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的歐洲宮廷舞 歐洲各國的宮廷都舉行隆重的舞會。起源於捷克民間的波爾卡和起源於奧地利民間的華爾茲,正是在這時漸漸地風行於全歐並隨著施特勞斯的音樂一起為上流貴族所推崇,走入歐洲宮廷。在盛大的宮廷舞會上,名貴嬌艷的鮮花點染其間不可數計,華麗炫目的禮服令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晶瑩剔透的水晶吊燈閃爍星辰一般的光輝……這一切都像夢境一樣感到神秘而新奇,卻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在15與16世紀的歐洲,王公貴族們開始迷戀一種舞蹈,舞蹈中華麗的音樂和舞姿輕慢與莊重,這種舞蹈有著嚴格規定的舞步、舉止、儀態和舞蹈程序。跳這種舞是身份的象徵。女士要充分在舞會上體現出淑女的矜持與高貴,而男士呢,要表現出騎士的瀟洒與風度。舞會中,通常由國王和王后首先表演,然後按社會地位的高下依次開始。參加者利用跳舞的機會展示自己華美的服飾、高貴的風度,以及無上的地位和榮耀。
15世紀晚期,宮廷舞已成為奢華慶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貴族騎士,不僅要求對騎術、劍術十分精通,還必須掌握嫻熟的舞步,這幾乎成為騎士的一項個人行為標準,是進入上層社會,進行社會交往活動的一種手段。這種舞蹈不僅是王室娛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同時也是對貴族子弟進行教育,培養他們具備統治階級所需要的文化修養和禮儀風範的一種手段。 不過說到,這種處處要體現貴族氣質是舞蹈其實源自民間舞蹈。14世紀末,民間舞蹈進入了王公貴族的城堡中。原本樸素、熱情奔放的民間舞蹈,進入宮廷後發展成為舞會舞和宮廷舞蹈,有了禮儀性的莊重和嚴肅的特點。 同時,西方的舞蹈音樂在公元15世紀進入了它的第一個繁榮期,這是當時的歐洲宮廷熱衷於此的結果。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宮廷社交舞出現了華麗的隊列式舞步,名為「帕凡」、「拉伏而地」等。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宮廷中,跳一種名為「伏而塔」的雙人交誼舞(不過要注意,這和現在的交誼舞不同,兩人並不摟抱在一起),隨後這種舞在歐洲風行一時。 到16世紀,出現了像《帕凡舞曲》這樣的,由前舞、後舞兩首速度不同的舞曲組成的成對舞曲。 這種舞曲發展到17世紀中葉,逐漸被由4首舞曲組合而成的「古典組曲」所替代。隨後的日子裡,又出現了小步舞曲、蘇格蘭舞曲等多種形式。19世紀,又一種新的舞曲形式產生,並從此成為社交舞曲的絕對主流,直至今日,我們仍無法忽視它的重要性,它就是圓舞曲。 在1717年亨德爾獻給英國國王喬治一世的「水上音樂」可以說是舞曲中的精品。因為其是在喬治一世遊覽泰晤士河時演奏,故稱「水上音樂」。 原組曲由10首小曲構成,分3組:圓號組曲、小號組曲和長號組曲,演奏時間長達一個小時,一開始是一首法國式的前奏曲,按下來是布萊舞曲、小步舞曲等各種形式的舞曲,其中也有緩慢樂章。作者使用了小提琴、低音提琴、日耳曼橫笛、法蘭西橫笛、雙簧管、大管及圓號、小號等樂器。1922年,英國作曲家、指揮家哈蒂從中精選6首,改編為現在流行的版本。 17世紀中後期,英國首先出現了公共舞廳,所跳的舞蹈大都是王室府邸的舞蹈教師所傳授的宮廷舞。