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多爾袞與孝庄皇太后的關係之謎(五)

 

   對於論據二,弟娶其嫂的滿族舊俗。正方認為,哥哥死了,兄弟自然就要娶自己的嫂子,這種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那麼反對者認為呢,這個不對。不應該出現這種事情。我們可以考慮,皇太極他有很多弟弟,他也不是就多爾袞一個弟弟,所以反對者認為,即使滿族人有這個習慣,弟娶其嫂的滿族舊俗,那你也不能證明,皇太極死了以後,就一定是由多爾袞來娶孝庄皇太后,而且呢,還有一個問題,也不一定能夠證明,孝庄皇太后就一定非要嫁給多爾袞。  而且我們可以做另外一個論據,弟娶其嫂,滿族有其舊俗,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來論證,孝庄皇太后就一定會下嫁,這箇舊俗是可以改變的,因為畢竟它已經入關。入關以後,它這箇舊俗還能保持多長時間呢?所以他們認為,這個不對,對於他們的考證,我覺得是很有道理。  緊接著,反對者們又開始進行了一些畫蛇添足的論證過程。本來我覺得前面考證就很好,但是後面他又認為這個事情不完美,開始進行畫蛇添足的一些論據。他們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多爾袞後來娶了一個誰呢?娶了他的侄兒媳婦,他把豪格給弄死了,弄死了豪格以後,他把他的侄子豪格的妻子收繼為自己的老婆,說這件事當時引起了全天下人的震怒。我覺得,有點言過其實,全天下其實就你們家的事,全天下人誰管這個啊,愛娶誰娶誰,對吧。說引起了全天下人的震怒。而如果多爾袞又娶了孝庄皇太后的話,那這件事一定是當時全天下的新聞。就一定不會出現今天這種情況,我們還在論證她到底嫁了還是沒嫁,就不會出現這種考證。  更有甚者,這種全天下的震怒,一直在清朝的史書中屢屢有所記載。比較典型的,比如說《清世祖實錄》上,它就記載在順治八年,濟爾哈朗,濟爾哈朗這個人咱們前面講過,最開始順治當皇帝的時候,他是兩個攝政王之一,後來呢,他被多爾袞給擠下去了,自己辭職回家不幹了,濟爾哈朗在順治八年的時候,也就是在1651年的時候,他曾經上書,跟順治皇帝說,多爾袞討了豪格的老婆,這極為不對。不但如此,過了四年以後,到了1655年的時候,濟爾哈朗還是舊事重提,仍然在提,有這麼一回事,他說的是這麼一句話:「查睿王將肅王無因戕害,收其一妃,又將一妃私與伊兄英王,此罪尚雲輕小,何罪為大?」他認為這個罪在十惡不赦之列。據《清世祖實錄》裡面的記載,反對派就認為,你看,他只是討了他的侄兒媳婦,就引起了這麼長篇大論的聲討,如果多爾袞真的娶了孝庄皇太后的話,那麼,這史書中無論如何應該有更嚴厲的言詞。這是一。  第二,如果有這麼回事的話,很有可能,老謀深算的濟爾哈朗他就不會拿這件事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據此,他們認為,多爾袞與孝庄皇太后之間即使有關係,退一萬步說,也只是一種偷情,不可能出現下嫁這種事情。偷情跟下嫁是有著原則的區別。這是他們對第二個論據弟娶其嫂的滿洲舊俗的批駁。  對於第三個論據,多爾袞的皇父稱謂,反對者們也進行了徹頭徹尾的批駁。他們認為這個蔣氏所寫的《東華錄》裡面之所以記載皇父,它是說什麼呢?是清朝它的君主對某個臣下,注意,是君主對某個臣下的尊稱,在什麼情況下對某個臣下的尊稱呢?在他立了大功以後,無以賞賜,沒辦法再給他加封號了,所以就賞了這麼一個封號。因為前面他立了很多功,最後被定為皇叔父攝政王,在定為皇叔父攝政王以後,他的功勞一天比一天大,老在打仗,老在立功,所以後邊怎麼辦呢?沒有辦法了,漢文裡面沒有什麼辭彙了,所以就只能給他定為皇父攝政王。他們還舉例說,用皇叔父攝政王的滿文舉例說,這個皇叔父攝政王,它在滿文裡面應該是怎麼寫的呢?說的是大汗,也就是皇帝了,大汗的叔父父王。他們說滿洲人經常有這種傳統,跟誰好就管誰叫爸爸,說有這種傳統。  那他們還進一步論述說,實際上,多爾袞的封號是一步一步疊加累積才到了皇父攝政王這兒,你看最開始他就是一個攝政王,後來呢?