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第二集 凈空法師講解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  (第二集)  1999/1/6  香港九龍  檔名:12-020-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

  昨天我們講經題,給諸位報告過了。這一部經是佛門的一部大經,分量很大,全經有三十九品。我們這一次選講的是最後一品,這一品經很多同修都知道,叫「普賢菩薩行願品」。可是一般同修提到「行願品」,大多數只知道最後的這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都以為這個是「行願品」,其實這一卷是「行願品」最後的一段。「行願品」全部的經文在八十卷經裡面,它佔了二十一卷,稱為「入法界品」。除八十經之外,還有一部單獨的,佛門稱為《四十華嚴》,這一部是「行願品」全部的經文,總共有四十品。這一次我們跟同修們在一起學習報告,就是採取四十卷的經文,這是完整的一品。詳細的狀況都在八十經裡面報告過,諸位可以參考我們在新加坡所報告的《八十華嚴》。

  這四十卷又分做本會與末會,末會也就是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我們這一次學習報告的重點。五十三參代表什麼意思?實際上這部經是無比的殊勝,全經的內容,昨天在經題上跟大家報告過了。它是為我們說明宇宙的來源、萬物的由來、生命的起源,是現代許許多多科學家在這裡探討,而始終找不到答案的,《華嚴經》上都給我們圓滿的解答。所以它有高深的理論,又有很詳盡的方法,我們怎樣明白這些道理,佛教給我們方法;末後還帶表演,把這個理論方法做出來給我們看,這樣的教科書在世間實在講是少有,真的找不到。

  在中國宋代朱熹編了一部《四書》。他編這部書,我早年在猜想,他一定是從《華嚴經》上得到的靈感,因為《四書》的編輯非常像《華嚴》。《四書》諸位都了解,《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種東西合在一起,成為宋以後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國讀書人必修的課程。這部書裡面《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孟子》是以孔夫子跟孟夫子兩個人來表演,如何將理論方法落實在生活當中,所以這個書編得好。我想朱夫子一定是得《華嚴》的啟示。《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又帶表演。末後這一品「入法界品」,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識,把這個道理、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給我們看,這樣我們的學習就不會困難。,所以這是世出世間最好的教材,最好的一部智慧的教科書。我們因為時間不多,必須要節省時間,用很短的時間將這部經的內容,精彩的部分提示出來,跟諸位同修在一起學習。

  請看品題,第二面品題: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這一段是這一品的題目。『品』是品類,就好像中國古書裡面的篇章一樣。凡是一類相同的編在一起,稱之為一篇,在佛法里稱之為一品。請看底下這個小節,第一節:

  【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入,通能所。】

  「入」這個字,通能、通所。這是先跟諸位說明白。『境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才叫「不可思議」。我們凡夫總是把理跟事分開來,理不是事,事不是理,這是凡夫的見解。凡夫實在說,是生活在相對的境界。西方科學家愛因斯坦發明的「相對論」,說明世界是相對的,有大就有小,有長就有短,總是有兩個對立的。譬如我們佛門講,有真,真的反面是妄,有善就有惡,有是就有非。我們凡夫生活在相對的世間。這個相對的世間是可以思惟,可以討論的;議就是議論、討論,可以思惟、可以討論。而佛菩薩那個境界,他告訴我們,境界不是相對的。相對的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從我們一個錯覺裡面產生的,那個不是真實的;相宗所說,這個現相象是屬於心不相應行法。「心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可是事上有,理上沒有;相上有,心上沒有。這是我們講到相對的世間,我們要曉得。

  如何從相對的這個世間走上不可思議絕對的世間,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他們這個境界叫「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這一句話在《大華嚴經》裡面稱之為華藏世界、一真法界,名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你入華藏世界、入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生活的空間。我們要問,他們生活的空間跟我們生活的空間,界限在哪裡?佛告訴我們,沒有界限。一真法界跟我們相對的這個世間,在佛法裡面叫做十法界、六道輪迴。十法界、六道輪迴都是屬於相對的世間,相對的世間跟一真是一不是二,問題的結症是在我們的觀念。所以相對空間從哪裡來的?從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如果你能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現前的這個世間,你就看出來了,確實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所以《華嚴》講的無障礙的境界,不是說離開我們這個世間,另外有世間,不是!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給我們解釋不思議,說出四種無礙,沒有障礙,第一個是理無礙,第二個是事無礙,第三是理事無礙,第四是事事無礙,這是講真話。為什麼我們今天產生這麼多障礙?動輒有礙,這障礙從哪裡來的?原來是從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現前這個境界就是諸佛的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在這一品經裡面,五十三位善知識給我們表演出來了。這五十三個人,他們是代表的人物,代表我們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沒有改變他們的身分,沒有改變他們的行業,只要覺悟過來,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大士,都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才是我們要學的。入這個境界就是一般人講的超凡入聖,要怎樣才能入?一定要修普賢行願。在這個經裡面我們細細來研究、來討論這個問題。請看第二節:

  【心智契合,悟解得證,總名為入。能所契合,泯絕無寄,方為真入。】

  我們先解釋『入』,什麼叫入?『心智契合』。昨天跟諸位說過,心之體是能現、能變;心的現相、心之作用,是所現、所變。此地用的「心」,就是說明宇宙萬有的理論、宇宙萬有的現象,森羅萬象,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在此地用一個心來代表。「智」是明白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智跟心相應了,合起來了。這個契合之後,給諸位說,心之體、心之相、心之用、心之智,融合成一體,所以說不可思議。而且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這個融合、契合不是我們有意用什麼方法來契合,不是的;本來就契合,自然就契合,佛法不用自然,用法爾,「法爾如是」。譬如我們睜開眼睛,無際的空間都在我們眼前,我們都看到了。諸位想想,你的眼根,眼的功能如果不周遍法界,你怎麼會看見?你能夠看得見,可見得你的見跟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融合成一體,你才能見;如果有一個地方不能融合,這個地方你決定見不到。一根如是,根根如是。耳能夠聽到一切音聲,耳的功能周遍法界,智也不例外。所以你要細細思惟,你才能了解事實真相。

  諸佛如來覺悟,諸大菩薩覺悟,我們本來也是覺悟,現在變成不覺,這到底怎麼回事?世尊在這部經《出現品》裡面說過,說的都是真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句話道破我們凡夫的病根。我們為什麼把無量的智慧德能失掉了?其實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也就是智慧德能不能現前,我們不能受用,原因就是我們有妄想、有執著,妄想裡頭包括分別;換句話說,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無盡的智慧德能不起作用,你說這個多可惜!佛教導我們千言萬語,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說破,讓我們聽了之後能看破。

  看破是什麼意思?徹底明白了,叫做看破。看破之後,你就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把這個東西放下。你只要一放下,你就作佛,你就作菩薩,你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只要看破放下,你就入一真法界,你就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功德就圓滿。所以佛法這樁事情,行之不難,知之為難。我們今天為什麼境界轉不過來?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是你認識不清楚,這樣才勞累世尊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我們真聽懂了,真明白了,放下不難!一念之間。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個屠刀是比喻,比喻什麼?罪業,屠刀是罪業;什麼是罪業?妄想、分別、執著是罪業,那是造業的。你只要一放下,你本來是佛!所以一開端講這四個字「心智契合」,這是「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悟解得證』,誰覺悟?誰能夠理解?只要你覺悟、你理解,就叫做證果。在此地講叫入,所以『總名為入』,你就入佛的境界。你到底是真的入、是假的入?後面這一段三句話說得好,『能所契合』,這一句跟前面一句「心智契合」是一個道理,能跟所本來是契合的。我們現在看錯了,把它看成兩樁事情,能不是所,所不是能,把它看成兩樁,一定要到『泯絕無寄』,這是真的契合。「泯絕無寄」是什麼意思?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斷掉,這個時候才泯絕。有一絲毫的分別、有一絲毫的執著、有一絲毫的妄想,給諸位說,你沒入。

  妄想就是大乘經裡面常講的無明,世尊在楞嚴會上說得好,富樓那尊者向世尊請教,「無明從哪來的?無明是幾時有的?」世尊答得好,「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一句話不好懂,古今大德的註疏也不好懂。那個「立」太微妙了,立是什麼?立是動念頭。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佛知佛見」。在這裡面你只要動一個很微細的念頭,我能見,能見、能聽,這個念頭極其微細,那就叫立知,那就是無明。這種微細的念頭,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感覺不出來,我們自己以為心很清凈、自己以為功夫很到家。諸位想想,世間四禪八定,功夫算不錯了,他還是知見立知,他還不能破無明。阿羅漢,那個定功更深,《楞嚴經》上講的,他到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輪迴;再往上去,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功夫都不錯,定功深,比四禪八定高明太多了,還是立知,破不了無明。功夫再要往上提升,什麼功夫?給諸位說,放下,再放下,徹底放下。十法界的佛,把那個佛也放下,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放下,這才能突破無明,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心裡頭乾乾淨淨,就如禪宗惠能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泯絕無寄,他真入了,他真的入一真法界。

