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度你成佛(1)

度你成佛(1)

2010-06-25 19:47閱讀:879  度 你 成 佛

     孔賓講《心經》

    

    沐浴更衣,洗面凈手,向本師釋迦牟尼佛,母音大師,南懷瑾大師,纏中說禪大師頂禮!今天弟子孔賓,誠惶誠恐,解讀《心經》,其原因是有一位美麗的女孩子過生日,想送她一份禮物,而世間最美好的禮物莫過於無價之寶的佛經,但弟子才識淺薄,沒有能力及時間解讀其它大厚本佛經,故選佛經中最核心的也是字數最少的《心經》。由於佛經是大道,所以弟子這次解讀,盡量用最通俗的語言,用最簡潔的方法,讓有緣得到此解讀的人也能明白,給他們指個去處,以便有緣人儘快見性成佛,證成大道。

    

     先把《心經》抄錄如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很簡單,就那260多個字,但許多人看後不懂,因此才有許多大菩薩來解說,本人今天也來解說一下,解說之前先做一定的鋪墊,所以就先把《心經》放在一邊,等一切鋪墊好啦,再回過頭來解說,這樣就很容易明白,下面就先談幾個鋪墊,雖然鋪墊很枯燥,但為了證成大道,希望各位還是要耐心的看下去。

     一,人

    在佛法上有六道輪迴之說,具體的是指天道,修羅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及地獄道。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有六個系統,這六個系統是各自封閉的,不能同時既在這個系統又在那個系同中,這六道又分為心與物的六道,物的六道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就是指物質的,心的六道就是指心理的。要想從一道進入另一道,必須先打破當前的一道,然後才能進入另一道,比如你現在是人,如果你看寵物狗深得女人的喜歡,你也想當寵物狗,那這個理想很難實現,你必須先打破人道,怎麼打破?就是先死了,再投胎到畜牲道中去當寵物狗,可能有人說,不對啊,許多女人叫心愛的男人為小狗,這不是入狗道了么?不是那樣的,那只是個比喻,不能當真嘀!心理上的也是一樣,如果你心情愉快,那基本上就是天道,突然有人罵你,你煩惱痛恨,那你就時入了地獄道啦。

    這六道輪迴,人是其中的一道,至於什麼是人,這是人自已規定的,凡是能直立行走,會使用工具的就叫人,所以人只是個代號而已,以後凡是看到能直立行走,會使用工具的,你認得是人就行啦。六道中其它五道,我們只看到畜牲道,其它的就看不到啦,其原因是我們的能力有限,除非你修行成佛,否則很難看到,或者說你打破人道投胎到其它道中,但到底是去到了哪裡?這是人道這個系統里不法知道的,所以就不多談啦。

    

    二, 人都在纏繞中

    知道了什麼是人之後,再說人的處境,人都是處在纏繞中,當然其它道也一樣,不過人道容易理解,所以就專說人。人的纏繞主要是物質及心理兩個方面,先說物質的,物質的在佛法叫色法,以身體為坐標點,身體之外的有宇宙,日月星晨,山河大地,房物食物,親人朋友等等,總之可統稱為身外之物,要想擺脫物的纏困,哪就只有一個字,就是脫,脫掉它,把身外之物都脫掉,直到你的內衣,最後只剩下赤裸裸的你的身體,許多人認為,這個身體就是你自已,其實不是的,那不真正的你,那只是你的房子,原因是這個身體也可以脫去,總有一天會死的,然後你再觀察一下你的身體,有眼耳鼻 舌身意,這六個東西佛法上稱為六根,前五個屬於物質的,後一個意屬於心理的,眼能看物,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變味,身能觸受,意能變別萬物(這個變別對應的叫法)後面對應的色聲香 味 觸 法在佛法上叫六塵。