他立了功,所以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再後來諸位注意,據《清世祖實錄》記載,有一個漢族人御史,他這個人的名叫趙開心,他就注意到了叔父攝政王在漢語中的問題,叔父攝政王到底是誰的叔父,是我的叔父,是你的叔父,咱們家一共祖孫三代人,到底誰管他叫叔父,這個叔父成為官稱了,他說這個不對,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就上了一道疏,說:「夫叔父,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稱之,若臣庶皆呼,則尊卑無異矣。」你就說不明白了,所以,在他的強烈建議之下,各部開始討論,討論他的建議,最後通過了他的建議。把叔父攝政王改稱為皇叔父攝政王,皇帝也很高興。  那再後來呢?也就是到了順治五年,1647年10月的時候,據《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皇帝又覺得,多爾袞又立了大功了,所以頒詔,大赦天下。大赦天下,第一句就開始這麼寫:「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勛勞,宜增加殊禮,以崇功德。」最後各部各院集體討論,應該叫什麼,前面已經叫皇叔父了,現在應該叫什麼,最後大家討論的結果是皇父攝政王。反對者們認為,從此以後,直到多爾袞病逝,清朝的所有公文,在涉及到多爾袞的問題上,您查,《清實錄》,或者去查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的檔案,清史檔案。您在那裡能夠找到什麼呢?皇父攝政王這個詞,是專門指多爾袞的,而且不光在中國的史書上您可以找到,您可以看朝鮮的《李朝實錄》,它這裡面也記載的是。從順治六年以後,一直開始記載,就叫皇父攝政王,他們認為皇父攝政王這個詞,在中國的史書上,從順治五年十一月就開始出現了,在朝鮮的史書上是順治六年二月開始出現了,而我們人所共知的太后下嫁是順治七年年初,從時間上不對,所以,不存在太后下嫁的問題。  另外,反對者們還對這個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他們認為皇父攝政王這個詞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就跟我們漢族人的一些政權,他們的一些統治者對自己的臣下立了大功,覺得這人太棒了太牛了,最後怎麼辦呢?給他一些稱謂,也就是叫父的,比如說西周,有一個姜尚,周武王就稱姜尚為尚父。春秋有一個齊桓公,齊桓公就管管仲稱為仲父。還有,三國,蜀漢的後主劉禪,他就管諸葛亮叫相父,相是丞相的意思。他說,怎麼就許你們漢族人,漢族的皇帝管他的臣下叫尚父、仲父、相父,我們滿洲人叫一回皇父就怎麼了呢?有什麼新鮮的,不一樣的道理嗎?他們還進一步論述說,你看,光緒管慈禧太后叫皇阿瑪。盡人皆知,這阿瑪是爸爸的意思?那慈禧太后就變性了?就變成男的了?你不能這麼論述吧,所以他們認為,叫皇父,恰恰證明她沒有下嫁給多爾袞,這是他的第三個方面的批駁。  反對者們認為,張煌言的確寫了《建夷宮詞》,而且他們認為呢?張煌言的《建夷宮詞》是正方所提八個觀點中惟一的一個直接涉及到太后下嫁的,所以,如果把這個批倒了,那你認為已經下嫁的人你就沒戲了,所以他們全力以赴對《建夷宮詞》進行批駁。  他們認為,《建夷宮詞》有三個原因導致它不能作為論據使用。《建夷宮詞》的第一個不符合,從《建夷宮詞》的名字,就不對,它帶有濃厚的民族偏見,本來人家是清朝,或者您最不濟叫後金也可以,叫金也可以,不叫,非得按照漢人傳統的您原來在那兒建過一個州叫建州,叫建。夷呢?對東方少數民族誣衊性的稱謂,夷蠻戎狄,東方是夷,南方是蠻,西方是戎,北方是狄,夷蠻戎狄。這個詩,從頭到尾,十首詩徹頭徹尾的內容都是對滿洲的誣衊。所以,這是第一,偏見,不能成為證據。  第二,他認為張煌言本人出生在異地之口,他寫的書,寫在異地之口,記在異國之文,你不是在這兒寫的,你人不在這兒看著他寫的,你好幾千里地以外,你寫人家的事,這就不可信,這就不能成為歷史的證據。除此之外,他的第三點論述,他認為,這個詩詞跟史料不是一回事,詩詞可以比賦,可以誇張,所以詩詞就不能算史料。