然而,舞廳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和平民百姓,宮廷舞的拘謹嚴肅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於是,舞步簡單、形式自由的新式舞蹈陸續被引進舞廳,而古老的宮廷舞逐漸從人們眼中消失,幻化成音符,變成作曲家抒發情懷的方式和演奏家指尖的舞蹈。 17世紀中葉,交誼舞逐漸由莊嚴、華麗趨向尊貴、輕快、活潑的格調。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喜愛舞蹈,在當時的宮廷中,盛行一種優雅、快速的「 著艾特」舞,又名「小步舞」。它較長時期流行於整個歐洲。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如巴赫、莫扎特等都為小步舞譜寫過舞曲,現在有許多首標題為「小步舞曲」的古典曲子,其中以巴赫的「G小調小步舞曲」最為出名。 宮廷舞由於其煩瑣禮儀與規則足見推出了社交場合,但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從很多芭蕾舞中,依稀看到當年歐洲宮廷舞蹈的影子。
18世紀初,由德國、奧地利農民舞「蘭德勒」(其來自於農村打穀場的踢場動作)演變而成的三步舞-維也納華爾茲傳入奧地利宮廷,並開始在歐洲流行盛行,它以輕快的節奏和旋律,急速、優美的旋轉而受到人們的歡迎。英國喬治四世在皇宮舞會上親自起舞,排除教會和舊貴族的反對和異議,從而確立了華爾茲在交誼舞中的重要地位。當大音樂家斯特勞斯父子所創造的華爾茲圓舞曲風靡歐洲後,人們將華爾茲舞稱為「舞中之後」。 隨著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交誼舞從宮廷和貴族階層逐漸向其它階層開發,成為家宴必不可少的形式,也出現在公共場所之中。18世紀末,法國和英國開始普遍建立商業化的公共舞廳。社交性的交誼舞又成為舞廳舞(Ballroom Dancing)。 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和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由於男女衣著樣式從長裙逐步轉向方便行走的裙式,英國的布魯斯(慢四步,Blues)、快步舞(快四步,Quick Step),美國的狐步舞(中四步,Foxtrot),波斯頓華爾茲(Slow Waltz,慢三步)等舞種十分流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拉丁美洲的舞蹈傳入了歐洲。先是阿根廷的探戈舞,然後是古巴的倫巴舞、巴西的桑巴舞(Samba)相繼流行,人們熱衷於這些舞特有的節奏和舞步,並一直流傳至今。 20世紀初,爵士樂的出現使交誼舞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在1904年,英國成立了皇家舞蹈教師聯合會,並由專門的舞蹈家華爾茲、探戈、狐步、倫巴、快步舞等國際流行的舞種、舞姿、舞步、方向等加工整理, 使它具有了一定的規範和標準,公布為「國際標準交誼舞舞廳舞」的跳法,這就是所謂的「國際標準交誼舞」,「標準舞」,簡稱「國標」。那種在舞廳里無拘無束、不拘一格、隨心所欲地跳,便被認為跳的是自由舞。「國標舞」與一般的交誼舞的區別在於:「國標舞」是規範化、系列化的,它脫離了純粹的自娛性,增強了藝術性,此外「國標舞」還具有表演性、競技性的特點。 舞會舞蹈