    再來說心理,心理就是意識,談到這裡就必須先說一下佛法上的唯識學上分類,一般人只知道意識,其實在唯識學上還有未那識,又稱第七識,阿賴耶識,又稱第八識,大家常說的意識,是第六識,為什麼只有六,七,八識?前面的一,二,三,四,五識跑哪裡去啦?其實那裡都沒跑,就在上面站著,前面的六根對應的六塵,其中間相互影響,而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就稱為前五識。第七識就是大家常認為的「你」,其實他是個假的,凡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東西都是這個第七識在作怪,而第八識是個倉庫,你多生之中所做善惡事種子都在裡面包藏著,遇到外緣就生出了果實,果實又生成了種子,就又包藏進第八識啦,如此反覆,因果不斷。第八識就象是一個電腦軟盤,在一台電腦上如果哽件壞啦,軟盤不能運行啦,可以把軟體安裝到另外一台新的電腦上,繼續運行,對人也一樣,人死了,第八識又投到另外的一個新的人身或者說其它道的身上,繼承運行。這八個識也就大家常說的心,故八識也叫八識心王。談到這裡我們就可以把上面的進行一個完全的分類啦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這上面一一對應的關係就叫十八界。其中的六塵就叫做「色」。

     以上是橫的分類,下面還有縱的分類,那就是:

     色、受、想、行、識。

     這五個在佛法上稱為「五蘊」何謂「五蘊」呢?「五」,即色、受、想、行、識。「蘊」,即積聚。「五蘊」又稱「五陰」,意指五種妄想妄動,蘊集不散,象陰影一樣遮住了我們的智慧光明,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神用,發揮不出來。五蘊的色蘊,就是一切色法。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乃至於色、聲、香、味、觸五塵都屬於色法。受、想、行、識四蘊屬於心法。所以,五蘊中有色法、心法兩種。但是,心法也不離色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心者,乃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世間法稱「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佛經稱之為「六塵緣影」,即根塵相對,集而生起的思想和念頭。也就是說,心原本是沒有的,它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並不單獨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由於不覺,不覺就是不明白,糊裡糊塗的,受到種種色法的污染,才生起了種種的心念。因此,心是六塵落謝的影子,簡稱之「集起為心」。所以說,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

      我們人呢,都執著自己的身體為「我」。小孩子一開始學東西,就知道他的身體是「我」,這就是分別我執,已經俱足了色蘊,  隨著小孩慢慢長大,則生起受、想、行、識四蘊。這四蘊是從生以來就具有的,謂之俱生我執,屬於心行方面。因為有了我們這個身體,就需要衣、食、住、行來維持生活,來養活這個身體。所以,對境就會生起受蘊。既然要衣食住行,對其就有接受、領納了。而這個受又有苦受、樂受、舍受之別。苦受,就是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沒有滿足自己的心愿,不合自己的習慣,就覺得苦了,叫苦受。樂受,就是滿足了自己的要求和願望,適合自己的習慣,就感到高興快樂,叫樂受。而平常既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就是舍受。這就是受蘊的三種類別。

      領受了前境之後,由於享受的需要,思想就來了。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所謂「慾壑難填」,慾望深得象大海一樣,象無底洞一樣,永遠也填不滿。總是想怎樣能活得更快樂,怎樣能更好地享受等等,輾轉不停地想,這就是想蘊。

      光想不行,光想事情怎麼能成就呢?必須藉助於行為,這就是行蘊,也就是計劃、實行。這個行呢,也是遷流不息之意。因為在你付諸於行動的過程中,思想一直不會停止,總是隨著這個問題在轉個不停——遷流不息。

      在計劃實行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成為知識了,這就是識蘊。比如,一個男人見到一個女人,從音容笑貌、舉止言談、待人接物等方面很有好感,心裡領受了這個境界。女的看男的,也是一樣。雙方都想著如何能與對方結合在一起,便積極地付諸行動,經不斷地接觸了解,並逐漸有了經驗,這個戀愛方面的經驗就成了知識。總而言之,我們眾生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無時無刻不為五蘊所困擾。五蘊就象烏雲一樣籠罩著我們的身心,使我們迷惑不覺,妄墮苦輪。它正是我們在六道輪迴中生死的根本。