  所以有一絲毫的念頭,這個絲毫念頭決定不是凡夫能夠覺察出來的,這是甚深的境界、甚深的功夫。所以講到真入,誰真入?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他才是真入。我們凡夫哪有分?不但凡夫沒有分,二乘沒有分;阿羅漢、辟支佛沒有分,權教菩薩沒有分,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沒有分。這個事情對我們來講太難了,世尊給我們說這些話,豈不叫吊胃口,說了我們做不到,我們聽了多難過!世尊畢竟慈悲,畢竟有智慧,有善巧方便,知道我們這一生當中要想靠修定,沒有法子達到。所以阿彌陀佛給我們開個特別法門,不要修定、不要斷煩惱,也能夠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方便!這個法門說出來之後,給諸位說,二乘人不相信、權教菩薩不相信、十法界的佛不相信,所以叫「難信之法」。

  不是我們難信,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不相信。我們居然相信,我們比他厲害,他不如我們。他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夠入得了法界,我們在這個地方念佛,念個三年五載就入一真法界。這裡面的道理太深太深了,他們不懂,所以他們不能相信。我們也不懂,糊裡糊塗就相信,就照這個方法去修,也能成功。我們現在修學是糊裡糊塗,我們往生的時候就不糊塗。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接引之前佛放光注照,佛光一照你就開悟。所以往生的人什麼時候開悟?往生那個時候,佛光注照你開悟了,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這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不思議解脫境界,而且跟諸位說,是一真法界裡面的精華,最好的一個地區,我們能生到那個地方。如果諸佛如來沒有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我們今天講《華嚴經》就一點意思都沒有,為什麼?說得是很好,我們做不到,那有什麼意思?本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變成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每一個人都能真正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下面跟我們解釋「不思議」,什麼叫不思議?

  【心言罔及,為不思議。】

  這個『心』是說我們的念頭、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思惟、我們的想像,達不到的,這個境界你永遠想不到、言語也說不出,言語的能力很有限。思惟、想像、言語都達不到,這才叫『不思議』,不可思議;思就是思惟,議就是議論、言說,因為達不到,所以稱不可思議。事實卻是如此,可是世尊、諸菩薩、祖師大德們,他們悟入這個境界之後,他有善巧方便,在不可思議之中,機緣成熟的時候,也能思、也能議。思議跟不思議是一不是二,叫真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把思議跟不可思議分做兩截,又跑到相對的空間裡面來了,那個不可思議還是可思議。如何把不可思議跟思議融合成一體,真不可思議,這是大乘經的精髓。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不可思議有三,第一個:【一曰事法無邊,廣不思議。】

  這從事相上,這是我們凡夫能夠理解的。宇宙時空廣大無邊,在這個裡面包容。現在我們知道有無量無數的星球,我們地球也是個星球,這個星球在太空當中是個很小的星球,不大。太陽比地球大一百三十萬倍,我們地球跟太陽相比,小巫見大巫。可是太陽在太空當中也不是個很大的星球,比太陽大的多得是,世界無邊。星球裡頭都有眾生,眾生無邊,這事相就太廣太廣。我們數不清,無法想像,所以這叫不可思議,廣不可思議,從事上講的。第二:

  【至理玄遠,深不思議。】

  這些現象、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什麼原因來的?怎麼形成的?如何演變的?未來結果怎麼樣?理太深了,也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事太廣、太雜,理太深,所以第二講的是「深不可思議」。第三是講:

  【事理無礙,一多相容。】

  世出世間無論什麼事,事決定有理。如果沒有理,這個事不能夠建立,現象不能發生,決定有個道理。理一定有事,所以理跟事是交融的,是不可以分割的,理事無礙,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一多相容』,「一」是從理上說的;「多」是從事相上說的。

  【亦深亦廣,為不思議。此三無礙,尤難思議。】

  這三種都無礙,這就是清涼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尤難思議』;而《華嚴經》正是給我們顯示不思議境界。這一段是解釋不思議。第四個小段給我們講:

  【作用離障,稱為解脫。】

  這是說『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種種作用無不是障,不但有障,還有難,障難重重,所謂是觸事成障,這是我們的苦惱。什麼叫『解脫』?解是解開,脫是脫離;用淺顯的話來說,解開我們的煩惱,我們就能脫離痛苦。在佛法裡面講,六道輪迴是煩惱造成這個現象,如果你把煩惱解除,六道輪迴的苦難你就脫離,這叫解脫。如果再進一步,將十法界裡面的業因解除,你就脫離十法界,脫離十法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現象你能夠解除一分,你就脫離一分,解除兩分,你就脫離兩分,現前生活就用得上。大師在此地說了這一句話,這句話意思很深、很廣。

  『離障』,障礙重重,佛為了講經說法方便起見,把重重無盡的一些障難,歸納為二大類,這經典上常講的,煩惱障與所知障,或者說「三障」,惑障、業障、報障,這是分類說法不同,意思沒有兩樣。怎樣離障,這是我們現前重要的課題,佛在一切經裡頭跟我們說得很多很多。從重要的綱領上來說,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現前的生活環境真相是什麼?為什麼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諸佛菩薩生活那麼自在,我們過得這麼痛苦?如果你曾經想過,那你就開始覺悟,你有這個念頭了。這個念頭生起來,就是你有念「離苦得樂」、你有念「破迷開悟」,只要你有這個念頭,佛菩薩就會來幫助你,這是佛法常講,「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真正叫大慈大悲。你沒有這個念頭,佛菩薩來了也沒用處,幫不上忙!你有這個念頭,佛菩薩決定來幫助你。

  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障礙統統具足,一真法界就變成六道輪迴。本來是一真法界,怎麼變成六道輪迴?是我們自己變的,不能怪別人,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如果我們能把這三種障礙其中的一種,執著,斷掉了,我在一切法裡頭不再執著,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不執著,執著放下了,那就恭喜你,你六道輪迴脫離了。你離開執著這個障,你就脫離六道輪迴,只要你還有執著,不論是你執著世法,或者是執著佛法,都不行,有執著就有輪迴。決不是說我換對象,這個不執著了,我就執著那個,佛是教我們放下執著,不是教我們換對象。換對象,只有在六道輪迴裡面有善惡果報不同。如果你執著是善,在六道裡頭得三善道的果報,種善因得善果;你要是執著惡,那你得苦報,你有三途的苦報;善惡報應都起於執著,惡報不好,善報也不究竟。這些事實真相總得要清楚,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大梵天請你去當天王,你也不會去,為什麼?不究竟、不圓滿。我們要求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六道裡頭沒有,所以放下一切執著,超脫六道輪迴。

  六道外面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佛有很多種,一定要搞清楚他是哪一種佛,十法界裡面的佛還不是究竟。佛告訴我們,你再把分別放下,把分別這個念頭舍掉,對世出世間法一切統統不分別,你就脫離十法界。所以我們曉得,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是妄想、分別變現出來的,我們只要把分別斷掉,一切法都不分別了。諸位要曉得,不分別,一切法多就成了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個境界就現前,你脫離了十法界,這個時候你就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不思議解脫境界裡面,《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裡面也很複雜,我們在經上看到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這裡面眾生他們的智慧、福報不相同,還分四十一個等級。這四十一個等級從哪裡來的?妄想來的。所以諸位要曉得,不思議解脫境界裡面,這裡面的人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妄想沒斷,妄想就是無明,沒有斷乾淨。所以他斷一品妄想,放下一品妄想,他的地位就提升一個階級,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破兩品無明,證兩分法身。如果把妄想也捨棄,斷得乾乾淨淨,他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我們稱為圓教的佛。圓教的佛只有一個,究竟圓滿佛,是把妄想也斷得乾乾淨淨。這個離障,離執著的障礙、離分別的障礙、離妄想的障礙;障有三種,解脫也有三種:六道的解脫、十法界的解脫、一真法界究竟圓滿的解脫。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下面再跟我們解釋「境界」:

  【智造分域,名為境界。】

  這兩句話很難懂。『境界』是虛空法界、森羅萬象、依正莊嚴,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些是境界,境界是這麼來的。世尊在大乘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智造分域』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境界從哪裡來的?是你心想變現出來的。這裡面又有兩類:

  【一曰分齊境,二曰所知境,此是所入。】

  這兩種境界。一種境界,什麼叫『分齊境』?分是部分,齊是平等,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類,一類一類的;大到虛空法界,小到我們一個團體,儒家也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叫分齊境界。如果諸位到外面觀光旅遊,在原始森林沒有被破壞的,你到那裡面去遊玩的時候,你看看樹木,一片森林同一種樹,一種樹它都長在一起,它有界限,它有區域。古德講得沒錯,「物以類聚」,一類一類的,很有趣味,不會摻雜在一起。摻雜在一起,人工故意把它這樣栽培,自然生長的必定是一類一類的。動物也是如此,「人以群分」,志同道合的人常常在一起。我們在這個講堂裡頭,這一群喜歡學佛的、喜歡聽經的,我們這一群在此地聚合。喜歡打麻將的,絕對不會到我們這兒來,喜歡跳舞的也不會到我這兒來,人以群分,這叫分齊境。第二種『所知境』,所知境是我們思惟想像能夠達得到的,也屬於境界。過去的境界我們可以思惟,未來的境界我們可以想像,所以所知境可以達到過去、未來。這兩種境界是『所入』。下面再跟我們講「能入」:

  【德周善順,稱曰普賢。】

  『普』這個意思,下面要跟諸位說十條,「十普」。我們解釋『德』,這個德是性德,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德能,這個德能周遍法界。就如世尊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講的,我們每一個人六根,六根當中的根性周遍法界;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見、聞、覺、嘗、嗅、知,這六根的根性周遍法界。你如果見了性,你會用它了,那你的神通廣大,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這一邊十萬億佛國土,阿彌陀佛在那裡講經說法,我們坐在此地聽得清清楚楚、看得了了分明,這不是神通廣大嗎?你為什麼能看得見?為什麼能聽得見?我們的見性、聞性周遍法界,哪有見不到、聽不到的道理?現在我們為什麼見不到、聽不到?我們迷了,不知道自己有這個寶貝,不知道,這是性德之寶,不曉得。我們今天用什麼見?用眼識見,用耳識聽,那就差太遠了。眼識見,眼隔一張紙就看不見了,不像見性;見性沒有障礙,眼識有障礙。六識都有障礙,我們今天把六識當作寶,用六識不知道用根性。

  交光大師注《楞嚴經》,他講得很有道理,他跟古注不一樣,交光大師以前的註解,大概都採取天台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交光大師發現,天台家的三止三觀依舊用的是識心,不能見性,所以他注《楞嚴經》,主張就以楞嚴經的教義來解釋《楞嚴》,「舍識用根」。這個講法沒錯!確實是楞嚴經義,佛是這麼說的。但是舍識用根,這句話好講,誰能舍識?誰會用根?如果你能夠用見性,見外面的色,那就不叫色塵,叫色性,換句話說,就是明心見性;用聞性,聞的是聲性,不是聲塵;你就入法界了,就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那一轉就入了,超凡入聖。但是問題是我們轉不過來,道理我們懂得一點。這用根的樣子,用識的樣子,如果我們能夠理解,你就不難體會。識有障,性無障,這是差別不同的所在,也就是說性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識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離妄想、分別、執著,你才是用根性。這是說明六根根性周遍法界。

  『善順』,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是巧妙到極處;普賢菩薩十願裡面講「恆順眾生」,這個「順」是恆順。恆順眾生,為什麼加個「善」?這個善妙極了,那就是普賢菩薩又有一句話說,「隨喜功德」,這就是善;絕不違背眾生,順眾生,順眾生裡面成就自己隨喜的功德,這是善。所以這兩個字是十大願王裡頭兩願,善是隨喜功德,順是恆順眾生,才真正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這個理論與事實真相,顯示出大自在、大圓滿。密宗講的大圓滿,顯教裡頭講的大自在,在你生活當中都得到了。這個境界我們能不能得到?給諸位說,能,不是不能。你要想得到,首先你要看破,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看破,所以你放不下。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不肯放下,你沒看破。所謂看破,對於事實真相徹底通達明了叫做看破;你沒有搞清楚、沒有通達明了,所以讀經、聽經就非常重要。