指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宮廷舞蹈和近代社交舞蹈。這些舞蹈中的絕大多數來源於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民間的生活舞蹈,經過各國王室的舞蹈教師按照宮廷生活和禮儀習俗的需要進行加工改造,成為具有規範形式的舞蹈。 每個舞蹈都有嚴格規定的舞步、舞蹈圖形、舞曲、舞蹈風格和舉止儀態,以及舞蹈進行的程序。這些舞蹈雖然大部分都沿用了民間原來的名稱,但在整理加工的過程中,民間舞蹈原有的純樸、清新的風格幾乎被刪除凈盡,只保留了個別的舞步或部分結構形式,尤其是在表演風格方面,與民間舞蹈已大相徑庭。與此同時,民間舞蹈仍在它們生長的區域按其本身的規律繼續發展、傳播,並不因被宮廷吸收而停滯。所以同一名稱的舞蹈在民間和在宮廷的跳法和流行時間常常是很不相同的。 宮廷舞蹈既是自娛性的,又是表演性的。在宮廷舞會上,通常由國王和王后在王宮大廳中首先表演,然後是王子和貴婦人以及其他貴族人士按社會地位的高下依次表演。每次舞會上跳的舞蹈由專門的人員事先排定順序。參加者利用跳舞的機會展示自己富麗華美的服裝和裝飾、高貴文雅的風度,炫耀自己的地位和尊嚴。宮廷舞蹈不僅是王室娛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同時也是對朝臣和貴族子弟進行教育,培養他們具備統治階級所需要的文化修養和禮儀風範的一種有效手段,因而產生了專業的舞蹈教師,他們在各國宮廷傳授和交流舞蹈技藝。 1661年,法王路易十四下令建立的皇家舞蹈研究院,對宮廷舞蹈進行了整理和規範的工作,確定了動作的規格、風格和表演風度,並統一使用法文術語作為舞蹈動作名稱,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宮廷舞蹈的發展和傳播,而且為古典芭蕾技術體系的建立打下牢固的基礎。古典芭蕾中至今仍在使用的腳的 5個基本位置和一些基本舞步,就是在這個時期確定的1588年T.阿爾博的《舞蹈術》一書出版,從中可以看出宮廷舞蹈約在16世紀開始定型,根據該書的圖示和描述,大致可以使某些宮廷舞蹈復原。 每個宮廷舞蹈流行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舞蹈形式雖然出現較早,但真正盛行卻在較晚時期,甚至距初次出現100~200年之後。各類舞蹈在各國流行的時間也不盡一致,隨著生活的發展、社會習俗的變化和服飾的日趨簡便,過時的舞蹈不斷被新的舞蹈所代替。 16~17世紀期間先後流行的宮廷舞蹈中,布朗爾最流行,變體多,對後世許多舞會舞蹈的產生和發展有很大影響,據說小步舞就是從布朗爾演變來的。17世紀最有代表性的宮廷舞蹈是小步舞,它集中了宮廷舞蹈文化的精萃,直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它風靡歐洲宮廷,壓倒一切舞蹈,被譽為「舞蹈之王」。甚至在它不再流行以後很久,仍被保留在古典舞蹈教育體系中,作為演員訓練的重要內容。稍後流行較廣的是歡快的加沃特和很可能源自英國鄉村舞的法國對舞。18世紀流行的舞會舞蹈還有波洛奈茲、連德勒。19世紀受歡迎的有波爾卡、馬祖卡、加洛普等,但最受歡迎的則是從連德勒演變來的華爾茲。在貴族社會接受華爾茲之前,宮廷舞蹈大都是男女攜手成對,面向同一方向跳的對舞,即使在花樣變化需要男女舞伴面對面跳時也保持相當距離,而華爾茲的出現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對舞姿勢,即男女舞伴面對面,由男伴托著女伴的腰部。這種姿勢一下子縮短了舞伴間的距離,為情感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而且華爾茲舞步簡單,不必規定嚴格的圖案和花樣,只需大體上沿著大廳自由地旋轉行進,這些特點都是使它能夠長期盛行,勝過同時代各種舞蹈的重要原因。 