    三,四諦

     什麼是四諦?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諦

    第一,苦諦:是三界內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你也別管什麼三苦八苦的,反正讓人感到不痛快的就是受苦,這些苦皆由人們起惑造業的結果,苦的來源就是集諦。

      第二,集諦:是三界內的苦因,集意謂集聚,也就是上面的五蘊集結在一起,造成煩惱。依惑造業,隨業受報,這就是佛教所講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輪迴的規律,這叫做集諦。

      第三、滅諦:滅是寂滅,擺脫之意,指的是滅除煩惱和生死之累,滅去貪嗔等煩惱和善惡諸業,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也就是修行有成果啦。

    第四、道諦:道是道品,修行的方法,要想滅苦必須修行,所以這道諦,就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門,所謂小乘就是自已修成之後只管自已,不管別人,大乘是自已修成之後又去度別人。不但小乘阿羅漢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薩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論不同,觀點不同。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達到證道去苦的目的就行。

    

     四, 十二緣起生起輪迴

    印度原始佛教的核心理論。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緣。指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等十二支。緣也就是條件,有了無明這個條件就生出行,如此類推。這十二緣起頭尾相接,輪迴不斷,這就是我們輪迴的原因。

    無明:無明就是無知而產生的妄想,就是六根六塵相對相互影響而產生的妄心妄識。它並不是實有之物,但它是一切輪迴的根子,在沒明白之前稱為無明,但你明白之後就知道它只是幻心妄執。所謂明白之後就是你知道了它只是個妄想,這個知道就叫正覺,也叫菩提,反過來可以利用無明所產生的五蘊當工具去做許多大事,又叫做妙用。就是這個無明造成生死輪迴的第一因,就象一台汽車,本來好好的在那裡停著,這無明就象一把打火的鑰匙,在你沒明白之前你不知道這個鑰匙是什麼就稱為無明,當你一明白了就知道原來是把鑰匙,明白了之後就可以利用這把鑰匙把汽車打著,當然沒明白也是同樣把這台車打著,不過哪是糊裡糊塗的打著的,由於這個鑰匙是打火條件,哪么下面的行就開始啦,也就是汔車發動啦。

      (2)行:即身、語、意三行,亦稱三業。行乃因無知無明而產生錯誤的身、語、意三業。此行,不只是指錯誤的行為,也包含行為餘力的習慣力。不管我們的行為經驗是何種情形,均不會輕易地消失,一定會留下一些餘力被保存蓄積起來,而成為知能、性格等素質。這一行,就又生了後面的認識。

      (3)識:識就是六識,是指『認識作用』或『認識主觀』而言。也是大家常說的個人認識。

      (4)名色:乃指識之所緣的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5)六處(六入、六入處):指眼以至意的六根。意就是感覺、知覺的能力。

      (6)觸:就是根(六根)、境(六境)、識(六識)三者的和合,也就是由根、境、識而有感覺。

      (7)受:和五蘊中的受相同,意指苦樂等感受。

      (8)愛:就是渴愛,意指如渴者求水般激烈的欲求。緣認識而起的苦樂等感受一產生,對苦受就有憎避的強烈欲求;對樂受就有愛求的熱望。這些強烈的欲求或熱望,就是愛。也就是以愛來表示對苦樂受所產生的愛憎之念。

      (9)取:前面的愛,是指心中產生激烈的愛憎之念,而取是對愛念生舍取之實際行動。也就是『愛則奪取,憎則捨棄、傷害』的實際行動。或者可說是,由於身語的取捨選擇行為。殺生、偷盜、邪淫,或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等身語業,均可涵蓋於『取』之中。

      (10)有:即存在。廣義的說,有是現象的存在,與行、有為(有作為的)一樣,也就是一切的存在。因十二支皆是有,故亦稱十二有支。在此意義上,有,可分為業有與報有,業有是指善惡業的存在;報有是指善惡業果報的存在。有』之下為『生』。

