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表現手法鑒賞
詩歌表現手法鑒賞
表現手法
1白描
中國畫技法名。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數指人物和花卉畫。也泛指文學創作上的一種表現手法,即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又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靈徹上人》兩首可謂是此中名篇。
送靈徹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前者初看是一幅「風雪夜歸人」的畫圖。前兩句是一組靜的景物,日薄西山,蒼山隱隱,半山腰閃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蕭疏凄涼的景色。畫面中心是詩人拖著疲憊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動著,透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況味。而後兩句是一組動的畫面,天色漆黑,風雪交加,犬吠聲打破了山村的寂靜,詩人被主人迎入柴門。「歸」字用得很妙,有賓至如歸之感,日暮途窮,繼之以風雪,極盡旅途之苦,風雪中得入柴門,「是在凄涼中得安樂境」,帶來了一股溫暖的氣息。蒼山,風雪,白屋,柴門,犬吠,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了「風雪夜歸人」的畫境。這畫境是一個「象」,而詩人的「興」就是畫面中寓含不盡的韻味。如題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並未在畫面上出現,而是從「風雪夜歸人」的畫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詩人就是通過「夜歸人」剎那間的感觸,來寫主人的美好心靈。旅途的艱難,仕途的坎坷,風雪嚴寒,世態炎涼,而在蕭條的山村,白屋人家卻保留著這美好的情誼,這才是詩人的「興」之所在,整篇飽含著含蓄蘊藉的不盡韻味。
後者寫山林幽深,夕陽西下時送人的惆悵情境,境界幽遠,耐人尋味。「蒼蒼」是色調,蒼蒼翠竹,使人不由產生翠竹如海的聯想,「杳杳」是聲音,杳杳鐘聲,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對於讀者來說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這樣的清幽環境下,在一個黃昏,詩人送靈徹上人遠行,那份靜寂,那份孤清,值得讀者可以細細尋味。「帶」字的活用,使得整個畫面充滿動感。靈徹上人在詩人和讀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盡的夕陽當中。最後一句寫的是靈徹越走越遠了,只有青山陪伴著詩人守著那份清幽。前兩句主要是靜寫,後兩句靜中有動,而這其中的動也有靜的畫面。竹林,寺院,鐘聲,斜陽,僧人,青山,構成一幅無比美妙的圖畫。從中,我們遠遠地感受到一種別樣的韻味。但這韻味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一下子很難說出來。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詩人的用心良苦。這就需要讀者細細去品味詩中的含蓄蘊藉。詩人的「興」就是詩人通過對一個如繪的山水畫面的營建,表現出雲閑飄逸的閑適的感受,使讀者心靈在「夕陽送友圖」中得到澄澈虛空。這兩首詩寫得含蓄空靈,啟
人深思。
2象徵
象徵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徵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徵富麗;等等。
【析】「籬邊菊」象徵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屈原用「蘭芷」象徵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陸遊以「梅花」象徵自己的孤高與勁節(《卜運算元·詠梅》);等等。
3襯托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例如:
①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
【析】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的秋景——哀景:急風震撼高天發出怒號的聲音,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為下文四句渲染了濃濃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下文四句敘事抒情——哀情: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對淪落他鄉不勝的感傷。
析:此詩描寫作者夜泊楓橋時的情景,屬寫景詩。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帶有凄清蕭疏孤寂特點,這正與作者的羈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襯哀情
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
【析】本詩作於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後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望江南
4烘托
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的表現手法。側面描寫即間接描寫,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2001年高考題選韋應物的詩《賦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此詩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沒有直接寫雨,而是通過別的事物把雨寫出來:船上的布帆變得重了,鳥兒飛得不那麼輕巧了,天灰濛濛的一片,遠處都看不真切,而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頷聯和頸聯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蒙蒙的細雨。再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石頭城(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析】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析】本詩與《石頭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寫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的烏衣巷了,今日的烏衣巷一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復存在。
襯托和烘托
襯托前面已經介紹。不論哪種襯托,強調的都是兩個事物通過比較而使其中一個更加凸顯。落腳在一個「襯」,特彆強調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如前面舉過的崔護《題都城南庄》,詩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紅」與「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兩種相對的情景進行對照,表達內心的悵然落寞。通過這兩種同「質」的事物的對照,用去年今日的歡愉來襯托凸顯出今年今日的感傷。
烘托前面也已經作了介紹,它強調的是對一種事物從側面著意進行描述或鋪排,來使該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腳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而強調側面地對該事物進行「烘」。如前面所舉的孟浩然《早寒有懷》,前兩聯描寫景物,渲染出一種意境氛圍;後兩聯抒發自己那種思鄉的愁緒和前途渺茫的愁苦。雖然意境格調和心情有一種內在的相似性,但兩者不是同「質」的相近或相對的事物,不存在通過對照凸顯一方的關係,所以不是襯托。寒冷凄颯的意境氛圍,對於作者的心緒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種外在的側面修飾裝點,這種意境氛圍就散發著作者心中的憂思和迷茫,雖然看似寫景,但實是在從側面從外沿描寫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寫意境渲染對於作者的情感表達是一種烘托。
