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曆法稱為公曆,公元紀年制,過去也叫做「耶穌基督紀元」、「紀元」、「西元」等。在西方國家,用略語A.D.表示,取自拉丁語AnnoDomini,Anno是「年」,Domini是「主」的意思,在英語中是「in the year of our Lord」,「inthe year of the Christianera」,大致是「吾主紀元」、「耶穌基督紀元」的意思。「公元前」,西方略語為B.C.,即「beforeChrist」,「耶穌基督之前」的意思。
公曆實質上是一種陽曆。陽曆是根據太陽運行的軌跡來計算的。是以太陽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作為計算時間的單位,即一個「回歸年」,與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有時差。
這裡講一下恆星年和回歸年的區別:恆星年是視太陽連續兩次經過地球與某一恆星(認為它在天球上固定不動)連線的時間間隔。它是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約為365.2564天。
回歸年以春分點為參考點。回歸年是視太陽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約為265.2422日。由於春分點在黃道上緩慢向西移動,每年約移動50"".29,而視太陽是自西向東運行的,所以回歸年比恆星年短,每年短約20分40秒。這在天文學上稱為歲差現象。由於回歸年以春分點為參考,它反映了地球不同地區受太陽照射的變化周期,即季節的變化周期。
一個回歸年=365.24220日 =365日5小時48分45.5秒。為了使用方便,就將365作用一年,這就是陽曆的一年。這樣,每年就多出5小時48分45.5秒,每4年就多出0.24220×4=0.9688天。於是,每四年閏一次年(第四年的二月多一天)。但是這樣每4年就多算了0.0312天,每400年就多算了3.12天,所以規定第、對於世紀年(如100,200,300……1900,2000,2100),只有能被400除盡的才為閏年。這樣,多算的3.12天就減掉了3天了,更接近實際年了。
羅馬曆法原來只有10個月,後兩個月是由努瑪王加上的。努瑪是繼羅馬建城者羅慕路斯之後的第二個王,在努瑪之前已經有了十個月的標準名稱(目前英語 中最後四個月的名稱就是來源於此),當地人既然用十個月,那麼應該不屬於陰曆,但當時的曆法很不規範,也不明確。所以努瑪王制定了陰曆,按照月亮的運行周期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在原來十個月的前面添了兩個月(現在英語中的一月和二月的名稱來源於此)。並且用閏月補足與地球公轉周期相差的十一天。羅馬在曆法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大祭司負責。這套陰曆從王政時代到共和時代,羅馬人用了七百年。
到了愷撒大帝【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拉丁文:Gaius JuliusCaesar,前100年7月12日—前44年3月15日),或稱凱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的時候,舊的曆法出現了很多問題,原來的曆法經過七百年誤差的積累越來越大,以致於 季節都變得不準確了。公元前46年,羅馬統治者凱撒大帝以古埃及的太陽曆為基礎,制定儒略曆(TheJulian Calendar,自B.C.45.1.1實施)。首先是為當年補了76天,接著又把努瑪王加在年尾的兩個月移到年初,成為1月.2月,原來的1月.2月便成了3月.4月,依次類推。並在曆法中規定:凡有特別宗教意義的月份31天,不重要的月份30天。因此,取名門神的1月,以戰神為名的3月,為表示尊敬凱撒大帝而取名的7月,都有31天。因為奇數月多,所以規定所有奇數月為31天,偶數月為30天。這樣一年就有了366天,比365天多了一天。由於古羅馬執行死刑都在2月份,所以都認為這個月不吉利,那就從2月中摳出一天,2月就成了29天。
公元前8年,凱撒的侄兒屋大維續任羅馬皇帝。為了和凱撒齊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一個月份。他的生日在9月,但他選定8月。因為他登基後,羅馬元老院在8月授予他Augustus(奧古斯都)的尊號。於是,他決定用這個尊號來命名8月。原來8月是30天,比7月少一天,為了和凱撒平起平坐,並展示皇帝尊下的仁慈,他又決定從2月中再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從此,2月便又少了一天,成了28天。這樣一來,7月、8月兩個大月已經連到了一起,為了避免3個大月份連在一起,又規定9月及11月各有30天,把10月及12月加長到31天,就徹底把儒略曆8月以後的大小月次序調整了。
