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的召喚——鄭成功及其事業 / 醉罷君山 / 第27頁

使命的召喚——鄭成功及其事業共48頁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20 09:26  

  (使命的召喚-91)

  

  鄭成功給他的弟弟鄭渡寫了一封信,以表心跡:

  「兄弟隔別數載,聚首幾日,忽然被挾而去,天也!命也!弟之多方勸諫,繼以痛哭,可謂無所不至矣。而兄之堅貞自持,不特利害不能以動其心,即斧刃加吾頸,亦不能移吾志。何則?決之已早而籌之已熟矣。今兄之心緒,盡在父親復稟中,弟聞之亦可以瞭然矣。大抵清朝若信兄言,則為清人;若不信兄言,則為明臣而已。他何言哉!……總其立心,只用脅之一字而已。若用脅,則當用之干戈,不當用之葉(成格)、阿(山)為也。況兄豈可脅之人哉?且四府地方糧餉,僅足以養一萬之兵,外此數十萬之眾,何處取給?將何安插?即使不逼之以剃髮,尚且不能,況且迫之者乎?又況其畫餅者乎?夫虎豹生於深山,百物懼焉;一入檻阱之中,搖尾而乞憐者,自知其不足以制之也。夫鳳凰翱翔於千仞之上,悠悠乎宇宙之間,任其縱橫而所之者,超超然脫乎世俗之外者也。兄名聞華夷久矣,用兵老矣,豈有舍鳳凰而就虎豹者哉?惟吾弟善事父母,厥盡孝道,從此之後,勿以兄為念。噫,漢有子瑜而有孔明,楚有伍尚而有子胥,兄弟之間,各行其志,各盡其職焉。」

  在寫給父親的信中,鄭成功寫道:

  「和議非本心也」,「不意海澄公之命突至,兒不得已,按兵以示信。繼而四府之命又至,兒不得已接詔以示信。至於請益地方,原為安插數十萬兵將,固圖善後至計;何以曰:『詞語多乖,徵求無厭』?又不意地方無加增,而四府竟為畫餅,欲效前賺吾父故智,不齣兒平日所料。遽然剃髮,三軍為之衝冠!……在清朝總以剃髮為是,在兒總以不削髮為是。……大丈夫作事,磊磊落落,毫無曖昧。清朝若能信兒言,則為清人,屈於吾父為孝;若不能信兒言,則為明臣,盡於吾君為忠」。二使「在泉月余,目睹脫巾情形,未曾與兒商榷,徒以剃髮二字相逼挾。兒一剃髮,即令諾將剃髮乎?即令數十萬兵皆剃髮乎?即令千百萬百姓俱剃髮乎?一旦突然盡落其形,能保其不激變乎?葉、阿二位不為始終之圖,代國家虛心相商,而徒躁氣相加。……使臣如此行動,朝廷可知也,能令人無危乎?能令人無懼乎?況兒名聞四海,若使苟且作事,不特不見重於清朝,亦貽笑於天下後世矣。大抵清朝外以禮貌待吾父,內實以奇貨居吾父。此番之敕書與葉、阿之舉動,明明欲借父以挾子。一挾則無所不挾,兒豈可挾之人乎?且吾父往見貝勒之時,已入彀中。其得全至今者,大幸也。萬一父一不幸,天也!命也!兒只有縞素復仇,以結忠孝之局耳!

  在兩封信中,鄭成功皆有類似的話:「清朝若信兄言,則為清人」、「清朝若能信兒言,則為清人」,後世有些歷史學者以此認為鄭成功其實重視自己的勢力甚於抗清,此論甚謬,無論是寫給弟弟還是父親的信,不過都是寫給清廷看的,無非是想把和談破裂的原因歸咎於清廷一方,以此來保護家人不受清廷的報復。同時他表現出其性格桀驁難馴的一面,「夫虎豹生於深山,百物懼焉;一入檻阱之中,搖尾而乞憐者,自知其不足以制之也。夫鳳凰翱翔於千仞之上,悠悠乎宇宙之間,任其縱橫而所之者,超超然脫乎世俗之外者也。」這是何等的胸襟與境界,「兒豈可挾之人乎?」「萬一父一不幸,天也!命也!兒只有縞素復仇,以結忠孝之局耳!」無怪乎後世名臣、台灣巡撫劉銘傳盛讚其:「復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於舜日堯天。」

  

  

  清廷在招撫鄭成功失敗的同時,招撫鄭鴻逵也宣告失敗。

  鄭鴻逵也給鄭芝龍寫了一封信,他不象鄭成功那樣的文字語氣上鋒芒畢露,但仍然顯示出絕不降清的骨氣。鄭鴻逵在信中回顧馬得功偷襲廈門島以及他私下放走馬得功的事情,「自放馬得功之後,擇地白沙,粗建茅屋,所有大小戰艦,盡為漁商,與地方相安者,已三載矣。……弟受本朝朝寵遇,官居上爵,義無悖舊恩而貪新榮,……爵祿一節,弟斷不敢受,亦不能受!……若退處白沙,而地方仍復相激,則弟惟有揚帆遠避,雖涉險波濤,亦所甘心。」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21 10:43  

