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詞知識講談(繼續添加中……)

第十二講     五律之起句興合句比的寫作方法及其他

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聚到一起共同探討五律的相關內容。

上兩節課,我們學習了五律的基本寫法,我們簡單回憶一下。

起句要如何寫?(起句不能起的太滿,不要鋪陳太多)尾句呢?(要做到筆盡意不盡)還有所選的景物跟要表達的感情不可相隔太遠,以及鍊字的重要性。

這一節課我們主要講解一下韻律注意的問題和起句興合句比的寫作方法。

【一】韻律注意的問題

第一:盡量避免白腳字撞韻與擠韻

1》撞韻:

所謂「白腳」就是指格律詩中不押韻句子的尾字,拿七絕為例

七絕中就是指第三句以及不入韻的第一句的尾字。白腳字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與本詩中韻字同韻母的字,從而達到音韻的完美,否則就是犯了所謂「撞韻」的禁忌

例如:

心清修做一遊仙,萬里隨風化雨煙。

常結清風閑渡雁,更為風月賦清弦

第三句白腳字「雁」與押韻字「仙、煙、弦」韻母相同,這就是撞韻了。應該盡量避免。

但也有撞韻的古詩,卻也讀起來朗朗上口。例如:

韓愈《七絕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好去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第三句白腳的「處」與韻腳「酥,無,都」皆是押烏(u)韻,撞了韻,為平仄通押(混押)。但這首詩,卻讓人感覺不到撞韻的弊病,整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因為韓愈有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韻」。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卻無」。這樣整句的句讀重心落到了第五個字『近』字上,讀起來就活了!

2》擠韻:

擠韻(也稱犯韻、冒韻)就是在詩句中不是韻腳處過多使用同韻的字,讀起來讓人拗口。例如:

王安石《七絕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白腳處的「岸」與韻腳「間、山、還」都為安(an)韻,撞了韻。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還」,把詩句做成「活韻」了,把「撞韻」之傷消於無形。這首詩不但撞了韻,還擠了韻。詩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擠韻。但作者在白腳用「岸」字,因為「岸」字是淺意開口音字,也把擠韻之傷消於無形。所以這首詩也讓人感覺不到撞韻、擠韻的傷害。全詩讀來順口流暢,成為一首千古名詩!

這裡又涉及到兩個新名詞:死韻和活韻 簡單地說一下

如果整句詩的句讀重心,落在了最後一個字上:這樣的詩句我們稱之為「死韻」。

反過來,如果整句詩的句讀重心,落在韻字之前的別的字上,這樣的詩句我們稱之為「活韻」。

之所以給大家介紹韓愈的這個撞韻的例子,是告訴大家撞韻盡量避免的。我們初學者,駕馭文字的能力有限,所以一定盡量避免撞韻與擠韻。

第二:盡量避免同聲同韻字在同首詩的韻字里

絕句 律詩 。在選擇韻韻字時兩個相臨的韻字應該盡量避免用同聲母的韻字相押,(也就是連韻)這個要求同樣的為了追求一首詩的聲韻的完美。

舉例:

去歲初冬始學詩,恰逢蘭芷盛開時。

如今詩路略知曉,笑怨幽蘭不吐枝。(一二句「詩、時」兩個韻字屬同聲同韻,讀起來語感略顯獃滯,能避則避)。

【二】再談起句興與合句比

談到我國古典詩詞的藝術手法,除了特別措意於音律的和諧,做到「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的地步,也就是要使詩歌的語言藝術必得富有音樂性之外,它的表現形式,總不出乎賦、比、興三種,而比、興二者尤為重要。

最早提出賦、比、興的,是《周禮春官大師》,最早給予解釋的是後漢的鄭眾,他做過大司農的官,因稱他為司農。他注《周禮》說:「比者比方於物也,興者託事於物。」比是用物來打比方,興就是用物來寄託。

到了劉勰的《文心雕龍比興》篇,才對比興作了專門研究。他先從六義講起,六義就是風、雅、頌加賦、比、興。風、雅、頌是三種音樂上的分別,賦、比、興是三種寫作手法

他指出「比顯而興隱」。像「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和「柳(葉)」是比喻的詞,「面」和「眉」是被比的東西,所以比喻是很明顯的

興是暗比,像《關雎》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配偶)。」相傳雎鳩這種鳥,有一定的配偶而不亂,用它來起興,暗比淑女具有貞潔的品德。那只是暗比,隱而不顯。

又《鵲巢》;「雛雀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這女子出嫁),百兩(百輛車)迎之。」相傳鳩鳥也有一定配偶,用來暗比這位新嫁娘具有貞一的品德。這種暗比,不點明不容易清楚,所以要經過注釋才知道。比是比附,取一物的某一點來打比方,如取柳葉的細長來比眉。興是興起,用一物來引起情思,這種比擬是隱微的。

