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位名臣 4

[圖文]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位名臣 4

46、魏 征 
自古以來,都是臣子怕皇帝,因為皇帝金口一開,臣子的腦袋說不定就要搬家。但也有例外,一代明君李世民就是一位「怕」臣子的皇帝,令他害怕的這個大臣,名叫魏徵。 
魏徵字直成,河北省晉州人,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孤兒,雖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志向遠大。隋朝大業末年(618年),魏徵投靠瓦崗軍,被李密任命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密失敗後,魏徵隨其降唐,在太子李建成門下做幕僚。玄武門兵變之前,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但未被優柔寡斷的李建成採納。玄武門兵變以後,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叫了過來質問說:「你為何離間我們兄弟?」大家都為他緊張不已,魏徵卻神情自若地說:「皇太子要是聽了我的話,哪至於有今天的禍事?」如果一個心胸狹隘的主子聽了這種回答,肯定把魏徵推出去斬了,不過李世民到底是一代明君,不但沒責罰他,反而禮遇有加,讓其擔任自己的詹事主簿(機要秘書),登基後,又根據他性情耿直、有膽魄的特點,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專門負責挑皇帝的毛病並且教訓皇帝。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這番話,讓太宗對魏徵更加信任。 
貞觀元年(627年),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由於魏徵性格耿直,敢於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裡。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裡。 
還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妥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後 來,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把唐太宗教育了一頓,使他在太平盛世之時保持了清醒的頭腦。 
貞觀十六年(642年),魏徵染病卧床,不久便病逝家中。太宗親自前去弔唁,在魏徵的屍體旁痛哭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不但是一位耿直勇敢的諫官,他還是一位歷史學家,奉命主持編寫過《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其中《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魏徵所撰,時稱良史。 

 

 

 

47、杜如晦 
故宮內有個凌煙閣想必大家都知道,凌煙閣原本是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貞觀十七年(63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其中位居十八學士之首的杜如晦排在第三。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出身名士之家,祖上世代為官。曾祖和祖父都在北周當過大官,祖父杜果則官至隋朝工部尚書,父親杜吒曾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從小聰明伶俐,悟性極高,喜歡讀書,好談文史,機敏果斷,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 
隋煬帝大業年間,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杜如晦機敏善應變,遂將他補為滏陽縣(今河北磁縣)尉。他見隋朝政治腐敗,又認為縣尉之職卑微,因而棄官歸家。 
大業十三年(617年)底,李淵父子率軍隊攻克長安,次年建立唐朝。秦王李世民聞知杜如晦足智多謀,便召進府中任兵曹參軍。唐政權初建,需要向各地選派官員。時秦王府聚集了許多有才能的幕僚。不料,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內英才雲集,日後於己不利,就以朝廷名義把許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從秦王府中調去外地任職。房玄齡對李世民說:「杜如晦聰明有膽識,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你以後要建立帝業,必須得此人輔佐。別的人全調走不足惜,唯杜如晦不可舍。」李世民聽到此說,立即上奏唐高祖,要求將杜如晦留任秦王府。從此後,杜如晦跟隨李世民左右,參贊機戎,成為李世民智囊集團中的核心人物。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盤據今隴右一帶的薛舉兵強馬壯,趁李唐政權立足未穩,出兵東犯。高祖派李世民統兵征討,杜如晦隨軍參贊,經兩次交戰,唐軍徹底打垮了西秦的勢力,解除了西北方面的威脅。李淵為嘉獎李世民的戰功,命其出為使持節陝東道大行台。杜如晦隨行任大行台司勛郎中,封建平縣男,食邑三百戶。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李世民為了籠絡人才,研究文籍,設立了文學館,置十八學士,杜如晦被選為學士,後來杜如晦坐上十八學士的首座,與房玄齡並列。 
隨著唐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在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逐步展開了一場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諱,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隨即向李淵講房、杜兩個人的過失,把他們調離李世民的秦王府。杜如晦雖然被外調,暗中潛回李世民處替他出主意。在經過一番周密安排之後,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杜如晦、尉遲敬德等一班親兵親將,發動了有名的「玄武門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消滅了政敵。李世民為皇太子,拜杜如晦為太子左庶子。當年八月,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當了皇帝。杜如晦多年隨李世民參贊戎機,尤其是在策劃政變,幫助李世民奪取皇位的過程中有功,被提升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食邑1300戶。貞觀二年(628年),又以本官檢校侍中,改任支部尚書,總監東官兵馬事。貞觀三年(629年)二月,升為尚書右僕射,仍然掌管選拔官吏的事,與房玄齡共同掌管朝政。 
可惜的是就在貞觀三年(629年)的冬天,杜如晦染病辭官,太宗下詔給他原薪在家養病,經常派人問候,派名醫前去診治。杜如晦的病情加劇後,太宗除了讓皇太子到杜家去探視,還親自到杜府,難掩悲傷地流下了眼淚。在他咽氣前超升其子杜構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貴重其人,杜如晦仍舊抗不過疾病之侵,不久就去世了,年僅四十六歲。太宗為他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又命虞世南為其撰碑文。詔贈開府儀同三司,加司空,改封萊國公。 