  (使命的召喚-92)

  

  鄭鴻逵因協助馬得功逃離廈門島,致使與鄭成功反目成仇,他從顧全大局出發,離開廈門島,抵達白沙,在這裡修築起一座半月城。後來鄭鴻逵得了痿痹之症,大約就是中風吧,手足都殘廢,他便將手下主要將領及軍隊與戰船一併交給鄭成功,自己在白沙的戰船都改造成漁船,用來在海上捕魚,因為他曾協助清軍渡海逃離廈門島,所在清軍也沒有進攻他的地盤。這位也曾經叱吒風雲的鄭軍元老飽受傷病的折磨,但他仍然不屈不撓地拒絕了清軍的利誘與威逼。

  

  在第二次議和前後,鄭成功又通過議和的時機,大肆徵收餉糧。

  雖然鄭成功確實利用與清軍休戰的空隙,大大充實自己的糧餉,但是這種強行徵收的手段,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由於鄭成功不斷地擴充自己軍隊的數量,這些軍隊需要耗費大量的糧餉,而鄭成功能征餉之地,也不過是東南數府,僧多粥少,在各地的徵收力度非常之大,往往超過當地百姓的負擔。更為嚴重的是,鄭成功的一些部將乘機撈取私利,援剿前鎮的指揮官黃大振便涉嫌「拷餉太酷」而被鄭成功賜死,但他並不是惟一受到處分的高級將領。

  在黃大振被賜死後,鄭成功接到舉報,被委任為督餉都督的黃愷在收征餉銀過程中,名目種種,強行攤派,橫行霸道,多征少報,個人私吞十餘萬的數額。鄭成功一聽勃然大怒,當即派人逮捕黃愷,經過調查,發現情況屬實,馬上下令將黃愷斬首示眾。黃愷在征餉時寫的告示書中,又有「清廷賜地」四字,以表明徵餉的合法性,鄭成功一看也怒不可遏,下令將寫這份告示書的掌案與戶房二人也處死。黃愷所私吞的十餘萬的軍餉也被充公。

  從六月開始,鄭成功又派甘輝、林勝等人前往長樂征餉,福建巡撫佟國器叫苦不迭,派人馳書一封向鄭成功求情,鄭成功置之不理,佟國器只得眼睜睜看鄭軍在自己眼皮底下公然征派助餉。到了七月,清軍雖然沒有放棄議和,但是仍然加強福建清軍的力量,一部分清軍兵馬經棲霞關進入福建,鄭成功加緊征餉的實施,各提督總鎮再度大規模在漳州、泉州、福州、興化一帶徵餉。

  到了九月底,鄭清談判完全破裂,所以有一些地方就拒絕上交助餉,在福建南部的詔安溪南寨,由於拒交糧餉,鄭軍前提督黃廷率軍蕩平溪南寨。

  

  對於清廷而言,撫局已經全然失敗,所以準備全力以武力剿滅鄭成功,這一年(1654年)的年底,清政府任命濟度為定遠大將軍,率軍由北京出發,準備南下福建,一舉消滅鄭成功部。

  鄭成功在1653-1654年一年多的時間裡與清廷談判,這件事也遭致後人的一些非議,有人認為他的這種作法,根本就眼中沒有永曆朝廷的存在,不可稱之為忠臣。其實所謂的南明政權,到了這個時候,已經只是一個空殼罷了,永曆帝只是孫可望擺布的對象,根本無兵無權,美國學者司徒琳在《南明史:1644—1662》一書中說得好,此時「明朝所代表的,毋寧只是一種精神——堅持抵抗外來勢力侵略與控制的精神。」同時對鄭成功與清廷的議和有著極為精採的評論:「一旦看清了事實,他(鄭成功)就興緻勃勃地投入了這場縱橫捭闔,作生平最狡詐的表演,……鄭成功在議和過程終了時,比開始時力量更強,而清朝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實際上卻成了輸家。在此還應當注意的是,若是鄭氏地盤內有明廷存在,他就不可能放手去做,這樣的議和也就不會進行下去。」同時鄭成功還迫使清政府釋放了被俘的鄭軍海軍高級將領林察。

  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鄭成功以自己的詭異莫測,贏得了一場不流血戰爭的巨大勝利。其實這樣說還顯不夠準確,因為即便在鄭成功與清廷談判之時,鄭成功仍然果敢地向清廷發起軍事上的挑戰,這就是三入長江之役。

   

作者:潛靈 回復日期:2009-02-20 20:00:56 

    好久沒來頂貼了,今天多說說。

    君山兄說「鄭成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英雄之一」。此言不假,但是君山兄怎麼評價戚繼光?

    

    當年戚繼光接手江南防務的時候,出了個大笑話,72個倭寇大搖大擺朝當時軍事重鎮南京進發,南京守衛派遣了士兵對72個倭寇圍剿。經過一下午的撕殺,結果中國軍人傷亡1000多人,而72個倭寇竟然連一個受傷的都沒有。官軍跑進南京,關起了城門,任憑倭寇的恥笑而不敢出戰了!而此時的南京以及周邊的城鎮里竟然擁有25萬官兵!