  這部《華嚴》,我現在在新加坡細講,同修們要求細講。大家曉得華文的譯本,唐譯的八十卷,貞元所譯的四十卷。過去弘一大師教導我們怎樣去讀《華嚴》,應當讀《八十華嚴》前面的五十九卷,然後接著讀《四十卷華嚴》,這樣合起來九十九卷。我們現在就採取這個方式來學習,遵照弘一大師的指導。我在新加坡講了七個多月,每一個星期講八個小時,講了七個多月才講一卷。我那時候給大家講,「不行!這要細講,五十年一部經都講不完,那還得了!」所以往後速度要加快。我希望在五年當中圓滿,可能會延長到十年。十年一定要講圓滿,不能拖到五十年,壽命短的,五十年活不到怎麼辦?所以我希望一定要在十年當中把這部經完成,留一套錄像帶。

  我們講這個經利用這些科學技術,現場同時就上網路,所以雖然在新加坡講,諸位在此地都能夠收看。如果你有雙向的設備,你聽到有問題,當時可以提出來,我們可以給你解答。現在每天聽我們講經的,美國、加拿大、澳洲、台灣,還有中國大陸,許許多多同修,就在這個時間同時來聽講。所以諸位同修如果真的喜歡聽經,這套設備費用不太多,你家裡只要有電話線,電腦裝上,就能收看我們的網路。我們總共有五個網址,有一萬多條線路,所以諸位很容易能夠收得到。利用科技的設備,我們當中距離就沒有了,喜歡聽經的人可以採取這個方法。

  「德周善順」,能真正做到這四個字,這就叫『普賢』。普賢菩薩不是一個人,我們要問誰是普賢?人人都是普賢。只是你現在把你自己忘掉了,你變成凡夫,你能夠恢復,你就是普賢。下面說:

  【總該萬行,行布圓融。隨一一行,皆稱法界。造修希求,目為行願,是為能入。】

  『行布』是講次第,『圓融』是沒有次第,次第跟無次第是一不是二,特別在這一品經裡面我們能看到,所謂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個話也很難懂。香港高樓很多,高樓都有電梯,我們用電梯來作比喻,你要是爬樓梯,上高樓就叫「行布」,一步、一步上去;坐電梯一下上去,就是圓融的。可是圓融有沒有妨礙行布?沒有妨礙。你坐電梯一直升上去,你還是一層一層上去,你不能說是我從一樓到頂樓,當中我不要,當中還是通過,沒有一層漏掉,這就是顯示出圓融跟行布是一不是二。所以次第,漸修跟頓修是一不是二,這些都是很高的境界。

  『隨一一行,皆稱法界』,一一行包括起心動念,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稱虛空法界。我們不曉得,總以為我們自己生活的圈子很小,我們做的事情沒有人知道,你完全錯了。不但我們一舉一動,遠在極樂世界那些佛菩薩,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極樂世界往生的那些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這裡什麼小動作,自己還沒有注意到,人家看清楚了;我們在那裡說悄悄話,隔壁那個人還沒聽清楚,西方極樂世界人全聽去了。然後你就想到我們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周遍法界,如果不周遍法界,他怎麼會聽到、他怎麼會看到?我們自己無知,不曉得念念、事事、物物都跟虛空法界交融,成為一個整體,這是事實真相,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法。『造修希求』,造修是『行』,希求是『願』,這是『能入』,這樣才能夠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底下一段:

  【別說普義,略有其十,以顯無盡。】

  這說明什麼叫普賢。這十條我們要記住,如果你不具足這十條,你就不是修普賢行;換句話說,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就沒有分了。如果你的起心動念、日常生活言語造作,跟這十條相應,那就恭喜你,我們在現前就得如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一樣的受用,這個生活才真正是美滿、真正是幸福自在。所以這個經學了很有用處,改善我們的生活,使我們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第一個:

  【所求普。】

  決不是一般人只求眼前升官發財,你求的範圍太小了,你會有什麼成就?

