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清朝親王

 

關於清朝親王 (轉載)

 

 

有關清朝親王的問題

  1、清代親王的兒子可以被封為親王嗎?

  清代親王的兒子可以被封為親王,但要有條件,無非就是軍功、其他讓皇帝賞識的東西。

  清朝的王,叫「出將入相」,還可以做軍機大臣,做議政王,做攝政王。「遞降」:親

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貝勒,貝勒兒子是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

  2、親王參與早朝嗎?

  親王參與早朝。

  清代的早朝,宮廷的專用詞稱「叫起」,是皇帝或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召見軍機大臣、王

公、滿漢大學士或六部堂官以及封疆大吏等傳達諭旨、聽候奏對、接受覲見等的最高形

式。經常是在早晨7點至8點以後,大約用一個時辰(兩個小時)左右。這在宮廷里是最

隆重的事。

  3、親王分為幾種?分別是幾品?

  親王的種類比較複雜:

  分滿族和非滿族,分鐵帽子王和非鐵帽子王等等,清朝前期和後期的成分還有所區別。

  清代的爵位分為兩個系統,一是皇族的爵級,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

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計10級(其中鎮國公、輔國

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別,故又可計為12級)。二是皇族之外的爵級,由分為

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以上各級又分為三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9

級。

  清代的皇族宗室爵位在清崇德元年定製為九等,順治六年,更定為十二等:

  1.和碩親王。2.多羅郡王。3.多羅貝勒。4.固山貝子。5.奉恩鎮國公。6.奉恩輔國公。

7.不入八分鎮國公。8.不入八分輔國公。9.鎮國將軍。10.輔國將軍。11.奉國將軍。12.

奉恩將軍。

  軍功民爵。這是專門為酬勞功臣勛舊,推恩外戚,褒獎陣亡。

  努爾哈赤的時候,列有總兵、副將、參將等五等,皇太極天聰八年,加上公爵,更設

一、二、三等昂邦章京、梅勒章京、扎蘭章京、牛錄章京。順治元年,加上公、侯、伯,

並且正式更定昂邦章京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為阿思尼哈番,扎蘭章京為阿達哈哈番,

牛錄章京為拜他喇布勒哈番,增加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比照漢稱,更定精奇尼哈番

為子爵,阿思尼哈番為男爵,阿達哈哈番為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

喇哈番為雲騎尉。乾隆十六年,定製世襲七品為恩騎尉,這樣,正式確立了清代的世爵

制度,分為九級二十七等,它們是:

  公爵,分為一到三等,超品。

  侯爵,分為一等侯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侯,超品。

  伯爵,分為一等伯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伯,超品。

  子爵,分為一等子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子,正一品。

  男爵,分為一等男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男,正二品。

  輕車都尉,分為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分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一到二等騎都尉,正四品。

  雲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一雲騎尉在清代俗稱「半個前程」。

  4、親王的兒子可以再被封為親王(非郡王)么?

  可以,但基本上還是要經歷郡王這個階段。破格提拔的也許有。

  例如,清軍南下時,大將阿濟格、多鐸、豪格等都是努爾哈赤之子,故直接封為英親

王、豫親王和肅親王。博格是努爾哈赤之孫,故先封貝勒,再加封端重郡王,再進為端

重親王。另一大將圖賴不是皇族,就只能封一等公。張勇是漢族,被封為一等侯。清乾

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曾封一等公,在四川鎮城市白蓮教起義的額勒登保和德楞泰都曾封

三等公,名將常遇春曾封二等男。清末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曾國藩部曾封一等侯(清代

的漢族文官無封公者,封侯者也以曾國藩為第一人),左宗棠曾一等伯,進二等侯,李

鴻章也曾封一等伯。按清朝的官職制度。漢族是不能封王的,唯有清初時例外,就是原

為明朝大將,後又降清,成為清朝大將的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清廷為了

招誘更多的明將降清,特地破例封漢族將領為王,吳三桂為平西王、孔有德為恭順王(後

改定南王)、尚可喜為智順王(後改定平南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後改靖南王),故

而時人以藩王視之。(摘自《檔案大觀》)