      (11)生:指有情(就是有生命的東東)生於某一有情的部類(也就是六道中的某一道)或指日常生活有某種經驗產生。前者是指擔負有情過去全部經驗的餘力(即知能、性格、體質等)而生。故每個人均具有一定的素質。後者是指以人的素質(有)為基礎,而有新的經驗產生。總之,二者均是自『有』產生新的『生』。

      (12)老死:在緣起經中,於老死之後加上了愁、悲、苦、憂、惱。認為生以後會產生老死等苦,而以老死代表一切的苦惱。

    總之,無明、行與愛、取、有等錯誤的思想與行為,一定會遭受到苦惱。而以十二緣起為首的種種緣起說,也就是以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三界輪迴的一切苦惱,就是由於無明、渴愛等煩惱及行、取、有等業因而產生的。這些是佛講給小乘人聽的,不是我們分析的重點,了解了就行啦。

    

    大家知道了以上橫的及縱的分類,哪么有一個問題就來啦,到底這個五蘊及八識是怎樣產生的呢?回答是:是你的佛性產生的,也就那個真正的你,現在我們來認真的重新來分析一下,層層脫去各種纏繞,最終找到真正的你,找到了真正的你,才能連根撥起,就象你要到北京去,首先你要知道北京的位置,然後再向北京方向前進,至於你是坐汽車,火車,步行還是坐飛機,哪是你選擇的工具問題,總之找到方位,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能到就行,只不過時間的長短問題。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纏繞我們的是五蘊身,這些都是假的是各種因緣合和而成,凡是假的都會最終消失,所以要一層的脫掉,身外之物上面我們已脫到只剩下身體啦,但這個身體也不是你,而是你的房子,真正的你就在這個房子里住著,哪么關於五蘊及各種識的真正幕後操作者就是真正的你,所以我們把五蘊也脫掉,把六根六塵,六識也脫掉,這樣就把真正的你所操縱產生的東西全部脫掉完啦,那麼最後只剩下了一個赤裸裸的東東,那就是真正的你,這個你又叫實相般若,它的長相沒法描述,不是黃也不是紅,要是黃或者說是紅,那我們很好認,但它長的卻象個「空」,所以不好描述的,佛法上也就用了一個「空」來描繪,稱實相「空相」或者說是實相「無」相,就是那個東東長的象個空,也象個無。(這樣一來麻煩就大啦,因為許多人看到空就認為什麼也沒有,錯啦!)是眾生之本來面目,如來之法身。亦稱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圓覺海、菩提,道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為真,是實實在在的天真佛。我們大家,乃至一切眾生,無量劫來本來具有,而且個個平等,同樣俱足,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亘古亘今永恆不變,這就是無形無相的性,也叫做自性、法性、佛性。所以以後當你看到以上各種稱呼時就知道是那個東西就行啦,不要被各種名子所迷惑,按現在話說,這個佛性就是本體,是個萬能體,他能生萬法,或者稱形而上的東西,這樣你就好理解些。

        那麼,我們平常所說的心又是什麼呢?是我們人的根與塵相對而幻起的一種感覺。上面我們講苦集滅道時你就曉得,集是根塵相對集合起來的幻心,是個影子,是虛假的。它是客觀環境的反映,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各個相應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根塵相對而生出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六根、六塵、六識集合起來而產生出念頭和思想。假如沒有客觀環境,就根本沒有心。所以,心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舍浮佛講:「心本無生因境有。」就是說這個道理。故客觀環境、外在境界是生起心的外在原因。那麼,內在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性。性是生起心的根本,生起心的能量,是心的本原。沒有性,對境生不起心來。猶如電,雖不能目見,但一切照明、動力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之所以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思,均是自性的作用。視性、聞性、嗅性、嘗性等,均具有各種功能,能發揮各種作用。所以,心是由性生起來,才派上用場的。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性是真實永存的,但卻無形無相,經上有時亦謂之「真心」。心是虛幻的,但卻有形有相,是形而下的。眾生往往被各種虛妄的假合之相所迷惑,認妄為真,執著追逐不已,因此被各種無明煩惱所束縛,被各種業障所蒙蓋,不見自性光明,不得自在,而落於六道輪迴,生死流轉,不得解脫。唯識上的八個識,就是我們說的心,所以八識又稱八識心王。