在歐洲,除了各國宮廷和貴族府邸經常舉行舞會,為上層統治階級提供交誼和娛樂活動場所之外,17世紀後半葉,在英國就已經出現公共舞廳,所跳舞蹈大都是王室或貴族府邸的舞蹈教師傳授和主持的宮廷舞蹈,但參加人員卻擴大到中產階級。隨著公共舞廳在歐洲大陸越來越多地開辦,平民百姓也逐漸參加到這種活動中來。拘謹、嚴格、矯揉造作、需要經過專門學習才能掌握的宮廷舞蹈越來越不能滿足不同階層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需要。資產階級革命浪潮和兩次大戰幾乎摧毀了歐洲的所有王室,宮廷舞蹈也隨之衰落,公共舞廳代替了宮廷,成為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舞步單純、形式自由、便於參加者即興表達各自情感的大量新舞蹈形式陸續被引進舞廳,舞會舞蹈開始進入現代社會交誼舞蹈的時代。
帕凡 帕凡,義大利文pavane的音譯。一種雙拍子舞蹈。一種說法是:起源於義大利帕圖亞padua,因而得名;另一說法是:源於西班牙,與西班牙文pavo孔雀,一詞有聯繫。帕凡因其舞步莊重,如孔雀狀,故被翻譯為「孔雀舞」。十六世紀初流行於歐洲宮廷。1550年前後不再流行。但其舞曲,直至1650年仍常用於加力亞德之前,從而構成一種二樂章的早期組曲,後在組曲中逐漸為阿德曼德等所取代。 小步舞 小步舞17世紀歐洲流行的宮廷舞。源於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地區的農民舞蹈布朗爾。基本的步法是一種樸實無華的小步,小步舞因此得名。16世紀傳入宮中,經宮廷舞師加工改造,舞蹈風格變得端莊、文雅、優美。屈膝禮和鞠躬,嚴格對稱的舞蹈構圖,使它在同時代的宮廷舞中佔有明顯的優勢。其行進構圖有Z字形、8字形等。一對舞伴按地位不同順序跳,先是國王和王后,然後是太子和妃子,等等。小步舞不再流行以後,成為古典舞蹈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教材。
華爾茲 華爾茲(Waltz),又稱圓舞,一種自娛舞蹈形式。華爾茲舞曲,即圓舞曲也常被稱為華爾茲。華爾茲是舞廳舞中最早的、也是生命力非常強的自娛舞形式,亦稱圓舞。「華爾茲」一詞最初來自古德文Walzer,意思是「滾動」、「旋轉」或「滑動」。 華爾茲是舞廳舞中最早的、也是迄今為止生命力最強的自娛舞形式亦稱圓舞。「華爾茲」一詞最初來自古德文Walzer,意思是「滾動」、「旋轉」或「滑動」。這倒是一語破的地抓住了華爾茲舞動作的基本成分。 關於華爾茲的發源地,目前世界上有好幾種說法。德國人根據這個詞來自古德文的事實提出它產生於德國。法國人認為它最早源於法國的沃爾塔舞。而義大利人則順藤摸瓜地提醒法國人說,別忘了,法文的「沃爾塔」一詞來源於義大利語;言下之意,不言面喻。 華爾茲一詞,據考證是大約在1780年前後出現的,而3拍子「蓬嚓嚓」節奏的圓舞則很早之前就流行於歐洲,特別是在德國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維也納一帶的農民中;至於華爾茲類型的舞曲,則早在17世紀就演奏於哈普斯堡的皇家舞會上。