  有清一代,軍功世爵也不是都可以世襲的,只有少數滿洲世家才可以享受這個特殊待

遇,像努爾哈赤的親密戰友額亦都、費英東、揚古利,猛將圖魯什、葉臣、阿山等,漢

人最初除了佟家一族以外,包括很早歸順的八旗漢軍石廷柱等,此外連額駙李永芳都無

緣。直到清軍入關後,一大批南明降將得以用民族利益換取了這個世爵,像田雄、許定

國等人。「三藩之亂」起,康熙重用綠營將帥,張勇等「河西四將」得以晉封。雍正朝,為

了緩和明朝遺老遺少的矛盾,雍正正式為朱元璋立嗣,選派朱之璉(正白旗漢軍)為朱

元璋後裔,打掃明孝陵,晉封一等侯,世襲。張廷玉以宣力有年,謹慎勤勞,被雍正封

為一等伯,這是漢人中在清代唯一不是以軍功封爵的第一人也是最後一人。(此人也是

漢人中唯一一位得以不需要軍功就能夠配享太廟的大臣,這個榮譽連曾國藩等人都無緣

得到,滿洲貴族能夠配享太廟的也只有15人而已)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漢人封爵的

沒有,等到太平軍起,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以軍功封爵才又出現。

  清朝的王不是這樣,叫「出將入相」,還可以做軍機大臣,做議政王,做攝政王,那明

朝沒有,那麼清朝這麼多的王,我算了一下,清朝的皇帝的兒子是113個,這麼封下去

也不得了,所以他想了個辦法,叫做「遞降」,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貝勒,

貝勒兒子是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因為當時他考慮到大清王朝億萬斯年,要萬歲,一

萬年,這一萬年,他這個王就不得了,所以要往下降,降到最後,叫閑散宗室,就沒有

爵位了,這是一般情況。有的例外,叫做世襲罔替,八個不降。這八個,就是禮親王代

善,鄭親王濟爾哈郎,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還有敬謹親王尼堪,

還有兩個郡王,一個是克勤郡王岳託,還有一個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就是六個親王,兩

個郡王當年開國的時候,他們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們就是世襲罔替,就是親王有一

個人繼承,還是親王,一直到清朝末年,始終是親王,這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和郡王,

俗稱「鐵帽子王」,這麼來的。另外四個親王世襲罔替,一個是怡親王允祥,就是幫助雍

正取得皇位那個,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這四個親王世襲罔替,所以

清朝世襲罔替的王,前面是六個親王,兩個郡王,後面是四個親王,一共是12個王,

世襲罔替,就是他們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其他的不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繼承親

王,只有一個。清朝有一個特點,就是只有宗室才可以做親王,宗室裡頭做親王也是很

不容易的。我看報紙登了一篇文章,說某一個人是慈禧的娘家的後裔,他一上班別人就

說「親王駕到」,他下班要走,也喊一聲「親王再見」,這當然是玩笑話了,不可以,那拉

氏也不能做王,也不能做親王。慈禧的父親惠征僅僅是個「承恩公」,公、侯、伯、子、

男,那個「公」,慈禧的弟弟桂祥、照祥後來承襲一個「公」,所以清朝的王是很嚴格的,

但是開國的時候例外,你比如說「三順王」: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那是開國時期,屬

於例外,正常封王,就必須是宗室,「覺羅」都不可以。

  清朝的王,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明朝特別是永樂之後,他對王有非常嚴格地限制,

主要怕他們搞宮廷政變,奪權,清朝把這方面好的經驗,把這方面對他們有益的經驗也

吸取了,但是清朝的王和明朝相比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對外領兵,清朝王對外統兵,

對內干政。清朝以攝政王開始,入關之後,多爾袞是攝政王,以攝政王告終,最後還是

攝政王。清朝的親王做議政王,做攝政王,做大學士,做大將軍統兵,它意思是發揮滿

洲宗室王的作用,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過於重用愛新覺羅的親王,沒

有在愛新覺羅家族之外廣泛地搜集人才,重用人才,特別是後來清朝的軍機大臣,滿人

比較多,這是清朝後來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的諸王管理得比較嚴格,太胡作非為,

不能說沒有,比較少,規矩很大,舉一個例子,乾隆的時候,山西的巡撫叫喀寧阿,給

一個王,過年上個奏摺表示祝賀,附帶了送的魚,數尾魚,就是幾條魚,到北京之後,

不敢收,就報告了乾隆皇帝了,乾隆皇帝對這個山西巡撫是大加申斥,就是幾條魚呀,

就受到申斥,所以清朝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管教的應當說是比較嚴的。

 