    假使大家明白了什麼是性、什麼是心,二者之間究竟是個什麼關係,就明白心與物俱虛幻不可得,因而放棄身心世界,不再追求執著,這就是明心!講到見性,性雖本有,但無形無相、無聲無嗅,不可耳聞、不可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只可慧照、妙觀、領悟、神會。由此可見,所謂見性,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頭腦去想,更不是用第六意識去分別猜度,而是心地法眼,親切深徹地體會與神領。但是古德云:「體無形相,非用不顯;性無狀貌,非心不明。」這就是說,要見性必須從明心上下手,離心無性可見。現在你曉得了我們平常的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並從此悟出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且深信不疑,這就是見性!這就是開悟!但這只是理上的開悟。總之性是真的,心是性所生的是假合的,是因緣生的,凡是因緣生的都有生滅,而只有那個自性不是因緣生,所以不生也不滅。

    所謂的見性成佛,就是要見這個性,要證得這個自性,親自看到,真證得啦,就叫證悟啦,豁然大悟,這就叫悟了菩提,原來一切法本自無為,這是指形而上的那個自性本體來說的。而一起用,皆是有為,這是指形而下的各種心來說的。現在既然從理上知道有性這個本體,有這個萬能體,用比喻說就是有這個北京,那麼下面我們就談談怎樣親自去到這個北京,及使用的工具。

    

     五,修道,證道

    整個佛法,其目的就是要你找到這個真正的你,但找到的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意思是方法很多,就象到北京有很多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有,念佛,參禪,修密,各種觀想等,在現在這個社會,由於我們時間有限,工作忙碌,所以我們要選一個最快的法門,也就是坐飛機去北京,那這個法門就是觀照,也可以稱為觀心,其實其它的所有法門最終都是要歸一到這個觀心法門上,佛法上講稱為觀照般若,般若」是梵文,其意義很廣,內涵幽深。把它譯成智慧或大智慧都不盡其義,表達並不完善。因無上莊重之故,而沿用了梵文的音。「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應用得圓融無礙、恰到好處」,若這樣來講「般若」的含義,還稍微能盡它的一點意思。簡單地講,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是真心。

      妙智慧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聰明智慧的世間智,也不是外道有漏法(指不完美的)修得的智慧,而是含有無漏法(完美的)之聖意的無上妙智,是宇宙間真正的大智慧。此乃是大智若愚,是真心實相(佛性)的妙用。世間智的世智才聰是有所知,是分別,分別是最壞的妄心,大智若愚而不是象傻瓜、獃子一樣,也不是象木頭、石頭一樣,凡事無動於衷,而是不加分別、不加取捨,好壞、長短、是非還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愛不取,壞的不憎不舍。因為好壞無非是你的妄心分別,均是夢幻泡影,了不可得,又何必痴迷地被假相所惑,跟著外境轉動呢?

    用這個方法的也叫般若法門,是大乘道最後成就的大法,所謂的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不修般若是無法成就的。

    那到底波羅密多是個啥啥好東東?「波羅蜜多」是梵語,是音譯。「波羅」譯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個意思是到彼岸之上。這裡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一切眾生都紛擾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輪迴,苦不堪言。我們要渡過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發心修行,這叫做「入流」。就是初果羅漢。辟支佛發心修法,發心自度自了,也上法船了。隨著功夫的精進,就到「中流」,到了海當中了。功夫再精進,就到彼岸了,這是「波羅蜜」。但是到了彼岸並不算究竟,因為還在法船上,只有棄除法船上岸,到了彼岸之上,才算究竟。而我們要到彼岸之上,就必須依靠般若,就是用無上妙智慧照破無明,照破我們的妄想心,照破一切世法、出世法、有為法、無為法,一切都不可得,才能脫離生死苦海,到達彼岸之上。否則,只不過是入流、中流。而羅漢、辟支佛法執還未除,還在法船上,沒到彼岸之上,所證的涅槃是有餘涅槃,仍不究竟。只有通達世法、出世法,處理一切事物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無有偏倚,我法二執消盡,了卻分段、變易二死,這才可以說是到達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所以,「波羅蜜多」也可以譯成「究竟徹證」,能實行一切自行化他之事,能乘此大行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所以這個法是最好的法。那我們就選這個法,這個法的重點就是用大智慧去觀。

