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咒語改變孩子一生,新的一年無論你多忙,請為孩子法布施一次,家中孩子必得佛光護體,慧燈長明,飛黃騰...
諸位菩薩!阿彌陀佛的話你要相信嗎?我要相信。阿彌陀佛的話再不相信,那不必念佛了。阿彌陀佛說的話,最值得我們信受、領納。因為我們就是念阿彌陀佛的行者,我們就是要去阿彌陀佛國土的行者,阿彌陀佛的話當然我們要聽。阿彌陀佛知道眾生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件事,充滿懷疑,所以阿彌陀佛叫我們不要懷疑,凡是念我的名號,一定會往生我西方佛國,無有一念而不生。這句話說得最好,沒有一個念佛的人,不會往生我的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阿彌陀佛要這樣說?清代嘉慶二十三年,江蘇省·無錫縣·北鄉曹溪里,有王姓的兒媳,是一個潑辣兇悍的逆婦,平日懶於操作家事,一切煮飯洗衣,乃至打掃等雜務,都要老態龍鐘的婆婆動手。可是婆婆年老力衰,對於家事的操作,當然不能做得理想,或是房屋打掃得不夠整潔,或是菜肴烹調得不夠味兒,因此時常遭受逆媳的惡言咒罵那逆媳的丈夫,亦即婆婆的兒子,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坐視妻子忤逆自己的母親,不敢加以勸導,更談不上管教。鄰居的人,有時看不順眼,偶而從旁勸解,總無法遏制逆媳的惡性。至於婆婆本人,為了愛護孫兒,竟甘受逆媳的凌辱,逆來順受,日子一久,逆媳更加肆無忌憚。有一天,婆婆帶著孫兒玩,不知怎的,孫兒跌了一跤,跌破了頭。逆媳認為是婆婆太不小心,以致跌傷了自己的兒子,竟對婆婆破口大罵。正在咒罵得兇狠,使婆婆痛心萬分的時候,忽然烏雲四布,大雨傾盆,不一會兒,房屋內外,都積滿了水,逆媳兩腳踏在泥地上,因泥地被洪水沖得很松,逆媳竟陷入泥土中,越陷越深,她不禁驚慌起來,急忙大呼:「婆婆救我!婆婆救我!」婆婆看到媳婦陷入危急狀態中,雖已忘了平日的怨恨,很想救她,但在狂風暴雨中,束手無策。逆媳身體的大部分,都已陷入地下深泥中了,放聲痛哭起來,可是哭也無用,不到一小時,全身滅入地中。狂風暴雨過後,鄰居們把逆媳從泥地中挖掘起來,已經窒息斃命,這樣的慘死,好像是被活埋一樣。遠近的人,看到逆媳死得如此的奇異,都說顯然是忤逆的現身惡報。當時有人作了一首詩說:「大地難容忤逆人,一朝地滅盡傳聞,婆婆叫盡終無用,何不平日讓幾分!」(取材自《萬善之元》)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就發願要以果地名號,廣度盡十方一切的眾生,「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阿彌陀佛如此大悲的心愿,就是要度盡一切的眾生,無一不度。所以諸位菩薩!你今天持守八關齋戒,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你是一位念佛人,阿彌陀佛說:沒有一個人念佛,不會往生我的西方國土,聽了內心有心安嗎?我相信你相信阿彌陀佛的話,一定會非常的安心、法喜。
阿彌陀佛 六時吉祥
倘若你真的承受不了,也不必強迫自己。但並不是讓你不做事了,事情還是要做,只是像我剛才所講的,你達不到歡喜奉行,也要做到無怨無悔。一個人無怨無悔就意味著他沒有自己喜歡的和抱怨的東西了。人活著,機緣來了,就要為眾生做點事,為社會做點事。宗宙法師:皈依之後最必須要做的,是不能皈依天魔外道、外道典籍、外道邪眾。比如你皈依以後又去皈依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他們一起做禮懺等等,這些是必定不能做的。還有一個是不能把所有的神、土地公、鬼,混在一起供,「只要誰讓我消災免難,我就都供他,我就皈依他」,這也是不行的,這樣也會把我們從一個佛弟子,變成一個非佛弟子。這兩點你如果做到了,你佛弟子的身份是不會失去的。這是最重要的兩點。還有主要的一點:凡是信佛以後,我們就不能再去傷害眾生了。因為傷害眾生是違背慈悲心的。佛法就是從慈悲(心)出來的,和大悲是相應的。佛菩薩都是大悲的,他看著一切眾生,都要生起讓他們成佛的心。這些眾生以前都是我們的父母,就不忍心去傷害他們。所以我們也要向佛菩薩學習。我們去傷害了眾生,第一個受苦的是我們自己,會障礙我們生到天上、生到極樂世界,所以不能去傷害眾生。由不能傷害眾生,又分出了很多種。譬如你去殺人是傷害眾生,偷東西也是傷害眾生,邪淫也是傷害眾生,騙人也是傷害眾生,凡是惡業都會傷害到眾生。所以就不能傷害眾生,因為傷害的是你自己。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剛才說的兩點:不能去皈依天魔外道;也不能認為其他的宗教跟佛教都是一模一樣的,這樣的想法不能有。