襯托和烘托都是著眼於「托」,即使某種事物某個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顯。但是兩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襯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與其相似或相對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映襯來完成;烘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側面的描寫來實現。
"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練一練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
《白梅》王冕
問題: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主要運用了襯托和對比。襯托,以冰雪襯梅之堅毅耐寒;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志。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5渲染
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於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
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感傷的之情)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
如杜甫的另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就是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艷,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寫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
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通過紅日映花襯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憶江南美景的;
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潔白的羽毛浮於綠水之上,紅掌撥動,綠水泛波,紅、白、綠三色對比有寒有暖,鮮明而協調,在藍天、白雲之下,在綠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見底的池塘邊,「白毛」與「綠水」比美,「紅掌」與「清波」爭勝,多麼絢麗的畫面,多麼富於童趣和生活氣息。真可謂狀物如在目前。
江上看山(宋·蘇轍)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
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
【析】此詩通過色彩的層層渲染,描繪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時分的「靄新畫」、「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讓詩人觀止,抒發感嘆——誰知可愛信如今!卻哪知巫山最濃秀?層層的渲染,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來是國畫的一種手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詩歌則往往用來對環境、景物等進行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預有問,平海夕漫漫。」這首詩寫寒秋時節詩人漫遊長江下游時所產生的思鄉的悲哀和對前途的迷惘。首聯「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寫出深秋時節的景象。木葉漸脫,北雁南飛,北風呼嘯,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颯的氣氛。詩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從正面極力描寫秋寒,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塗抹,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文中則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聯從大處落筆,寫深秋的蕭殺凄涼景象,頷聯寫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這種景象使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鬱鬱不平形象地表現出來。這些景物描寫是從側面著意,用筆墨於景物,實則形象地襯出詩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並不意味著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說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託人物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懷》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颯的氛圍,再通過這種氛圍烘托出詩人思歸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緒。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種沉鬱悲壯、蕭條涌動的濃重悲涼的氛圍,再以這種氛圍烘托內心的情感。
6對比
是把互相矛盾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格。對比可以截取兩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兩相比較,使形象美醜顯得更加鮮明,雙方特點比得更加顯著,正反道理說得天加深刻,矛盾問題揭得更加尖銳。對比,從內容分,有兩體對比、一體兩面對比兩種。
兩體對比,就是把相反、相對的兩種人物、兩種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
①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不過是蒼蠅。 (魯迅《戰士和蒼蠅》)
這兩例,是兩種人物的對比。例①,通過對照、比較,更顯得魯迅先生的偉大,反動統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們愛憎的感情。例②,通過對照、比較,肯定、讚揚了堅持真理的革命戰士,否定、斥責了誣衊革命的反動奴才。又如:
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④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分炭直。(白居易《賣炭翁》)
這兩例,是兩種事物的對比。例③通過對比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窮奢極欲的憤怒,對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它使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對立。例④,「一車炭,千餘斤」,說明物質之多,「半匹紅綃一丈綾」,說明價值之少,兩相比較,揭露了宮市的掠奪性質,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兩面對比,就是把一種事物的相反或相對的兩面放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
例如:
①這些人,馬克思主義是有的,自由主義也是有的:說的是馬克思主義,行的是自由主義;對人是馬克思主義;對己是自由主義。
②他把手放在小寶的「和尚頭」上摩著,他的被窮苦弄麻了的老心裡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來了。 (茅盾《春蠶》)