比和興原來是分得很清楚的,即「比顯而興隱」,比是明比,興是暗比。但發展最後,比興要有寄託,這時候比興已經合二為一了。

運用比興手法,把「沒要緊語」轉化為「極要緊語」,而使作者內蘊的深厚情感,成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弦外之音。

簡單地講:

興:通過一件事情你聯想到另外的事情

比如:「風寒」想到「梧桐落」於是你就可以寫個句子「風起梧桐落」,起句要興,就很美。直白了就不美。

比:就是比喻 這是寫好合句最重要的因素。

經驗告訴我們

1:合句的比 比的不夠 詩就遜色

2:用情比 遠不如用景比效果好 還可以情景交融的比 要叫讀者的思維延伸到句號後面。。。。

3:合句千萬別直白 合句千萬別寫總結 合句千萬別打油湊字。

【三】舉例說明古人是如何謀篇布局的。

王維的《觀獵》:

<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DIV><DIV align=left>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初一入眼,即知其意,起聯就點出了題「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先聞其聲,再敘其事,筆勢軒昂,力若千鈞,寫的相當有氣勢。我在以前的詩之章法講座中,對起承轉合中的「起」做過多種形式起法的介紹,這就是所謂的「明起」,起句點題,簡單明了,這樣的起法,很適合初學的朋友。</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再看看頷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這聯承寫這個「獵」字,扣接起聯很緊湊。草枯萎了,那麼獵物就很難藏身,更使鷹眼迅疾犀利,抓起獵物快捷有力。「雪盡」,雪融化了,那麼,縱轡無礙,更顯馬蹄之輕快愜意。這樣的鋪景造境之句,令人讀來舒適清爽,毫無晦澀。注意,這裡的「雪盡」其實還交代了一個季節時間的要素,雪已經融化了,是什麼時候?看頸聯里有個「細柳」的意象,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他的轉,也是轉在前面的景色鋪墊上,這也使得詩脈是連續暢通無阻的。這些細小的關節,其實正是我們寫詩時最不應該忽略的。我們從這首詩里,還可以品味到,一個「疾」字,就寫出了鷹之勇猛。一個「輕」字,又寫出了馬匹之俊。這樣的鍊字功夫非常老辣,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再看頸聯「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經查可知,「新豐市」,「細柳營」,都是在古長安附近的,但是相距有數十里的路程。詩人在這聯里用了一個「忽過」,非常的妙!誇張而形象地寫出將軍獵後輕騎矯健之形態。尾聯「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讀來更覺氣概從中而來,餘味繚繞不散。注意這聯的「回看」,其實就是對前面描寫的一種收束,是回扣主題的。而這個「回看」卻又接應了轉聯的那個「還」字。全篇讀來,一氣呵成,迴旋有致,氣勢鼓盪,能不令人叫絕?!</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這詩,其實也是描述一個流動的畫面。有構思,有構圖,有均衡,有比襯。尤其值得我們借鑒的是中二聯,工整的對仗中,卻表現出十足的活力。流水對的運用,無疑使得畫面也流動了起來。尤其值得我們借鑒的是,二個對仗聯不做平行描述,次聯是對起聯的承接,轉聯又意在帶出結聯的發散,這兩聯之間,又用「雪盡」和「細柳」掛住了鉤,轉而不脫,提而不隔。我們不少人在處理這兩聯時,常常錯落不開。</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其實,我在這裡要強調的只有一個觀點,那就是畫面(詩意)的整體感。</DIV>

還是我常說的那句老話---謀篇和鍊字,是永遠的課題。具體的方法和思路,我們今後多做探討和切磋。今晚咱們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2013-9-11 0:31:36 #17

天地一沙鷗

 

 角  色:論壇版主

 等  級:軍長

 發 帖 數:8938

 金  錢:10641

 經 驗 值:10641

 註冊時間:2007-12-14

聯繫 收藏 鎖定 編輯 刪除

(十三)五律之關於通感及其他

大家好!

