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楊恆均:為何改革?不改又如何?

為何改革?不改又如何?

楊恆均 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作為六十年代生人,本人幾乎是同改革開放一起成長起來的,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聽到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目前「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21.5輛,比2007年增加15.5輛」時我又想起了自己兒時的「中國夢」。

 

那還是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在公社的大院前見到一輛閃閃發光的上海牌轎車,據說是地委書記路過這裡,當時我圍繞那輛車轉了七八圈,心想,這一輩子如果能夠當上這輛車的司機就好了。如今,我家鄉不少的普通中國人也都買得起比上海牌更好的小轎車。而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罕見的在大城市「限購」小轎車的國家。

 

難怪傅瑩很自信地說,中國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正確道路,而且正在取得成功,沒有理由不堅持下去。汪洋說,中國制度無比優越,對西方造成威脅,值得自豪。甚至連申紀蘭老太太也不甘寂寞,宣稱「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發養老金」,因此她感到非常高興。

 

難怪迄今為止,兩會上幾乎沒有人提政治體制改革,如果改革(我是指政治民主化的改革)的唯一目的是發展經濟,中國的經濟過去三十年確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那麼為什麼還要「改弦易轍」呢?很多支持改革的朋友也陷入了不能自圓其說地困境:他們為了說明改革的重要性,反覆強調的是政治體制改革跟不上已經變革了的經濟體制,甚至有人屢次斷言,如果不搞政治體制改革,不搞民主,中國的經濟就會陷入危機。中國會崩潰。

 

三十年來,這種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的對「中國崩潰」的預測,我能記得的就有六次之多。而恰恰是這一點,讓當局不願意改革,因為以目前形勢來看,中國經濟不一定能在十年或是二十年內出現大問題。再說,即便出現你們臆想中的大問題,這種政治體制既然能夠平穩度過餓死幾千萬人的大躍進,自然也能搞定你說的經濟危機。而且,以目前的政治體制與一些民眾的奴性與愚昧來說,真出現經濟危機,我認為不但不能帶來民主,甚至會讓專制抬頭,走回頭路。重慶的事大家不是沒看到。

 

民主不一定帶來經濟發達,但世界上所有經濟發達的國家幾乎都是民主國家。這雖已是一個共識,但也有人說對於亞洲的民主國家(地區)來說,經濟發展往往在民主到來之前,例如韓國與中國的台灣。當然,即便這樣爭論的人,也承認經濟發展之後,還是必然要走向民主的。這也和我們一些人所說的中國已經是最好的制度,道路已經找到了有所不同,從當今世界的政治常識來說,正確的道路一定是通過政治改革,走向民主政治的。我說的民主政治,就是憲政民主,自由民主。

 

為什麼要改革?30年前改革的動力是中國太窮了,需要發展經濟,人民必須吃飽肚子,當時鄧小平與他的左右手胡耀邦、趙紫陽一起倡導過一陣子民主改革。直到今天,大多倡導改革的中國人還對民主的認識停留在民主作為工具之一的層面上:民主與經濟的關係,只有改革才能發展經濟,民主政治改革也必須是為了更進一步發展經濟,所以,一旦有人「威脅」他們說,民主會帶來混亂甚至革命,肯定會影響經濟發展,影響大家的生活質量,那些還沒有鬧清民主概念的人都急忙與民主劃清了界限。他們連基本的歷史知識都沒有,忘記了英國、法國與美國發生民主革命的混亂時期,正是我們在大清帝國統治下和諧穩定的時候。

 

強調民主與經濟發展關係的人往往沒有給予民主另外兩個不是同樣重要也許是更重要的功能:民主與政治,以及民主與人的自由、人權與尊嚴之關係。

 

民主與政治的關係無須多言,當今文明社會的所有合法政權幾乎都建立在公民的普選之上,你可以在短時間內使用某種方式(例如經濟收買與政治打壓)讓民眾不得不接受你的統治,但從長遠來說,沒有獲得國民同意與授權的政權與統治者,一定會危機重重,過得膽戰心驚,最終都只能靠武力與強制維持恐怖的穩定。憲政民主的出現,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比較徹底地解決了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從政治層面說,我們也可以把民主當成一種「工具」:一種統治者「馴服」民眾的工具,民眾把統治者關進位度的籠子里的「工具」。

 