③我們的戰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韓鮮人民是那樣的愛,充滿國際主義的深厚感情。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④在擔負主要領導責任的觀點上說,如果我們黨的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鬥力量,……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體地批評了自由主義者的兩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將志願軍戰士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對舉出來,讚美我們戰士愛憎分明;例④「系統」與「零碎」、「實際」與「空洞」這些兩相反對的概念對比著說,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觀點更鮮明、意思更突出。
對比根據結構標準,參考傳統分類法,又可分為平比與差比兩小類。
平比,指兩件事物平等並列地比較,往往採用並列句式。例如:
①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
②今天,我們對人民,溫馴得像對母親;明天,才會用嚴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敵人燒成灰燼! (李瑛《雪夜》)
例①用並列句式對比「虛心」與「驕傲」的不同結果,利弊立顯。例②句式相同,通過對比,揭示人戰士對人民溫順,才會對敵人嚴酷的道理;使戰士性格的兩個方面更加鮮明。
差比:指兩事物有輕重差別地比較。差比則黨常採用轉折句式,或遞進句式。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是多麼高尚啊!(楊朔《荔枝蜜》)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例③用「轉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與生活貌似「渺小」,實則「高尚」的普通真理。例④ 用「不及」關聯詞語表示差比,強調後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層。
如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再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畫眉鳥(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人間自在啼。
【析】這首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後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嚮往。
對比和襯托
襯托則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襯」出其中的一個。如崔護《題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一首抒情詩,在看似敘事中作者通過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對照,凸顯出今年今日此時此刻桃花「依舊」而人面不再的那種感傷之情。這裡重點是通過比照,以去年的歡快襯托(反襯)出今年的落寞感傷悵然無奈!
對比則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敘,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歸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今昔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歷史盛衰的無常。這裡重點是通過今昔兩種境況的對照,使人從中清晰強烈地感受到某種哲思,而不是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種境況。
對比和襯托都有對照的意味,都是通過對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進行對照來完成。但是對比僅限於相對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而襯托還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對比通過對照落腳點不在於相互對照的任何一方,而是從對照中昭示某種情感認識;襯托通過對照落腳點在於凸顯相互對照的某一方。
綜上所述,襯托與對比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甲乙對比,同時又互相襯托,甲襯乙,乙也襯甲;甲乙襯托,也含有某種程度的對比。也正由於它們有聯繫,所以有些修辭著作中將它們合為「比襯」或「映襯」。但是襯托與對比的區別還是顯而見的。
①從甲乙兩者的地位來講,甲乙對比,一般說來,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通過對比,相得益彰,兩者都更加鮮明突出。甲乙襯托,並不是所謂一半對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乙襯甲,甲為主體,乙為襯體,勇過襯托,使主體更加鮮明、突出。這是對比與陪襯的主要區別。
②從甲乙兩者的隱現來說,凡於乙對比,兩者必須都要出現,否則便達不到黑白分明的表達效果;而甲乙襯托,襯體必須出現,而主體則允許隱藏,可以明寫此而暗指彼,特別是像以動襯靜、以明襯暗等反襯,常常不出現主體。
③從甲乙兩者的類屬來講,凡甲乙對比,兩者要麼同一物體,要麼同一方面,否則便不可比;而甲乙襯托,兩者可以是同類屬的,也可以是不同類屬的,如以景襯情就是言此而意彼。對比與襯托,不僅是修辭方式,也是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戲劇、電影、繪畫、攝影、雕塑和音樂等,都經常用到它。如果運用恰當可以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對比"和"襯托"的區別在於: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
7抑揚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欲揚先抑]:欲揚先抑又叫先抑後揚,即文勢先下抑後上揚,或文意先貶抑後褒揚,猶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頂。
[欲抑先揚]:欲抑先揚又叫先揚後抑,即文勢先高揚後下抑,或文意先褒揚後貶抑,好像瀑流,從高處飛瀉而下。例: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似貶實褒]:對值得歌頌的對象不正面褒揚,而寓褒於貶,正話反說,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為褒揚
[似褒實貶]:對應該貶抑的對象不直接貶抑,而寓貶於褒,反話正說,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為貶抑。例:《紅樓夢》中《西江月》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袴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這兩首詞用似貶實褒、寓褒於貶的手法揭示了賈寶玉的性格。」《過泰論》對陳涉的描寫也是貶陳涉行軍用兵不及向時幾國,實則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8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是指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
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
再比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突出了春澗的幽靜,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也是以聲寫靜,以動襯靜。「山舞銀蛇,原馳蠟像」是以動寫靜。
9正側結合
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在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
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
王昌齡《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白詩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詩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勢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10、虛實結合
虛和實原本是一對哲學範疇,在它的影響下,美學領域的虛實理論得以形成。在我國古代的藝術創作和藝術評論中,虛實理論得到了廣泛地運用。中國的古典文學,特別是中國的古典詩詞中,存在著大量的虛和實結合的現象。