儘管華爾茲這種自娛舞蹈形式早已流行於農村,但它能夠成為城市民眾的舞蹈時尚,卻是有其社會變革和藝術趣味等多方面的原因。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及其在歐洲各國的激烈影響、工業革命的興起以及工人階級的大規模出現等等,使人們對自娛性舞蹈風格的要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曾一度廣為流行的小步舞和加伏特舞因其刻板、拘謹的風格而被淘汰。身體輕鬆自然、風度飄逸洒脫的華爾茲一時間成了人們(特別是法國人)更能自得其樂的方式。 但正如任何新生事物一出現都必然遭到保守勢力的白眼一樣,華爾茲的迅速流行自然受到出於種種目的的反對和阻礙。除了教會說它因男女持抱近、動作旋轉過快而不道德、不文明,甚至粗俗邪惡、不堪入目外,還有原來靠教授小步舞和其它宮廷舞為生的人們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華爾茲的簡單易學和自由舒暢的特點,吸引了廣大的舞者,常常只要在一旁觀看一會兒就能學會。這種舞無需像小步舞那樣,非掌握大量複雜的花樣才能登場。 在保守的英國,華爾茲甚至被不少人恨之入骨,懼之如虎。聽聽當時報界的漫罵,就可對此略知一二了: 「如今,老年貴婦們一陣風似的繞著房間翩翩起舞,而身披輕紗的女兒們卻在放浪的華爾茲樂聲中跳躍迴旋;年老的排成長隊,如潮似涌;年輕的無拘無束,四肢放鬆;她們跟著丈夫們快步如飛,不留下一點兒新娘之夜的神秘。我們痛心地看到,在上星期一的英國宮廷舞會上,那種叫作華爾茲的法國下流被第一次介紹進來了……看到這種四肢糾纏、身體緊靠的色情舞,看到英國婦女與眾不同的莊重、含蓄的優良傳統遭到如此嚴重的歪曲,真叫人夠受了……當這種誨淫的表演局限於妓女和淫婦的範圍內時,我們認為不值得大驚小怪,可現在,它被那受人尊重的社會階層中不肖之徒強加於上流社會,我們認為就有責任提醒家長,不要把自己的女兒送到如此致人死命的瘟疫中去……我們相信,它不再為任何有道德的英國社會階層所容忍。凡是夜裡出去過的人,都不能不懷著不安的心情看到,我們的姐妹和妻子被陌生人抓住,遭到任意擁抱,圍著一個小小的房間慢跑的情景。」 然而,這種漫罵卻使得歐洲人更加熱衷於華爾茲。法國革命後的資產階級立即全面地接受了華爾茲。據統計,僅在18世紀末的巴黎,就下子湧現出了700多家舞廳。 1834年後,華爾茲傳到了美國。它在美國的第一個落腳點是波士頓,隨即傳到了紐約和費城,傳說它也曾使上流社會呆若木雞。但不久之後,到19世紀中葉,華爾茲就在美國的社交圈子裡紮下了根。 華爾茲舞的深得人心與其音樂的輕鬆流暢密不可分,兩位奧地利大作曲家弗朗茲.蘭納和約翰.斯特芬斯的貢獻是華爾茲舞蹈史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由他們創造的威尼斯華爾茲舞蹈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由他們創造的威尼斯華爾茲標準節奏是每分鐘55~60拍的快速度,,非常適合現代人的口味。 美國人對華爾茲舞發展的貢獻在於波士頓舞與躊躇舞兩種華爾茲的變體。前者節奏徐緩,舞步修長,前後方向的動作較多;後者速度比較緩慢,3拍子才跳1步。 專家們認為,華爾茲舞對整個舞廳舞蹈的發展所作的貢獻中,最重要的是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唯有自然的身體動作才能持久。這使舞廳舞最後不再像19世紀那樣,非採用古典芭蕾中腳的五個位置不可了。
現代的華爾茲康德拉交換 男進左,女退有。有側身和C、B、M、P。注意男伴不可用前掌先落地。上身稍加左旋轉。雙方觀點同向。 第二隻腳向第一隻腳並擾,並上升至前掌,同時雙方視點經上弧線運動向P.P轉移,上身稍加右旋轉。身體上挺。 形成P、P位,男進左,女進右。在上升運動中前拿運步,呈開放式形態。在最後一剎那落下腳跟,向下發展。