清朝所有的親王名單

 

  除了鐵帽子王外,其他王爵都要世代遞降到一定爵位才不再往下降。如親王降至鎮國

公、郡王降至輔國公,以此類推。

 

  清朝所封的親王(追封的不算,只要是封過親王的,包括後來曾被革爵或降爵過的都。

鐵帽子王下面另述)

  敬謹親王尼堪(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第三子),成親王岳托(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長子)、

安親王岳樂(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第四子)、端重親王博洛(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

第三子)、英親王阿濟格(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皇太極第十一子)、

裕親王福全(順治第二子,其子保泰、孫廣寧、廣祿相繼襲親王)、恭親王常寧(順治

第五子)、純親王隆禧(順治第七子)、理親王允礽(康熙次子,其子弘晳曾襲親王)、

誠親王允祉(康熙第三子)、雍親王胤禛(即雍正)、恆親王允祺(康熙第五子,弘日

至襲親王)、淳親王允佑(康熙第七子,子弘襲親王)、廉親王允禩(康熙第八子)、

履親王允祹(康熙十二子)、果親王允禮(康熙十七子)、諴親王允秘(康熙二十四子)、

和親王弘晝(雍正第五子,子永璧襲親王)、榮親王永琪(乾隆第五子)質親王永瑢(乾

隆第六子)、儀親王永璇(乾隆第八子)、成親王永瑆(乾隆十一子)、嘉親王永琰(乾

隆十五子,即嘉慶)、慶親王永璘(乾隆十七子,其孫奕劻時爵晉為鐵帽子王)、定親

王綿德(乾隆長子永璜次子)、敦親王綿愷(嘉慶第三子)、瑞親王綿忻(嘉慶第四子)、

惠親王綿愉(嘉慶第五子)、敦親王奕諄(道光第五子)

 

禮親王系:承序:代善、滿達海、常阿岱、傑書、椿泰、崇安、巴爾圖、永恩、麟趾、

全齡、世鐸、誠厚,歷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碩禮烈親王

  滿達海:代善七子,和碩巽簡親王(改號,後追降為貝勒)

  常阿岱:滿達海子,和碩巽親王(後降為貝勒)

  傑書:代善孫,和碩康良親王(改號康)

  椿泰:傑書子,和碩康悼親王

  崇安:傑書子,椿泰弟,和碩康修親王

  巴爾圖:傑書子,椿泰、崇安弟,和碩康簡親王

  永恩:崇安子,和碩禮恭親王(復號禮)

  昭槤:永恩子,和碩禮親王(後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碩禮親王

  麟趾:永諲子,和碩禮安親王

  錫春:麟趾子,追封和碩禮親王

  全齡:錫春子,和碩禮和親王

  世鐸:全齡子,和碩禮恪親王

  誠厚:世鐸子,和碩禮敦親王

 

鄭親王系:承序:濟爾哈朗、濟度、德塞、喇布、雅布、雅爾江阿、神保住、德沛、

奇阿通、豐訥亨、積哈納、烏爾恭阿、端華、承志、慶至、凱泰、昭煦,歷十代二十六

  濟爾哈朗:顯祖孫,太祖三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鄭獻親王

  濟度:濟爾哈朗二子,和碩簡純親王(改號簡)

  德塞:濟度三子,和碩簡惠親王

  喇布:濟度二子,和碩簡親王(後追革爵)

  雅布:濟度五子,和碩簡修親王

  雅爾江阿:雅布長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費揚武:濟爾哈朗八弟,追封和碩簡親王

  傅喇塔:費揚武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德沛:福存子,和碩簡儀親王

  巴爾堪:濟爾哈朗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巴賽:巴爾堪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奇阿通:巴賽子,和碩簡勤親王

