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讓老人帶孩子,最怕的就是這個

孩子出生之後需要老人的援手,我們開始重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離家上大學是個獨立的標誌,你可能已經離開父母獨自生活了很多年,重回一個屋檐下,兩代人之間生活方式、思想形態的差異,終於浮出水面。

年糕媽媽編輯部找了很多媽媽聊這件事,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老人帶娃時的種種表現就像一面鏡子,讓人看到了自己幼時是被怎樣對待的,也看到了家庭的烙印是如何影響自己的性格和人生。

當你能夠認真去觀察、反思的時候,不僅代表了一次你和自己過去的和解,更代表了進步的希望:每個媽媽也許只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才能真正知道該如何給自己的孩子正面的影響。

也許她們經歷過的,就是你現在正在困惑的——

1

講述人:阿茶

兒子3歲半,外婆帶娃

總說「快點兒」的媽媽,可能不知道這句話會怎麼影響孩子。

剛結婚的時候,我和老公過了一段挺擰巴的日子。

我性子急,偏偏老公是個慢性子。於是經常發生這樣的事:約好的出門時間,我總是已經衝出去按好電梯,而他卻要把杯子里的茶喝完。 

我經常被那種「來不及」的焦慮弄得快要爆炸。有一次看電影遲到了3分鐘,我很崩潰地控訴他:為什麼你就不能快一點!錯過開場了你知不知道!

後來想想覺得自己像個瘋子,錯過片頭字幕完全不是什麼大事啊!我到底在崩潰什麼?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兒子變成了第二個我——要出門時,我還沒換衣服,他已經衝出去按好電梯了;每天去幼兒園,他都是第一個到的;「來不及了!」「沒時間了!」也成了他的口頭禪。

這麼看似乎也沒什麼不好的,畢竟比很多媽媽抱怨孩子總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好多了。

但有一天,一個細節觸動了我。那天回家比平時晚,洗漱好上床、我給他講故事。我們才看到第三頁,我媽已經念叨了5遍「都幾點了,趕緊要睡覺。」

這是我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嘮叨:我媽有一個誤差一小時的計時系統,只要8點過了5分,在她嘴裡就是,都9點了!還不趕緊!如果我第二天要趕10點的火車,她會從7點開始催,早點準備!早點出門!不要耽誤!

即使長大工作後獨立的那段日子,她的嘮叨還印刻在我腦子裡。不誇張地說,我的鬧鐘從來沒響過,因為我總是在它響之前已經醒來關閉它了。

而我也因此成了個很容易在小事上焦慮的人,如果要早起,我可能焦慮得失眠整晚。

那一刻我覺得:這樣的焦慮不能再傳染給我的孩子了。

於是在那個晚上,我跟我媽說:媽媽,你這樣催讓人很緊張,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其實孩子會自己掌握節奏的,晚10分鐘睡,也不是什麼大事。

當我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回望我已經克服的那些情緒時,我才明白,它是多麼地無關緊要、又是多麼地影響我的生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一個更鬆弛平和的媽媽,能夠在不被催促的時間裡找到自己的節奏。 

2

講述人: 晶晶

兒子15個月 ,爺爺奶奶帶娃

對世界充滿畏懼的孩子,從「不要」開始。

前段時間,兒子冒出來除了爸爸、媽媽外第三個新詞,居然是:不要。

跟他做遊戲的時候,他時不時在胸前搖動小手,一本正經地勸導我「不要不要」,活像他平日搗亂時爺爺奶奶和他說話的樣子!

我媽以前老是提醒,少給他說「不要」,否則他會變得很膽小,不敢冒險,我都當做耳邊風。但,當這個詞成為兒子詞庫排位第三名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它出現的頻率有多高。

他想爬爬沙發,爺爺說太危險了,不要;他想摸摸泥土,奶奶說太髒了,不要……

我突然明白老公安耽的性格是怎麼來的,以前我一有新點子,他總是第一個潑冷水。我想開小店、學烘焙,他總是說「哪有那麼容易」「哪裡有時間」。

我不希望孩子變成他爸那樣,對人生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凡事規規矩矩。

我開始有意識讓「不要」這個詞漸漸淡齣兒子的生活。昨天,兒子跑去廚房玩蘿蔔,爺爺告訴他:不要來,蘿蔔上有泥巴,髒的。我說:讓他玩吧,玩好我給他洗手。

其實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很有趣,但是我們過多的緊張卻可能切斷了通往更多的可能。如果我老公的生活中沒有那麼多「不要」,他是不是會少一點錯過機會的懊悔?我不知道。

不過我能確定的是,我兒子的未來,一定比我老公的人生有更多種精彩。

3

講述人:真真

兒子四歲,外婆帶娃

孩子,也許我沒有給你天賦,但我可以教你努力。

我兒子運動能力偏差,和比他小大半歲的鄰家妹妹一起玩迷你攀岩牆完敗,所以,我經常想帶著他多做些運動。

但是我們家通常會出現的場景是這樣的。

我說:寶貝,今天天氣好,我們帶滑板車去樓下玩吧!