側行並滑步 節奏表現力一、二嗒、三,其中第二拍是一次並式滑步。第一拍在P.P,位上男進右,女進左。 第二拍前半拍男左、女右橫移一步變成C.P,後半拍男右、女左滑腳併攏。注意這兩步既要保持上升的態勢,又要保持平穩的滑行,不可跳躍和顛破。 第三拍由C.P變為P.P。,同時男進左、女進右。在上升運動中前掌運步,呈開放式形態,在最後一剎那落下腳跟,向下發展。O.P式右轉身90度 這是基本右轉90度的變形式旋迴。由於體位的變化而使腳位出現交叉動作。其餘要求不變。 在右外側(O.P.)男進右、女退左。有側身和C.B.M.P。 右轉90度男橫左、女橫右,形成C.L有傾斜。 雙方並腳。(上升和運步的規律不變)。 後退頓滑步 節奏表現為一嗒、二、三。第一拍就開始出現鎖滑形態。 第一拍前半拍男退右,女進左,在肩部引導下出現傾斜,並向O.P 發展:後半拍形成0.P位,男左腳鎖在右腳前面,女右腳鎖在左腳後面。第二拍男退右,女進左,向C.P位變化。 男退左,女進右。回到C.P位。重傾斜 重傾斜也可以譯作過度傾斜,就是被人們稱作「下腰」的舞姿。實際上,女伴並不是在「下腰」,而是身體縱軸偏離垂直狀態的過度表現。正確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因為「下腰」的概念很容易導致舞姿的「走樣」或變形,形成如圖44和圖46的男伴俯身和女伴頸椎部分的錯誤形態。 在第一小節的第一拍或第二拍(依前一個銜接步的形態而定),形成男退左,女進右的開放式位置,然後緊接著在重心轉移的同時,開始左旋轉。注意在旋轉進行中,既要保持開放式腳位,又要保持C.P的體位。旋轉運動的中心點在兩人之間,不可以男件為軸,而形成把女伴」甩」過去的形態。 整個第二小節,都應處於舒緩而勻速的過渡性運動中,恰到好處地形成造型。並使這種運動和第三小節的動作連成一氣,不要產生中斷性間歇。第三小節實際上是一個康德拉交換,不同的只是男左腳和女右腳都不再移動位置,而是合著重拍的音樂,用一個側身動作,造成身體的右旋轉動律,往下連接。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重傾斜舞姿無論用在什麼地方,都必須是男伴面牆位的,絕對不能在面中央方位上運用,而且必須保持C.P 開放式自然轉 這是一種退行式標準旋迴,從逆L.0.D方位開始,到斜牆位結束。 男退左,女進右,當重心移到前掌時,開始右轉90度。 男橫右,女橫左。在面中央位上開始大幅度右旋轉,左腳和女右腳在旋轉中保持橫向張開的開放式造型。旋轉度180度以上。 男落左,女落右,繼續保持右轉。 在左外側(P.O)男退右,女進左。有C.B.M.P. 和傾斜,開始向左轉迴旋發展。 男進左,女退右,在左轉動作中完成,向C.P位變化。 雙方在並腳位上升。並腳式自然轉 這是一種男伴用腳眼旋轉」的特殊變化。也是只能在男伴逆方位上使用。 男退左,女進右。 男右腳向左腳併攏,並用腳跟向右旋轉;女橫左,並在旋轉中並腳,但用腳掌旋轉。在後半拍男伴也將重心轉移到腳掌,身體上挺,重心上升,向P.P發展。 在P.P位上男進左,女進右。 紡織步 紡織步是一種體位交織變化的結構方式,又譯作迂迴步,很多種跳法,這裡介紹的是其中的一種。 從P.P位開始,男進右、女進左,當重心移至腳掌時,向左旋轉。 男進左,女橫右,形成0.P位。 男退右,女進左。在0.P位上繼續向前(後退)運動並保持旋轉的動律。 男退左,女進右,在左轉動律中呈C.B.M.P狀態。 男退右,女進左,經過C.P向P.P發展。 在P.P位上,男進左,女進右。 最後一小節接一個0.P右轉身。注意位變化的圓潤和流暢,不可作成機械式的體位變化。 男進左,女退右。男在重心移至腳掌時,開始左旋車另一隻腳呈前後開放式。 男落右,女落左。重心上升,另一隻腳在空中向重腳併攏。 在P.P位上男進左。女進右。保持上升態勢,形成開放式(旋轉度可自行決定),女用腳後跟旋轉。 