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孝庄皇太后與多爾袞通姦的真實原因
05-27
揭秘:孝庄皇太后與多爾袞通姦的真實原因
樓主 揭秘:孝庄皇太后與多爾袞通姦的真實原因 中國古代存在著「和親」的傳統。 提起「和親」,話可就長了。中國有一句古老的祝福人結為夫妻的話,叫做「永結秦晉之好」,這「秦晉之好」,就是「和親」的產物。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你爭我奪,似乎永無寧日,不論是歃血盟誓,還是別的什麼辦法,都不能保證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在黔驢技窮之際,聰明人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把您的國君的女兒姊妹嫁給我的國君,把我的國君的姊妹女兒嫁給您的國君,大家連絡有親,相互扯緊裙帶,大概就不會打架了。尤其到了下一代,那就更妙了,您的國君把我的國君叫姥爺,我的國君把您的國君叫外公,那就更打不起來了。於是,春秋混戰之際,秦國和晉國這兩個緊挨著的國家就和起親來,互嫁姊妹女兒,不讓對方擴張的野心害自己,要永結「秦晉之好」。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秦、晉兩個國家是春秋時期打得最為激烈的冤家之一。這下子可就熱鬧了,國君的妻子成天跟在國君的後頭抹眼流淚地哭鬧,或是要求放了她的弟弟,或是要求救救她的哥哥,這裙帶真是擰得七彎八拐,哪裡還有一點親情的味道。如果要從「秦晉之好」這一成語的事實來想問題,那麼,以此來祝福男女好合,簡直無異於詛咒。 諸侯國之間和親靠不住,皇帝和大臣「和親」能否靠得住呢?那就更未必了。在一統天下的時候,皇帝有許多女兒,但皇帝卻只有一個,因此,皇帝的女兒們只有嫁到大臣的家裡,皇帝也把女兒當作籠絡大臣的一種手段,但是皇帝照樣不相信大臣,大臣也照樣造反。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中國歷史上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功臣被戮,也不會有權臣造反了。看來,裙帶畢竟是裙帶,以裙帶的柔弱去縛那充滿慾望的權力之手,是無論如何也縛不牢的。 當然,我們並宋人繪昭君出塞圖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唐/杜甫/詠懷古迹 非一味地否定和親政策。在中國歷史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遠嫁西藏,都為維護民族間的安定團結、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們所要討論的是「和親」這種方式的文化涵義,並不僅僅從政治角度去作簡單的評價。 「和親」之策,既可通過姻親關係來建立血緣關係,又可增加感情的聯絡和紐結,其實,還有一種物質上的抵押關係。在很多情況下,「和親」是製造「人質」的一種最為奇妙的方法,有了這種通過血緣遺傳關係而製造出的特殊「人質」,國際關係、民族關係以及君臣關係多少會有些改善。因此,「和親」之策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封建帝王尤其如此,甚至重視到了實在無法「和親」時,皇太后委身下嫁,親自去「和親」的地步,這在中國歷史上,也算得上是一次奇異之舉了。 清太宗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朝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皇太極病重。他自建立清朝以來,可謂發揚光大了努爾哈赤的事業,對內改革政治,對外開疆拓土,使滿清呈現出一片繁榮興旺的景象,但他年僅五十二歲,便一病不起。他深深地知道,滿清的基業還不穩固。 明朝依然十分強大,而在滿清內部,皇太子努爾哈赤克瀋陽圖 雖然早已冊立,但諸王之間仍然爭權奪利,互相傾軋。因此,對安排後事,皇太極十分重視。太子的母親吉特氏(吉特氏全稱博爾濟吉特氏,屬蒙古科爾沁部,父名寨桑,其姑是皇太極的正宮皇后,即孝端皇后。吉特氏在其子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后,亦即皇太極的皇后。