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識王維山水田園詩的意境
淺識王維山水田園詩的意境
前言:
盛唐詩人王維,天下文宗,名高希代。他創作的詩歌內容豐富,藝術高超,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園詩,以其豐厚的思想底蘊、優美的情景意境而屹立於民族詩歌長河中,永遠閃爍著它獨具一格的光彩。
在山水田園詩中,他或以之作為安撫身心的棲息所,或在其中寄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真情的渴望與追求,喜愛晉宋以來陶淵明、謝靈運等人的田園山水詩,追慕古代隱士之風,喜歡閑適恬淡的山居生活,又因政治失意而更加堅定隱居信念,嘯傲林泉。創作了大量描繪自然山川景物,歌頌田園隱逸生活的詩歌,並不斷豐富詩歌內容,拓展詩歌意境,在山水田園詩長河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王維後期寫下大量的山水田園詩。如《田園樂》7首,《輞川集》20首等,他工草隸、善畫並精通音律,這使他善於觀察自然,捕取各種形象,贏得「詩中有畫」的讚譽。他的詩歌語言洗鍊、精準,樸素中有潤澤華彩,富於音樂美(沈德潛語),展示出優美的意境。
本文試從意境產生的淵源和詩境、禪境等方面對王詩的意境作淺露的分析和比較,以展示詩人精湛的藝術造詣,昭示詩人淡泊的人生情懷。
一、意境是詩人隱逸思想的體現
中國古代的山水田園詩歌多如繁星,而王維等人紛繁複雜的詩作顯示其光芒的璀璨,這紛繁複雜的詩作內容豐富,能展示出廣闊的歷史生活畫面;這紛繁複雜的詩作意境深遠,更能品味出植根於詩人思想深處的靈魂——傳統的隱逸思想。
盛唐時代,經濟繁榮,物質充裕,在繁榮的背後各種矛盾逐漸尖銳,促成隱逸思想的流行;統治階級提倡佛老思想,隱居成了士人的偏好,山水田園詩人歷經種種矛盾、失望、痛苦之後,選擇田園作為自己精神上的歸宿,擺脫束縛,回歸自然,尋求精神上的寄託,表現了或隱或士的生活,更多的詩人在隱逸生活中吸收了儒道釋等哲學思想,形成自己特定的人生觀。儒家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遁世全身,佛家主張六根清凈,一心向佛,這些人生觀往往必須通過詩歌意境來領悟。如王維的「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積雨輞川庄作》)、「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終南山》),他的詩充滿著歸隱的意趣,透過詩人描摹生活意境的詩句,可以悟出詩人的隱逸思想。
王維後期仕途受挫,消極避世,寫下大量的山水田園詩,他歸隱輞川,一定程度有賴於先賢的品格對其靈魂的支持,「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請留盤石山上,垂釣將已矣」(《清溪》),依約表達出自己歸隱田園的心愿,這拋開世俗,垂釣清溪,正是先秦莊子的遺風,「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渭川田家》),意謂有歸隱田園的打算,明顯地顯示出「陶淵明式」的生活方式。
詩作上王詩有相當的一部分學陶淵明和謝靈運,陶淵明隱居田園,絕意仕進,風雅恬淡,寄興高遠,描寫田園風物往往體會入微,陶歸隱田園,受道家思想影響極深,道家主張人格自由,順應自然,王維一心求隱,萬事不關心的隱逸思想則更接近於佛家,體現在藝術上,他們山水田園詩並不在於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強調和表達這種生活的情趣,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表現不平凡的意境,如《渭川田家》寫暮春晚歸的情景,《山居秋暝》寫秋月下、林泉間情景,《歸崇山作》寫辭官歸隱的心情等,這些都是王維隱逸思想的影射。
王維的歸隱是為了逃避現實,安史之亂,王維迫受偽職,亂平後,王維自知有罪,對封建王朝開明政治的熱情和幻想隨之而滅,加之王維早年受母親的影響,信奉佛教,開始了「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的亦居亦隱的生活,晚年更是抱著「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佛門何處銷」(《嘆白髮》)的心情,完全成了一個以禪誦為事的佛教徒了。
正是基於王維的隱逸思想,於是產生了大量的體現生活情趣,養生延年且獨具詩境與禪境的詩句來。
二、動靜相生的詩境
王維博學多才,醫術精湛,他善於觀察自然,能夠巧妙地捕捉適於表現他生活情趣的種種形象,構成獨到的意境。加之他長於繪畫,開創中國水墨山水畫。水墨造型的效果特別契合文人士大夫的心境,藉之可以抒發高潔曠達的胸懷,展示宇宙天地幽邈深邃、渾厚華滋的意境。他把繪畫技法融入詩歌創作,根據自己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感受,使詩歌色彩艷麗,構圖精美,描繪出山水田園的動靜之美,富有生機和意趣,像「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臨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呈現出虛實結合,動靜相生的意境。