虛景和實景的關係,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虛景和實景的關係,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1)、當前之景為實,已逝之景為虛
【析】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樓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色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11.用典
古今人們用典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採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種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如果能使讀者從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個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這種現象在古典詩詞中是常見的,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這是明用《史記·馮唐列傳》中的故事,東坡居士在這裡明用這個典故,意在以魏尚自況,希望有一個象馮唐那樣識才敢諫之人,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薦,派人將自己召回,委以重任。這是古人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的反映。
(2)暗用典故
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有時表面上看用典處似乎與上下文句融合為一,不細察則不知為用典,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末句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來好象是寫「出獵」,描寫獵人彎弓射狼的情況。其實這是暗用了《楚辭·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貪殘掠奪,作者在此代指遼和西夏統治者;「射天狼」則表明自己禦敵保國的決心。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以典代人,通過文章既以贊李雲,也以自贊。「蓬萊」,為海中神山名,傳說仙府中難得的典籍,均藏於此。《後漢書·竇章傳》言:「是時學者稱東觀(後漢政府的藏書機構)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這首詩中的「蓬萊」,是借指校書郎李雲。「建安骨」為建安風骨之簡稱。東漢末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歌,風格清新剛健,被後人稱為建安風骨。「小謝」,指謝眺;區別於「大謝」(謝靈運)。李白非常推崇謝眺,這裡有自比的意思。這兩句中,上句稱讚李雲文章得建安風骨,清新剛健;下句謂自己的詩歌應像謝眺那樣清新雋永。
(4)反用典故
有的詞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棄疾的《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極力鼓勵李入蜀做一番事業,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難》中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將其概括為「蜀道登天」。本來,李白在《蜀道難》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艱險,辛棄疾在《滿江紅》中卻強調通過艱苦的攀登可以上達青天,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
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1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藉助物的象徵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又叫感物抒懷。托物言志詩,又叫寫物詩。如:
【析】此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區別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詩歌常見的兩種表現手法,各自有其獨特的作用,但在具體的詩歌鑒賞中,有些考生易將二者混淆,這與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關,都是藉助外界事物抒發或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細分析其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於景,藉助於對客觀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詩人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在具體的詩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徵意味的客觀事物,詩人藉助於此物的一些特性來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詠物不是寫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13、卒章顯志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閑放,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
14、照應
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照應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訴衷情(宋·陸遊)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析】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於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
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裡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15、觀察角度的變化(俯視,仰視,遠眺,近看,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
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四、表現技巧答題基本模式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或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應答分析: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答題步驟:第一步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第二步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種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1、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早 行(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回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產生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之感(步驟三)。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選一)
註:①排闥:闖進門來。闥,小門。
答:該句使用了擬人的手法。(步驟一)寫開門見「山」,「兩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蒼翠的山色「送」進門來。(點明擬人具體內容)化靜為動,化無情為有情,賦予山以靈性,生動地寫出了田園風光的盎然生機。(步驟二)寫出了詩人身處其間的愉悅,表現了詩人對這種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步驟三)