  豐訥亨:奇阿通長子,和碩簡恪親王

  積哈納:豐訥亨子,和碩鄭恭親王(復號鄭)

  烏爾恭阿:積哈納子,和碩鄭慎親王

  端華:烏爾恭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經訥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伊豐額:經訥亨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西朗阿:伊豐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松德:積哈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慶至:松德子,和碩鄭順親王

  凱泰:慶至子,和碩鄭恪親王

  昭煦:凱泰子,和碩鄭親王

 

睿親王系:承序:多爾袞、多爾博、淳穎、寶恩、瑞恩、仁壽、德長、魁斌,歷十一

代十二王

  多爾袞:太祖十四子,和碩睿忠親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親王(後削爵),追封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淳穎:如松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恭親王

  寶恩:淳穎子,和碩睿慎親王

  瑞恩:淳穎子,寶恩弟,和碩睿勤親王

  仁壽:瑞恩子,和碩睿僖親王

  德長:仁壽子,和碩睿 親王

  魁斌:德長子,和碩睿親王

 

豫親王系:承序:多鐸、多尼、鄂扎、董額、德昭、如松、修齡、裕豐、裕興、裕全、

義道、本格、懋林,歷九代十七王

  多鐸:太祖十五子,和碩豫通親王

  多尼:多鐸長子,多羅信宣和郡王(改號信,原親王)

  鄂扎:多尼子,多羅信郡王

  董額:多鐸三子,多羅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羅信郡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追封信郡王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羅信恪郡王

  修齡:德昭子,和碩豫良親王(復號、爵)

  裕豐:修齡子,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興:修齡子,裕豐弟,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全:修齡子,裕豐、裕興弟,和碩豫厚親王

  義道:裕全子,和碩豫慎親王

  本格:義道子,和碩豫誠親王

  懋林:本格子,和碩豫親王

 

庄親王系:承序:碩塞、博果鐸、允祿、永獻、綿課、奕鎛、綿護、綿深、奕仁、載

勛、載功,歷八代十一王

  碩塞:太宗五子,和碩承澤裕親王

  博果鐸:碩塞長子,和碩庄靖親王(改號庄)

  允祿:聖祖十六子,出為博果鐸嗣,和碩庄恪親王

  永獻:允祿孫,和碩庄慎親王

  綿課:允祿曾孫,和碩庄襄親王

  奕鎛:綿課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綿護:允祿曾孫,和碩庄勤親王

  綿深:綿護弟,和碩庄質親王

  奕仁:綿深子,和碩庄厚親王

  載勛:奕仁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載功:奕仁子,載勛弟,和碩庄親王

 

肅親王系:承序:豪格、富綬、丹臻、衍潢、蘊著、永錫、敬敏、華豐、隆勤、善耆,

歷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長子,和碩肅武親王

  富綬:豪格子,和碩顯懿親王(改號顯)

  丹臻:富綬子,和碩顯密親王

  衍潢:丹臻子,和碩顯謹親王

  蘊著:富綬孫,和碩肅勤親王(復號肅)

  永錫:丹臻孫,和碩肅恭親王

  敬敏:永錫子,和碩肅慎親王

  華豐:敬敏子,和碩肅恪親王

  隆勤:華豐子,和碩肅良親王

  善耆:隆勤子,和碩肅忠親王

 

怡親王系:承序:允祥、弘曉、永琅、奕勛、載坊、載垣、載敦、溥靜、毓麒,歷七

代九王

  允祥:聖祖十三子,和碩怡賢親王

  弘曉:允祥七子,和碩怡僖親王

  永琅:弘曉子,和碩怡恭親王

  奕勛:永琅孫,和碩怡恪親王

  載坊:奕勛子,和碩怡 親王

  載垣:奕勛子,載坊弟,和碩怡親王(後革爵)

  載敦:允祥五世孫,弘皎四世孫,和碩怡端親王

  溥靜:載敦子,和碩怡 親王

  毓麒:溥靜子,和碩怡親王

  恭親王系:承序:奕欣、溥偉,歷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碩恭忠親王

  溥偉:奕欣孫,載瀅子,出為奕欣長子載溦後,和碩恭親王

  醇親王系:承序:奕譞、載灃,歷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碩醇賢親王

  載灃:奕譞子,和碩醇親王

 

 

 

 

 

 

 

有關清朝親王的問題

 

1、清代親王的兒子可以被封為親王嗎?