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王維以畫家的眼光營造詩境,闡明動靜相生的關係,在描寫自然山水詩里創造出明秀的詩境,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詩處理動與靜的關係,極具特色。首一「空」字已見得雨後秋山空曠靜寂,為全詩意境定下一個基調。月照松間,是視覺形象,是靜景,泉流石上,是聽覺形象,是動景。但與第三聯相比,它們又都是自然景物,又都屬於靜景。竹林里笑語聲喧,知是浣女晚歸,此為聽覺形象;蓮葉向兩旁分披,知是漁舟輕移,此為視覺形象。但這裡人物的活動,更反襯出空山的靜謐。一切景物皆詩人靜觀中所得,以動寫靜,以聲顯靜,詩人就是這樣展現了一個寧靜清幽的詩境。再如《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本詩寫景,移步換形,動靜相生,如「聲喧」一句寫聽覺形象,是動,「色靜」一句寫視覺形象,是靜,「蕩漾」一句寫菱荇隨波蕩漾,是動;「澄澄」一句寫蘆葦倒映水中,是靜。這些都給人有聲圖畫的感覺。但從全詩來看,仍以寧靜、清淡、素雅、澄明為基調,這與詩人閑適、恬淡的胸襟正可互相映照。除上述描摹山水田園自然風光的動靜之美外,我們從王維詩作中還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世界的動靜相生。如《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在朝政日非之時,王維既不甘同流合污,又自顧無濟時長策,於是便漸漸走上歸隱之路。「晚年」二句,彷彿真的是萬事不關心,唯獨好靜而已。「自顧」二句反言見意,顯示出詩人內心並非古井無波,「靜」中仍有「不靜」在。「松風」二句 ,正面寫靜,解帶敞懷,一任松風吹拂;獨坐彈琴,唯有明月相隨,何等靜謐,何等閑適!第七句張少府之「問」破靜生動,一石激起千層浪,但詩人的「酬」卻是「以不答答之」,唱著漁歌向蓮浦深處逝去了。動靜變化,奧妙玄微。這一結言盡而意遠,動靜傳神,令人玩味無窮。三、空靜之美的禪境
王維很早就歸心於佛法,精研佛理,隱逸山林後的大多數詩篇都滲透著高蹈出塵的思想。如《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意謂中年已萌生參禪學到之心,晚年隱居終南山;《終南山》中「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從形式上顯示出山峰之高聳與山勢之綿亘,氣勢恢宏。從禪境上看,是詩人坐禪養生時,對「形松意充」意境的體察,也是詩人運用禪法在詩作上得體現,下句的「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正好是對上句的應證。再如「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過香積寺》),寫黃昏時分走近寺前古潭,只見水面一片平靜,想來潭中毒龍已被制服。其中「安禪」是指僧人坐禪時身心安然,進入禪定的狀態,「毒龍」可以理解為「妄,」是妄想的比喻。僧人坐禪時必經「真妄相攻」的階段,在由定生慧的過程中,平靜的體內,氣機變化而產生「妄」,通過定慧雙運止住「妄」,坐禪才能過關,詩人《過崇山作》中有語「迢遞崇高下,歸來且閉關。」閉門不出,謝絕人事,一意於坐禪了。
上述這種以禪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對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創作影響極大。當詩人從坐禪的靜室中走出來,即習慣於把寧靜的自然作為凝神觀照而息心靜慮的對象,從而使山水田園詩的創作別具慧眼,由早期的寫圖貌和巧為形似之言,進入到「搜求於象,心入於靜,神會於物,因心而得」(王昌齡《詩格》語)的意境創造。這樣以禪趣為主的禪境,通常以詩境來表現。如王維《終南別業》里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窮盡處,自然也就是深山空靜無人處,人無意而至此,雲無心而出岫,可謂思與境諧,神會於物。詩人著重寫無心,寫偶然,寫坐看時無思無慮的直覺印象,那無心淡泊、自然閑適的「雲」,是詩人心態的形象寫照,對境觀心而道契玄微,靜極生動、動極歸靜,動靜不二的禪意,滲入到山情水態之中,化作天光雲影,空靈而自然。
禪意的介入使禪的靜默觀照與山水審美體驗合而為一,折射出清幽的禪境。如《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里的「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以鳥聲、松風反襯山林的靜謐,寄寓詩人幽獨情懷錶現的是詩人靜觀寂照時感受到的自然界的輕微響動,以動寫靜,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入於詩心,顯示出心境的空明與寂靜。