李白
註:① 綠綺: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種,霜降而鳴。
答:①主要用了側面描寫手法(步驟一)。 ② 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步驟二) ③ 寫出了作者沉醉於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步驟三)。
古代詩歌題的解題技巧
(1)從語言入手,抓住關鍵詞句,辨明詩歌意象。(2)從情與境的結合上把握意境。(3)藉助標題、注釋、背景等理解抒情主體形象及作者意圖。(4)明確題干設問的角度與方式。(5)標出題干對應的詩句中的采分點。(6)針對采分點列明答題要點(7)藉助已知的詩人風格知識修改後工整地謄入試卷。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考綱須知
《2009年全國高考招生語文卷考試大綱》對此考點的要求是「①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規定能力層級為E級。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採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常考題型
1、鑒賞修辭手法。指出某句詩詞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並分析其藝術效果。
2、鑒賞表達方式。明確指出詩歌中主要哪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議論、抒情),並分析其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3、鑒賞表現手法。指出詩歌主要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如襯托、對比、象徵、比興、渲染和烘托等),並結合詩句分析其對錶情達意上的作用和效果。
4、鑒賞結構技巧。對結構技巧的鑒賞往往與對詩歌中的詞或句子的作用考查結合在一起。常考題型有三種:一是指出古詩詞形象與情感的關係,即景(事、物)情(或主旨)的關係,按照景與情的先後順序,包括「先景後情」「以景結情」兩種;二是指出古詩詞的結構特點,指出前句(聯)與後句(聯)的關係,包括「重章疊句、鋪墊、過渡、照應」等;三是指出詞句如何體現主旨的,包括「開門見山,直接點題、卒章顯志、以小見大和對照」等。
答題技巧
表達技巧鑒賞是高考古詩鑒賞命題的重點,命題形式上有單獨設題,也有結合形象、語言或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感情態度等內容綜合設題;同時,表達技巧又是古詩鑒賞中極為複雜的問題,但只要我們把握一個基本原則既可:凡是能提高詩歌表達效果,增強詩歌表現力的方法都屬於表達技巧的範疇,一般包括修辭方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和結構技巧。
複習此考點,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技巧一、研讀高考試卷
古詩表達技巧鑒賞題是考生失分非常嚴重的一類考題。考生相關知識的匱乏是導致丟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關知識的積累和儲備工作,應是解答表達技巧鑒賞題的前提和關鍵。古詩表達技巧的類型可以從某些角度給它作個大致的分類。
1、表達方式。一般有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等五種,古詩鑒賞通常涉及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等,此外還有記敘(多用於敘事詩)和議論(多用於點明詩歌主旨)。(參讀本書知識必備X:XX頁)
2、修辭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擬、雙關、對偶、誇張、借代、設問、反問、頂針(多出現在曲或詞中)等,其特點和用法跟現代文學作品中的修辭大致相同。(參讀本書知識必備X:XX頁)
3、表現手法:烘托(襯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徵)、借事抒情、寓理於景、借古諷今、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對比、反襯(以動襯靜、以樂景襯哀情或以哀景襯樂情)、白描(語言簡潔,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詩文句子,引用神話故事,化用歷史故事)等。(參讀本書知識必備X:XX頁)
4、結構技巧:主要有開門見山、欲揚先抑、伏筆照應、情景分寫、情景合寫、小中見大、畫龍點睛、起承轉合等。(參讀本書知識必備X:XX頁)
近幾年高考試題中對借景抒情、對比、烘托、反襯、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借古諷今以及比喻、比擬、對偶等表達技巧的設題角度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技巧二、依託所學課本
古詩中一些重要的表達技巧類型在教材中幾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最為常見,其他類型也並不鮮見,如李清照《聲聲慢》中的「直抒胸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陽樓》中的「對比」(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王維《山居秋暝》中的「以動襯靜」(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揚州慢》中的「比擬」(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烘托」(上片寫大江,寫江山如畫,寫豪傑,寫亂石穿空,旨在為下片寫周瑜功業),劉禹錫《石頭城》的「借古諷今」等,不一而足。鑒賞時我們可把它們作為「樣板」詩歌加以細心體會,精心揣摩。
在此基礎上再做進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達技巧相同的詩歌「鉤連」在一起鑒賞,如《石頭城》和同樣採用了「借古諷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樣採用了「動靜結合」手法的《李憑箜篌引》等篇目;也可從課文詩歌聯繫到課外詩歌,如杜甫的《旅夜書懷》採用「以樂景寫哀情」手法,而蘇軾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等一些課外篇目也同樣採用了這種手法。學會知識遷移。
技巧三、探究設題規律
古詩鑒賞表達技巧類的設題角度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小角度」設題,一類是「大角度」設題。
1、「小角度」設題。此類設問的「切入點」較小,考查的針對性強,題干要求上明確規定了從表達技巧中的某一個具體方面鑒賞。如:
①09江西卷:前人認為全詩動人之處在「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句,請從情景關係的角度分析其獨到之處。
②08年四川卷:這首元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
③08年江西卷:請從「虛實」關係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④07年全國卷Ⅰ:請從「景」和「情」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此類題目的考查目標非常明確,題干明確告訴考生須從「修辭方法」、「虛實」、「景」和「情」、「融情於景」等角度鑒賞,答題時我們只要根據題干所要求的相關表達技巧知識,並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作出分析說明即可。
2、「大角度」設題。此類設題往往「泛泛而談」,沒有具體的角度要求,出現在題干中的關鍵詞通常是「表現手法」、「表達效果」、「藝術手法」或「手法」等較為寬泛的概念。如:
①09年安徽卷: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請分別結合上闕和下闕作簡要分析。
②08年上海卷:聯繫全詩,賞析「雪」和「朱」的表達效果。
③07年浙江卷:請簡要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
技巧四:明確提問方式