死後謚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一般稱為庄妃或孝庄皇后)是皇太極的寵妃,史稱庄妃。庄妃長得十分美麗,而且精明強幹,很有見識,皇太極在許多方面都得助於她,因而在安排後事上對她甚為倚重。皇太極在自己病重不起之時,叫來庄妃,握著她的手氣喘吁吁地說:「我今年五十二歲,即使死了,也不為夭亡,只恨未得統一中原,不能與愛妃共享天下,不免遺恨。我死之後,福臨可以即位,但他年幼無知,不能親理政事,只好由諸親王攝政了。」於是,皇太極把幾個親王叫到病床之前。 皇太極把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找來,對他二人說:「我已病入膏肓,就要與二王訣別了,所擔心的是皇太子福臨剛剛六歲,不能理政,一旦即位,還望二王能顧念本族血親,好好輔佐他。」濟爾哈朗和多爾袞聽了,連忙跪在地下,對天發誓道:「如背聖諭,皇天不容。」皇太極又指著庄妃和福臨說:「他們母子二人,全仗二王,二王不得食言。」就這樣,皇太極「託孤」於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二位親王。 老年時的孝庄文皇后像 呂后、武則天、孝庄皇后、慈禧太后,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女強人,然而,這些人上台當權,無一不是靠男人。看來,在一定意義上講,傳統社會中的女人並不完全是男人的奴隸,男人倒有點像是女人的墊腳石。 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日,皇太極病死於瀋陽清寧宮。雖然皇太極臨終前已有了安排,但圍繞皇位繼承還是鬧了一場不小的風波。少數少壯派貝勒想立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因為豪格年齡較大,在青年貝勒中有一定的影響;代善之孫阿達禮(多爾袞之侄)和其叔碩托親王想立多爾袞。按當時的情況來看,多爾袞一派力量較為強大,尤其是多爾袞本人,既軍權在握,又驍勇善戰,在軍隊中頗有威望,性格也剛毅果斷,所以有一些人想擁立他。 但多爾袞考慮到自己若登皇位怕會引起內亂,尤其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派的力量更是難以制服,所以,他還是決定立福臨為帝。其實多爾袞立福臨為帝的用心大家是看得很清楚的,福臨年僅六歲,即位後必然由多爾袞攝政。多爾袞就會一步步地剪除異己,控制局面,在適當的時機再登皇位,因此,一些親王不願意同多爾袞合作,阿濟格就稱病不出,撒手不管。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穩住人心。於是,他以謀逆罪將擁立自己的阿達禮下獄,以證明自己並不想篡位。他這一舉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收攏人心的作用,阿濟格也出來視事,表面上的局勢又穩定了下來。 福臨即位,是為順治皇帝。嫡母和生母吉特多爾袞像 氏俱被尊為皇太后。多爾袞攝政,被尊為皇父。 庄妃心裡也十分明白,孤兒寡母秉政,若無人盡心輔佐,必然權位不保,所以對多爾袞就加意籠絡。在順治即位後不久,多爾袞親自告發並主持審理了阿達禮、碩托叔侄的謀逆案件,殺了阿達禮,並罪及其妻子,以表明自己的心跡,這使得庄妃極為感激,從此對多爾袞更加信賴。 多爾袞也可謂「兢兢業業」,凡事無論大小都一概稟告庄妃,庄妃也讓多爾袞隨便出入宮廷,便宜行事,不必事事奏告,也不必多避嫌疑。於是,多爾袞隨意出入宮禁,有時甚至留宿宮中。 多爾袞其人據說長得一表人才,十分精幹秀拔,但卻是一位好色之徒,庄妃也正值盛年,時間一久,便有了苟且之事,宮廷內外便有了一些閑言碎語,連顧命大臣濟爾哈朗也說三道四。多爾袞知道以後,告訴了庄妃,讓她擬了一道聖旨,派濟爾哈朗前去攻打山海關,把他遠遠地支派了出去。 順治皇帝像 庄妃是個十分精明的人,關於她和多爾袞的苟且之事,到底是出於多爾袞的逼迫,還是庄妃自願趨獻,或是二者皆有,已無法用史實來證明。其實,這種事就是放在今天,也難以說清。不過,有一點是很清楚,多爾袞嗜色如命,庄妃既年輕美麗,又聰慧能幹,多爾袞想漁獵其色,恐怕是可想而知的事。多爾袞的好色無恥,還可以用另一件事來證明。 一次,多爾袞在庄妃那裡見到了一位十分美麗的婦人,與庄妃之美不相上下,十分眼饞。