  清代親王的兒子可以被封為親王,但要有條件,無非就是軍功、其他讓皇帝賞識的東西。

  清朝的王,叫「出將入相」,還可以做軍機大臣,做議政王,做攝政王。「遞降」: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貝勒,貝勒兒子是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

  2、親王參與早朝嗎?

  親王參與早朝。

  清代的早朝,宮廷的專用詞稱「叫起」,是皇帝或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召見軍機大臣、王公、滿漢大學士或六部堂官以及封疆大吏等傳達諭旨、聽候奏對、接受覲見等的最高形式。經常是在早晨7點至8點以後,大約用一個時辰(兩個小時)左右。這在宮廷里是最隆重的事。

  3、親王分為幾種?分別是幾品?

  親王的種類比較複雜:

  分滿族和非滿族,分鐵帽子王和非鐵帽子王等等,清朝前期和後期的成分還有所區別。

  清代的爵位分為兩個系統,一是皇族的爵級,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計10級(其中鎮國公、輔國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別,故又可計為12級)。二是皇族之外的爵級,由分為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以上各級又分為三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9級。

  清代的皇族宗室爵位在清崇德元年定製為九等,順治六年,更定為十二等:

  1.和碩親王。2.多羅郡王。3.多羅貝勒。4.固山貝子。5.奉恩鎮國公。6.奉恩輔國公。7.不入八分鎮國公。8.不入八分輔國公。9.鎮國將軍。10.輔國將軍。11.奉國將軍。12.奉恩將軍。

  軍功民爵。這是專門為酬勞功臣勛舊,推恩外戚,褒獎陣亡。

  努爾哈赤的時候,列有總兵、副將、參將等五等,皇太極天聰八年,加上公爵,更設一、二、三等昂邦章京、梅勒章京、扎蘭章京、牛錄章京。順治元年,加上公、侯、伯,並且正式更定昂邦章京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為阿思尼哈番,扎蘭章京為阿達哈哈番,牛錄章京為拜他喇布勒哈番,增加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比照漢稱,更定精奇尼哈番為子爵,阿思尼哈番為男爵,阿達哈哈番為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雲騎尉。乾隆十六年,定製世襲七品為恩騎尉,這樣,正式確立了清代的世爵制度,分為九級二十七等,它們是:

  公爵,分為一到三等,超品。

  侯爵,分為一等侯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侯,超品。

  伯爵,分為一等伯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伯,超品。

  子爵,分為一等子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子,正一品。

  男爵,分為一等男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男,正二品。

  輕車都尉,分為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一到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分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一到二等騎都尉,正四品。

  雲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一雲騎尉在清代俗稱「半個前程」。

  4、親王的兒子可以再被封為親王(非郡王)么?

  可以,但基本上還是要經歷郡王這個階段。破格提拔的也許有。

  例如,清軍南下時,大將阿濟格、多鐸、豪格等都是努爾哈赤之子,故直接封為英親王、豫親王和肅親王。博格是努爾哈赤之孫,故先封貝勒,再加封端重郡王,再進為端重親王。另一大將圖賴不是皇族,就只能封一等公。張勇是漢族,被封為一等侯。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曾封一等公,在四川鎮城市白蓮教起義的額勒登保和德楞泰都曾封三等公,名將常遇春曾封二等男。清末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曾國藩部曾封一等侯(清代的漢族文官無封公者,封侯者也以曾國藩為第一人),左宗棠曾一等伯,進二等侯,李鴻章也曾封一等伯。按清朝的官職制度。漢族是不能封王的,唯有清初時例外,就是原為明朝大將,後又降清,成為清朝大將的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清廷為了招誘更多的明將降清,特地破例封漢族將領為王,吳三桂為平西王、孔有德為恭順王(後改定南王)、尚可喜為智順王(後改定平南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後改靖南王),故而時人以藩王視之。(摘自《檔案大觀》)