    觀就是觀看,看是看見的意思,看見啦就是覺察啦,覺察就是我知道啦,我知道重點在知上,看見什麼?我知道個什麼?看見及我知道了許多念頭及動作,大家都有一種經驗,就是我知道。。。這個我知道的後面有許多東西,比如,喝酒時,我知道快喝醉啦,做飯時我知道我在做飯,好象有個人在後面看著似的,其實你只要保持著這個我知道,在行住坐卧之中,一切之中,都保持著這個我知道,這就是般若慧觀,時時觀看著自已的念頭,念頭來了不管它,去啦也不管它,任它來去生滅,念頭的生滅是一個來了,又去了,也就是念頭生了又滅了,又一個再來,再去,不會同時來兩個,只能一個一個的來,由於來去時間極短,所以念念想連,剎那生滅,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形成意思流,由於你時時觀看,開始來去很快,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念頭來去的時間間隔就長了點,就在前念已去,後念沒起之時,那一段空靈你看到啦,那就是你的本性,就是佛性,就是自性,這樣你就認得了什麼是性,就算是見性啦,其實這個性時時在面門放光,只是你日用而不知,這樣你時時用功,就是修行,觀到功力深啦,起心動念,時時明白,個個清楚,來的時候不歡迎,念頭就自已跑掉啦,去的時候不追求,不理它何處消失,也就是把你的真心當主人,就是那個能看的,能知的那個東東,把你的念頭當僕人,你看著僕人來去,但不跟著他跑。這樣如果觀行漸深,觀到妄心雜念,既不來也不去,正好,一段空靈,得初住休息之境。但要知道那一段空靈就是你的自性,佛法很簡單,沒有那麼複雜,要敢於相認。

    下面我來談談我的經驗,我採取的就是上面說的觀心法門,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保持著這個觀,也就是我知道,盯盤時我知道我在盯盤,寫字時我知道我在寫字,就這樣修下去,開始時不能時時保持著,有時跟著念頭跑啦,這很正常,慢慢就習慣啦,如果跟著念頭跑啦,就要凜然一覺,就又回到了「我知道的」狀態。在睡覺時,把身體平躺,雙腳並列,稍微有點距離與肩同寬,兩手平放在身邊,手心向下,或者說採取菩薩卧,也就是側身向右而卧,右手托著右邊腮,左手放在左腿胯上,舌抵上顎(平時也是一樣),保持著上面說的觀心方法,看著念頭的自由來去,如此下去而已!

    談到這裡,各位可能要問啦,見性能如此簡單么?不敢相信那一段空靈就是自性,不要懷疑,要當下確信,哪就是你的佛性,但哪不是純粹的,還是處在形而下的,由於有五蘊的存在,有各種念頭的來去,所以你看的還不是很清楚,不是完全的,原因是這個五蘊時時把佛性蔗蓋著啦。就好象天空中雲彩太多了,你看不到真正的天空一樣。佛性的作用結果就是生起五蘊,由於有了這五蘊的運行所以你就能動,能想,能聽,能看,故此你在五蘊起用的中間的那一個空間見到的這個自性是不全面的,是不究竟的,就象你在雲彩蓋不著的地方看見的天空,面積很小,所以是不全面的。故此這時你還在路上,還沒有到真正的北京,在這個過程中,其它的方法會有四禪八定之說,你不要去管那麼多啦,我們修的是最高級的法,是坐飛機的,所以不要管那麼多,我們的目的是只要快點到北京就行。/