 

 

 

48、李績 
有這樣一位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將入相,位列三公,極盡人間榮華。他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倚之為長城。他就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代名將英國公——李績。
李 績,原姓徐,名世績,字懋功,唐高祖賜姓李,後來因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所以改為單名績。 
李績出身於山東豪富家庭,為人慷慨,仗義疏財,與父親「皆好惠施,拯濟貧乏,不問親疏」。大業十二年(616年),正值隋末,翟讓在瓦崗(今河南滑縣南)聚眾起義。這時,17歲的李績也前來參加。 
瓦崗軍的發展勢態非常迅猛,吸引了無數的的豪傑,如王伯當、單雄信等都當了小頭目,李密當時參加叛亂失敗,也亡命來此加入。李績見李密的才幹勝過翟讓,便與王伯當共同勸說翟讓推李密為主,於是李密被尊為魏公,成為最高統帥。不久,李績以奇計於洛水大破隋將王世充軍,被封為東海郡公。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密被在洛陽稱霸的王世充擊敗,無奈降唐。李績全面接管了李密的勢力範圍。 
有一天,李績的軍營里來了一個重要的客人——魏徵。魏徵和李績、單雄信都是老朋友,在李淵手下官拜秘書丞,特來勸李績歸唐。李績同意歸降,不過他說:「我不能上表,我的部下和土地都是李密的,要是我拿他的功勞去換取富貴,那是我的羞恥。讓李密獻給唐皇帝吧!」於是他做了個報表,詳細記錄了手下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派人獻給李密。唐高祖見李績沒有給自己的降表,只有給李密的信,感到怪異。但聽使者說完李績的意思後,高興地稱讚李績是個忠義之士,封他做黎陽總管、上柱國,加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 
不久,李密叛唐被殺,李績上表請求收葬李密的屍骸。高祖准許,將李密遺骸送到李績的屬地黎陽。李績穿上重孝,三軍縞素,為李密舉哀。他又命令手下建了特別高大的墳墓,建完了,才脫下喪服,朝野上下都稱讚他的義氣過人。 
後來李績隨從秦王李世民平定劉武周,接著,又參加了平定王世充的戰鬥,都是大獲全勝。李績英勇善戰,論功行賞時,名列首位,獲得和秦王一起身披黃金甲祭祀太廟的殊榮。 
李績幫李世民破王世充時,他昔日的生死兄弟單雄信已歸順了王世充。王世充戰敗降唐後,手下的大將包括單雄信在內都被定為死罪。李績拚命向李世民保舉單雄信,並願意以自己的財產官爵贖回老朋友的性命,但李世民堅決不準。 
行刑前,李績在法場生祭單雄信,哭著說:「我以前跟兄長結拜,發誓同生共死。但是我已經以身許國,沒法同時兼顧義和情,況且我死了,誰來照顧兄長的老婆、孩子呢?」於是取出佩刀,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請單雄信吃下,說:「希望你吃下我的肉,讓這塊肉伴隨兄長入土,就當作我沒有辜負從前的情分!」單雄信果然吞了李績的肉,兩人大哭永別。 
貞 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後,任命李績為并州總管,坐鎮北方對付突厥。李績治理北方16年,邊疆太平安定,唐太宗大讚李績的功勞遠勝長城。唐太宗任命李績為兵部尚書,還未赴京上任,繼突厥而起的漠北薛延陀真珠可汗又趁機造反,李績被委任為朔州行軍總管,追擊薛延陀,俘虜了五萬多人。李績攻下城池後,把所得財物都分給部下,因此下屬都願意追隨他。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臨終時,因太子李治無恩於李績,所以故意把李績貶到甘肅去,並告訴太子即位後一定要把他召回。後來李治即位後,李績果然被召回,官拜尚書左僕射,成為高宗最忠心的臣子。 
這位戰功赫赫的名臣,後來終因征伐勞累而亡,時年67歲。高宗皇帝輟朝七日,親自為他舉行了葬禮,並加封他為太尉,謚號貞武,陪葬昭陵。