    上兩節課,我們一起探討了五律的謀篇布局,也就是起承轉合的問題。這一節課,我們簡單地談一談律詩注意的幾個事項。

一:韻句最後兩個字都可以是韻字

大家都知道「韻不入詩」的意思 (就是韻字不可以在除了非韻句的最後一個字的位置出現。)換句話就是說韻字不可以在詩裡面隨便出現,只可以在韻句的最後一個字出現。但是有一個特例:

舉例:

岑參  韓員外夫人清河縣君崔氏輓歌二首(之一)

令德當時重,高門舉世推。

從夫榮已絕,封邑寵難追。

陌上人皆惜,花間鳥亦悲。

仙郎看隴月,猶憶畫眉時。

「眉時」

杜甫  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山林在韋曲西塔陂)之三

萬里戎王子,何年別月支。

異花開絕域,滋蔓匝清池。

漢使徒空到,神農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開坼日離披。

「離披」

杜甫  過南鄰朱山人水亭

相近竹參差,相過人不知。

幽花欹滿樹,小水細通池。

歸客村非遠,殘樽席更移。

看君多道氣,從此數追隨。

「追隨」

岑參  送陝縣王主簿赴襄陽成親

六月襄山道,三星漢水邊。

求凰應不遠,去馬剩須鞭。

野店愁中雨,江城夢裡蟬。

襄陽多故事,為我訪先賢。

「先賢」

楊炯  有所思

賤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別比千年。

不掩嚬紅縷,無論數綠錢。

相思明月夜,迢遞白雲天。

「千年」

二:雙聲、疊韻

如《纏綿》二字為連綿詞,不忌疊韻與否。此外,並非詩中一定要忌諱雙聲、疊韻,只要它不影響整體的發音感覺就好。另,雙聲、疊韻也並非我們現在按拼音方式來分辨的。我建議初學的同學還是盡量不用的好。

 

三:關於如何和詩

大家和別人詩的時候 ,如果你的水平還不算高,盡量不要完全按照那人的韻字順序去和 。就是步韻,如無特別的意義,不建議步韻。

步韻詩是一種能力的體現,甚至是較量。沒有過人之功力,步韻很難有好詩。古人步韻也很少有超過前者的。所謂的「步韻」 就是和人家的詩的時候, 完全根據人家的韻的順序來和。這個很不好做的。一首詩所選之韻與主題、內容,及情感息息相關。所用的韻字以及韻腳之順序在創作時沒有限制,故不阻礙發揮。而步韻則是帶著枷鎖去寫詩,為了韻字及其順序使用的貼切,耗費大量心力,超過前者難矣!所以只建議初學的朋友只跟人家的韻在同韻部就可以了 。不用步步跟著原來作者的韻字。

下邊介紹一下和詩的幾個定義:

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和詩原韻;

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2013-9-11 0:32:02 #18

天地一沙鷗

 

 角  色:論壇版主

 等  級:軍長

 發 帖 數:8938

 金  錢:10641

 經 驗 值:10641

 註冊時間:2007-12-14

聯繫 收藏 鎖定 編輯 刪除 四:關於通感

什麼叫通感?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如說「光亮」,也說「響亮」,彷彿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

如果掌握了「通感」會大大的提高詩詞的質量。說白了「通感」就是在詩中 嗅覺、聽覺 、觸覺、光感。。。。等等互相轉換 。使得詩詞有聲音有顏色生動可讀。

舉例: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大家看看 是不是 有聲音有顏色的轉換

聲音從高到低,像泉水因冷而凝結那樣越來越低,低的像要停止那樣,這就是如枯木之止而不動,但並不是真的停止了。在低沉中發出一種憂愁暗恨,所謂「無聲勝有聲」。

這就是從聽覺引起視覺如枯木,引起觸覺,如泉水的冷澀。

「累累乎端如貫珠」,

狀如聲音的圓轉像珠子,這個圓轉的聲音,一個接一個聯起來,所以稱「貫珠」。這就是聽覺通於視覺了。從聽覺引起人的視覺與觸覺,也就是音樂不光使人感到悅耳,「聲入心通」,引起人的感情,所以會通於視覺與觸覺。這樣寫,不光寫出音樂之美,也寫出音樂感動人的力量,寫出音樂的作用。

這裡都是從聲音引申出的通感例子,

《香隨翠籠擎偏重,色照銀盤瀉未停》。

---這裡就用了通感 香 就是嗅覺 翠就是視覺 放在一個句子里 轉換讀者的感官

我剛才舉的例子 不見得每句都有顏色。但是 都有 聽覺 視覺 ....的轉換

大家看漁舟姐姐的小令:

《漁歌子 山行》

曲徑山風繞翠微,溪琴撫盡落紅隨。

霞月照,野芳飛,樵歌一擔帶香回。

我們大家來分析一下:溪琴是什麼?(聲音)落花呢?(紅色)樵歌一擔帶香回。 歌是聲音,香又回到嗅覺。總之這樣寫出的東西就美。

我再舉些古詩詞裡面的句子 供大家參考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

「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

讀詩的時候 注意一下 古人用的通感

五:關於用典

   一般詩中名句,都用的是白描手法。不用典的。抒發的感情比較複雜沉厚的時候,比方對國家的,人生的,個人遭遇的種種感觸,這種感情要在格律詩里表達出來,受到字數的限制,或者在當時有些話不便說明,這時正可用過去的事情,來表達不便說明的或不容易用幾句話說出來的感情,用典在這個時候才需要。用典必須要有寄託,善於借古喻今,這樣才有意義。我們的觀點是不到萬不得已不用典。如果你寫出的名句成為別人的用典,,,那才叫高。。如果 你用了典 請在作品的後面 註明。用典的重要問題是 要不露痕迹 。不露痕迹,所謂「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方為佳作。