    就這樣我保持著這樣的觀心,大約有一年左右吧,有一天,我有朋友來,喝了點酒,我知道可能有點醉,就多放了點茶葉,想解解酒,結果平時愛喝白開水,突然喝茶放多啦,就睡不著,睡不著,就保持著觀心吧,慢慢的,我看見天花板上有一隻燈管,就是那種細長的,豎著向我慢慢移動,當移動我的頭頂時,突然掉了下來,「啪」的一聲,五蘊皆空,那時沒有身體,沒有六識等十八界,空無一物,只有一個昭昭明明的靈知,這個靈知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很快天就亮了,好象時間很短,其實有好幾個小時,一念動就回來啦,我知道我悟道,證道啦,然後連續幾天拉稀,也就是把體內的髒東西排出來。這個過程,在禪宗稱之為打開本來,親證道體,就象你在一間黑房間里,突然打開電燈,這個突然就是「啪」的一剎間,如太陽照耀萬物,一剎那普照大地,雲彩都沒有啦,這就叫佛光普照,哪個「啪」的一剎那間,就是觀照的照,觀是在修行過程中,照是證見了道體。那個狀態是很難描述的,因為什麼都沒啦,實相般若現前,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及物質世界一切都空,這裡的空就是沒有啦,看不見啦,而五蘊空後的狀態是無可言說。一說就錯,但是為了言明這個狀態,佛法上用了個「空」字,因為好象有這個空的形相,就用這個「空」字來代表,這一代表就有點麻煩啦,因為許多人把這個「空」理解成啥也沒有啦,理解錯啦。你說空吧,感覺是有,有個靈靈昭昭的東西,這個空中隱藏著萬有,所以叫非空,你說有吧,確實沒有任何東西,所以叫非有,這就叫非空非有,既空即有,所以你看佛法到這時,如果你沒有親自證道,你怎麼能理解,在這個狀態之下,其實你進入了形而上,處於無為狀態,為此又把這個狀態描寫為如如狀,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稱為如來,也叫真如,「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真如為萬法之體,在染在凈,其性不改不變,故曰真如,也就是眾生真實如如不動之本來面目,亦是一切眾生應緣起用的靈妙真心,亦稱佛性、法性、自性等。修佛就是要親證這個真如的。因為佛性是無形無相的,故不可名狀,絕念離知。就是五蘊都脫落啦,不是用言說可以說到的,所以叫「言語道斷」;也不是用我們的思想、推理、想像所能得到的,所以叫「心行處滅」。言語說不到,情識不能及,不可言說,說了即不是,所以「動念即乖,舉心即錯」。只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才能相應。

      佛最後在靈山佛最後在靈山一會,拈花示眾。因為我們不在現場,所以不知佛說法說到了哪裡啦,我估計佛就是說到了這個形而上的道體,因為沒法描述,所以他不講話,只把天人供養的花拈起來,舉示大眾。這時候,在會的人很多,天上的、人間的,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天人罔措。只有迦葉尊者會心微笑相應。(摩訶迦葉尊者心領神會,契入佛的提示,微微一笑,與佛心心相印。)佛立即宣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於摩訶迦葉。」從斯開創了禪宗法門。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圓頓法門,不是四禪八定的漸次禪定法。所以,無言說可表,無文字可立。後來的大祖師講到這裡就把手一背回方丈室去啦,大家都不懂,因為沒辦法說啦,一說就錯,所以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不是不傳,是沒法傳,也找不到合適的詞來描述,只有修行的人到時自已感受啦。但是為了讓大家明白,我還是儘力來描述一下。

