自行擺動,如群龍低吟,無比美妙。可惜這舉世無雙的金龍,由於帝國主義侵略者和軍閥的盜竊破壞,如今連一鱗半爪也無從尋覓了。定東陵隆恩殿前的陛階石和殿周圍的漢白玉望柱和欄板上,還別出心裁地雕刻著「鳳引龍」的圖案,充分反映了這位曾挾制兩代皇帝的婦人的權欲思想。明樓是九脊重檐歇山頂的方形碑亭,建在方城之上,樓內正中豎著一通刻有「××皇帝之陵」字樣的硃砂碑。方城南牆正中的洞口叫古洞門,是登明樓、上寶頂(墓室之頂)的必經之處,古洞門內有個月牙形的小院,叫月牙城。月牙城迎面的高牆正中,修砌了一座五光十色的嵌琉璃的照壁,掩飾著地宮的入口。清東陵的地宮以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最為奢華,遭受的破壞也最為嚴重,珍貴的隨葬品被軍閥和土匪地痞洗劫一空。清東陵是中國古代建築集大成之作,它作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已被修葺一新。裕隆、定東陵及乾隆36位妃嬪的裕妃園寢經過修復和清理,已對外開放,成為遊覽訪古的勝地。推薦閱讀:
※中國一項3000億工程啟動:將令殲20性能翻倍提升!
※這三種屬性的中國人就算有簽證也來不了加拿大?快看你中招沒!
※?張宏傑:中國人為何會變成今天這樣?
※六十甲子本命太歲查詢(值年太歲星君),每年犯太歲的生肖屬相一覽表|中國太歲廟|中國太歲網|在線安太歲
※揭開中國富人的「移民地圖」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