尤其是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如果平時你專心得連其他佛都不念了,你還怎麼去皈依其他天魔、鬼、神?皈依三寶也是要專心的。只能皈依三寶,不能皈依其他的天魔外道,這是三寶弟子要遵守的你消耗了社會的資源,消耗了空氣、陽光、水,染污了地球,你就要為社會資源負責,就要維護你身處的環境。你用了它,就必須維護它。所以你所做的一切並不是什麼發心,而是你應該做的。有時候情緒來了,我們會發一陣子菩提心。但是,站在究竟的角度講,你發的並不是菩提心,而是情緒。當然,你能有發菩提心的情緒已經很不錯了,多數人連發菩提心的情緒都沒有。你說:我一日三餐就吃三碗飯,可是我像老黃牛一樣工作十幾個小時,我肯定是需求的少,付出的多。我所努力和付出的,已經遠遠超過我的所需。從表面上看,的確如此,你是付出的多,需求的少。但是從隱態上看,你還是需求多於付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表面的現象,而在於你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態在做事。你會說:我是為了發心。或者說:我只是做事,沒有什麼想法和感覺。答案不外乎這兩種。你絕對不會說:我是用私心在做事。實際上你不知道為什麼在做事,你錯得更離譜。你知道自己是在用私心做事,你錯得還沒有那麼離譜。
前世無緣,今生不見!夫妻結合也正是說明了這個因果!父母是前緣,無緣不聚,孩子是宿債,有債才來!
我們之所以成為凡夫,正是因為這種潛在自我意識的作用。末那識的特點是執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由此形成對自我的錯誤認定。我們現在的人格就是建立在這種誤解之上,進而發展出貪嗔痴等種種煩惱。一旦改變染污的末那識,即可轉染成凈,轉識成智。這一節是解釋經文,「佛說般若 波羅蜜,則非般若 波羅蜜。」為什麼用佛說,而不用如來說,用佛說?用如來說跟用佛說,裡面的意義差別很大。這是學般若 、讀《金剛經》的人,不可以不知道。佛這個名稱,有些時候專從相上說的;有些時候像在此地,因為它底下連著般若 波羅蜜,則非般若 波羅蜜,下面有則非連在下面,那麼這個名字就把性相統統包含在其中。般若 波羅蜜是相,則非般若 波羅蜜是講的性。所以看底下這個文,上面「佛說」這個意思,我們就明白。如果說「如來說」,那是專講自性,這種句子在《金剛經》裡面也很多。此地的意思是指:說般若 即非般若 ,這個意義很深。下面告訴我們,般若 是名字,「即名字要離名字相」,那你就真的會聽。不會聽的人著了名字相,那就錯了,你就不解如來真實義。如來所說的一切經,所說一切法,他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夠從言說裡面去見性。我們聽佛說法,或者是我們讀佛經,讀到見性了,這才是佛對我們真正的期望。他怎麼會聽經就見了性?怎麼會讀經就開悟?大徹大悟跟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教下所謂大開圓解,實在講關鍵就在不著相,不著相就是會歸自性。我們想一想,在唐朝那個時候,禪宗惠能大師聽一個客人念《金剛經》,聽他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開悟了。念經的人沒開悟,為什麼念經的人不會開悟?念經人著相。應無所住,著了應無所住的相;而生其心,著了而生其心的相,著相,怎麼念也不開悟。我們今天念這兩句,念上一千遍,念上一萬遍都開不了悟,什麼原因?著相。他聽了為什麼會開悟?他不著相。即相離相,就開悟了,關鍵就在此地。真正所謂差之毫厘,錯之千里,就那麼一點點,那個就是迷悟的關鍵。一法不著相,法法皆不著相,那才是真的。佛說般若 波羅蜜,我們不著佛說般若 波羅蜜的相,這個可以不著。你穿衣著不著穿衣的相?吃飯著不著吃飯的相?還著,那不行,這個佛說般若 波羅蜜,你還是著相。真正悟,是一悟一切悟,不可能說我只悟這一邊,那一邊沒悟,沒這個道理;一迷是一切迷。唯識還告訴我們,在妄識系統中,除心王外,還有各種心理活動,即心所。每個心所的形成,都有各自的特徵、規律和條件。唯有了解凡夫心的運作規律,才能從根本上動搖它,解決它。心理學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是從妄心入手。可以說,這是一條常規路線,是立足於現有心行採取的對治手段。此外,佛教還有一部分經典立足於真心的修行。所謂真心,又稱佛性、如來藏等,是每個眾生本自具足的覺悟本性,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這正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妄想不能證得。《涅槃經》、《如來藏經》、《勝鬘經》等經典,就是圍繞這一思想展開。
