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一國兩制」的拓荒者

概述

銀髮平頭,笑容謙和,性格沉穩、行事低調,這是董建華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任香港特首期間,由商入仕、缺少政治手腕、素有「好人」之稱的董建華帶領香港市民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渡過一次又一次的風雲變幻、波詭雲譎,可謂鞠躬盡瘁。作為實踐「一國兩制」的拓荒者董建華在香港經濟復甦並已經見到曙光的時候,選擇離開,一度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其任職前後也曾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點話題,今天的董建華依然為世人所矚目……

 

從「香港之死」到「活力之都」

 

董建華董建華上任之初,正值香港樓價瘋狂飆升,市民要求平抑樓價的呼聲很高,董建華也認為樓價太高是窒礙香港競爭力的「罪魁禍首」。1997年10月,董建華在上任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每年興建8.5萬套公屋,廉價供應給低收入人群居住(被稱為「八萬五」建屋計劃),作為長遠的建屋目標。一時間,全香港叫好,幾乎全是贊成的聲音。

然而,1997年10月的香港,順利回歸的喜氣尚未消散,經濟危機的陰霾已經降臨。董建華有關「八萬五」建屋計劃的施政第一炮才打出,以「地獄狂犬」索羅斯為首的對沖基金、摩根斯坦利、高盛、里昂、所羅門、怡富、惠嘉、美林及霸菱等大型證券行組成的「國際大鱷」對香港「發功」了,金融風暴登陸香港。

早在香港回歸前夕,美國《財富》雜誌就預言:香港已死!並以「香港之死」為封面的專題文章預測香港回歸後居民大量移民海外、犯罪猖獗、法制混亂、選舉制度被破壞等等,把回歸後的香港說得前途一片暗淡。一般人都認為,該文代表了西方對回歸後的香港的普遍看法。然而,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1997年之後衝擊香港的,是經濟而非政治的問題。

這場風暴發端於泰國,席捲整個亞洲,攪得周天寒徹。在掃蕩了東南亞各國之後,「金融大鱷」們將手伸向香港。1997年至1998年間,「大鱷」先後對香港發動了4次猛攻。

剛掌舵特區不久,新船長董建華和他的水手們便與一場史無前例的風暴遭遇。他們是否能經受得住考驗直接關係到香港的繁榮穩定以及「一國兩制」的落實。由此,全世界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緊盯著聯交所的大屏幕,特區政府與國際炒家之間的金融大戰牽動人心。

香港經濟受創,股市暴跌,房地產也備受衝擊,董建華的首個德政「八萬五」建屋計劃,由此惹起了一些爭議。儘管不少國際經濟分析師認為當年香港經濟衰退的原因是亞洲金融風暴所致,但港人大都認為,「八萬五」計劃遏制了房地產市場,助長了金融風暴對香港的衝擊。有人開始說,在金融風暴掃蕩樓市的時期,這一計劃無異於雪上加霜。

1998年夏日一役,驚心動魄,雙方殺得天昏地暗,數家歐美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同時向香港匯市、股市和恆指期貨市場發動車輪戰,瘋狂拋售港元和恆指期貨,恒生指數直線暴跌到6660點。據稱,當時外匯儲備已損失了80億美元,金管局有官員分析,「大勢已去」,如果不採取行動,香港很可能在5天內「斷氣」。8月7日,董建華髮表談話表明特區政府捍衛聯繫匯率的決心:「我們一定做得到!維持聯繫匯率將能確保香港的長遠經濟活力與利益,短期的痛苦可以接受。」其言語頗為悲壯。

按照索羅斯等國際炒家的如意算盤,香港金管局會採用扯高利率的老套子,並藉此打壓股市。利率抬高,股市勢必下跌,恆指期貨也會同步下滑,然後炒家便可在期貨市場以較低的價格沽空恆指期貨,匯市股市雙雙獲利。但在生死關頭,特區政府一改策略,董建華花了半個鐘頭做了一個他上任後最重要也是極富爭議的決定,隨後在8月14日至28日兩周時間內,特區政府共動用近1200億港元的外匯基金入市干預,在股票、期貨市場與大炒家們展開了一次「世紀豪賭」,將恒生指數上拉1169點。特區政府在期指市場獲利約20億港元,最終成功擊退炒家,投機者損失估計為12億港元。