  有清一代,軍功世爵也不是都可以世襲的,只有少數滿洲世家才可以享受這個特殊待遇,像努爾哈赤的親密戰友額亦都、費英東、揚古利,猛將圖魯什、葉臣、阿山等,漢人最初除了佟家一族以外,包括很早歸順的八旗漢軍石廷柱等,此外連額駙李永芳都無緣。直到清軍入關後,一大批南明降將得以用民族利益換取了這個世爵,像田雄、許定國等人。「三藩之亂」起,康熙重用綠營將帥,張勇等「河西四將」得以晉封。雍正朝,為了緩和明朝遺老遺少的矛盾,雍正正式為朱元璋立嗣,選派朱之璉(正白旗漢軍)為朱元璋後裔,打掃明孝陵,晉封一等侯,世襲。張廷玉以宣力有年,謹慎勤勞,被雍正封為一等伯,這是漢人中在清代唯一不是以軍功封爵的第一人也是最後一人。(此人也是漢人中唯一一位得以不需要軍功就能夠配享太廟的大臣,這個榮譽連曾國藩等人都無緣得到,滿洲貴族能夠配享太廟的也只有15人而已)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漢人封爵的沒有,等到太平軍起,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以軍功封爵才又出現。

  清朝的王不是這樣,叫「出將入相」,還可以做軍機大臣,做議政王,做攝政王,那明朝沒有,那麼清朝這麼多的王,我算了一下,清朝的皇帝的兒子是113個,這麼封下去也不得了,所以他想了個辦法,叫做「遞降」,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貝勒,貝勒兒子是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因為當時他考慮到大清王朝億萬斯年,要萬歲,一萬年,這一萬年,他這個王就不得了,所以要往下降,降到最後,叫閑散宗室,就沒有爵位了,這是一般情況。有的例外,叫做世襲罔替,八個不降。這八個,就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郎,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還有敬謹親王尼堪,還有兩個郡王,一個是克勤郡王岳託,還有一個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就是六個親王,兩個郡王當年開國的時候,他們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們就是世襲罔替,就是親王有一個人繼承,還是親王,一直到清朝末年,始終是親王,這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和郡王,俗稱「鐵帽子王」,這麼來的。另外四個親王世襲罔替,一個是怡親王允祥,就是幫助雍正取得皇位那個,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這四個親王世襲罔替,所以清朝世襲罔替的王,前面是六個親王,兩個郡王,後面是四個親王,一共是12個王,世襲罔替,就是他們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其他的不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繼承親王,只有一個。清朝有一個特點,就是只有宗室才可以做親王,宗室裡頭做親王也是很不容易的。我看報紙登了一篇文章,說某一個人是慈禧的娘家的後裔,他一上班別人就說「親王駕到」,他下班要走,也喊一聲「親王再見」,這當然是玩笑話了,不可以,那拉氏也不能做王,也不能做親王。慈禧的父親惠征僅僅是個「承恩公」,公、侯、伯、子、男,那個「公」,慈禧的弟弟桂祥、照祥後來承襲一個「公」,所以清朝的王是很嚴格的,但是開國的時候例外,你比如說「三順王」: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那是開國時期,屬於例外,正常封王,就必須是宗室,「覺羅」都不可以。

  清朝的王,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明朝特別是永樂之後,他對王有非常嚴格地限制,主要怕他們搞宮廷政變,奪權,清朝把這方面好的經驗,把這方面對他們有益的經驗也吸取了,但是清朝的王和明朝相比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對外領兵,清朝王對外統兵,對內干政。清朝以攝政王開始,入關之後,多爾袞是攝政王,以攝政王告終,最後還是攝政王。清朝的親王做議政王,做攝政王,做大學士,做大將軍統兵,它意思是發揮滿洲宗室王的作用,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過於重用愛新覺羅的親王,沒有在愛新覺羅家族之外廣泛地搜集人才,重用人才,特別是後來清朝的軍機大臣,滿人比較多,這是清朝後來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的諸王管理得比較嚴格,太胡作非為,不能說沒有,比較少,規矩很大,舉一個例子,乾隆的時候,山西的巡撫叫喀寧阿,給一個王,過年上個奏摺表示祝賀,附帶了送的魚,數尾魚,就是幾條魚,到北京之後,不敢收,就報告了乾隆皇帝了,乾隆皇帝對這個山西巡撫是大加申斥,就是幾條魚呀,就受到申斥,所以清朝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管教的應當說是比較嚴的。

