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那伽羅仁波切:如何才能真正戰勝煩惱呢?
我們需要注意一個前提,即便有些事情我不想賦予它這樣的力量,可是它依然在影響、左右著我,那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能夠掌控它的這個空間不是很大。
剛才我說過,有些是不可抗拒的,有些是可以抗拒的。也就是說,比如有一百分的力量,如果對方占著百分之九十、八十、七十、六十的時候,你的力量比它相對弱小,如果這種情況,是無法和它抗拒的。如果它的力量佔到百分之九十,你就糟透了!如果是百分之八十,你就感覺上糟透了,但是還行;如果是百分之七十,你會盡量地控制自己;百分之六十的時候,你能夠控制一部分;百分之五十的時候,你就可以作到雖然心裡不高興,但是外表上還是能夠把握的。如果你對它的控制力超過了百分之五十的時候,那麼外境對你來說,煩惱的境像,包括煩惱、痛苦等等的感覺就會相對地減弱。它就是這樣的,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心的力量和對煩惱認知的力量更強一些,就會把握多一些,你的煩惱程度就會低一些。
但是在這樣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修行,僅憑認識到「我不賦予它如此這般的價值」,是不會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因為,雖然你這樣想了,但是因為你心靈的力量不如它對你的反作用力大,所以導致有些時候你雖然沒有主觀地賦予它力量,你還是受著它的煎熬——會有這種情況出現。
那麼這個時候,你就更要知道佛所告訴我們的:當你的心還沒有獲得自在之前,你會受到身體和環境的控制,所以你若真正地想獲得自在,你要認識到並且努力地去實踐佛法才行。
比如說,兩個人打拳擊的時候,你一方面要防止對方打中你,另一方面要找機會把對方擊倒。這是肯定的,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可能就一直挨打,直到被打趴下為止。如果你一直只是進攻,而不管對方打不打你,那麼可能就在你一味地傻進攻時,被對方打倒了,都不知道他用的是什麼方法。所以要一方面防守、一方面進攻,不管是戰爭,還是技擊,其技巧都是如此。
而我們現在正要與自己的煩惱和痛苦作戰。在這樣的時候,一方面,你不要被煩惱和痛苦帶走,這是根本的問題;另一方面,你也必須得嘗試著去戰勝他們。所以每當你碰到一個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的時候,你知道這是惡業所致,要多多懺悔,要坦蕩一些。一旦你有了機會去改變的時候,就要去改變,這可以說是機不可失的。
我想我已經給你們說明白了,說到學習佛法,首先我們應該把信仰放到第二位,要把認識放在第一位。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識,就沒有正確的信任。在這種情況下,這種信仰很可能會誤導自己,就可能去追隨一種外相,而這種外相不可能使你真正地獲得解脫或超越、不可能獲得出離生死的把握。
如果你沒分清楚境與心,那麼如何戰勝自心,如何戰勝煩惱呢?那就是兩個問題了:
第一,我們認識到了我們的心其實是忽兒自由、忽兒不自由的。那麼我們就要在它有自由的時候來把握它。
第二,如何把握呢?是通過內在(的法義)而引發外在(的修持),再用外在(的修行)來提示或者是讓你警覺內在,那麼外在的這些修法,就比如說念誦、觀想,或者是祈禱,甚至於打坐,這都是外在的修持。
這些外在的修持,時時提醒你,讓你內在的法義不斷地對心產生作用。這就像教人打字一樣,要是專門去背字根,那會很累。當然有聰明的人,可能一背就會了;中等的人一邊背一邊實踐;即便最下等的人,只要背會了,慢慢實踐也總能學會。咱們找到它的位置,橫平豎直搞清楚了,再經過一個熟練的過程就掌握了。當你已經通過實踐,完全掌握了的時候,打字時就不可能說是還在找字根,你不會想這個問題了,而是手自動就放到鍵盤的那個位置上去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完全熟練了。對於像我這樣一個沒有練過的人,肯定不會熟練,那我要打字,就得一個字一個字嘗試,必須得反覆地實踐。
學習和修行佛法的時候也是這樣,因為你要考慮的是如何面對外界的環境和自心的環境。通過佛法,你了解了覺悟的境界和知識之後,你要不斷地思維。當你突然之間看到某件事,對這事生大煩惱時,你所學習和了知的佛法可能就會起用了,就像你學習打字時對照鍵盤圖一樣。
你看佛法是怎麼說的?佛說:「這一切都是業障,這種業障是惡業所造就的,你必須要面對。」那你就明白:「喔!那是因為我過去做了錯事,因此現在受此果報。我不會因此而再煩惱,我應該去面對它、接受它,並且超越它!」雖然心裡還是很難受,但是你畢竟是這樣想了,心裡會覺得舒服很多。如果不斷地出現類似的事,會讓你不斷地想到佛法,慢慢地熟悉了。當你熟練了,這類事一出現,你馬上就能認識——這就是因果!你就可以真正地做到處變不驚。你不會再經常枉自嗟呀:「唉呀,怎麼這麼苦!怎麼這麼無奈!我怎麼這麼沒用!」通過對佛法的思維,讓我們能以一個包容的心,完全地發現一切煩惱和無奈,不過是內心的過失而已。用這種心讓自己變得坦然、勇敢,並且非常地謙虛。
另外一種方式,可以讓我們徹底地改變——認識到心的自性——覺悟的自性。
當你覺悟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的時候,外在的種種你所認為的感覺全會消失。什麼好啊、壞啊、苦啊、樂啊,這些是外在的對立的假相,如果你能夠認識,就有面對生死的把握。
為什麼呢?因為嚴格地來說,生死對於我們的身體來講,其實只是出現和消失的過程,但是對於精神來講,卻是一個無知、無明之心念的過程。生下來的時候糊裡糊塗,是一個無知的過程;死的時候不知道往哪兒去,依然無知,是從無知到無知的過程。因為無知或未知的緣故,所以會產生非常恐怖、驚慌、沒有把握的感覺。但是,當你知道了心是無常的,那麼就知道無常本身就是起伏無定的。如果你可以把握無常,就完全能夠在任何的無常、改變之後,還讓自己的心回復到一個寧靜的當下,完全不被外境所污染,完全不被外境所障蔽,那麼,你就已經覺悟了!