此考點考題提問方式是「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表現手法?請簡析。」它的變式是「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或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其答題步驟分為三步:(1)準確指出用了什麼手法或何種技巧。(2)結合詩句闡釋這種手法在詩文中是如何運用的。(3)運用這種手法有何效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總之,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寫景或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區分鑒賞要求,即試卷設題是要我們從修辭角度,還是表現手法角度,還是篇章結構,還是兼而有之。這是術語性很強的題目,考生一定要熟悉常用的手法和手法的作用效果,才能結合本手法的作用對詩歌作具體分析;要求分析時,必須結合詩句進行鑒賞,不能脫離詩句,不然只能得一半或不足一半的分;用先總後分的順序答題。
考點分析
高考對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考查,主要涉及到了如下四個考點:
考點一:修辭手法
此考點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覆、互文等。
考點二:表達方式
此考點時有涉及。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抒情、描寫。主要考查描寫和抒情兩種表達方式。
考點三:表現手法
此考點是是個考查的次重點。表現手法又叫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
考點四:結構技巧
此考點是高考考查的難點,它往往與考查詩歌的鍊字與句子的作用結合。古詩詞的結構技巧,常見的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等,也包括過渡、鋪墊、伏筆等技巧。
2 推薦 1.修辭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稱為修辭手法。修辭手法是針對具體的句子而言的。 修辭手法的種類很多,內容博雜。但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修辭手法(辭格)共有八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 詩歌中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設問、反問、頂真、起興等。 ⑴、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徵,化抽象為形象的作用。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滾滾東去的江水,寫出了愁緒的多與綿長。 例析: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問: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簡析: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標誌、特徵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稱 例析1: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簡析:「朱門」指代居住在驪山宮的顯貴之家,反襯宮門之外的凄慘景況。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體 例析1: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簡析:「帆」,原指掛在船桅上利用風力使船前進的布篷,這裡詩人以「帆」代指整個船。 例析2: 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簡析:「檣」是船上的桅杆,櫓是比槳長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這裡用檣櫓代戰船。 ③以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例析1:① 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簡析:「管」是一種類似於笛的樂器,「弦」是樂器上的腸線或金屬絲。這裡,詩人用「管」「弦」指代音樂。 例析2: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簡析:「金戈」指金屬制的戈,「鐵馬」指配有鐵甲的戰馬。這裡「金戈鐵馬」用來代指精銳部隊。 ⑶、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現極為突出,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危樓高百尺」等。 例析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 問: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簡析: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⑷、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例析: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春行即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簡析:這首詩的第三、四句修辭方法是對偶,「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⑸、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例析:閱讀下面兩首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詠白海棠(薛寶釵) 珍熏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詠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據人民文學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詠物詩講究形神兼備。以上兩詩,頷聯都著眼於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 簡析:「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較之「洗出」句,更側重於表現「白」的鮮艷潔凈,後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像新穎,靈巧別緻。 ⑹、設問和反問:設問是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例析1:「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 簡析: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例析2:王安石的《題烏江亭》:「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簡析: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在閱讀教學中,許多同學分不清「表達方式」 「修辭手法」 與「表現手法」這三個概念,經常張冠李戴,將其混為一談,進而影響自己正確地答題。它們雖然都屬於表達技巧,卻有明顯的區別: 2.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表達方法,是作者根據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運用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屬於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 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詩歌中沒有「說明」這一種)。 