      可戚繼光組建了3000人的軍隊以後,讓倭寇吃盡苦頭,曾經創造出殺敵1000人,而自己沒有一個受傷的好戰績。同樣是中國人,怎麼就差別這麼大呢?

    

    如果有可能,懇請君山兄寫寫戚繼光。當然,還有洪門。

  ------------------

  謝謝潛靈君。以後寫什麼題材,還得看資料的收集情況,對先秦、明、清、民國都興趣很大,雖然計劃蠻多,精力不濟也。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22 09:52  

  (使命的召喚-93)

  

  三、三入長江之役

  

  在鄭清和談之前,即1653年初,原魯監國帳下大將張名振向鄭成功提出北上浙江、南京,鄭成功同意,於是由張名振擔任總指揮,張煌言為監軍。張煌言即著名的張蒼水,他本是個文人,但是國家的巨變使他投筆從戎,成為魯監國政權下一名有勇有謀的將領。無論是張名振或張煌言,雖然迫於時局,投靠鄭成功,但他們都以魯監國的部下自居,保持相對的獨立性,鄭成功並不在意這一點,他將兩百多艘戰船、兩萬多人的軍隊交給張名振,以示對原魯監國政權將領的信任,這些軍隊有一部分是原魯政權的軍隊,同時也包括一部分鄭軍將士,鄭軍重要將領陳輝、黃興、沈奇、林順、藍衍、施舉等一同出發,均受張名振的節制。

  北伐艦隊沿著海岸線向北航行,進入浙江。張名振北上的目的之一,是招攬舊部,掀起清統區的抗戰高潮,並且伺機威脅南京。

  當水師行經浙江舟山群島時,張名振與張煌言遠眺舟山群島,悲從心生,當年舟山一役,是魯監國政權的一次慘敗,包括張名振、張煌言的許多家人都死於這次戰事,痛心疾首啊。張名振與張煌言站立船頭,設案置酒,遙祭在舟山之役中的死難諸公。

  師過舟山後,張名振率海軍攻擊金塘山,金塘山的守將是以前魯政權的叛將金允彥。張名振的海軍佔領金塘山後,生擒金允彥,並以凌遲酷刑處死。首戰的勝利與處決叛徒,令張名振麾下自來魯政權的將士歡欣鼓舞,真是大快人心,一時士氣高漲。

  

  張名振的率軍北上,確實對浙東抗清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

  堅強的浙東人民沒有放棄抵抗清軍的努力。平原將軍姚志倬、誠意伯劉孔昭與他的兒子劉永錫率眾來投奔張名振,姚志倬是原魯監國系下的將領,在浙江抗清失敗後,他仍然堅持抗戰,多次組織義軍抗清,但均以失敗告終,但他仍然保有少量的軍隊,東藏西躲,以逃避清軍的搜捕,終於盼來張名振的北伐軍。同時,潛伏在浙東各地的抗清力量,以及張名振與魯王的舊部,也紛紛前來,張名振的力量迅速擴大。

  清軍在海上戰鬥遠不是張名振的浙東水師與陳輝的鄭家水師的對手,張名振身經百戰,是東南抗清的一員悍將,在招集舊部之後,聲勢大振,於是攻崇明、入吳淞,掠奪清軍的船隻六百餘艘。之後入長江,直抵金山,江淮響應,清軍水師莫敢爭鋒。

  張名振兵入長江,並非為了攻城略地,更多是為了造聲勢,給長江沿線抗清力量予堅持的信心,同時也向清政府展示自己的實力。

  

  張名振的浙東與長江沿線的勝利,令鄭軍海軍將領與他的矛盾日益加大。一封封惡語中傷張名振的信被送到廈門島的鄭成功處。具體告了什麼狀,我們不太清楚,但是張名振與鄭軍將領的矛盾由來已久。

  雖然張名振是隨同魯監國一同前往投奔鄭成功,但他一般不被認為是象陳輝、甘輝那麼純粹的鄭軍將領,他更應該稱為「南明將領」,他效忠南明,而不是效忠鄭成功。自從張名振到達廈門島後,他與鄭軍將領的關係就一直不好,這也許出於鄭軍將領對他的不服氣,但更可能的原因是他是個頗為桀驁的人,他對大明的赤誠忠心,使他在面對這群半海盜的烏合之眾時,可能難免流露出一種優越感。

  另外一個可能使他擔憂的原因,是鄭成功正在同清廷接觸,這對於背上刻著「赤心報國」的張名振來說,這是難以接受的事。鄭軍將領把種種牢騷與不滿彙報給了鄭成功,這位國姓爺命令張名振返回廈門島。

  

  

  

本文由<貼庫網>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85696/27.html

推薦閱讀:

浮生若派 使命必達
那些大公司的願景和使命
藏在黨章里的「定海神針」
巡迴法庭在推進司改中的使命與擔當
我的使命: 幫助世界把恐懼轉換成開放和快樂

TAG:成功 | 事業 | 鄭成功 | 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