交誼舞 交誼舞是起源於西方的國際性的社交舞蹈, 又稱舞廳舞(ballroom dancing),舞會舞(party dancing),社交舞(social dancing)國標舞。最早起源於歐洲,在古老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自16、17 世紀起,交誼舞已在歐洲各國成為一種普遍的社交活動,故有「世界語言」之稱。到20世紀20年代以後,交誼舞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所以又稱它為「國際舞」。 十一、十二世紀, 歐洲一些國家將一些民間舞蹈加以提煉和規範, 行成了流行在宮廷中的「宮廷舞」,高雅繁雜,拘謹做作,失去了民間舞的風格,只在宮廷盛行,專供貴族習跳和欣賞,是貴族的特權。法國大革命後,宮廷解體,「宮廷舞」也進入了平民社會,成為社會中人人可舞的社交舞。一七六八年,在巴黎出現了第一家舞廳,從此,交誼舞在歐洲社會中流行,這個時候的交誼舞更具有強烈的民族風味,被稱為美國學派的社交舞。 由於國標舞對舞姿,舞步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出現了要求相對低一些的交誼舞,它保持了國標舞各種舞種的風格,但比較隨意。儘管如此,交誼舞依然有自己的要求,這樣,才能體現各個舞種的風格,才能洒脫自如。 交誼舞早在二四年的時候, 便傳入了我國當時的幾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到了解放初期, 五六十年代, 交誼舞在我國還是很流行的, 文化大革命中止後, 進入八十年代, 交誼舞又重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但與世界國標舞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交誼舞, 由於受到宮廷舞的影響, 其風格為:舞姿莊重典雅, 舞步嚴謹規範, 頗具有紳士風度, 因而被稱為歐洲學派的社交舞. 十九世紀初, 由於美國的興起, 原來流行在歐洲的社交舞隨歐洲移民而傳入美國, 同時非, 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也帶來了具有濃郁的熱帶地區風格的民間舞, 它們直接來自於民間, 沒有受到宮廷舞的影響, 形式更為自由。 慢三是屬於三步, 三步, 顧名思義, 就是每一小節有三拍。它的重音在第一拍, 後兩拍是弱音, 節奏是" 強, 弱, 弱"。我們說過, 在男士請了女伴之後, 擺好舞姿, 男舞伴前進左腳, 女舞伴後退右腳, 那麼在慢三中, 對於男士, 第一小節的重音在左腳, 第二小節的重音就換到了右腳, 以後都是重音在左右腳輪換. 對於女舞伴亦是一樣, 第一小節的重音在右腳, 第二小節的重音就換到了左腳, 接著輪換. 這是與慢四非常明顯的不同。 慢三最簡單的舞步是直步, 初學者往往以為是跳舞, 就不知道腳該往哪兒放了, 其實和走路差不多, 只不過是加上了對音樂的理解。對於慢三, 我們說第一拍即重拍步子要大一些, 二三拍為弱拍, 步子作為調整。 男士出腳應直著往前伸, 有的初學者怕踩著女伴的腳, 腳步往旁邊走, 即不符和慢三的跳法, 又顯得不好看。其實只要男女雙方和著音樂的節奏, 同時前進或後退, 是不會踩著對方的腳的。 慢三中的內側旋轉也 是基本步之一, 男女舞步都是一樣的, 只不過是男舞伴先出的是左腳, 女舞伴先退右腳. 首先女舞伴側退右腳,男舞伴出左腳在女舞伴兩腳之間, 這時, 男舞伴以左腳為軸, 女舞伴以右腳為軸, 旋轉180度後, 男舞伴後退右腳, 女舞伴前進左腳, 這是第二拍了。