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水客」:自殘真的很爽么?
香港「反水客」:自殘真的很爽么?
流傳於網路並被媒體廣泛報道的上周末香港「反水客」青年圍堵、群嘲「疑似水客」,並用侮辱性語言和暴力行為對待包括老弱婦孺在內「水客」的行為,遭到了大陸、香港乃至國際間廣泛關注,對於這些激進青年的言行,即便許多曾對其動機表示過同情者,此番也認為「不可接受」,更多人則認為其做法野蠻、粗暴,甚至不可理喻。
首先,不論對所謂「水客行為」有怎樣的不滿,在當代文明、法制社會都應付諸合法、理性表達,而不是將這種不滿社會化、暴力化和擴大化,更不能將自己代入為是否「水客」的裁判官,和應如何對待「水客」的執法者。正如相關視頻和目擊者證詞所顯示的,此番被圍攻的所謂「水客」,絕大多數不過是正常旅遊、購物、觀光的大陸遊客,其被激進青年強行撬開的拉箱中,有些裝的不過是衣物、書籍、兒童用品之類,甚至有些所謂「水客」根本就是本港「路人」,如此蠻橫霸道的邏輯、行為著實叵耐。
其次,如果說,作為個人或團體,對諸如「水客行為」之類發表自己的觀感、意見無可厚非,但在香港這個尊重個人選擇的多元社會,將自己的觀感、意見強加於包括大多數港人在內的公眾,並採取極端行為騷擾他人,就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和容忍的暴行。更何況,這些人口口聲聲「反水客」,實際行動卻是不分青紅皂白,「非我族類」一律圍攻沒商量。為這類行為辯護或自辯者有沒有想過,在你們口口聲聲追求、嚮往的民主社會,被你們騷擾者,因你們的言行而遭受損失者,他們同樣擁有捍衛自己言論權、人權和財產權的權利?
不僅如此,正如許多有識之士所指出的,「水客」中大多數是香港本地人,而所謂「水貨經濟」非但存在已久,且最初正是一些精於經營的港人利用內地尚未開放(及尚未全面開放)之機,見縫插針進行的一種純商業行為。如果說在「水貨經濟」最發達的上世紀70-90年代,香港製造業尚發達,「水貨」、「行貨」之區分尚有一定意義,那麼在香港製造業轉移殆盡、幾乎所有商品都系舶來的今天,嚴格意義上大多數香港零售業和商業,都是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水貨經濟」,這本也是一座自由港、一座以商業和服務業為經濟支柱城市的常態,「反水客」、「反水客」本身,豈不是一種近乎自殘的笑話?自殘真的很爽么?
絕大多數通過「自由行」前往香港的大陸客,不過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遊客和消費者,他們跑到香港旅遊、消費、觀光,無非是博個休閑、高興,對他們而言,那些戴著口罩、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的激進青年前來騷擾究竟「為什麼」並不重要——他們只需要知道香港「正發生什麼」就足夠了。可以想見,這種「正發生什麼」的資訊在當今信息社會、網路時代,會以怎樣的速度和範圍傳播,併產生怎樣的影響;可以想見,不僅這些「口罩黨」必欲驅逐而後快的「強國人」、「蝗蟲」不會喜歡這些「正發生」的「什麼」,他們本欲吸引、依靠的其它國家遊客、消費者也不會有什麼例外——不論什麼膚色,哪個國籍,怎樣的「政治面貌」,都不會喜歡在這樣糟糕的氛圍里觀光、消費、休閑。
許多「口罩黨」年齡不大,對香港經濟暨社會福利依賴程度較普通港人更高,而眾所周知,這一切都仰賴香港經濟、商業的繁榮,他們這種極端、偏激的「自殘」言行不僅殃及香港經濟、社會,殃及無辜商家和普通香港人,而且是真正的「自」殘。
作為自身缺乏資源和製造業的大都市,香港花了百餘年時間才在同胞和世人面前樹立起「模範自由港」和「購物天堂」的金字招牌,而要拆毀這金字招牌,或許只需要一段熱門視頻、幾張廣為流傳的招牌,和區區幾分鐘的「突發時段」就足夠了——對這些,議論紛紛的人們真的準備好了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