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物理檢查(五)——盂肱關節不穩
1流行病學
肩關節不穩是指包括肩關節脫位、半脫位、不穩後疼痛、鬆弛在內的一系列的疾病[1]。由於肩關節的強大靈活性,使得肩關節關節成為脫位發生情況最多的關節,約佔人體脫位的50%,在人群中發生率為2%,運動員中約為7%。其中年輕運動員與軍人為高風險人群[2-4]。Kardounni等人(2016)[5]通過隊美國軍隊10年的回顧調查,發現每1000人中就有3.13個人發生肩關節脫位,40歲以下人群比40以上人群的發生風險更高。肩關節的不穩定不僅會帶來疼痛,脫位造成的功能障礙也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本文所指的「肩關節」為狹義概念,即「盂肱關節」)。
2解剖結構
肩關節的固有解剖結構決定了肩關節是易於發生脫位的關節。肩關節的穩定因素包括靜力性結構、動力性結構及關節內負壓。
靜力性結構:包括骨與軟骨、關節囊與韌帶及盂唇。由於關節盂只與肱骨頭的1/4接觸,造成骨性的不穩定,然而盂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不穩定因素。肩關節囊鬆弛薄弱,但是關節囊的增厚處分別形成了盂肱上韌帶(SGHL)、盂肱中韌帶(MGHL)、盂肱下韌帶(LGHL),分別在肩關節的不同運動方向上限制肩關節的運動,維持盂肱關節穩定。盂唇增加了肩胛盂的深度,增加關節的接觸面積,增加了肩胛盂的順應性。
動力性結構:由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組成的肩袖覆蓋了盂肱關節的前、後及上方,在肩關節主動活動時提供了動力性支撐,為肩關節的靈活運動提供了穩定保障。肱二頭肌長頭腱也具有穩定肱骨頭的作用,Pagnani發現切斷肱二頭肌長頭腱止點後,肱骨頭上下及前後移動度均明顯增加。
關節內負壓:肩關節內的負壓可使其穩定性增加,研究發現肩關節脫位損傷的患者,關節內負壓減小或消失。
3損傷機制盂肱關節的不穩定因素較多,需要仔細詢問病史以確定關鍵因素,才能提供相對精準的治療方案。
一次較大創傷:可能由於一次較大的暴力,可能會引起盂唇的撕脫、關節囊損傷,甚至盂緣的骨折,導致不穩,引起肩關節的反覆脫位或半脫位。
反覆微小創傷:某些會引起肩關節反覆勞損的運動或活動,可能會引起盂唇的撕脫、關節囊損傷,甚至盂緣的骨折,導致不穩。
無創傷:通常這類不穩定為多向的,發病因素可能與先天性的骨骼發育或軟組織鬆弛度有關,有的也與患者的精神狀態有關。
4物理檢查法
恐懼試驗(Apprehension test)與複位試驗(Relocation test):
患者仰卧位,患側肩外展90度,肘屈曲90度位,被動外旋肩關節,檢查者配合拉動肱骨頭向前,若患者出現恐懼的表情、保護性的動作或明顯的疼痛則為陽性,提示肩關節有不穩的情況發生。
當恐懼試驗為陽性,檢查者用手由前向後壓住肱骨頭使其穩定在肩關節盂內,若癥狀消失或有所緩解,表示複位試驗陽性,提示有肩關節不穩
多向不穩Sulcus征(中立位):
測試肩胛骨下部與肱骨連接的穩定性。患者坐位或者站立位,檢查者站於患者身後,一隻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分別固定在肩胛岡、盂肱關節中間和喙突,另一手下拉患肢肘關節。雙側對比,肩峰下出現較明顯溝狀凹陷,提示盂肱關節穩定性不足。
多向不穩Sulcus征(90度外展位):
患者患側肩關節處於90度外展位,肘關節屈曲90度,放鬆置於檢查者肩上,檢查者雙手相扣,其尺側緣置於患者肱骨上端(肩峰外緣)並施加向下的壓力,若與健側對比發生肱骨頭過度的下移位,則為陽性,提示盂肱關節穩定性不足。
負荷軸移試驗(Load and shift test):
患者坐位,上肢中立位,屈肘,前臂置於大腿上,上身挺直。檢查者位於患者身後,一手拇指和食指分別固定於肩胛岡和肩峰,另一手抓住肱骨頭向前、後方推動。雙側對比後發現患側肱骨頭向前或後過度移位,則為陽性,提示肩關節前/後關節囊或韌帶穩定性不足。
提示:盂肱關節不穩定的因素有很多,針對不同的病因的治療策略差異頗大,所以需要準確判斷病因。需要結合病史、影像學資料以及體格檢查等綜合判斷,個性化分析,尋找病因,從而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
[1]於長隆, 敖英芳. 中華骨科學-運動創傷卷[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 219.
[2]Owens BD, Agel J, Mountcastle SB, Cameron KL, Nelson BJ. Incidence of glenohumeral instability in collegiate athletics[J]. Am J Aports Med. 2009, 37(9):1750-1754.
[3]Owens BD, Dawson L, Burks R, Cameron KL. Incidence of shoulder dislo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demographic considertions from a high-risk population[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9, 91(4):791-796.
[4]Owens BD, Duffey ML, Nelson BJ, DeBerardino TM, Taylor DC, Mountcastle SB. The incid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houlder instability 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J]. Am J Sports Med. 2007, 35(7):1168-1173.
[5]Kardouni, Joseph R, Mckinnon, Craig J, Seitz, Amee L.Incidence of shoulder dislocations and the rate of recurrent instability in soldiers[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6, 48(11): 2150-2156.
推薦閱讀:
※胸椎小關節紊亂的整肌、整脊療法
※網球肘是怎麼回事?應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呢?
※骶髂關節錯峰
※骨科評估肩關節—肩胛、肩鎖關節、肌肉韌帶及神經
※胸椎關節糾正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