 

清朝所有的親王名單

  除了鐵帽子王外,其他王爵都要世代遞降到一定爵位才不再往下降。如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以此類推。

  清朝所封的親王(追封的不算,只要是封過親王的,包括後來曾被革爵或降爵過的都。鐵帽子王下面另述)

  敬謹親王尼堪(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第三子),成親王岳托(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長子)、安親王岳樂(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第四子)、端重親王博洛(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第三子)、英親王阿濟格(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皇太極第十一子)、裕親王福全(順治第二子,其子保泰、孫廣寧、廣祿相繼襲親王)、恭親王常寧(順治第五子)、純親王隆禧(順治第七子)、理親王允礽(康熙次子,其子弘晳曾襲親王)、誠親王允祉(康熙第三子)、雍親王胤禛(即雍正)、恆親王允祺(康熙第五子,弘日至襲親王)、淳親王允佑(康熙第七子,子弘襲親王)、廉親王允禩(康熙第八子)、履親王允祹(康熙十二子)、果親王允禮(康熙十七子)、諴親王允秘(康熙二十四子)、和親王弘晝(雍正第五子,子永璧襲親王)、榮親王永琪(乾隆第五子)質親王永瑢(乾隆第六子)、儀親王永璇(乾隆第八子)、成親王永瑆(乾隆十一子)、嘉親王永琰(乾隆十五子,即嘉慶)、慶親王永璘(乾隆十七子,其孫奕劻時爵晉為鐵帽子王)、定親王綿德(乾隆長子永璜次子)、敦親王綿愷(嘉慶第三子)、瑞親王綿忻(嘉慶第四子)、惠親王綿愉(嘉慶第五子)、敦親王奕諄(道光第五子)

  禮親王系:承序:代善、滿達海、常阿岱、傑書、椿泰、崇安、巴爾圖、永恩、麟趾、全齡、世鐸、誠厚,歷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碩禮烈親王

  滿達海:代善七子,和碩巽簡親王(改號,後追降為貝勒)

  常阿岱:滿達海子,和碩巽親王(後降為貝勒)

  傑書:代善孫,和碩康良親王(改號康)

  椿泰:傑書子,和碩康悼親王

  崇安:傑書子,椿泰弟,和碩康修親王

  巴爾圖:傑書子,椿泰、崇安弟,和碩康簡親王

  永恩:崇安子,和碩禮恭親王(復號禮)

  昭槤:永恩子,和碩禮親王(後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碩禮親王

  麟趾:永諲子,和碩禮安親王

  錫春:麟趾子,追封和碩禮親王

  全齡:錫春子,和碩禮和親王

  世鐸:全齡子,和碩禮恪親王

  誠厚:世鐸子,和碩禮敦親王

  鄭親王系:承序:濟爾哈朗、濟度、德塞、喇布、雅布、雅爾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豐訥亨、積哈納、烏爾恭阿、端華、承志、慶至、凱泰、昭煦,歷十代二十六王

  濟爾哈朗:顯祖孫,太祖三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鄭獻親王

  濟度:濟爾哈朗二子,和碩簡純親王(改號簡)

  德塞:濟度三子,和碩簡惠親王

  喇布:濟度二子,和碩簡親王(後追革爵)

  雅布:濟度五子,和碩簡修親王

  雅爾江阿:雅布長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費揚武:濟爾哈朗八弟,追封和碩簡親王

  傅喇塔:費揚武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德沛:福存子,和碩簡儀親王

  巴爾堪:濟爾哈朗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巴賽:巴爾堪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奇阿通:巴賽子,和碩簡勤親王

  豐訥亨:奇阿通長子,和碩簡恪親王

  積哈納:豐訥亨子,和碩鄭恭親王(復號鄭)

  烏爾恭阿:積哈納子,和碩鄭慎親王

  端華:烏爾恭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經訥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伊豐額:經訥亨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西朗阿:伊豐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松德:積哈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慶至:松德子,和碩鄭順親王