 

 

 

 49、褚遂良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封建王朝,褚遂良作為唐初四大書法家(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之一,是唐代文明的天空中一顆絢爛的明星。但世人多知他的書法造詣,卻很少了解他還是剛正不阿的良臣。 
褚遂良生於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的父親褚亮早年在秦王李世民的手下做過通直散騎常侍,隨太宗常年征戰。後來是太宗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 
公元636年(貞觀十年),褚遂良由於表現不錯,從秘書郎升到起居郎。起居郎設於唐朝,相當於皇帝的貼身秘書,專門記錄皇帝的日常言行、命令發布和國家大事。褚遂良的這次升遷,和唐朝宰相魏徵有很大關係。魏徵知道太宗皇帝喜歡和人談論書法,而褚遂良就是一個技藝超高的書法家,於是就推薦了他。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太宗皇帝覺得天下太平,便大肆分封。文武百官幾乎無人反對,為什麼呢?個人利益在作怪。這時秘書郎褚遂良說話了:「陛下啊,您這樣不好吧,自古以來一朝滅亡,多是諸侯小國爭霸叛亂引起,難道這些教訓還不深嗎?」太宗皇帝一聽,便責怪道:「你這是跟皇上我說話的態度嗎?」儘管如此,他卻還是採納了褚遂良的意見,暫停了分封。不久後,褚遂良由起居郎官升為諫議大夫,成了專門的「反對派」,凡是涉及國家社稷的事情都可以發表意見,相當於皇帝身邊的高級顧問,官居正五品。 
封建社會,三綱五常等級制度森嚴。太宗極為寵愛四兒子魏王李泰,無論是禮節還是待遇都與太子李承乾一模一樣。褚遂良覺得這有失皇家體統,於是上書太宗皇帝稱一定要定下具體的待遇規格。太宗感慨道:「對啊,現在太子雖然已定守在東宮,但他的弟弟還有五十人之多,我不能不擔憂啊。如果沒有一些有德有能的賢臣來輔助他們,國家必因爭皇位而內亂啊。」褚遂良是個聰明的人,他明白太宗皇帝的意思:一方面想尋找能臣,另一方面又要提防各個王府的大臣有忤逆之心。於是他趕緊上書,主張凡王府官僚不能連續任職4年,太宗立刻採納了這一建議。 
就在這一年,唐太子李承乾因罪被廢,太宗皇帝便讓魏王李泰入宮侍奉自己,並親口答應讓他做太子。李泰感動得一塌糊塗,並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道:「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成為你的兒子啊。我只有一個孩子,等我死了之後,我就為了您殺了他,將皇位傳給晉王李治。」太宗也動了情,猶豫不決。 
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都是長孫皇后所生,李泰若取代兄長之位,那日後李治定會走李泰之路,除非殺了李治以絕後患。於是,太宗皇帝召集大臣們詢問意見。沒想到,褚遂良極力反對立李泰為太子:「太子犯罪,本就與魏王有莫大關係,況且魏王飛揚跋扈,若定要他為太子,天下人不服。九皇子晉王李治雖然性格溫和,但他謙遜仁愛,體恤百姓,這才是我大唐未來需要的天子啊。」立儲之事讓褚遂良再一次大放光彩。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太宗駕崩。褚遂良和長孫無忌被任命為顧命大臣。在唐高宗登基後的開始幾年,褚遂良一帆風順,官至當朝宰相。直至公元655年即高宗永徽六年,唐高宗想廢掉王皇后,立父親的才人武昭儀為皇后。褚遂良同朝中絕大多數大臣極力反對,並直言王皇后出生名門,這樣的舉動於情於理都講不通。高宗被激怒,一氣之下,貶他做潭州都督,後又索性把他貶到愛州(今越南清化)做刺史。公元658年(顯慶三年),褚遂良在愛州孤苦伶仃死去。 
褚遂良的書法與其為人一樣,筆力遒勁、外柔內剛。除此之外,他在佛學和醫學領域均有涉及並頗有建樹。因為他在高宗時期出任過河南郡公,所以後人常稱他「褚河南」。