  【要勤求一切如來等所證故。】

  要發這個大心,我們求什麼?我們要求跟一切諸佛如來平等,諸佛如來所有的,我也要所有,你這個求願就大了。像從前惠能大師到黃梅去參拜五祖忍和尚,忍大師問他:「你來求什麼?」惠能大師答覆:「我來作佛。」,他是來作佛的,他不是來求陞官、不是來求發財、不是求身體健康,他來求作佛的。能大師那個時候二十四歲,他的心量多大!我們來學佛,來學佛幹什麼?學佛就是要來作佛的。你能學到多少,隨著你的心量,你如果真的來學作佛,你就成佛,你學菩薩,你就成菩薩;正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想個什麼?所以第一個就是教我們要作佛,這是所求的。第二個:

  【所化普。】

  『化』是什麼?幫助別人。

  【遍周法界,無邊無盡,皆化盡故。】

  一定要發這個心,這個心實在講,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前面第一個就是四弘誓願最後一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你看看人家是發的什麼心,所以他的成就殊勝。我們今天有沒有這個願?有沒有這個求?護念眾生,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那個一切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不是我們這一個地球,人家心量多大!佛法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真是這個心,真有這麼大的肚量。『皆化盡故』,我要幫助他,要幫助這些眾生各個都成佛,發這麼大的心。諸佛如來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的。

  那也許我們會打妄想,「我現在很苦、很難,我很想作佛,佛菩薩為什麼不來幫助我?」。佛菩薩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你心裡想什麼他都知道,你說這個話不是真話,佛菩薩曉得你是打妄語,他不來。為什麼?如果阿彌陀佛來,現在接你往生,「這還得了!馬上就要死了,不行不行,阿彌陀佛再過幾年再來,現在我不去。」豈不是假的,哪裡是真的?所以你念佛,佛菩薩不來,知道你不肯去,你捨不得這個地方,你還不肯放下。如果我們這個地方打個佛七,外面掛個招牌「七天保證你往生」,不會有一個人進來的,這還得了,七天就要死了,誰敢進來?沒有人敢進來。可見得我們口是心非,所以佛菩薩不來,佛菩薩很慈悲,你什麼時候真的想去,他就來了。我們曾經見到有很多得重病的,臨命終的時候見到佛來了,為什麼?那個時候他真放下,他真想去,他知道他的病不能好,他真想去,佛就來了,他要想他的病還會好,佛就不會來。所以感應,真心才有效果,虛情假意,佛知道,我們自己往往都不知道,佛知道,「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第三:

  【斷障普。】

  『障』是煩惱。

  【一念瞋心,百萬障門。】

  這舉一個例子,佛家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障礙就來了。

  【一斷一切斷,塵勞悉斷。】

  所有一切煩惱習氣統統要斷掉,你所斷的就普了。第四:

  【事行普,無邊行海,無不行故。】

  『事行』是什麼?六度法門裡面前面五度是事,般若是屬於理。這就是告訴我們,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修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無不行故』。這五類在事相上無量無邊,菩薩修行念念都能夠相應。布施,關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捨己為人,這是布施。持戒,這是廣義的守法,都能夠循規蹈矩,樣樣都如法,不違背規矩。忍辱是講耐心。精進是求進步,不但求進步,專精,這叫精進。禪定是心裡頭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擾亂,這都是屬於事。事相沒有邊際,所以菩薩行也是廣大無邊。第五:

  【理行普,隨所修行,深入無際,徹理原故。】

  『原』是根源,『徹』是透徹,這一切事相理論、道理的根源,這是講的「般若波羅蜜」,六度裡頭的般若度。第六:

  【無礙行普,事理二行,相交徹故。】

  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融在前面五度當中,這才叫波羅蜜多。如果我們修布施,布施裡面沒有智慧,這個布施就不叫波羅蜜多,不叫度,只叫布施,不能叫度。那是修三界有漏的福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所以事裡頭一定有理。布施如何顯示出般若在裡面?「三輪體空」,布施不著相,那是智慧。為什麼不著相?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你不執著,不執著就出三界,不分別就出十法界。一切事行當中,能真正做到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理,理融在事當中,這樣就沒有障礙,事無礙的境界都現前了。第七是:

  【融通行普,隨一一行,攝一切故。】

  這個『融通』是說,一行裡面就攝一切行,這個道理很深,事相很廣,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真正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可是你要懂得原理,雖然不可思議,你也能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一一行,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是從自性生,還歸自性,那怎麼不圓滿、怎麼不互攝?這是一定的道理。佛給我們說明這個現象,常常用大海做比喻,我們現在觀海機會多,出外旅行乘飛機,都是飛過大洋、大海。我們從飛機往下面看,大海好比我們的心性、一念自性,海水裡面起的浪花、起的水泡,就好比森羅萬象、好比點點滴滴。這一個浪花、這個水泡,從海水裡升起,破了之後還歸海水。由此可知,每一個浪花、每一個水泡,跟整個大海都是圓融的。於是我們曉得,水泡與水泡之間、浪花與浪花之間,是一不是二,才能體會到「融通行普」,就是《華嚴》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才體會到一點意思,才曉得生命是整體,不是一部分。