在金融風暴的吹襲下,特區政府挺了過來,沒讓香港出現「崩盤」。然而殺敵一萬,自傷三千,這一勝利實在來得慘烈——從1998年第一季度起,香港經濟持續五個季度衰退,為戰後最嚴重的一次;股市從1997年8月最高峰的16673點急跌至1998年8月最低谷的6600點,一年間跌幅超過60%。數以千億計的財富瞬間蒸發,香港似乎一夜之間變為一座危城。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一周年慶典上,行政長官致辭號召港人「拿出前所未有的勇氣」去戰勝困難。

在1998年的那場動蕩中,董建華及特區政府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外部炒家,還來自因金融風暴而引起的內部矛盾。英國人離開香港時留下兩個難題:高地價、高樓價政策和聯繫匯率政策。特區政府成立後,本來應該著手解決,不料金融風暴襲來,令董建華陷入兩難的困局。金融風暴使香港不僅不能改變聯繫匯率,反而要死守下去。再加上此前的「八萬五」政策已令樓市低迷,香港股價、樓價一時雙雙暴跌。一個兩難的局面出現,於是,許多人詬病政府政策。

另一波批評之聲由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入市干預引發。學者、商界紛紛指責特區政府破壞了香港一貫的自由市場運作體系,西方傳媒的批評更為強烈。一場經濟領域的戰爭,政治硝煙四處瀰漫。

從一開始,歷史便沒有給董建華和他的班子適應的時間,即使在金融危機過後也沒有喘息的機會,危機接踵而至,地下暗流涌動,特區政府始終顛簸於風口浪尖。而處在風暴眼的董建華更是不得不咬緊牙關,鼓起十分的勇氣,接受命運與歷史的挑戰。是非功過,誰人評說?頂住,沒被打垮,已是英雄本色。金融危機肆虐之時,董建華在給親人的家書中說道:「雨過天晴後,我們便會更加堅強、更具實力。香港現時需要的,正是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其實,我們一直具備這種精神,只要大家將它發揮出來,逆境過後,便會是順境。」

為使香港恢復經濟活力,香港特區政府採取了諸多措施。一方面加大公共工程投資,增加就業機會,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退還稅收,凍結收費,紓解民困;同時,厲行疏堵結合,進行金融改革;並且,積極提升創新科技和高增值產業在經濟體系中的比重,先後推出「中藥港計劃」和企業「數碼港計劃」。

守得雲開見月明。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經濟終於結束了連續五個季度的負增長,取得1.1%的增長。拐點出現了,香港走上了復甦之路。

而更具戲劇性的是,2001年5月8日,曾經報道「香港之死」的美國《財富》雜誌竟然選擇在香港召開「《財富》全球論壇」,同時對外宣布:香港沒有「死」!並且還高度評價說:「香港仍是亞洲乃至全球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有趣的是,當年策劃「香港之死」封面專題的編輯總監喬夫萊·科爾芸也參加了這次財富論壇,有記者不忘舊事,問他:「如果現在《財富》為香港再做一個封面專題,你怎麼形容香港?」科爾芸思考良久,最後回答說:「活力之都。」

 

 

率港府險度「戴口罩的春天」

 

董建華風雨過後,首屆香港特區政府在2002年6月30日結束5年任期,董建華也面臨著去還是留的抉擇。

2001年12月13日下午5時44分,董建華在「支持董建華連任大會」上,向在場的1000名嘉賓正式宣布參選香港特區第二屆行政長官。董建華說,競逐連任行政長官,是他一生中最不容易的選擇。他的「初衷」是只做一任,但現在事業剛開始,香港正在困難之中,在前進中,在希望之中,沒有一件事,比「此時此刻和廣大市民緊密站在一起,更加重要」。