但現代民主的最早出現卻既不是作為發展經濟的「工具」,也不是作為平衡政治的「工具」,而是把人從奴役與蒙昧狀態下解放出來的工具,這種工具也是目的,人類追求的最高目的。發端於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現代民主,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覺醒,人們追求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理念。最早的三個民主國家,雖然都因經濟方面的危機啟動了民主革命,但深層的動力卻與經濟關係並不大,而是以人權為中心的。就拿美國的民主運動來說——以獨立戰爭與南北戰爭為代表的兩場戰爭,兩次戰爭都沒有數字表明之後的經濟就比之前的強,尤其是南北戰爭,以解放黑奴為目的,戰爭後由於大量黑奴失去了奴隸主向他們提供的莊園而流離失所,經濟狀態反而大不如前。

 

可見,賦予政權合法性,解放人性,在歷史上的地位要遠比所謂經濟發展更為重要。更何況,從長遠來說,只有解決了政權的合法性,人性獲得解放,人權得到保障,一個國家才能長期穩定,無革命與動蕩之憂,經濟也才能不被打斷而持續發展。

 

我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翻閱世界各國的「核心價值觀」,或者說他們推崇最高價值理念,都是把自由、平等、公正、公平、民主、人權、包容等放在一起,很少有幾個國家會把「富裕」、「共同富裕」與「國家強大」放在裡面,中國就是這很少中的一個。當民眾擁有自由與人權,當社會制度公正公平,法治順暢之時,民眾對貧困與貧富差距的忍耐超過你的想像。卡扎菲統治的利比亞比革命兩年後的利比亞要「穩定」,有些地區甚至更富裕,但就在革命兩周年的時候,民眾上街慶祝,載歌載舞,雖有不滿,然而,幾乎沒有一個人想要回到卡扎菲時代。還有一個前蘇聯的例子,蘇聯瓦解後,俄國人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經濟危機與食品短缺,民眾也會口出怨言,但有幾個俄國人願意回到過去,回到蘇共統治下的沒有自由,人權被踐踏的大國與強國時代?這一點可以從俄共每次參加總統大選的得票數看出來。

 

富裕與共同富裕絕對是國家追求的目標,但這目標一定是通過民主政治與人性的解放達到的,絕對不能靠統治者甚至獨裁者來實現,他們絕對會通過壓制民主與人性來實現這種「富裕」。任何改革,最終的目的一定是實現政治上的民主與人的平等與自由,否則就不是成功的改革,就不是好的制度,就不是好的道路。

 

如果說中國30年前的改革是為了發展經濟,今後的改革則應該轉向政治改革,絕對不單單是為了經濟進一步發展,,更是為了解放人性,使國民獲得自由、平等與人權。中國的改革開放,要堅持不懈地向保障人權、解決政治合法性的方向邁進,而不能停留在多少家庭擁有了小汽車、中國的人均GDP又從一百位以後向前進了幾位上。

 

李克強說,改革是最大的紅利。說得好,他看到了問題的關鍵。中國大多數民眾之所以還對未來與當局抱一定的希望,是因為過去的改革解決了一些經濟上的問題,是因為大多數人還認為改革還會繼續,最終會涉及到政治層面,會利及每一個人——在中國實現公正、公平與自由、平等,而不是越來越遠的「共同富裕」。

 

改革是紅利,但如果不繼續改革,不沿著人類正確的方向改革,這紅利恐怕也用不多久。我很擔心一些官員的發言,那種發言中流露出的既是知識結構局限性的問題,也是對走過的路太過自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人性缺乏基本的了解。

 

在經濟可能還會繼續發展一段時間的情況下,有些人可能認為不改革暫時不會出大問題,抱著「擊鼓傳花」的心態在淺水沙灘上摸石頭,拒絕進入習近平主席所講的改革的深水區。我想提醒他們,政治危機從來不是可以預測到的,而中國人民對自由平等與公正公平的渴望,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民眾不會有太大的差別。長期拒絕政治體制改革,不但會為政權樹立越來越多的對立面,而且最終會失去大多數民眾的人心。作為負責任的政治家與執政黨,能夠順應歷史潮流,從經濟改革走向政治改革,實現十八大里倡導的「民主、自由、法治,富強、和諧、愛國」,最終每一位中國人都能生活在平等、公正、法治、自由與民主的和諧社會裡。這是中國大陸上沒有過的,但今後一定會實現,只是看哪些偉人敢為天下先。

 

楊恆均 「路邊談話」之兩會觀察2013.3.10

 


推薦閱讀: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武漢改革開放血淚史
王陶陶:沙特局勢猜想,老國王恐時日無多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時如何讓沿海地區發展起來和讓少部分人先富起來的?
漱厘的夜航船(柒)
清朝「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等新政實行的廣度和深度如何?

TAG: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