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長城》北美上映,被罵慘
電影《長城》在北美上映,分數相當低。
原標題:張藝謀《長城》北美上映,被罵慘
美國時間2月17日7點,張藝謀執導的電影《長城》,終於在北美上映了。
首日票房59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4049萬),是中國內地首日票房1.24億人民幣的1/3,緊隨《樂高蝙蝠俠》、《五十度黑》,位列第三。
根據預測,在全美3326家影院大規模上映的《長城》,首周末四天有望拿下近2000萬美元。
之前電影在國內上映時,有不少網友表示,這部電影是拍給老外看的,國人看不明白很正常。雖然從目前的北美票房數據來看,成績還不算太差,但在口碑上,《長城》卻一邊倒地遭到惡評。目前,爛番茄上新鮮度僅為36%,IMDb評分為6.3。
不少美國媒體認為,在視覺和機構上,《長城》借鑒了《權力的遊戲》和《星河戰隊》等好萊塢的一些核心元素,找來好萊塢水準的特效團隊,加上馬特·達蒙等有號召力的影星加盟,走的是「標準大片范兒」的路線。然而,故事本身卻收到各種花式吐槽。
美國主流媒體《今日美國》認為,「片子無聊」、「痛苦地令人感到毫無啟發」、「漂亮面孔的堆砌」,指出全片存在文化不兼容性,除了一些華麗的視效外,電影本身情節太過可預測,對白蒼白,無法給觀眾帶來有精神衝擊的觀影感受,「文化上有不適應性,劇中守城士兵的服裝過於誇張,產生一種可笑而不嚴肅的觀感」。
評論還指出情節有硬傷,「女性戰士令人瞠目地縱身躍下參加戰鬥,這些場面令美國觀眾感到奇怪而又有些可笑。」
《好萊塢報道》則稱:「張藝謀和他的好萊塢團隊奉上的也就是一部標準化的魔獸電影——在一個沒有朝代界定的中國,有一群穿得像兵馬俑的將軍,他們講著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掌握先進的麻醉技術,還會在空中飛來飛去。」
CNN指出,跟電影《哥斯拉》一樣,馬特·達蒙在電影中就是一個有著西方人面龐並且靈活應變的外來者形象。故事通過他的視角,向觀眾講述一個東方特色的史詩般故事,「這都是套路」!
雖然CNN也建議,對於喜愛怪獸電影,並且對張藝謀式東方文化異域風格感興趣的觀眾來說,《長城》還是值得觀看的,不過,「去HBO頻道(美國電影頻道)看看就好了,沒必要去影院」。
比較而言,吐槽最狠的是英國《衛報》,報道吐槽說,電影開頭說故事來源於長城的古老傳說,後來竟然是西方人潛入中國偷黑火藥,炮轟這部電影是「啞炮」,空乏無力。
《長城》是馬特·達蒙第一部參演的中國電影,這也一直是該片的宣傳點。只是在北美上映以後,馬特·達蒙也無法力挽狂瀾,還成了最大的槽點。
《舊金山紀事報》在《長城》上映首日,直接發表了題為《各種差評手撕馬特·達蒙的新大片:一個無趣的白人拯救者》的文章。
演技和劇情被詬病,甚至連馬特·達蒙的英語口音都被吐槽,《衛報》和《今日美國》等媒體屢次提及他在電影中帶著英倫、愛爾蘭和蘇格蘭及自己特色的古怪口音,認為有一種齣戲感。
其實,彭博新聞社網站早在去年12月21日就發表題為《為什麼中國和好萊塢無法交融》的專欄文章,稱「《長城》是有史以來好萊塢與中國最昂貴的合拍片——以及一出巨大的文化敗筆」。
只是沒想到,這次招黑招得這麼厲害。
《長城》是張藝謀導演的首部完全在中國拍攝的中美合拍大片。目前,製作成本高達1.5億美元(約合9.37億人民幣)的《長城》,在全球已收穫2.24億美元(約合14.53億人民幣)票房,其中,國內票房佔超過1.7億美元(約合11.03億人民幣)。
鑒於電影在國內的票房不如預期,所以此次在北美的票房無疑是重中之重。但影評慘不忍睹,社交媒體上的吐槽隨處可見,未來票房收入前景黯淡。
在那篇《為什麼中國和好萊塢無法交融》中有幾句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如果說好萊塢希望與中國電影人合作的話,那就應該放棄不倫不類的合拍片。更好的做法,是在中國建立一家國際製片公司來培養年輕的中國電影人和編劇,並幫助他們創作出可以吸引中國觀眾的影片。這才是中國以及好萊塢製作賣座影片的有效的訣竅。
老外的花樣吐槽
比國人狠多了
《芝加哥先驅導報》:一部怪獸電影,一部白人拯救者的電影,一部沉悶到令人髮指的電影。
《電訊報》:《長城》有一件事做的絕對沒錯就是那堵牆,因為看這部電影就像不停地把你的頭往上面撞。
《華爾街日報》:電腦隨機生成的怪物,讓這部電影重複又讓人覺得麻木,既無法觸動也不能嚇到或是感動到我們。
《紐約時報》:《長城》里混雜了蹩腳的台詞和浪漫元素,演員喋喋不休地宣揚帶有煽動性的價值觀。
《娛樂周刊》:看上去影片可能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電子遊戲。
《Empire》:用了太多而CGI特效製作出來的怪獸,老套的劇情、故事僵化的劇本以及演員僵硬的演出讓人很失望,這就是個災難。
推薦閱讀:
※《死侍2》什麼時候上映?
※這個3月,電影院來搶錢了
※剛上映的急診科醫生第一集講的是什麼?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環太平洋2》未上映,為什麼口碑便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