說到從商與從政的區別,董建華曾這樣說:「從商時,你要做一些投資的決定,賺錢當然很高興,蝕本的時候自己便要自負虧損。但做特首就不同了,關係到680萬人的福祉。但你做特首也是要做到收支平衡,政府要有儲備,所以做決定時不容有失,絕對不可以錯的,這個責任真的十分之重大。在商界中做了一個決定後,很快就可以賺錢,在政府及社會整體的運作里的確是需要時間的,各種程序規則,同時亦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所以往往一個政策的推動,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緩慢的程序,必會敗給其他一同競爭的城市,在這一方面我們也要設法改進。這就是從商及從政之分別。」

2月28日,下午5時,香港特區第二任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提名結束,董建華成為唯一獲得有效提名的候選人並自動當選。

7月1日,新的任期開始了。在就職典禮上,董建華意氣風發地說,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充滿艱辛,也充滿光明和希望的道路。

在上一任期內率先向董建華髮威的是「金融巨鱷,」而這一次董建華與特區政府首先遭遇的竟是一種小小的病毒。

2003年3月10日,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突然向外宣布:在過去的幾天內有來自8A病房的10多名醫護人員出現發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並發現該病具有傳染性。當日,醫院便封鎖8A病房。威爾斯親王醫院對病源的調查最終鎖定在8A病房的一名病人身上,感染的大批醫護人員都與這間病房及這名病人有過接觸。

而從3月中旬開始,位於九龍灣的淘大花園陸續有居民發病,到3月30日,淘大花園感染人數達85人,佔全港感染者的1/5。全港感染者猛增至400多人。很快出現病人死亡,香港陷入了一派恐懼之中。次日,香港特區政府頒布了隔離令。

這種不明原因的所謂瘟疫後被命名為SARS。當時,世界衛生組織對香港發出旅遊警告,中小學生也開始放假。

在這突如其來的事件中,特區政府處變不驚,沉著應對。4月11日下午,董建華宣布:對付非典型性肺炎是目前香港最重要的工作。並於當日下午,將4月19日定為「全民清潔保健日」,號召全體市民行動起來,把香港變成一個真正的清潔城市。

4月14日起,香港所有與患者有緊密接觸的被隔離人士在隔離期間禁止離境;同時,香港航空公司為所有離港人士量體溫,防止可能已受感染的人士離開香港。

對此,世衛組織專家在赴港考察後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戰鬥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堅守崗位,救死扶傷,有的醫護人員還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夜以繼日,千方百計地尋找戰勝SARS的「剋星」。社會各界全面動員,自發地舉辦一個接一個抗SARS的大型活動,群策群力,場面十分感人。

「非典」疫情發生後,中央政府一直全力支持和幫助香港的抗疫鬥爭。4月12日,正在全國抗擊「非典」鬥爭第一線考察工作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深圳會見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胡錦濤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廣大香港同胞的福祉和健康,十分關心香港「非典」防治工作,全力支持和幫助香港奪取同疫病鬥爭的勝利。

5月8日,中央政府支援香港的第一批醫用物品順利運抵香港,並很快下發各醫療部門。

5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兼衛生部長吳儀在日內瓦出席世衛大會期間,會見了世衛組織總幹事布倫特蘭及其他官員,向國際社會傳達了香港「非典」疫情受控的信息,並積極爭取世衛撤銷對香港的旅遊警告。

5月23日,世衛組織宣布從即日起撤銷對香港的旅遊警告,這讓董建華振奮不已。

「非典」作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病毒襲港,事發突然,然而特區政府很快便有系統地開展一連串的實質性工作,將防治作為首要工作,身為特首的董建華更是事事勇於承擔,處處親力親為,始終站在抗擊「非典」的最前線。疫情開始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爆發時,他即親赴這個重災區視察。屯門醫院男護士劉永佳在「非典」病房工作,受到感染而殉職。此時,人們是談「非典」色變,但是董建華卻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親自參加劉永佳的葬禮。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董建華同夫人趙洪娉一起參加有關活動。

在宣布世衛組織將香港從疫區名單除名的決定時,董建華感慨地說:「每一次當我想起在SARS這場疫情中逝世和犧牲的人,我都感到很難過……我對所有逝世和犧牲的人表示哀悼。同時,我代表全香港市民對受難者的家屬和所有受影響的人表示慰問和關懷。」

 

 

在「旭日東升」時從容離去

 

