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禮多人不怪」在日本行不通,為什麼?(

 前不久,我們日中韓經貿協會組織每年一度的發獎儀式,頒發「中日經濟合作貢獻獎」,日本島根縣的小松電器的社長小松昭夫先生多年來為中日友好做出貢獻,評為一致推選他獲此獎。等我先前與他溝通時,他給我來一句:「孔先生,日本跟中國不一樣,禮多人要怪,知道你從禮儀角度發我這個獎,但我無法接受,這裡太重了。」

    他這一推辭,讓我很不理解。我就想在日二十多年,不知被人退回多少禮物,為什麼?中國人喜愛「禮多人不怪」,而日本人卻恰恰相反,他們不敢無緣無故接受你的禮,無功不受祿,只要接受了,就會不安,想辦法償還給你。所以,我發現日本人不像中國人那樣好賄賂,原因就在於此。

 

    如果將禮法結構納入視野,既可發現日本與中國的差異。確實,儘管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涉及各個方面,但對吉田孝的上述觀點,我們卻很難提出異議。

    這不僅因為古代日本具有作為律令國家的文明和作為首長制的未開化兩重結構,不僅因為日本直至江戶時代,仍未建立作為中國封建社會重要象徵的禮樂、禮制秩序,更因為在作為一種「社會規範」的禮的表現方面,日本人和中國人迥然有異。

日本是一個禮儀之邦,因此,必要的禮儀是人們必修的功課。在日本,幾乎一切問候致意均伴以鞠躬。鞠躬不僅具有崇拜的功能、致禮的功能、問候的功能,而且直觀地反映了日本人人際關係中的等級秩序。

具體地說,日本的鞠躬禮大致分為三種:最敬的鞠躬禮、普通的鞠躬禮和輕微的鞠躬禮。最敬的鞠躬禮具有崇拜的功能,它的動作很慢、很深,從而顯示出最大的尊敬。這種鞠躬禮一般只在神社和佛寺,在國旗之前施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人對天皇也行這種最敬的鞠躬禮。現在這種情況已有改變。因為,戰後發表了《人的宣言》的天皇已經從「神」變成了人。普通的鞠躬禮和輕微的鞠躬禮均具有致敬、致意和問候的功能,只是程度略有不同。前者的動作和作法是:雙手緊貼大腿兩側(女子雙手放在膝上),身體向前傾斜三十度左右,持續約三秒鐘。後者的動作和作法是:雙手自然地垂於兩側,身體和頭部稍稍前傾,持續約一秒鐘即可。

鞠躬禮的「梯形結構」和日本社會的等級序列是相對應的。在日本,等級觀念具有根深柢固的基礎,至今依然普遍存在,成為日本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日本具有「垂直型社會」的結構,具有這種社會結構的日本和西方社會殊然有別。因為,日本的等級差別並不意味著,至少並不始終意味著階級的差別,並不意味著日本社會被刻板地劃分為處於凝固狀態的不同階級。

幾十年來,民意測驗的結果一直表明,90%的日本人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而且,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日本的貧富差別不甚懸殊。在日本,大部分地區都是深宅大院、豪華公寓和簡陋的木屋、小店鋪及辦公樓比肩接踵地擠在一起,很少有美國的格羅斯角或斯卡達那樣的富豪居住區。

除了日益擴展的「團地」(按:住宅小區)以外,不同之收入水平、職業的日本人也都和睦相處,如同一個小村落里的村民。但是,這一切均不否定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社會交往準則,而禮就是將「垂直型」的社會結構聯繫在一起的重要紐帶,以及日本的各個社會生活領域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天的日本社會,傳統的禮儀準則已被簡化,並且變得越來越籠統。即使如此,從外國人的眼光看來,日本人除了最親密的關係外,在各種場合,尤其是社交場合,仍然是顯得拘泥於禮節,並將這種禮節同倫理道德觀念和社會評價聯繫在一起。

在日本,「不拘小節」的人即使不被認為不道德,至少也會被認為不文明和缺乏修養。按照賴肖爾的說法,「日本人即使不一定是最有禮貌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拘泥於細節的人。」強調言行舉止的循規蹈矩,有時使日本人顯得十分謹小慎微,因為他們生怕自己「越位」,遭到無形的譏笑。

在日本,特別是社交場合,一切都是按照等級制的原則表現出來的,「座位」的安排上尤其如此。按照日本人的規矩,任何正規的場合,一個人坐在什麼地方是事關等級區別和是否殷勤好客的大事。因此,地位顯赫的人或客人須請其在「上座」就位。所謂「上座」,在日本式的房間里,就是陳列藝術品之類的壁龕前面,在其他樣式的房間,如西洋式房間、圖書館室、辦公室和餐廳,則是離門最遠的座位。而且,在注意等級觀念的日本,不僅房間里如此,即使乘火車和汽車,甚至乘梯,也有「上座」和「下座」的區別。

總之,在日本,「各就各位」是一種根深柢固的傳統習慣,是人們經常注意遵守的行為規範。就嚴格的意義來說,日本社會幾乎沒有「平級」,任何細微的差別,如工齡的長短、年齡的大小,也會構成一種差別,並成為區分「先輩」、「後輩」的標準。

除此之外,日本人十分注意處處講「禮」,而且,這種「禮」似乎始終和等級密切相關。日本人與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時,有遞送名片的習慣,且遞名片須根據對方的資歷和地位,從高到低;並且,如有主客之區別,主人應先向客人遞名片。雖然這種習慣和別處並無不同,但含義卻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們之所以交換名片,「理由只有一個:在確定對方所屬的機構,並弄清他在那個機構中的職務之前,無法肯定應該給對方多大的敬意。」也如賴省爾所言,在日本,「交換名片的主要意義在於明確某人的具體地位和所在單位……這有助於確立相互之間關係的性質,並表示禮貌和尊敬。」

一般認為,喝酒之際是日本人言行舉止最不嚴肅的時候。即使如此,他們仍然受到禮的約束。在日本,雖然醉酒和酒後「失言」、「失態」會得到諒解,卻不應自斟自飲。即使是關係十分密切的朋友和同事,日本人一般也恪守互相斟酒的規矩。

日本人也有送禮的習俗。在日本,租借房屋時要送「禮金」,每年的中元節和歲暮要向「關照」自己的人或單位贈送禮品。許多特定場合,送禮更是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在日本,「禮多人不怪」的說法未必行得通。因為,禮是一種「恩情債」,如果沒有顯而易見的理由,送禮只會引起對方的不安。

總之,禮貌幾乎滲透於日本社會的每個方面,約束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但和中國一樣,「禮」並不等於「理」,尤其是拘泥於等級觀念的禮,有礙於清廉的禮,更是阻礙個性發揮和正義伸張的社會腫瘤,應該予以切除。遺憾的是,能否做到這一點,目前人們還無法樂觀。


推薦閱讀:

如何反駁「愛國就抵制日貨,買日貨就是漢奸」?
日本忍者:不斷被神話的窮屌絲
不要再買版權了,讓我們看點自己想看的不好嗎?
日本和韓國之間有什麼恩怨情仇?
為什麼東京文具店很少賣鋼筆墨水?

TAG: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