  像一棵大樹一樣,每一片葉、每一朵花、每一個小枝條,都是這一棵樹整體的部分,決定不能離開整體而獨立存在,沒有這個道理。我們的生命如是,我們跟一切眾生,就像一棵樹上的一片一片樹葉一樣,好像不一樣,其實是一個根生的。如果哪一天知道我們是一個根生的,盡虛空、遍法界有情無情,我們相處就非常融洽。為什麼?曉得是一個體,知道是一不是二,才曉得虛空法界情與無情關係是多麼的密切。真誠、清凈、平等、大慈大悲,這個時候就現前,油然而生,一點都不勉強。第八:

  【所超大用普,無有一用,不周遍故。】

  這講作用。作用是六根,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口能嘗,一一作用周遍法界。第九:

  【所行處普,上之八門,遍帝網剎而修行故。】

  這是總結以上所講的八種行。這八種行門,周遍法界,周遍一切剎土,一切諸佛剎土無量無邊,所以用『帝網』來比喻。「帝」是我們講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宮中所懸掛的羅網,佛常用這個來作比喻。羅網,現在人比較少見,諸位如果到北京故宮裡面去參觀,你看看太和殿樑柱,它都用銅絲編成旳網保護住。在日本有很多的寺院,大的寺院這裡面也用羅網做為防護。因為雕樑畫棟那都是高度的藝術品,羅網是防止鳥雀去蓄窩,破壞藝術品。我們人間的羅網怎麼樣比,也比不上天上的。天上羅網,網孔與網孔當中還系的有明珠,寶珠,珠會放光,光光相應,美不勝收,佛常常用這個來作比喻。所以諸位在經上看到,帝網就是世尊以大梵天王宮殿裡面的羅網來作比喻,比喻什麼?數量多。十方世界諸佛剎土就像大梵天王宮殿羅網一樣。『而修行故』,這一段說的是我們修行的處所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修行的處所。我們世間人心量很小,我們要建一個小道場來修行,哪裡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菩薩修行道場。這個地方是修行道場,離開這個地方就不能修行?那你修行不就斷掉了?你就不普了。所以我們以什麼地方為道場?虛空法界為道場,我們的修行永遠不中斷,所修行處所普。末後:

  【修行時普。】

  所修行的時間普。

  【窮三際時。】

  『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念念圓融,無竟期故。】

  普賢菩薩說,無有疲厭,「盡未來際,無有疲厭」。第九句是講空間,第十句是講時間,我們要以無盡的時空,做為我們自己修學的道場,這個叫普賢菩薩。後面我們做個總結:

  【上之十普,參而不雜,涉入重重。】

  這十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行布,有次第的,雖有次第,一個裡面任何一個「普」都融合其他的九普。整個融合在一起是參,『參而不雜』,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是十,十即是一,『涉入重重』。要把它變成我們現實的生活,現實的思想行為。

  【故善財入於普賢毛孔,一毛孔功德即不可盡。】

  『入普賢毛孔』是一,為什麼說『功德不可盡』?一毛孔是一樁事,是講事相裡面最小的,最小的這樁事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都含攝在其中,所以就不可思議。正報舉毛孔,這佛經上常講,依報舉微塵,一毛孔、一微塵都含攝十方無盡的世界,何況其餘?這就顯示出不思議解脫境界。

  解脫是得大自在、得大圓滿。誰得自在圓滿的境界?修普賢行的人。修普賢行的人,我們就稱他作普賢菩薩。這個人修這種行,他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就是入一真法界、入極樂世界。普賢菩薩在最後,就是用十願,勸勉華藏世界的法身大士導歸極樂。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著文殊、普賢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親近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學習。諸位想想,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人?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念佛求生凈土堅定的信心。如果不把這個事實真相、這個道理搞清楚,我們念佛求生凈土那個心靠不住,不堅固、不踏實。由此可知,解門的重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再見。


推薦閱讀: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三)第三集 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慢慢的能把自性的功德找回來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七)第二集 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心量小是假的,心量大是真的
凈空法師:念佛的真實利益(第三集)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報告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