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在北京:21世紀的譜系+(意)喬萬尼·阿里吉著
內容簡介
《亞當·斯密在北京:21世紀的譜系》是作者兩部早期著作《漫長的20世紀》與《現代世界體系的混沌與治理》的續集和延伸,集中論述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形成的兩個最為重要的過程:一個是新保守主義的「美國新世紀計劃」的出現與消亡,另一個是中國成為東亞經濟復興的領導者。《亞當·斯密在北京:21世紀的譜系》的主要分析重點是美國和中國,它們是全球變革演進的關鍵角色。
《亞當·斯密在北京:21世紀的譜系》的目的既要根據亞當·斯密的經濟發展理論來詮釋全球政治經濟中心從北美向東亞的轉移,又要根據這種轉移來詮釋《國富論》。為實現這個雙重目的所做的努力貫穿於全書始終。作者簡介
喬萬尼·阿里吉(Giovanni Arrighi,1937~2009),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1998年開始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1937年出生於義大利,1960年獲米蘭博克尼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早期學術活動主要在義大利進行;從1970年代末開始任教於美國。著有《漫長的20世紀》、《現代世界體系的混沌與治理》等,他的著作已經被譯成15種以上文字在全世界出版。 阿里吉教授於2009年6月18日上午11時在美國巴爾的摩市平靜地離開人世。他在2008年7月診斷出患有癌症,身後留下妻子貝弗利·西爾弗和兒子安德里亞。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這本研究深入、觀點鮮明、令人著迷的書中,喬萬尼·阿里吉表明資本主義天堂的控制權將要轉向中國,更普遍的說法是轉向東亞。但是美國並不樂意,然而我們正在見證這一切。阿里吉認為,世界將回歸到幾個世紀前的秩序,21世紀將見證東亞的進步和美國的衰退。同時,阿里吉教授對偉大的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思想做了真正有洞察力的分析。這是迄今為止有關"中國崛起"的最好的著作。
--布魯斯·卡明斯,芝加哥大學歷史系傑出貢獻教授
從再讀斯密和馬克思出發,通過重新思考東西方的"大分流",到對"美國新世紀計劃"進行猛烈的解構,阿里吉駁斥了將中國的經濟"奇蹟"解釋為新自由主義的思路,代之以相信中國有自己健全的市場經濟傳統。在這個過程中,他引導我們對過去三百年的世界資本主義歷史進行了一次激動人心的考察,對我們未來應朝哪個方向前進提出了建議。 --羅威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史學教授 在這本極具煽動性、內容豐富的書中,阿里吉對中國經濟的飛躍提供了一個新鮮的、充滿挑戰的解讀。 --吉莉安·哈特,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理學教授 阿里吉的觀點很有說服力,因為他選擇以多種不同方式把政治文化、階級衝突和集體組織納入地緣政治這種無止境的構建過程中去。 --薩米爾·阿明,第三世界論壇主席 原創的、傑出的、富有挑戰力的分析。 --汪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在有關中國崛起的浩如煙海的著作中,阿里吉的《亞當·斯密在北京》相當引人注目,因為它是具有大膽的原創性的燈塔,并力求做持續的開拓性研究。--格蘭·特爾本,劍橋大學社會學與政治學教授
目錄
資本的曲折道路(代序)——喬萬尼·阿里吉訪談錄
前言與致謝緒論第一篇 亞當·斯密和新亞洲時代第1章 馬克思在底特律,斯密在北京新斯密馬克思主義斯密動力和大分流揮之不去的斯密遺產第2章 亞當·斯密的歷史社會學市場是政府的工具競爭和利潤率下降
分工和人口素質的惡化通向富裕的另類道路財富和權力第3章 馬克思、熊彼特以及資本和權力的資本的「無休止」積累資本主義危機和創造性破壞回顧和預覽第二篇 追蹤全球動蕩第4章 全球動蕩的經濟學不平衡發展:從繁榮到危機
生產能力過剩和持續停滯不可持續的復興比較兩個長期低迷時期第5章 全球動蕩的社會動力階級衝突和資本家之間的競爭透視南方美國復興的金融基礎第6章 霸權危機美國霸權及其信號危機金融化和貨幣主義反革命
「流金歲月」:垂死危機的序幕回顧和預覽第三篇 霸權正在解體第7章 沒有霸權的統治揮之不去的越戰綜合征全球化計劃的夭折中國綜合征第8章 歷史資本主義的領土邏輯過度積累與空間生產剝奪性積累
過度積累與金融化資本主義權力戰略的源起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融合第9章 從未存在的世界國家美國保護的性質不斷變化可有可無的美國?回顧和預覽第四篇 新亞洲時代的譜系第10章 「和平崛起」的挑戰向中國崛起讓步
走向新冷戰?走向調整與適應?快樂的旁觀者?未知的長城第11章 國家、市場與資本主義,東方與西方五百年的和平市場經濟與中國走向富裕的「自然」道路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資本家融合與混合美國霸權和日本崛起
第12章 中國崛起的根源與動力中國的開放:斯密對弗里德曼無剝奪積累中國崛起的社會根源經濟成功的社會矛盾後記參考文獻查看全部↓精彩書摘
第一篇亞當·斯密和新亞洲時代
第1章馬克思在底特律,斯密在北京 1989年政治風波前夕,費正清(JohnK.Fairbank)寫道:「中國近年來的現代化努力,其規模之大超乎想像。」中國能從指令性經濟切換到產品、資本、人員,甚至理念的自由市場嗎?如果能,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還會存在下去嗎?這是一個19世紀典型的鐵路和城市建設與後工業時代電子技術蓬勃發展齊頭並進的時期。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提出的問題與中國自身價值觀的重新評價進行著競爭。變革迅猛異常;中國的發展開足了馬力。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16世紀以來如此為眾人所仰慕,現在卻難覓蹤影。難怪鄧小平的改革不但讓我們迷惑不解,也讓一些中國人迷惑不解。
改革的成功完全出乎預料。托馬斯·羅斯基(ThomasRawski)指出,「沒有哪個經濟學家料想到中國有如此巨大的能動力」。甚至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也弄錯了。東亞經濟擴張進入其中國階段的時候,他認為,東亞對投資和勞動力農轉工的嚴重依賴,與華沙條約國在1950年代類似的依賴狀況很相似。他得出結論說:「2010年回頭再看,當前根據近期趨勢推導出亞洲將取得領先地位的預測,很可能就像從勃列日涅夫年代回頭來看根據1960年代的高點預測蘇聯將取得工業領先地位一樣愚蠢。」更糟的是,1996年在台北的一次會議上,一位「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告訴聽眾說,「選擇了正確改革道路」的是俄羅斯,而不是中國,這個看法在次年得到了《經濟學家》的共鳴,該雜誌認為,如果不放棄漸進式改革轉而採取中國式休克療法,中國的經濟轉型及其增長就不能維持下去。 儘管在1997~1998年東亞危機期間中國的經濟增長放慢了,但中國避免了那些採納了《經濟學家》建議的國家所經歷的災難。事實上,鑒於危機的最壞後果並未出現在中國,約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Stiglitz)把《經濟學家》的論點倒轉過來,認為中國的成功恰恰在於沒有放棄漸進主義轉而果取所謂「華盛頓共識」所倡導的休克療法。他聲稱,與俄羅斯不同,中國「從未把目標(人民福利)混同於手段(私有化和貿易自由化)」。收起全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