最後一拍, 男舞伴後退左腳, 並在右腳左側, 女舞伴前進右腳, 並在左腳右側, 兩人的舞姿成閉位。注意, 旋轉了180度後, 為了保持舞程線的方向, 男舞伴在以後的跳法中應後退, 若想還原, 再旋轉180度即可。這時男舞伴應後退右腳, 女舞伴前進左腳.... 同前面一樣。基本步其實很簡單, 所有的花樣都是從基本步中演變而來, 掌握好了基本步才能更好地掌握更多的花樣.當然這些都是紙上談兵, 大家還要多與「舞」林高手們切磋, 這才是真著。 快三是最難跳的, 快三跳得好壞與否, 表現了 一個人跳交誼舞水平的高低. 快三屬於三步, 自然是三拍一個小節, 重音在第一拍。 但是由於是快三, 就說明了它的節奏比起慢三來要快的多。快三的舞姿與慢三稍稍有些不同, 原來男孩的右手在女孩左肩胛骨下方, 在跳快三的時後, 右手可向左後方稍稍移動, 大概是到了女孩脊柱中央。且男女舞拌不能離得太開。這是因為, 在跳快三時, 大部分時間是在快速旋轉, 這種舞姿便於男孩用力帶動女孩旋轉。 快三的步伐很簡單, 常用的只有內側旋轉, 雖然跳法與慢三一樣, 但是由於快三的節奏比慢三要快的多, 所以若是還和慢三一樣, 用三拍跳三步來完成這個動作是無法跟上節奏的。因此, 在跳快三的時候, 我們說三步並作兩步, 其中最主要的是重心的移動。 首先男孩出左腳在女孩兩腳之間, 男孩略抬起右腳, 重心在左腳, 女孩略抬起左腳, 重心在右腳。男孩以左腳為軸, 女孩以右腳為軸, 逆時針旋轉180度, 這時重心不變, 男孩的右腳和女孩的左腳並在自己另 外一隻腳的旁邊, 腳尖著地, 但不支持身體, 男孩的重心依舊在左腳, 女孩的重心依舊在右腳, 這樣完成一個小節。 下一小節, 男孩後退右腳, 女孩前進左腳, 同上節跳法一樣. 可見, 快三的跳法較為簡單, 但快速的旋轉, 決定了它是一高難度 的舞種, 但是只要多多練習, 是不難掌握的. 國標中的快三叫維也納華爾茲, 是一小節跳三步的, 但跳法與慢三略有不同 同慢三一樣,從它的名字我們可以想到,慢四的節奏是四拍一個小節,它的重音是一、三拍,或者就是第一拍。與慢三不一樣的是,慢三的重音在第一拍,由於它是奇數拍,所以重音在左右腳輪換,而 慢四不一樣,由於是偶數拍,重音始終在左。當然這是對男孩而言,女孩的重音就始終在 右腳了。 慢四的跳法最基本的有兩種,一種是等間隔地跳法,另一種是兩慢兩快的跳法,不論哪一種跳法,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慢四是一種慢節奏的舞蹈,所表現出來的應該是從容不迫,雍容華貴。 同慢三不一樣,慢四的起伏不明顯,可以說是沒有,而且四拍一個小節。對於旋轉,顯然要比慢三來得遊刃有餘。總的說來,慢四比慢三要容易跳得多。 所以,舞會上的慢四的舞曲總比慢三多。當慢四的舞曲較慢時,我們可以採用等間隔的跳法,根據舞曲的節奏,四拍一小節,每一拍走一步。至於舞姿等等,都同慢三是一樣的。走直步時,可以前兩拍步伐稍大,後兩拍作調整。要注意,對於男孩,重音始終在左腳(女孩在右腳)。當舞曲的節奏稍快時,可以採用兩慢兩快的跳法,即"慢--慢--快-快"。慢拍包含舞曲的兩拍,快拍包含一拍。這樣實際上一小節包含六拍。初學者可跳第一種慢四,簡單易學,好跳。當然,第二種跳法節奏感強,花樣多一些。 倫巴起源於古巴,是一種一向為人們所喜歡的舞步,享有「拉丁舞之靈魂」的美譽。 倫巴的音樂節拍是4/4拍,重音在第一和第三拍。倫巴的基本舞步是合著音樂節拍,由快、快、慢的動作所合成的。兩個快步是橫步,跟著是一個慢步,就完成一個步法。倫巴的每個舞步有兩個動作,一個是邁步,另一個是重心的移動;一隻腳踏在地上,重心保持在另一隻腳,在跨步時逐漸改變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