如果你真的能夠這樣,你只要能把握自己的心,經常讓自己心地明清、寧靜、松閑,而且非常地醒覺,那麼,即便是死亡,對你來說,也沒有什麼好恐怖的,哪怕你沒有說「我已經獲得覺悟!」當然也不需要這樣表述。為什麼呢?因為在死亡的這一瞬間,你所看到的並不是死亡後面的恐懼和無知,而是了知整個輪迴全部都是心的相續。就像一串數珠一樣,數珠上可以有一百零八顆或者一百一十顆珠子,但是只有一根繩子串著它——這根繩子是你的心,而這些珠子就如同你歷代的轉世,轉世後它的身體和語言會隨著生死而幻滅,但能轉世的這個心,卻不會因此而消失。所以,如果你能把握住心,那你就不會在乎未來會怎麼樣,現在會怎麼樣——因為對你來講,你能夠把握住一個本然的寧靜的心,對你來說已經超越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對你的束縛,這是完全的、究竟的、徹底的、純一的,而且是最原始的境界,不被任何所影響的境界,如果能這樣,那就是心靈最終的面目,也就是你獲得了最終的解脫。
可是在沒有達到以前,外在的這種修行方式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修學佛法,其真正的目的,歸根結蒂就是為了認識和把握我們的心靈。
所以剛才我講了外在的和內在的關係,是讓你知道,你必須得這樣思維:當我們沒有能夠完全把握之前,一定要把外在顯現的苦樂諸境看成是因果;內在的煩惱呢,除了是因果,我們更應該把它看成是執著。不管是碰到了因果還是執著,你不需要去斷棄它。因為斷棄的時候會讓你產生逆反的情緒--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拒絕任何對立的行為,儘管煩惱是要破除的,但是我們要在自己認識和包容的時候自然破除,這個時候才能有力量。這麼說吧,你並不一定知道你未來什麼時候去打字,為誰打,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但是你學了,可是有一天你自己需要用的時候,你上手就能用。其實,如果你非得要在你自己心情不高興的時候,不斷地說:「我是學佛的人,我是修行人,我不應該煩惱!」這樣有的時候反而會讓自己感到加倍的煩惱,就像倉央嘉措的情歌里所說的:「又負如來又負卿。」覺得自己既對不起自己,又對不起佛。這樣面臨雙重的壓力就很難受了。因此要找個空隙來修行,就好像是兩軍作戰時,我們要打對方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對方的弱點或漏洞才去出擊,不要在對方強大的時候硬碰、硬拼,這樣做,我們不會得到好下場。
我通過這件事情,想說我們在自己修行的時候,一定要在自己的心完全受自己控制的時候去改變它,讓它變成這樣就是這樣,讓它變成那樣就是那樣。我們要明了佛所講的道理:一切輪迴的顯現,一切外在的景象,全部來源於善和惡的因果;一切內在的感受來源於我們對善和惡的執著。在外在的行為上,我們應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在內心對善和惡的執著上,應該是由惡的執著轉為善的執著,再進而斷棄一切執著。這是內和外的兩種規則。如果你能這樣,那麼這就已經是在修行了。
推薦閱讀:
※和以前的好朋友三觀不同了怎麼辦?
※在痛苦且迷茫的時候,如何跟自己和解?
※道教《清靜經》支招,讓你告別煩惱!
※怎樣在人際交往中自我介紹?
※NO.1 新婦出門,有點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