六:現在講另外一類詩 詠物

往往寫這類詩的初學者 寫不好。

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於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

首先,要找到「物」與人的共通之處。要避免拋開「人」寫「物」,或拋開「物」去寫「人」。「物」的特徵要明顯。

比如你寫雞冠花 必須就是雞冠花而決對不會叫讀者感覺是別的花。首先要寫出 雞冠花的特點 然後再舒發有關聯的情

我在聯都空空道人的 私塾班學的時候 老師就出了一個題目 詠雞冠花 大家都沒詠好。問題是 詠什麼 就必須先把你要詠之物的特點先寫出來 雞冠花 的特點 先查好資料 再寫。

比如:【唐】杜甫  詠丁香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

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

深栽小齋後,庶近幽人占。

晚墮蘭麝中,休懷粉人念。

我們分析一下:

春日花園,萬紫千紅,爭妍競麗。惟有丁香,心甘冷落,嬌羞無語。作為花中君子,它似乎只能與隱士為伴,如果墮入靡麗的花叢之中,就不能自保其身了。杜甫自從拋棄官職,攜家遠遊後,對仕進已經心灰意冷,只求能保全晚節:「衰年甘屏跡,幽事供高卧。」「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屏跡三首》)故借吟詠丁香,以見其意:「深栽小齋後,庶使幽人占。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這幾句詩,若護若誡,深婉可味。

這裡的「丁香」和杜甫有共性哈。

再舉個例子

比如:寫石灰的這首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字字不脫石灰,而字字不拘泥於石灰。字字寫石灰,又字字寫人格 這個就是 詠物詩的 高境界

物我要統一 你先明確你用此物要表達什麼。比如要你寫《月亮》,你不可能描寫成一個潑婦吧?要你寫《鷹》,你不會寫出一個嬌滴滴的娘子來吧?

今天 就和大家探討這幾個問題吧!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2013-9-11 0:33:10 #19

天地一沙鷗

 

 角  色:論壇版主

 等  級:軍長

 發 帖 數:8938

 金  錢:10641

 經 驗 值:10641

 註冊時間:2007-12-14

聯繫 收藏 鎖定 編輯 刪除

第十四講

大家好!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律詩的一些雜談,希望大家認真複習以前的講義。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寫了一首詩後,我們如何自評。(這些資料是借鑒的,之所以發來,我感覺我們論壇大家點評不知道從哪裡入手,一味的叫好,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也提高我們拍磚的水平哈~)

評律詩作業的要求:

⑴起承轉合清清楚楚

這點五律七律 七絕都用的著 評詩先評起承轉合 如果這個人 起承轉合 都沒有 還叫詩嗎?所以你要先評閱他的 起承轉合

(2 )斷裂,各步驟明顯區別於其他步驟

A、各句要有獨立性,各句完成不同的任務

B、每聯的前分句跟後分句之間要有銜接性 你評的時候要注意銜接了沒有 你自己寫的時候也要注意 銜接了沒有

C、聯與聯之間要有銜接性,不可斷裂

大家仔細看看這條

八句 四聯  每聯的前分句 後分句不可斷裂 聯跟聯之間不可斷裂 意思要連貫這點 很多朋友寫的時候不注意 八句 各自平行 誰跟誰都沒關係 這個你評閱的時候 如果能評出人家斷裂了沒有 就說明你自己 寫的時候 注意沒注意 不斷裂

⑷ 起句要求興,合句要求比

比的不夠詩就沒有味道。很多朋友 起句不講究 沒有興 合句沒比 這個一個大散文,不叫詩。所以 你自己寫的時候最好要 起句興,合句比。我初寫的時候常被老師批 合句比的不夠。。。 換句話就是寫的不好 ,合句比的不夠。。。 整首詩沒了味道 重新寫。大家評的時候別客氣呀 誰只說 欣賞了 學習了 誰就別想升班了。我會不定期的去看大家評閱的 。你評的客氣 只說明一點 你不懂咋寫詩。

⑸七律 起句前後分句不得超過四個景物,主次分明

尤其是七律 字多,很容易犯這條毛病 景色堆積  名詞太多  七律 跟 五律 有很多不同 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⑹承句須擴展起句的主要景色