養兒一百歲,父母憂愁九十九
孩子永遠是父母一輩子無法放下的牽掛
孩子在父母眼中永遠長不大
天下慈悲父母心
父母把最好的永遠留給自己的孩子
這份無法割捨的愛
是孩子一輩子也無法報答的
父母就是孩子的在世菩薩
關心、照顧、呵護著我們
明心見性,超越了凡夫的認識層面。也就是說,不應以常規思維去理解。禪宗有這樣一個公案:六祖惠能向五祖求法後就離開了。五祖弟子中有個慧明,是將軍出身,覺得六祖尚是白衣,怎麼有資格將祖師衣缽拿走呢?他很不服氣,就去追趕。追上後,六祖將衣缽放在石頭上。但衣缽是祖師傳下的,不是誰想拿就能拿得動的。慧明拿不走衣缽,頓感自己魯莽,就請惠能大師出來:「我是為求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六祖說:「既是為求法而來,那我就給你說法!不思善,不思惡,哪一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慧明聞言即刻開悟。學佛,首先要認清這樣一個重心,明確這樣一個目的。從本質來說,佛法是簡單而非複雜的,是直接而非迂迴的。只是由於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佛陀才會因病與葯,開示種種法門,演說諸般經教。但他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建立一套龐大的哲學體系,而是從不同的契入點,引導我們將目光轉向內心,轉向這個和我們生死相隨但又始終面目模糊的心,進而看見心的本來。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所見的「性」,即一念未生前的生命狀態。通常,我們都處在思維狀態中,一念接著一念。當思維尚未形成,念頭尚未產生時,心是什麼狀態?禪宗所要追尋的,就是心的源頭。六祖壇經》是禪宗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漢傳佛教中唯一被尊為「經」的祖師著述。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說之法,由門人記錄、匯總併流傳於世。禪宗是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曾盛極一時併流傳至今。太虛大師說過: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可見其特殊地位。由此延伸的禪意、禪心、禪茶一味等詞,也廣為教內外人士所熟知。或許人們未必能說出這些詞的真正內涵,但都知道它代表了一種意境,一種精神高度。從修行意義上說,《壇經》開顯的方法,能使我們以最快速度開啟內在智慧,親見本來面目。換言之,這是一條修行捷徑,故稱頓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那麼,頓教何以能化繁為簡?又該如何認識頓教法門的特殊性?比如開悟、成佛,究竟向何處開啟,又靠什麼成就?這就需要知道,佛法修行的重點不在別處,而是在我們的心。開悟固然不離自心,成佛也要靠心體證。因為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不是職稱,不是地位,不是功夫,而是對諸法實相的究竟通達,對一切眾生的平等慈悲。所以,禪宗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心地法門,是從內心入手,完成生命的覺醒和解脫。
如果父母還是單純想要把財富、房屋留給孩子
那麼這個父母為孩子做的只是三成而已
孩子如果福德、福報不夠
那麼這些他是無法享用的
遲早都會慢慢流失
父母呀,不如以孩子的名義布施一次吧
讓孩子在菩薩的加持庇佑下成長
增加福報、積累福德
成為社會之棟樑、家庭之驕傲
恭喜師兄、賀喜師兄
由於您的善心善舉
你的孩子將要走大運了
今日你只要花一分鐘認真做好這一件事
就能讓家中的孩子
添福添壽、學無止境、身體心靈日益完善
師兄,你願意為家中的孩子接福頂禮嗎?
頂禮文殊菩薩聖像
文殊菩薩心咒
嗡 阿 喇 巴 札 那 諦
ōng ā rā bā zhā nà dǐ
推薦閱讀:
※改變氣色增運法?
※沖合能改變格局
※2017再見,2018你好
※同時按下多個「開始」鍵,你的財富一定會加倍
※向內打破,為成長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