回去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皇太極的長子、肅王豪格的福晉。從此,多爾袞又迷上了這位福晉。後來肅王豪格死於獄中,多爾袞把豪格的福晉納為自己的妃子,但不久又生厭棄,迷上了朝鮮的兩位公主,把豪格的福晉冷落在一邊,任她撒潑使性,只是避居不理。從這件事看來,多爾袞對庄妃主動發起進攻,應當是可以想見的。在這種情形之下,庄妃的態度如何呢?以庄妃之精明,她不會不考慮到苟且之事對她的身份地位尤其是聲譽所帶來的影響,但如果拒絕了多爾袞,恐怕帶來的問題就更大了。庄妃十分清楚,多爾袞不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其好色如命更是他性格上的極大缺陷,如果施以溫柔之計,也許會很容易地籠住其心,利用他去控制住權力,順治的皇位和自己的太后之位就會較為穩固,而且會一天天地穩固起來。也許庄妃就是出於這種考慮,才同多爾袞有了「和親」之舉。 當然,以庄妃之盛年,以多爾袞之儀錶和熱情,也並非沒有因此而苟且的可能,但總的看來,這只是一個次要的原因或根本就不是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女皇武則天和其女太平公主以及其他許多的皇后公主曾經多養面首,但基本上沒有與權臣發生什麼情感糾葛,根本原因就在於她們的權力已很穩固,不需要再施「美人計」來穩住統治地位了。她們甚至要遠遠地躲開權臣,以免自己的私生活以及其他什麼秘密為權臣所竊、被他們拿到把柄來攻擊自己。由此可見,庄妃與多爾袞的關係,其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維護權力的需要。 多爾袞在後來的日子裡建立了赫赫軍功,尤其在招降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擊敗李自成的軍隊上更顯突出。 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陷了北京城後,沒收了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家產,也搶走了他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知道後,十分憤怒,拒不投降李自成,大詩人吳梅村在《圓圓曲》中寫道:「慟哭六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跑到多爾袞的軍中,剪髮宣誓,正式做了滿清軍隊的馬前卒。這時,李自成的軍隊也來到山海關前的一片石,列陣于山海之間,準備與吳三桂決戰,多爾袞讓吳三桂打頭陣,自己立馬觀看。吳三桂親自上陣,與李自成的軍隊打了十多個回合,被裹在了軍中。正在這時,一陣狂風忽起,多爾袞眼見吳三桂要失敗,便催動數萬鐵騎從兩側衝來。李自成大驚,他根本沒有想到滿清軍隊會參戰,慌了手腳,走下指揮台,先行撤退。李自成的軍隊大敗,在吳三桂的引領下,滿清軍隊正式入關,定都北京。順治是滿族人入關以後的第一位皇帝。 入關以後,多爾袞的權力更大了。在攻打農民起義軍和消滅明朝余留勢力的反覆征戰中,多爾袞也顯示了很強的指揮能力,他調兵遣將,攻下明朝的一個個城池,隊伍逐漸向南推進。這時,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已死在獄中,多爾袞就成天與豪格的福晉朝歡暮聚,鬼混在一起。豪格的福晉雖是他的侄媳,多爾袞卻思想解放得很,一點也不顧忌,一時間輿論大嘩。 這一時期,努爾哈赤幾個有兵權的兒子相繼病死或戰死,孝端皇太后也去世了。平時,庄妃雖與孝端皇后同為皇太后,但畢竟名分上有差,一是側室,一是正室,所以雖時有專權之舉,還是多少有所顧忌。好在孝端皇太后並不過問朝政,庄妃也就放心了。孝端皇后一死,庄妃再無顧忌,便大膽地處理起政務來。就在這時,多爾袞那邊的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原來,多爾袞的元配福晉聽說多爾袞與侄媳鬼混,就經常與多爾袞吵鬧,多爾袞一如既往,無絲毫改悔,其妻極為氣憤,日久生疾,竟得了氣鼓病,不久就死了。多爾袞辦完喪事,竟明目張胆地娶了豪格的福晉,讓她做起妾來。 庄妃知道,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自己同多爾袞的關係可難得保住,於是當機立斷,派小太監把多爾袞請來,與他密談了半日。