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一般用於敘事詩的表達,以高中課本中《琵琶行》和《孔雀東南飛》為代表,而律詩和絕句當中也有出現,如: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如:《孔雀東南飛》中對劉蘭芝的描寫:「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詩歌鑒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秦觀的《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在詩歌鑒賞中一般表現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這一般又稱之為表現手法) 例析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端居①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 簡析: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詩人藉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例析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暮春滻水送別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雲樓閣古今情。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問:這首詩是怎樣融情於景的?請作簡要賞析。 簡析:這首詩將友情、世情等濃縮為「古今情」,融入「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等意象組成的一幅感傷畫面之中,形成融情於景的特色。 一般說來,記敘文多採用敘述、描寫和抒情的表達方式,議論文多採用議論的表達方式,說明文多採用說明的表達方式。 當然,表達方式的運用也不是絕對的,如記敘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議論或說明,議論文里同樣也可以使用少量的敘述、描寫或說明,說明文里也可以有敘述或描寫。至於雜文、遊記、隨筆等更細的分類文體,表達方式則更加靈活。 總之,表達方式的使用,一切服從文體和表現主題的需要。 3.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也可稱為表現方法(或表達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達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手法。主要著眼於使文章的整體或部分產生效果。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烘托、象徵、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畫、寓庄於諧、聯想和想像,等等。 例析:簡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句的表現手法 簡析:該句純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就為我們勾勒出了田園生活圖景,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巧。這種畫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線勾描物象。在文學創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華麗辭藻,而以最經濟、最省儉的筆墨,勾勒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其特點是:抓住被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徵,寥寥幾筆,形神逼肖。 4.區別與聯繫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都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但表現手法是用以增強文章的整體或某一部分的表達效果,而修辭手法則是增強文章中句子的表達效果,主要著眼於對句子的修飾;表現手法是從宏觀角度表現文章的,而修辭手法是從微觀角度表現文章的。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絕對的。 比如,反覆是一種修辭手法,但它如果間隔使用,對文章的整體表達效果就非常明顯,也可視為表現手法;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有時也可以是一種表現手法;等等。 總之,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當某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產生了一種整體的效果,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或是某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反覆使用後產生了整體的表現力,那麼這種修辭手法也可視為表現手法。 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與表現手法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經常接觸到的概念,不可迴避,我們必須在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認真體會,才能真正將它們區分開來,並嫻熟地運用。 例示: 1.試分析下面這首詩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答:本詩所用的表現手法及作用如下:⑴襯托,以冰雪林襯托梅花的堅毅耐寒;⑵對比,與混芳塵的桃花對比,顯示梅的高潔守志;⑶托物言志(象徵),借梅花的形象表達作者的理想追求。 2.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注釋】①青玉案:詞牌名。②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繁花齊開。③寶馬雕車:指觀燈的貴族豪門的華麗車馬。④鳳簫:《神仙傳》載,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簫作鳳鳴聲,引來了鳳。故稱簫為鳳簫。⑤玉壺:比喻月亮。⑥蛾兒雪柳:元宵節婦女頭上戴的裝飾物。⑦闌珊:零落。 全詞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主要運用了反襯(或襯托、烘托)的表現手法,以元夜的繁華熱鬧反襯「那人」的孤獨寂寞,表達了作者不趨流俗,甘於寂寞,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潔品性。 這首詞著力用反襯法。上片渲染元宵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下片開頭,又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艷服,笑語歡快的情景。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寫的主要對象,而只是陪襯。最後點出「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一位憂愁、孤獨、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是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是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但是,作者描寫這樣一位孤獨者,用意何在?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聯繫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閑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以「那人」自比,抒發了詞人滿面腔的閑愁與寂寞。 就修辭而言,本詞主要用了如下幾種: 比喻:「花千樹」——將元夕的焰火比作千萬棵繁花錦簇的花樹;「更吹落星如雨」——焰火像被吹得如雨落下的星星;「玉壺」——喻月亮。 借代:「蛾兒雪柳」——用元宵節婦女頭上戴的裝飾物代年輕美貌的女子。 3.賀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和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各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提示:賀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運用了設問、比喻、排比的修辭。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運用了誇張、比喻。 |
推薦閱讀:
※《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怎樣鑒賞?
※如何鑒賞鄭愁予的詩《錯誤》?
※(1)《滴天髓鑒賞》
※蜜蠟與琥珀鑒定之道(四)
※中央級高官八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