 

 

 

 

50、狄仁傑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在其所寫的《狄公案》中這樣稱讚狄仁傑:「父母官,天子臣。硃筆直,烏紗正。冰心千古昭日月,鐵面無私驚鬼神。」也正因為他的著作,使得(狄公)成為歐洲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西方人心目中「中國的福爾摩斯」。 
狄仁傑,字懷英,於公元607年(一說生於630年)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早年的狄仁傑並沒什麼出眾之處,他以明經出道出任汴州判佐。明經類似於現在的自考,當時以明經出道的人往往會很受人歧視,這似乎註定了狄仁傑很難出人頭地。後來狄仁傑被人誣告,時任工部尚書的閻立本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便推薦他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狄仁傑47歲之時,被任命為大理丞。在擔任大理丞一年左右的時間裡,狄仁傑判多年的「滯獄」17,000多件,被告的家屬都表示服從判決,沒有稱冤叫苦的。狄仁傑「神探」之聲名主要是在這一段時間內獲得的,而關於他在擔任大理丞時期的歷史評價也大多如一。 
儀鳳元年(676年)9月,左衛大將軍權善才,錯砍了太宗陵寢上的一株樹,高宗要將他處以死刑。狄仁傑進言道:「我聽說逆龍顏忤人主,自古以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我卻不這樣認為。如果在夏桀、商紂之時,確實很難,處堯舜之世,就很容易。我現在有幸遇到堯舜一樣的明主,我有什麼可怕的呢?」狄仁傑終其一生面對權貴採用的都是這種懷柔、巧妙的手段,這也是他在疑心病重、秉性暴虐的武則天一朝中始終位高權重的原因。 
在狄仁傑當宰相之前,有個將軍婁師德,曾經在武則天面前竭力推薦他;但是狄仁傑並不知道這件事,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普通武將,不大瞧得起他。有一次,武則天向狄仁傑說:「我能發現你,就是婁師德推薦的啊。」狄仁傑十分感動,覺得婁師德為人厚道,自己不如他。後來,狄仁傑也向武則天舉薦了不少賢才,並讓他們掌握朝廷實權,這對鞏固周政,光復唐室起了不無微妙的作用。而他推薦的張柬之,也不負他的期望,於公元705年(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的病情加重之時,將太子李顯扶上了皇位。自此,武氏周朝已盡,李氏唐朝又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等這一切塵埃落定之時,狄仁傑也被鄭重表彰。先是被追封為司空,後又被追封為梁國公。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任令他人望塵莫及。武則天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很少直呼其名。還寫過一首詩盛讚狄仁傑: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對於老年的狄仁傑,武則天更是顯示出了溫情的一面:朝堂之上,武則天特許狄仁傑不用跪拜。 
狄仁傑與武則天之間的曖昧關係令後人猜疑和費解。據《新唐書》卷115《狄仁傑傳》記載,武則天讓狄仁傑與她的男寵張昌宗玩雙陸(一種賭博遊戲),以武則天賜給張昌宗的珍貴裘服作賭注,狄仁傑獲勝後,隨手交給了一個家奴穿上。武則天是一個大智慧之人,她明白男寵只是她的奴才和玩偶,狄仁傑才是輔佐朝廷的社稷重臣。由此可見,兩人應該只是一種彼此尊重、知心的忠臣關係。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76歲高齡的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而後人為了紀念狄仁傑的功德,於公元698年(聖曆元年)為他建造了祠堂。後來祠堂被毀。一說因為戰亂;一說狄仁傑之子為所欲為,祠堂被群眾焚之。公元812年(元和七年)11月,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為紀念狄仁傑的功德,在原址(位置在今大名縣殷李庄鄉孔庄村西北里許),重建了祠堂及祠堂碑。此碑高米,寬米,厚米,現龜座已無。這位千古名相留下的僅僅是經久不衰的傳說。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資治通鑒》中的歷史第二卷【十二】:最後的開國功臣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89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59
中國人到底有多能吃?讀完論語我總算知道了
毛澤東讚揚魯迅的一段鮮為人知的話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影響 | 影響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