你拿什麼說都可以,就是不能拿詩詞說,詩詞就靠邊站,我這歷史考證裡頭沒有詩詞,這是他的對於論據四的批駁。  對於論據五,順治諭旨露出的破綻,反對者們進行了考證。他們說,有的人說,順治有諭旨,太后下嫁。可直到現在,我看到的順治諭旨都不知打哪兒抄的,誰能告訴我原文在哪兒,在哪本書里,你從哪本書里看的,在第幾頁,這本書的可信度如何,這本書現在在哪兒?史料在哪兒?沒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抄我抄他也抄,最後這諭旨就真的了?所以他們認為,你要想說這順治諭旨是真的,可以,拿來讓我看看。我要看不見,抱歉,沒有。我認為這個不值一提,您拿來讓我看看,行不?看完了我就還你。這是他對第五個方面的批駁。  對於第六個方面,風水牆的訴說。對於風水牆,反對者們也進行了批駁。他們認為,太后入關以後四十多年的時間裡,長期生活在順治、康熙身邊,對於年輕的順治和康熙,沖齡繼位,都是幾歲繼位的小孩,保護、輔佐了這兩個小皇帝,所以呢?孝庄皇太后對於順治皇帝,對於康熙皇帝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他們認為是很深很深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孝庄皇太后臨死之前,她覺得我活著的時候,我輔佐他們,現在的康熙也不大,我死了我也得跟他們這兒看著,我怕大清的江山怎麼樣,所以我死我也得埋在你們身邊,我得照顧你們,很合理的一個要求嘛,有什麼可論證的,有什麼可論述的。活著的時候跟皇太極就沒什麼感情,就過了那十幾年,不到二十年,轉眼就死了,這二十年你想皇太極多少個老婆,好幾個,正宮就五個,還不算那些個妃子。所以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極正常的事,有什麼可討論的呢。埋哪兒都一樣,只是孝庄皇太后她的感情在順治和康熙這兒,所以她不願意離開這兒。但是康熙就犯難了,按照歷朝歷代祖宗的規矩,太皇太后,孝庄應該埋葬在自己的爺爺皇太極的墳里,可是呢?按照祖上的規矩應該扒墳,把這個墳掘起來,然後再重新埋,回埋,可是按照孝庄太皇太后的主張又得在他身邊,所以康熙就犯了難了,這一犯難,三十五年過去了,她死了都沒埋。然後等到雍正三年,雍正三下五除二給埋了,起名叫昭西陵。諸位,雍正為什麼三下五除二,在雍正三年趕忙就把這個孝庄皇太后他的祖奶奶埋了,為什麼著急把他袓奶奶的屍骨埋了。諸位仔細算一算,雍正三年,它是孝庄皇太后與皇太極結婚一百周年,那真是百年合好了,你這百年再不回去,再不擱那兒就回不去了,所以它有一個百年的問題,那邊叫昭陵,這邊叫昭西陵,遙遙相對,無論如何都得入土為安,所以他們認為,這個事埋在那兒也恰恰證明,應該是沒下嫁。這是第六。  對於論據七,說有人見過鐵證太后下嫁詔書。反對者們認為,孝庄皇太后那麼內斂的一個人事事都不出頭,自己第二次嫁人,滿世界張揚什麼?這可信嗎?完全不可信。您看孝庄皇太后哪件事強出頭過,這個事本身不可信。  第二,他們認為,太后下嫁詔書的發現人劉起瑞,他不可信。他跟他兒子說,1909年的時候,那陣這劉起瑞是清宮大內的一個頭,然後在整理內務府的時候,整理文件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東西叫《皇父攝政王起居注》,皇父攝政王這是說多爾袞,就是多爾袞的生活起居。過去皇帝身邊都得有一個大臣,皇上每天幹什麼了,每句話說什麼了,都一個字不落地都得抄,幾點幾分,幹什麼了都得寫上,這個最後編成一本書叫起居注。多爾袞生前也應該有這麼一個起居注。這個劉起瑞說他發現了《皇父攝政王起居注》,然後隨同還發現了一個什麼呢?還發現了一個太后下嫁詔書。這會是真的嗎?反對者們進行了兩個方面的考證,認為第一,如果是真的話,不會當時整理文件的就您劉起瑞一個人吧,應該有別人吧?怎麼最後就您說有這麼一件事,別人呢?你的旁證呢?孤證不立,你是孤孤單單的一個證據,就你說有這麼一個詔書,別人誰都沒看見,你拿過來你就自個收起來了,藏起來了,可能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沒有佐證的話,即使有這麼一個太后下嫁詔也是假的。