這句很重要 承句的寫法在此 不論 五律還是七律,比如你寫春  起句 寫了桃花杏花 承句就要跟這這個花開的 主要景色 繼續擴張。今天看了一個 聯都朋友的詩 。起句 寫 山,承句 寫水 各自獨立,我問他你究竟要寫什麼?他回答 我想寫 渡頭 。大家看這樣寫就絕對寫不好了 。

⑺注意音節,尾三字盡量沒有片語出現

詩跟詞不同 詩盡量不用少用片語 填詞的時候要用片語 12/34/5/6/7   /5/6/7盡量不寫片語

⑻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要收住前6個句子 並給合句做一個相當好的鋪墊

如果想 第八句出彩兒 必須第七句鋪墊好,你評閱的時候 要看看 他第七句 鋪墊了沒有?鋪墊的好不好?

⑼合句後分句(就是第八句)一定要筆盡意不盡

一定要下足了功夫用最普通的文字寫出有深意的句子。要把讀者的思維引向句號的後面……..去繼續思維想像

10》時間要交代清楚,禁止直接使用時間用語,以物體表現出時間是最佳選擇

比如:秋天 用什麼表示?紅楓 歸雁 桂花香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2013-9-11 0:33:36 #20

天地一沙鷗

 

 角  色:論壇版主

 等  級:軍長

 發 帖 數:8938

 金  錢:10641

 經 驗 值:10641

 註冊時間:2007-12-14

聯繫 收藏 鎖定 編輯 刪除 11》承句中要有動詞 把畫面活起來 整個詩中要少寫名詞多寫非名詞 (動、 形容、 虛)

這點 最難做到

12》律承句轉句中名詞的位置14/25至少一個準確。

1/3 雖然也可以 只是兩個名詞的位置近了.就欠生動。七律 雖然沒這個規矩 但是 名詞也不可過多 過近

13》景色要跟感情絕對配合好, 用景色渲染心情 即便是八句都寫景  也是為了表達某種心情的

14》轉句是最難寫的 一定不能跟承句斷裂 承句的後分句要給轉句做好準備, 承句的後分句要給轉句做好準備

15》整體要扣題目 景情都要圍繞這個題目展開 不可題目跟內容分家

你評閱的時候 看看他的 題目跟內容 一回事情嗎?常常犯這個毛病 題目是題目 內容是內容 。大家自己寫完了詩 也要 檢查這個問題。

16》格式不可錯 題目格式 《七律題目 》《五律題目》《七絕題目》。《》要寫上的

你評閱的時候 要看看 他寫的對嗎 ?

17》忌犯險韻等韻律錯誤,一首中幾個韻字不可都是名詞, 不可都是陰平或者都是陽平

選韻的時候 別選 那韻字非常少的 韻部 七絕 還可以 七律 就沒的用了

18》 各句首字 平仄比例 4/4 或者3/5

詩詞的藝術 要求不對稱就是要 有變化,要跌宕起伏 所以 對首字  韻字 各有不同的要求  要變化,中國的國畫 也要求不對稱。為了漂亮

寫狂草 還要 筆道 不是非常的一致 要有變化。寫詩一樣的。

19》平仄合理。盡量用正格

20》起句興 合句比 經驗是合句用景來結束比用情來結束出漂亮句子的可能性大

合句用景來結束比用情來結束出漂亮句子的可能性大 用景來比, 容易 筆盡意不盡 。。。這個大家在寫的時候要有意識的 鍛煉這點 用個景 來藏著情做 第八句 你看看效果可能好

21》五律 入聲字不可多於 4個 最多五個

   七律 入聲字不看多於 5個 最多六個

   七絕  入聲字不看多於 3個 最多 四個

入聲字盡量避免在音節處 最多一兩個在音節處

22》不求句句好. 但求一句精…找不出啥毛病但是也沒被讀者感動的純屬垃圾作品。

到此,我們七律和五律講完了,這些講義是玫瑰綜合一些資料加上自己的一些見解整理而成,如果有什麼地方不妥,歡迎大家指正~(2年前本人曾在小漁村詩詞學校做主講老師的時候整理的,不過講義還要多很多,主要是點評學生的作業的講義,在此我就沒有發了)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們講講解七絕的寫法,有14講,歡迎大家一起學習~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2013-10-7 19:33:11 #21

天地一沙鷗

 

 角  色:論壇版主

 等  級:軍長

 發 帖 數:8938

 金  錢:10641

 經 驗 值:10641

 註冊時間:2007-12-14

聯繫 收藏 鎖定 編輯 刪除

 詩詞講談(第十五講)  

 

我們學習了律詩的基本寫法,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絕句的探討與研究的過程。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5個基本知識:

1.絕句的起源及發展歷程

2.古絕與律絕的區別

3.絕句的表現形式特點

4.絕句的格式

5.絕句的對仗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

一、絕句的起源及發展歷程

    絕句與律詩,基本上是在唐朝時代逐漸產生並定型的詩體;先有律詩還是先有絕句,目前尚無查考和論據。

有絕句起源於律詩一說,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其格律關係,可視為分別截取律詩的某兩聯而構成,有截取律詩的前兩聯,也有截取律詩的後兩聯,或截取律詩的中間兩聯,還有截取律詩的首尾兩聯。為了押韻的關係,截取律詩首尾兩聯的居多。

 實際上在唐代律詩產生之前,就已經有絕句了。至於這種形式的歌謠,歷史更為遙遠,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的《逸周書。周祝》篇,漢魏南北朝也多有五、七言形式的歌謠,南朝徐陵編《玉台新詠》收錄有《古絕句》,其他的文人創作有梁簡帝《夜望單飛雁》,北齊魏收《挾瑟歌》 以上例子大體具備了絕句的押韻形式,只是尚未嚴格律化而已。至隋,律絕開始出現,無名氏《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和唐以來的絕句已完全一樣。

對於絕句的起源,我們大體知道著點就行。

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個問題:

二、古絕與律絕的區別

先分析兩首詩

 【登廬山五老峰】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誰標出這首詩的平仄,然後分析符合替、對、沾,要求說出這首押的平聲韻還是仄聲韻?

 像這種雖然押平聲韻,但是不符合粘替對的,有三平尾 、三仄尾的絕句,我們稱大為古絕。

再看首

 《三絕句》其二

 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大家看這首詩押的是平聲韻?還是仄聲韻?即不符合粘替對,還押仄聲韻,對吧?像這種不符合粘替對的,押仄聲韻屬於古絕。

 大家明白了古絕的特點了嗎?一句話:不講究平仄格律的稱「古絕」。

好 ,我們接著看

 【望天門山】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大家標出平仄來,分析一下符合粘替對要求嗎?找出韻字 ,看屬於平水韻的哪個韻部裡面的?(十灰)

像這種符合替對沾要求,又押平聲韻,韻字在同一韻部里的絕句,我們叫它律絕。

後人把唐以來有嚴格格律的絕句名為律絕,唐以前的沒有嚴格格律的名為古絕,他們之間的過渡名為拗絕,其發展順序為,首先是古絕,其次拗絕,再次律絕。

 每首絕句,只有四句,也分五言和七言兩種。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不講究平仄格律的稱「古絕」。

三、絕句的表現形式特點

絕句的表現形式特點,與律詩差別較大。

絕句字少,其「體形」之小,則決定了必須以靈活靈動來發揮特長。寫絕句必須要以靈動為要寫作主格調,這是由其體裁特點所決定的,字少,沒那麼大的鋪排空間,不允許你從容地渲染個夠再發揮情緒。

所以,其凝練性要求更高,而且要句句精警,吸引眼球。其結構特點又體現不同的形式。

絕句就是以最經濟的創作手法,描出所寫對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

舉例

 從軍行·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這首詩就是以最經濟的創作手法,描出所寫對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典型例子。充分暗示了唐軍的士氣和威力。

 七絕和五絕也存在著差別,七絕是詩之精靈。認識其特點,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寫作規律,也使之寫作訓練有跡可尋,有規律可言。至於五絕呢,比較不好說了,這種形式的詩格更象是一種「返樸歸真」。

五絕個頭最小(僅20字),卻反而不適合以靈取勝了,以小見大才是它的特點所在。詩寫到五絕,反而要一字壓千斤,個頭雖小,要求卻反而是一種凝重和大氣。這種「返樸歸真」之高境界高難度,是近體詩中最難掌握的。不懂詩的人往往覺得它字最少,所以好寫,其實正相反。鑽石個小,其華麗大氣,卻遠勝一塊巨大的石頭。

四、絕句的格式

 絕句的格律,有四種格式,分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舉例如下:

1、 平起首句不入韻為正格

五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平起首句入韻為別格

五言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 仄起首句不入韻為正格

五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 仄起首句入韻為別格

五言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正格絕句首句不入韻,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韻即可;別格絕句,即首句平聲收尾,其句末字須入韻,也就是說一、二、四句末字押韻,以構成和諧而美妙的音樂性。

 

五、絕句的對仗

 一般地講,絕句可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是否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強求。

 不對仗的例子:

 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盧綸·塞下曲(第二首)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如果視為截取律詩的中間兩聯,就可以全詩用對仗,如: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李益·塞下曲

 伏波唯願裹屍還,定遠何鬚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反之,如果視為截取律詩的後兩聯,則前聯對仗而後聯不對仗,

例如:

趙師秀·有約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又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絕句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 

例:

 八陣圖(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郿塢(蘇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這一節課我們就學習這些基本知識吧!謝謝大家,下課!