王維晚年的歸隱,確已達到了氣和從容,心靜如空的「無我」境界。他在《山居即事》中說:「寂寞掩柴扉,你茫然對落暉」。寂寞掩門後,進入禪定境界。詩篇後來又寫道鶴巢、嫩竹、紅蓮、漁火、采菱人等外界那麼多活潑生動的景象,說明詩人入靜後雜念叢生,幻象頻出。換種角度可以認識到詩人寧可入定,自甘寂寞,這是其獨自隱居山中時真實的心態寫照。其詩《酬張少府》寫與松風山月為伴,不僅沒有絲毫不堪孤獨的感覺,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閑適,把獨來獨往的隱居生活寫得很美。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與裴迪互相唱和而作的輞川絕句二十首,將詩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結表露得極為透徹,在明秀的詩境中,讓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擺脫塵世之累的寧靜心境,難以言說的禪境之美躍然紙上。如: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詩人正是在寂寞之時細察到蘊含自然生機的空靜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縷夕陽,靜夜森林裡的月光,自開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無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狀態,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沒有孤獨,也沒有惆悵,只有一片空靈的寂靜,一切順其自然,而美的意境就產生於對這自然永恆的空、靜之美的感悟之中,詩中充滿禪思,讀之令人身世兩忘。
四、意境的審美意義
盛唐時代造就了王維多方面的修養,僅就其山水田園詩意境而言,我們便受到詩人藝術修養的熏陶和魅力感染。品味王詩意境,讓我們身臨其境,賞心悅目,提高審美能力,豐富審美感受,對我們性情的陶冶,心胸的拓展具有積極而持久的意義。
王詩意境能陶冶情懷,拓展心胸,除詩人深厚的文藝底蘊外,還受到佛老等哲學思想的影響,其詩《桃源行》中「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 反映出青年時代的王維已經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嚮往縹緲空靈的神仙世界。道家常標舉「虛靜」二字,我們可以理解為去欲和專註,描述的是一種進入審美狀態時的心理,在「虛靜」的心理狀態下,它具有開拓主體心理空間,增強主體感受能力的積極意義。劉禹錫說「能離欲,則寸地虛,虛而萬象入。」(《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蘇軾認為:「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送參廖師》)。如冠九則提出:「澄現一心而騰踔萬象」(《都轉心庵詞序》),說的都是「虛」可以擴充心胸、拓展心理空間。試看王維在終南別業和輞川生活中,描寫了很多「虛靜」的山水田園風光,如:「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等,我們借自然景象來看,保持內心安寧、平靜的狀態,便能明察周圍的審美對象,從中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王詩意境能提高審美能力,豐富審美感受。我們閱讀王詩,會將自己的情態轉移到對象上,使自己設身處地地體驗對象。把自然對象擬人化,在其身上發現自己的類似處,這種積極認同的心理活動本身能使我們感到愉悅,這種認同心理能撤去物我間的藩籬,以心通物,心物兩契,最後產生情感上得共振、共鳴狀態。王維有不少藝術作品在描繪自然美方面極為感而精妙,讓我們欣賞時,心靈與之共振產生共感,豐富我們審美感受。其輞川山水詩名作,如《山居秋暝》,詩境明秀,興象玲瓏,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詩人感受到萬物生生不息之生之樂趣,精神升華到了空明無滯的境界,自然美與心靈美完全融合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花般的純美意境。毋庸置言,該詩令我們體驗到「物我兩忘」、「身與物化」的最高境界。詩作《終南山》中「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令我們體悟到「我入自然,自然入我」,物我界限消融,我與萬物融化為一體的心理境界,呈現出「心凝神釋,與萬物冥合。」的共感現象。
透過王維的隱逸思想,領悟到詩人淡泊的情懷,通過王維的詩境與禪境,感受到詩人高超的藝術魅力,王詩意境就這樣在我們審美感受中,悄然地為我們陶冶出高尚的情操,塑造著美好人格。
文獻參考:
金漢傑《美術鑒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9頁
趙山林《唐詩三百首新評》黃山書社1992年版226頁
羅宗強、陳洪《中國古代文學史》(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317頁
汪裕雄、王明居《美學》1990年版203頁
龐明《氣功與人類文化》1994年1月版
推薦閱讀:
※王維的《山中》怎樣鑒賞分析?
※藝術時間 ? 王維山水詩的兩重境界
※繹如學詩—王維《雜詩》
※如何賞析王維的《秋夜獨坐》?
※繹如學詩—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