    在那個狀態下,(以後我學禪宗用「那個」來代替「空」)五蘊都空(脫落)啦,所以沒有一點痛苦,其實這種狀態就是入定,許多人打開本來,不一定是在睡中,任何狀態中都行,比如有的在坐中,有的在走中,你們有時去禪寺里,會看到那些各種種樣的塑像,入定的姿態千奇百怪,所以不知道你是在什麼中就打開啦。這其中還有機緣成熟,大菩薩來接引的問題,比如你在打坐,突然看見一個菩薩給你一個東西,你用手去接,原來是一個炮,「啪」的一聲炸啦,你就在這一剎間證道啦,總之打開的方法多種多樣,這就看個人的機緣啦。一念動你就回到了形而下,這時你的五蘊又開始運行啦,就是回到了形而下,由於你親證了佛說的萬法皆空,所以你根本就再也沒有什麼痛苦,獲得了大自在,因為五蘊皆空,你一了百了。到這裡再說明一下,那個佛性不是在你親自證道時才有的,它一直存在,只不過你平時沒注意,就象天空中有雲彩,這個雲彩比喻你的念頭,你平時只注意到了雲彩,由於雲彩太多,遮蓋著了天空,所以你就看不到,對於佛性,由於念頭遮蓋著了佛性,所以你就看不到,再說你也不知道去看,因為你跟著五蘊跑啦,或者說你跟本就不知道有個佛性的存在,糊裡糊塗的過日子,枉在六道里輪迴。所以當一塊雲過去,另一塊雲沒過來之時,中間有一段晴空,這時你就看到啦,但是這看的面積小,看的不全,比起天空中沒有一絲雲時差遠啦。修法也一樣,當前念與後念之間有一段空靈時,那個佛性就出現啦,這時你就觀到或者說看到啦,那個佛性,不管你是在任何時侯都是存在的,都在起作用,所有的萬法都是他生的,所以是萬能體,這樣大家明白了吧!

    見性成佛,現在證見本性啦,你真的成佛了么?不是的,離真正的成佛還差很遠,成佛要功德,福德圓滿,所以見性之後更要修,所謂的修是在事上修,在日常生活中修,這個修與上面說的去證道的那個觀心的修有點不同,因為那個修,你證道之後,還是一直在修,在照,自然而然的就是其中,而這個修是把該了的隨緣都了了,不味因果,比如你借別人的錢,該還的就要還給別人,未了的緣不知道有多少,在多生累劫之中,誰知道你做過多少惡事,善事,好的就不說啦,惡的你要還,只不過從此以後你只做善事,莫做惡事。這就是日常的修行,說到這裡來一首詩總結一下比較好。

    

     般若觀照妙法門

     念來念去自由中

     啪的一剎震天響

     昭昭明明無相空

     空而不空藏著有

     妙用五蘊起萬行

    

    

    這首詩前兩句寫修行觀心,中間兩句寫證道打開本來的情形,最後兩句寫佛性的妙用。這一寫詩,我又想起五祖的兩個弟子,一個叫神秀,一個就是六祖,當時五祖老了,想找個傳人繼承衣缽,於是就要求弟子們每人做道偈,來考考,結果大弟子神秀就做了個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一看寫的不錯,但是沒悟道,為什麼沒悟道呢,因為他還有個身及心,所以從在這道偈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還處在修行的路上,就象上面我們說的還處觀中,還沒有打開本來。但修行的方法是正確的,所以五祖讓弟子們都有好好的學習這首偈。

    而六祖作的偈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一看,說也沒悟道,為什麼沒悟道呢,是因為六祖修行已經打開了本來,見到了那個無相空,他錯在本來無一物上,其實不是真的無一物,佛性是個萬能體,它的長相象個「空」,只不過「有」包含在那個所謂的「空」裡面去啦。但六祖比五祖更上一層樓,所以五祖就把衣缽傳給六祖,後來五祖講《金剛經》給六祖聽,結果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大悟,於是感嘆的說出了下面幾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到此時才是真正的認識了那個萬能體。才算真悟。所以如果五祖看過我上面的偈可能會說:學的不錯,修行,證道及起用,也就是常說有體相用三位一體都有啦,衣缽就傳給你孔賓吧。(開個玩笑而已)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5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孫悟空:取經路上成佛的,就我一人而已
法華淺釋(72)要相信生生世世來反對你的人,或者給你苦頭吃的人,都是在幫助你成佛的。
人可以無師自通,覺悟成佛嗎?
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那楞嚴能成佛嗎?
明白歌

TAG: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