回去以後,多爾袞忙找范文程等極為老成持重而又大有學問的老臣來商量,他們耳語了半天,只見多爾袞面上有紅羞之色,范文程則眉頭皺了幾皺。但最後還是范文程有主意,向多爾袞獻上一計,多爾袞大喜,忙拜託他們幾個人辦理。 不久,范文程等人給順治帝上了一道奏章,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奇怪的一道奏章了,其內容是要皇上嫁母,大概內容如下:皇父(多爾袞)剛剛死了老婆,而皇太后又獨居寡偶,秋宮寂寂,這不合我皇以孝治天下的想法。根據我們這些愚陋臣下的見解,應該請皇父皇母,到一個宮室里居住,以盡皇上孝敬之道。這道千古一絕的奏章一上,立即交由內閣討論,大家都知道多爾袞勢大,皇太后又同意,哪個還敢反對?於是大家都隨聲附和,連連說好。 清世祖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冬,順治十歲,頒下了一道嫁母聖旨: 我在很幼小的時候即位為皇帝,安撫佔有了中原以及南北地區。皇宮之內,靠的是皇太后的教育;皇宮之外靠的是皇父攝政王的扶持,得以承繼了先人的事業,沒有中途墮落。如今,皇父和皇太后獨居無偶,寂寂寡歡,我覺得極為歉疚。諸王以及大臣們一致強烈呼籲,認為父母不宜分居,應該住在一起,我也好定時前去拜望。我想來想去,覺得十分合意。茲定於×年×月×日,恭行皇父皇母大婚典禮,謹請他們合宮同居。希望禮部要盡職儘力,不要辜負了我孝道治天下的意圖。 朝廷內外忙了好多天,大婚之時,朝臣全往拜賀,十分熱鬧,倒像滿清入關以來的第一大壯舉。 庄妃與多爾袞結婚之後,倒也恩愛,但多爾袞還忘不了那位侄媳,不免偷寒送暖,經庄妃盤問,多爾袞據實相告。奇怪的是,庄妃居然讓多爾袞將豪格的福晉立為側福晉,庄妃之賢德,令人感動。 後來多爾袞寵愛朝鮮的兩位公主,經常出外打獵,讓兩位朝鮮公主陪伴,很長時間不回宮廷。側福晉備受冷落,多有吵罵,多爾袞生就喜新厭舊的脾氣,對她不再理會。至於對待庄妃,多爾袞一則敷衍,一則命令宮中的太監使女封鎖消息,不讓庄妃知道。 之後,多爾袞因縱慾過度,在喀喇城圍獵時得了喀血症,不日身亡。 多爾袞死後,平時怨恨他的大臣趁機上書攻擊多爾袞,起初庄妃還從中調護,後來大臣得知順治帝隱恨多爾袞,便放膽揭發,把多爾袞寵愛兩位朝鮮公主的事告知了庄妃。庄妃大怒,才知道多爾袞時常出獵,原是為此,於是發狠說:「如此看來,他死得遲了。」至此,許多大臣羅列了多爾袞的罪狀:收受賄賂,逼死豪格,引誘侄媳,私制御服,私藏御用珠寶等。順治下詔,誅除多爾袞的黨羽,追奪多爾袞家屬所得的封典。 順治就是在這樣一位母親的庇護下坐穩了皇位,長大成人,也是在這樣一位叔父的權勢之下戰戰兢兢地度過了少年時代。儘管在滿族人看來叔娶其嫂並非大逆不道,但順治還是感到深受其辱。順治以後的行為和他在二十五歲就不明不白地結束了生命(一說出家當了和尚),與他童年、少年時代的經歷不無關係。 對於維持朝廷的穩定和順治帝位的穩固,庄妃的做法不能說沒有作用。她抓准了多爾袞的特點,自始至終把他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最後,多爾袞還是因縱慾過度而死亡,說明庄妃對多爾袞的認識是極有眼光的。以此法來制此人,可謂深得其道。多爾袞死後,順治已長,權力也不再集中在某個大臣手中,清朝的統治集團就穩固了。多爾袞始終沒有篡權,這也是滿清能夠統一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歷來「和親」,皆是以女嫁人,庄妃無女可嫁,即使有女可嫁也無濟於事,那麼,庄妃只好親身委之了。以皇太后之尊而下嫁大臣,個中功過委曲,又怎樣評說呢?皇太后下嫁多爾袞,雖清史不載,但史實如此,無可諱言。以滿清風俗,本不足為怪,因此也不必諱言。我們所要看到的是,傳統中國人維護權力的辦法實在太多、太奇妙、太豐富了。在這些辦法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中國傳統觀念的這樣一個側面:權力高於一切? |
推薦閱讀: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佛:如何判斷網貸平台借款標的真實性?
※獨居筆記018:凡人故事,從0到1的10w+
※獨生子女移民後,中國老人在美國的真實「養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