  凱泰:慶至子,和碩鄭恪親王

  昭煦:凱泰子,和碩鄭親王

  睿親王系:承序:多爾袞、多爾博、淳穎、寶恩、瑞恩、仁壽、德長、魁斌,歷十一代十二王

  多爾袞:太祖十四子,和碩睿忠親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親王(後削爵),追封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淳穎:如松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恭親王

  寶恩:淳穎子,和碩睿慎親王

  瑞恩:淳穎子,寶恩弟,和碩睿勤親王

  仁壽:瑞恩子,和碩睿僖親王

  德長:仁壽子,和碩睿 親王

  魁斌:德長子,和碩睿親王

  豫親王系:承序:多鐸、多尼、鄂扎、董額、德昭、如松、修齡、裕豐、裕興、裕全、義道、本格、懋林,歷九代十七王

  多鐸:太祖十五子,和碩豫通親王

  多尼:多鐸長子,多羅信宣和郡王(改號信,原親王)

  鄂扎:多尼子,多羅信郡王

  董額:多鐸三子,多羅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羅信郡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追封信郡王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羅信恪郡王

  修齡:德昭子,和碩豫良親王(復號、爵)

  裕豐:修齡子,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興:修齡子,裕豐弟,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全:修齡子,裕豐、裕興弟,和碩豫厚親王

  義道:裕全子,和碩豫慎親王

  本格:義道子,和碩豫誠親王

  懋林:本格子,和碩豫親王

  庄親王系:承序:碩塞、博果鐸、允祿、永獻、綿課、奕鎛、綿護、綿深、奕仁、載勛、載功,歷八代十一王

  碩塞:太宗五子,和碩承澤裕親王

  博果鐸:碩塞長子,和碩庄靖親王(改號庄)

  允祿:聖祖十六子,出為博果鐸嗣,和碩庄恪親王

  永獻:允祿孫,和碩庄慎親王

  綿課:允祿曾孫,和碩庄襄親王

  奕鎛:綿課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綿護:允祿曾孫,和碩庄勤親王

  綿深:綿護弟,和碩庄質親王

  奕仁:綿深子,和碩庄厚親王

  載勛:奕仁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載功:奕仁子,載勛弟,和碩庄親王

  肅親王系:承序:豪格、富綬、丹臻、衍潢、蘊著、永錫、敬敏、華豐、隆勤、善耆,歷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長子,和碩肅武親王

  富綬:豪格子,和碩顯懿親王(改號顯)

  丹臻:富綬子,和碩顯密親王

  衍潢:丹臻子,和碩顯謹親王

  蘊著:富綬孫,和碩肅勤親王(復號肅)

  永錫:丹臻孫,和碩肅恭親王

  敬敏:永錫子,和碩肅慎親王

  華豐:敬敏子,和碩肅恪親王

  隆勤:華豐子,和碩肅良親王

  善耆:隆勤子,和碩肅忠親王

  怡親王系:承序:允祥、弘曉、永琅、奕勛、載坊、載垣、載敦、溥靜、毓麒,歷七代九王

  允祥:聖祖十三子,和碩怡賢親王

  弘曉:允祥七子,和碩怡僖親王

  永琅:弘曉子,和碩怡恭親王

  奕勛:永琅孫,和碩怡恪親王

  載坊:奕勛子,和碩怡 親王

  載垣:奕勛子,載坊弟,和碩怡親王(後革爵)

  載敦:允祥五世孫,弘皎四世孫,和碩怡端親王

  溥靜:載敦子,和碩怡 親王

  毓麒:溥靜子,和碩怡親王

  恭親王系:承序:奕欣、溥偉,歷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碩恭忠親王

  溥偉:奕欣孫,載瀅子,出為奕欣長子載溦後,和碩恭親王

  醇親王系:承序:奕譞、載灃,歷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碩醇賢親王

  載灃:奕譞子,和碩醇親王

 


推薦閱讀:

關於李某某案辯護的辯護(二)
關於空亡的應用
關於八字用神的進一步說明
關於武術又一個驚喜發現    轉自
關於探戈的一些,,,(續)

TAG:清朝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