我媽會說:他騎不好,不喜歡騎。

我說:好吧,那把你的小皮球帶上,我們玩傳球!

我媽繼續說:他怎麼接得住,這方面他笨得很!

事情到這裡還沒完,我媽還會輸出她的結論:你看你小時候就一直體育不好,寶寶也沒什麼運動天分,這些事情他都不行的。

是的,我確實體育不好。小學擲壘球沒及格急哭了,高中跑800米沒有一次跑到終點,大學唯一要重修的學分還是體育。我從小到大就接受了這件事:我就是沒有運動細胞,我就是做不到。

其實,就算我沒有運動細胞,跑800米是不需要技巧只需要練習的,可能我小時候缺的,就是一個告訴我這件事的人:其實你努力一下就能做到的。

也許,我跟父母輩最大的認知差異就是,他們總是更相信一些事情是「天生的」,而一旦他們這樣給一個孩子「定性」,孩子就真的按照這個「天生的」軌跡走了。

滑板車剛買來時,孩子很喜歡,但是摔過一兩次跤,再被外婆說「他騎不好的,這些事情沒天分」,就真的不愛騎了。

後來,我很認真地跟我媽談了一次:孩子就算確實沒有運動天賦,也不要這樣隨便否定他,甚至是還沒做就否定他。我們又不是要培養運動員,只希望多鼓勵他,一開始不會的事情,多練習就會了。

不知道我媽有沒有聽進去,但是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很多事,只要努力就能改變。

4

講述人:小舒

女兒 四歲 外婆帶娃

我想讓孩子知道的是,很多事物價值比價格重要。

說實話,我的媽媽算是特別善於學習新的育兒經驗的新時代外婆了。

在很多育兒觀念方面,比如不要打罵孩子啊、鼓勵孩子勇敢嘗試新事物方面啊,我都自愧不如。

但是大概那一代的老人,都特別惜物,從小受熏陶的我也就有了「囤物癖」。

舉個例子,去年雙十一囤的肥皂、沐浴露、衛生紙、洗潔精以及其他你能想到的日常用品,到今年雙十一,大概還剩了一半多。

最痛苦的是,今年我搬了個家。新搬的地方是6樓,無電梯。

當時搬家公司的師傅面對源源不斷搬出來的箱子都崩潰了,最後600的搬家費活生生的翻了一番——而我現在住的地方,房價大概4萬一平。

這些大概還不算什麼問題,日化品早晚要用的。

但是當我發現,不管我買回去什麼玩具或者書,我媽因為怕孩子弄壞了,都會給她藏起來,我就有點小小的崩潰。

其實按照老一輩「惜物」的觀點,這麼做並沒有錯。但是拆掉一個玩具,對於我們來說是「破壞」,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次探索啊!

繪本、玩具,甚至衣服、鞋子,都因為愛惜而珍藏、因為珍藏而浪費,這個死循環我正在努力嘗試打破。

對於任何事物,最大的價值是讓它發揮價值,而不是看著它的價格變成一種遺憾,這也許才能教會孩子珍惜的意義吧!

其實,我們一開始帶著這個話題和媽媽們聊的時候,有些人是茫然的,等她們慢慢開始回想,才發現這種細節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這是一次很有趣、也有益的交流,我們沒有責怪長輩的意思:父母施加給我們的影響,必然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部分,他們那代人更依賴於過去的生活經驗,眼界格局不夠是有的,但是他們辛苦支撐起的家庭,是我們獲得愛和溫暖的源頭。

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能夠去分辨思考、做更對的事情。如果說作為父母,陪伴孩子是又一次成長,而這一次的成長里我們所反思的,也許才是讓我們的孩子能夠超越我們的關鍵——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故事,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

?? 驚喜小彩蛋

隔代育兒,應該是現代社會的熱門話題。

老人們幫忙帶孩子,減輕了我們不少壓力;然而,育兒過程中也難免出現一些摩擦:輔食要加鹽、衣服先穿舊的……

由於習慣的不同、思維的差異,你們家出現過哪些矛盾呢?你又是如何處理的?來年糕媽媽APP說一說你們家的矛盾,還有機會獲得精美禮品一份!

推薦閱讀:

單身的狀態下,如何成功地獨自一人養育一個孩子?
婚姻失敗,夫妻離婚實乃無奈之舉,如何將對孩子的傷害降至最低?
關於孩子——造人工程
你知道關於孩子身高的結論可能是誤區
孕吐越嚴重孩子越聰明嗎?

TAG:孩子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