儒略曆分一年為十二個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為閏年,共366日。這樣,儒略曆歷年平均長度便是365.25日,同回歸年長度365.2422日相差0.7078日,400年約差3日。從實施儒略曆到十六世紀末期,累差約為10日。為了消除了這個差數,教皇格里高利(一譯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10月15日,中間消去10天;同時還修改了儒略曆置閏法則:能被4除盡的年份仍然為閏年,但對世紀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盡的才為閏年。這樣,400年中只有97個閏年,比原來減少三個,使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更接近於回歸年的長度。經過這樣修改的儒略曆叫格里高利曆,亦稱格里曆。格里曆先在天主教國家使用,二十世紀初為全世界普遍採用,所以又叫公曆。中國於1912年開始採用公曆,但當時仍用中華民國紀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採用公曆紀年。
January――1月
在羅馬傳說中,有一位名叫雅努斯的守護神,生有先後兩副臉,一副回顧過去,一副要眺望未來。人們認為選擇他的名字作為除舊迎新的第一個月月名,很有意義。英語January,便是由這位守護神的拉丁文名字January演變而來的。
February――2月
每年2月初,羅馬人民都要殺牲飲酒,歡慶菲勃盧姆節。這一天,人們常用一種牛、草製成的名叫Februa的鞭子,抽打不育的婦女,以求懷孕生子。這一天,人們還要懺悔自己過去一年的罪過,洗刷自己的靈魂,求得神明的饒恕,使自己成為一個貞潔的人。英語2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即菲勃盧姆節)演變而來。
March-----3月
3月,原是羅馬舊曆法的1 月,新年的開始。凱撒大帝改革曆法後,原來的1月變成3月,但羅馬人仍然把3 月看做是一年的開始。另外,按照傳統習慣,3月是每年出征遠戰的季節。為了紀念戰神瑪爾斯,人們便把這位戰神的拉丁名字作為3月的月名。英語3月March,便是由這位戰神的名字演變而來的。
April――4月
羅馬的4月,正是大地回春.鮮花初綻的美好季節。英文4月April便由拉丁文April(即開花的日子)演變而來。
May――5月
羅馬神話中的女神瑪雅,專門司管春天和生命。為了紀念這位女神,羅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這位女神的名字演變而來。
June――6月
羅馬神話中的裘諾,是眾神之王,又是司管生育和保護婦女的神。古羅馬對她十分崇敬,便把6月奉獻給她,以她的名字――拉丁文Junius來命名6 月。英語6月June便由這位女神的名字演變而來。也有學者認為,Junius可能是個代拉丁家族中一個顯赫貴族的姓氏。
July――7月
羅馬統治者朱里斯*凱撒大帝被刺死後,著名的羅馬將軍馬克*按東尼建議將凱撒大帝誕生的7月,用凱撒的名字――拉丁文Julius(即朱里斯)命名之。這一建議得到了元老院的通過。英語7月July由此演變而來。
August――8月
朱里斯*凱撒死後,由他的甥孫屋大維續任羅馬皇帝。為了和凱撒齊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一個月份。他的生日在9月,但他選定8月。因為他登基後,羅馬元老院在8 月授予他Augustus(奧古斯都)的尊號。於是,他決定用這個尊號來命名8月。原來8月比7月少一天,為了和凱撒平起平坐,他又決定從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從此,2月便少了一天。英語8月August便由這位皇帝的拉丁語尊號演變而來。
September――9月
老曆法的7月,正是凱撒大帝改革曆法後的9月,拉丁文Septem是「7」月的意思。雖然曆法改革了,但人們仍襲用舊名稱來稱呼9月。英語9月September,便由 此演變而來。
October――10月
英語10月,來自拉丁文Octo,即「8」的意思。它和上面講的9月一樣,曆法改了,稱呼仍然沿用未變。
November――11月
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和凱撒都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月份,羅馬市民和元老院要求當時的羅馬皇帝梯比里烏斯用其名命名11月。但梯比里烏斯沒有同意,他明智地對大家說,如果羅馬每個皇帝都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月份,那麼出現了第13個皇帝怎麼辦?於是,11月仍然保留著舊稱Novem,即拉丁文「9」的意思。英語11月November便由此演變而來。
December――12月
羅馬皇帝琉西烏斯要把一年中最後一個月用他情婦的Amagonius的名字來命名,但遭但元老院的反對。於是,12月仍然沿用舊名Decem,即拉丁文「10」的意思。英語12月December,便由此演變而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