董建華與溫家寶從2002年初開始,香港與內地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磋商,由於自由貿易區多為國與國之間的互惠安排,而香港與內地的這種商談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進行的,因此被規範地叫做「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磋商,CEPA由此得名。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正式簽署CEPA協議。

CEPA最早源自董建華提出的「類自由貿易區」構想,這是他在2001年11月赴京述職時向中央領導提出的。2001年,中國入世,港商喜中生憂,擔心失去中介優勢,在香港商界、學者、專業人士的呼籲下,特區政府形成了「類自由貿易區」的構想。董建華提出這個構想後,當即獲得中央支持。

2004年1月1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正式實施,內容包括3方面:允許眾多香港產品零關稅進入內地,放寬內地對香港服務業的准入領域以及貿易便利化。香港經濟增長困局也在這一年得以打破。有內地經貿專家評論:此舉意味著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內地向香港敞開了龐大的市場,打通了香港的「經脈」。

CEPA對香港發展至關重要。據統計,2004年全年抵港的內地旅客高達1200萬人次,其中三分之一是個人旅客。以零關稅進入內地的香港產品總值約達11億港元,600多家香港企業進入內地服務市場。董建華在當年的施政報告中表示,CEPA開啟了香港與內地利用制度性安排推動全方位經濟合作的新階段,與內地的區域合作使香港獲得更大的綜合優勢和得以擴展經濟腹地。

「香港經歷了幾年的艱辛,終於面臨重大的發展機會。」董建華在一次記者會上表示,「香港的經濟復甦,市民經濟信心的恢復,都受到CEPA的影響。」香港貿易發展局首席經濟師梁海國分析說,這個影響不僅帶動了香港內部經濟的反彈,以及內部消費和投資的增加,還帶起了香港經濟持續向上發展的好勢頭。

在第二個任期內,董建華領導香港特區政府不僅成功地抗擊了「非典」的肆虐,還銳意改革,克服全球經濟放緩的不利影響,推動香港經濟戰略轉型,促成香港與內地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關注教育,紓解民困,為港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總體上保持了香港經濟、金融和社會的穩定。2004年,香港經濟迎來了金融危機之後最好的年景。更為重要的是,回歸後的香港不僅沒有變成「死港」,其自由開放的市場體系反而更趨完善,在應對全球化的經濟挑戰中更具活力,香港也因此連續13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2003年的香港初見「曙光」,2004年已是「旭日東升」,香港經濟達到金融風暴以來的最佳狀況。2004年的最後一天,港股指數定格在14230點,全年上升13%,多項指標創下歷史新高。

然而此時,帶領香港走出困境,迎來旭日的董特首卻要離去了。

2005年3月10日下午5時30分,董建華步入香港特區政府總部新聞發布會現場,甫一站定,他拿出老花眼鏡戴上,語氣緩慢地讀出自己因身體欠佳宣布辭職的決定。他感慨地說道:「8年前,我接受中央政府任命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香港市民一起開始走一條從來沒有人走過的路,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我有幸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這個特殊的位置上,報效國家,服務香港市民,這是我一生的光榮。」

3月12日,溫家寶總理簽署了國務院第433號令,批准董建華辭去行政長官職務。

同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閉幕會議上,董建華以高票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2005年3月13日,才自北京返回香港的董建華身著一件黑色棉夾克和一條灰色運動褲,獨自一人返回辦公室收拾自己的東西,約18時15分離去。臨走時,他與政府總部大堂人員傾談,顯得十分輕鬆洒脫,使那些為他服務了多年的大堂工作人員感到十分親切而又依依不捨……

如今,董建華已將權杖交到了曾蔭權的手裡。不再擔任香港特首的董建華,這樣表達他對未來香港的期待:「將來的香港是一個安定、公平、民主、有愛心、方向明確、目標一致的社會,一方面鼓勵自強不息靈活應變的精神,另一方面照顧老弱無依。未來的香港市民,將會更富足、更知書識禮;我們對回歸後新的身份及擁有中國的根源,感到很自豪;我們立足香港,背靠祖國,放眼全球,對前途充滿信心。」
推薦閱讀:

劉兆佳:一國兩制最利港 挑戰中央自取滅亡

TAG:一國兩制 | 董建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