不但太后下嫁詔是假的,你那個《皇父攝政王起居注》也是假的。  第二,1909年您發現這個東西,即使我們退一萬步說您真的有這麼一個玩意,真的看見了,作為您這個人到1946年,三下七年過去了,您吐嚕出一句話,我三十七年前曾經干過什麼什麼,曾經發現過什麼什麼,您為什麼要說這句話,您這一輩子都守口如瓶了,怎麼現在把這句話給吐嚕出來了呢,而且吐嚕出來還不算完,怎麼著還把這個東西給發表在報紙上了呢?出了一本書叫《皇父攝政王起居注》,在《皇父攝政王起居注》這本書的最後,他寫的,我們現在叫後記,他那陣叫跋,《皇父攝政王起居注跋》裡面還有鼻子有眼地描述一番太后下嫁詔書,您幹嘛呢?我懷疑,我們懷疑您是在製造假新聞。您的話我們表示嚴重地懷疑,不可信。  對於論據八,《紅樓夢》裡面揭示的批評,我在這兒就不想多說了。反對者們認為,《紅樓夢》是中國千古以來一本最有名的文學著作,裡面寫了很多東西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把太后下嫁詔與《紅樓夢》聯繫起來,什麼索引派啊?這叫胡鬧,這有什麼可值得考證的,不值一批,不理這茬兒,你愛咋說咋說,這個我們不信,這是瞎猜疑,瞎聯繫,能是真的嗎?誰相信啊?他認為就焦大,就那一個人罵一句話,養小叔子,這養小叔子就一定是誰?這世界養小叔子多了,就一定嗎?他們覺得這個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那反對者們還有什麼其他的證據嗎?  此外,反對者們還進一步做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四個方面,第一,反對者們認為,這個《東華錄》記著一個事,說多爾袞又親到皇宮內院。反對者們說確實有這回事。反對者們認為,不要斷章取義,抄文章要把文章抄全,抄完整,不能哪句話對自己有用就抄哪句,對自己沒用那句話就給扔了。我提醒您,多爾袞又親到皇宮內院的下句是,以為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太宗文皇帝說皇太極呢,您那個皇帝之位根本就不是您的,您是搶的,搶誰的?搶我的,後邊還一句,「以挾制皇上侍臣」。說多爾袞幹嘛去了?多爾袞上皇太后那個院裡頭找她打架去了,你明白不明白,那是打架去了,這皇上應該是我的,你知道不知道,倆人要掐起來您知道嗎?這是結婚了,有這樣結婚的嗎?還跑皇宮內院,闖進皇宮內院找皇太后,這是結婚嗎?這肯定不是結婚啊,要結婚,在床上就說這個事了,還用專門記這一筆,恰恰蔣良騏這《東華錄》證明,太后下嫁這個事,純屬子虛烏有,沒有這回事。有肯定不這樣!嫁給他就肯定不會打架。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清世祖實錄》裡面記載的清世祖,就是福臨,他在順治七年,也就是1650年的時候,他去臨幸攝政王府的一個記錄。這個我後邊會說到,1650年多爾袞病了,病了以後自己在家裡頭孤孤單單,很悶,然後就發牢騷,說這討厭的皇上,也不來找我來,也不來瞧瞧我,我還是他長輩呢,怎麼就不應該瞧瞧我呢,雖然說您是皇帝,我幫您這麼多忙。結果怎麼樣呢?屬下的人就偷偷告訴皇上了,皇上皇上,攝政王生氣了,說您老不瞧他去,皇上趕緊就來了。反對者們說,你看這不明明白白是沒嫁嗎?他為什麼感覺到孤單,孝庄皇太后肯定沒在他身邊,孝庄皇太后在他身邊他會感到孤單嗎?他會挑皇上的理嗎?他不會啊,所以這一點,順治皇帝臨幸這件事,也恰恰證明沒有出嫁。  第三,就是我們說的《李朝實錄》。反對者們現在認為,當時的清朝和朝鮮的李朝,關係是非常好,上下級嘛,它是我們的藩屬,清朝有什麼事,都會通稟給朝鮮的李朝,那兒都會有文件記載。你看那兒有皇父攝政王這個詞,但是那兒怎麼就沒有發現太后下嫁詔呢?朝鮮那兒怎麼沒有中國的太后下嫁詔?這也不對。  第四,就是從順治皇帝和孝庄皇太后在多爾袞死了以後,對多爾袞三下五除二地處理,這個處理我們前面講過了,削爵,撤謚號,撤廟享,沒收財產等等。多爾袞屍骨未寒啊,便對他痛下如此殺手,顯然是沒有出嫁。如果要是順治皇帝的媽媽孝庄皇太后出嫁了的話,那這樣做這不是給自己臉上抹黑嗎?