 

作業:

一 辨別題

 標出下面兩首詩的平仄,然後辨別 ,那首詩屬於古絕,那首詩屬於律絕?

 《過燕支寄杜位》岑參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

 長安遙在日光邊,憶君不見令人老。

 《贈花卿》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二 回答題

 閱讀下面這首絕句,回答這首絕句屬於仄起入韻式還是平起入韻式?

 《長門怨》

 李白

 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

 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

 三 填空題,並標出詩題 和作者

 (一)

 八月長江萬里晴,千帆一道(   )。

 盡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陽城。

 (二)

 曾隨織女渡天河,記得雲間第一歌。

 休唱貞元供奉曲,當時朝士(  )。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2013-10-24 21:14:25 #22

天地一沙鷗

 

 角  色:論壇版主

 等  級:軍長

 發 帖 數:8938

 金  錢:10641

 經 驗 值:10641

 註冊時間:2007-12-14

聯繫 收藏 鎖定 編輯 刪除

第十六講

di大家好!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5個基本知識,我們大家一起回憶一下:

1.絕句的起源及發展歷程

2.古絕與律絕的區別

3.絕句的表現形式特點

4.絕句的格式

5.絕句的對仗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2個內容:

1.七絕的風調:

2.七絕的特點:

(七絕的通俗性、七絕的含蓄之美、七絕的語言精鍊婉轉特點 )

好,我們先看第一個內容

1.七絕的風調:

什麼叫風呢?

這裡的風可不是東南西北風哈,這裡的風就是七絕必須具有抒情特色。換句話說七言絕句最適合抒情。

什麼叫調呢?

調就是指必須嚴格遵守格律,適於歌唱(唐代的七言絕句 ,是可以用來教坊譜曲歌唱的,宋代另當別論了。)

具體地說七絕詩要平仄嚴格,沒有拗體,全部押平聲韻。

下面我們用具體的例子來加深理解: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我們分析一下:

全詩由「笛聲」寫起。裊裊如絲、悠揚婉轉的笛聲,不知自何處飛起,所以首句採用疑問的句式。笛聲時斷時續,似有若無,故有以「暗」字冠於「飛」字之上。接下一句寫笛聲隨風聲滅,灑滿了整個洛陽城。「散」「滿」二字,用得極為妥帖,利用「通感」的修辭手段,將聽覺通於視覺,形象地寫出了夜闌更深,笛聲飛揚的環境氣氛。第三句筆鋒一轉「此夜曲中聞折柳」將笛聲的內容點明。《折楊柳》是漢橫吹曲,內容多表現離愁別緒。從「聞折柳」三字即可以想見那笛聲的深沉哀婉了。處於春夜良辰,客居異鄉的旅人自然會生寂寥索然之感,更何況又聽到那憂傷如訴的曲調,怎能不觸動遠別家園的遊子那一副思鄉的柔腸呢?所以第四句自然而然便用「何人不起故園情」的反問句式作結。

整首詩詩緩緩寫來,不急不徐,深切地表達了對故鄉眷念的感情。

這首詩就合乎「律絕風調」的要求。

全詩抒發了一種盪人心神的鄉思,柔情如水,感人至深,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就全詩的形式音韻來說,其一,基本上合於平仄規定;其二,全詩押平聲韻,語調舒長,不升不降,適於吟唱;其三尾句以問句結之,以便一唱三嘆,更能收到「語近情遙」、「有弦外音,使人神遠」(沈德潛《唐詩別裁》)的藝術效果。

總結:一:律絕最適合抒情,二:律絕格律要求嚴守。

時間關係,我就不再多舉例子了 ,大家以後在閱讀的時候要細細品味一下,看看是不是我們講的那樣適合抒情和格律嚴謹。

好,我們學習第二個內容:

2.七絕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七絕的通俗性

我們欣賞一下趙師秀寫的

《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這首流傳非常廣哈,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這詩里最後一句,很經典。「閑敲棋子落燈花」一種悠閑自得的心境哈。

這首詩讀來流暢順口,自然而然,生活氣息特別濃厚。我們看不出有什麼刻意雕琢堆砌的痕迹,娓娓道來如說家常。好,這就是我們要認識的「七絕」體裁的另一個特點---通俗性。

所謂七絕的「通俗性」不等於平時說話時的那種口語。它明白、流暢而順口,使人一看就知道啥意思,不用去翻字典查典故,不用多去轉腦筋琢磨詩句到底寫的是啥意思。也就是說,可讀性強,易上口,字面不艱澀,好懂。但是這種「通俗」卻非真俗的。我們看這首《約客》,前兩句就採用了比較工整的對仗。整首詩,也是嚴格按照近體詩的格律而來,該「對」的地方對上了,該「粘」的地方也「粘」上了。合轍押韻。