我原來管叫爸爸,轉眼之間這爸爸剛一死就開會,這成赫魯曉夫對斯大林了,有這樣的人嗎?這不可能的。不能出現這種事,這種事也證明沒有下嫁。所以綜上所述,反對者們認為,上述材料沒有一條能夠充分證明太后是下嫁的。  那太后下嫁這一假說是怎麼樣出現的呢?他們認為事情還得從張煌言的太后詩說起,還得從皇父攝政王這個稱謂談起。他們認為,太后下嫁假說,之所以能夠形成和發展,關鍵在於皇父攝政王這個詞,關鍵在於張煌言的太后下嫁詩。他們認為,攝政王又冠以皇父,中國古代無此先例,這一點如果出現的話,那肯定會在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口耳相傳,肯定會覺得驚訝,怎麼回事?太后?皇父?一聯想,肯定太后下嫁了唄,然後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迅速全國就知道了。  他們認為,太后下嫁是子虛烏有的,對太后下嫁假說的最好的考證文章,便是孟森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叫《太后下嫁考實》。孟森先生是著名的清史專家,現已故去了。我這兒引用的是孟森先生的原文,原文說「改革以後,教育部首先發舊禮部所積歷科殿試策」,考試的文章,考生的試卷都給發下去了,「於抬寫皇上處加抬寫攝政王,而攝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字,或冠以皇父字,亦不一律」。都不一樣,寫文章的時候人家那個抬頭,這個字得頂格寫,我們都得退兩格,但是一寫攝政王,你就得頂格,然後前面還要加字,這麼個意思,說「一時轟然,以為皇父之稱必是妻世祖之母,而後,尊之為父也」。這段是孟森先生的考證,讓人一看這文章,怎麼皇父攝政王,肯定他娶了孝庄皇太后了唄,然後皇上就管他叫爹了唄,後爹也是爹啊,他是這麼想的。這篇文章是孟森先生在上個世紀早年寫的。他認為在17世紀的時候,跟19世紀的時候,跟20世紀初的時候,跟我們今天相比,中國人的思維觀念不會有太大變化,您一看皇父您就必然會產生其他聯想,必然就成為皇上他爹了,這是很顯然的,所以這是孟森先生的一種考證。問題在於,太后下嫁這種假說,最早是在中國的哪個地區產生的?他們認為,不在今天的北京,在哪兒呢?在浙江。這種假說最早的出現,肯定是和張煌言有關。為什麼北京沒有這個假說呢?他們考證,順治六年到順治七年,也就是我們講的1649年到1650年這兩年,朝鮮曾經先後派往中國八次使臣,這八次使臣回國以後居然沒有一個說太后下嫁這個事。  他還說,您看,康熙皇帝一死,雍正帝繼位,在雍正帝繼位當年,朝鮮的使臣回國,在朝鮮的《李朝實錄》上就寫下了這麼一句話,「雍正繼位,或雲出於矯詔」,這是朝鮮《李朝實錄》在雍正繼位當年,人家那書上就寫上了。中國人盛傳雍正皇帝是篡位的。反過頭來說,這太后下嫁,八次使臣到中國怎麼也應該有一個人知道,但八個人都不知道,這不可能吧。所以,他認為是不在北京,太后下嫁說不在北京出現,在哪兒呢?他們認為在浙江,這個證據他們認為就是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他們認為,張煌言遠隔好幾千里地在浙江從事抗清活動,最後被多爾袞打敗,最後在康熙年間被擒,他在順治六年就敢寫出太后下嫁的詩,那肯定是什麼呢?是這麼一回事,就是他一聽說多爾袞討了自己的侄兒媳婦,豪格的妻子為妻,豪格的妻子我們提醒大家注意,她是蒙古科爾沁部落的人,他是孝庄皇太后的妹妹。她也叫博爾濟吉特氏,肯定是什麼,張煌言聽錯了,他分不清楚多爾袞手下有四個叫博爾濟吉特氏的妻子,有四個一樣姓的妻子,他分不出來,所以弄錯了。他認為,這個是太后下嫁假說的形成。那太后下嫁這假說又是怎麼樣發展的呢?反對者們的考證是否有道理呢?  

 

 

 

 

推薦閱讀:

《愛情公寓》中關谷和唐悠悠兩人什麼關係?美嘉和呂子喬是什麼關係?
絕地求生為什麼叫吃雞?跟雞有什麼關係?
陳文帝和韓子高的關係怎麼樣?
地支關係中的六合三合與六衝
趙薇與王菲、那英是什麼關係?

TAG:關係 | 多爾袞 | 皇太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