寫七絕,通俗流暢性是比較明顯的特點,我們可以試著讀一下那些前人的七絕名篇,基本都具有這樣的特點。那麼我們下筆的時候,就不要故做深沉地把七絕寫的那麼艱深難懂了,盡量少「引典」,特別是那些多數人都不很熟悉的典故,盡量不要引用。如果真的想引用,就引那些婦孺皆知的典故。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七絕,寫的就是一時一刻的感想和印象,它不需要那種深刻的反思沉思嚴肅思。篇幅所限,你想深也深不下去呀,厚也厚不起來呀,不如就地取材,觸景生情,即情起句。比如這個《約客》,那就是說作者約了客人,客人卻沒來,在那閑等的無聊,閑聽外面淅淅瀝瀝地下著雨,敲敲打打地玩弄一下棋子,看著那燈花一綹一綹地滴落,喀嚓地給個鏡頭,就是這麼個畫面----一閃念的寫照!

總結:七絕的特點:通俗性,七絕適合就地取材,觸景生情,即情起句

第二個特點七絕的含蓄性

含蓄的意思就是:(言話、詩文)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對於律詩也好絕句也罷含蓄無外乎就是做到筆盡意不盡。也就是把你的詩延伸到句號以外無窮遠,給人留有想像餘地。。。不能說滿了。

我們看例子:

黃鶴樓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首詩:

這是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敘事中略加點染,寫出柳如煙,花似錦的一派春光,無情言,但惆悵之情躍然紙上。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三四句著意寫友人走後舟行帆遠,天際水流的情景,第三句詩人久佇樓頭,凝目遠望,心緒萬千,此後如何?他並沒有說明吧?只寫到惟見長江天際流,然而悠悠不盡的天際流水又能容得下讀者多少黯然神傷的聯想啊?在此詩人不是赤裸裸地傾吐自己的情感,也不是客觀的描寫自然景物,而是情感和客觀景物完全的結合在一起。再分不清哪是寫景,哪是寫情了。

這首詩如此平淡自然,含蓄之深令人神往。詩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的圖畫。「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呀!含不盡之意在句號之外。

我們再欣賞一首李白的詩,進一步理解絕句「含蓄」這一特點:

越中覽古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我們一起來分析這首詩:

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迹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於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託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於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佔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並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卧薪嘗膽的往事丟得乾乾淨淨表達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麼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麼呢?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這個寫法,我們目前還不學習,今天只學習如何是把詩意延伸到句號之外,也就是學習他人寫詩如何含蓄的。就這首詩來說,作者並沒有把這首詩的抒情主題,直接的告訴大家,而是通過盛與衰的強烈對比中,含蓄的透漏了詩的主題,給我們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

從以上兩首詩的分析,我們基本了解七絕最主要的特點必須講究含蓄 ,所以我們在以後階段學習創作過程中,必須把詩意意思延伸到句號之外。

總結:詩忌直露,貴在含蓄。律絕,因字少,不允許有更多的筆墨去寫表述許多內容,所以含蓄尤為重要。

第三個特點絕句的語言精鍊婉轉特點

《勞勞亭》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我們還是一起來分析一下:

這首詩起句平直,二句從容承之。大家注意亭與處,它們關聯很緊密,點明了勞勞亭即是送客傷心之處。一二句啥意思呀?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應該是經常送別的勞勞亭了。很精鍊吧?不拖泥帶水的。很精鍊地點明點明了勞勞亭即是送客傷心之處。再看三四句,三四兩句是全詩的結穴所在。「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詩人通過豐富的想像,聯繫當時折柳送別的風俗運用擬人化的筆法,婉轉的賦予「春風」以人的思想感,於是不解事的春風,也懂得了離別之苦了,故而遲遲不讓柳條以青,以阻止人們離別之苦。這樣,本無生命的「春風」也就具有了鮮明生動的個性這種別開生面的想像,正是本詩發人聯想,耐人尋味之處。語言婉轉含蓄,把自己要說的話不直接說出,而是委婉的通過柳這個意象轉出,精鍊 婉轉。

總結:絕句的特點:一是精鍊,二是婉轉。

絕句篇幅短小,特別要注意精練、婉轉。所以 我們在以後在絕句的創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將主題精鍊、婉轉、含蓄的表達出來,切忌直言,切忌累贅。

絕句的基本特點歸納起來就是:通俗、精鍊、婉轉、含蓄。

推薦閱讀:

人間不意遇傾城
十三韻
七言?贊殘疾畫家汪玉婷
唐詩《長恨歌》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有哪些描寫秋天的元代古詩詞?

TAG:知識 | 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