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前前後後:揭秘其暴亡之謎

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前前後後:

揭秘其暴亡之謎

  2013-02-01 14:25:31 來源:光明網-歷史頻道      

  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現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不久北伐,攻佔大都(現北京),蒙元統治者首領北逃,明朝就此建立。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公開反叛明朝政府。1636年,後金皇太極稱帝且改「大金」國號為「大清」,宣布建立清朝。1644年,農民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自殺,李自成手下劉宗敏擄走了剛入宮的宮女陳圓圓,此時明朝將領吳三桂駐守山海關,吳三桂出身遼東將門望族,此前就擊敗了前來山海關前招降的李自成農民軍,當得知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農民軍侮辱,高呼「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一怒之下,打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清兵擊敗農民軍進佔北京,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宣告大清已正式完成奪權。

    鄭成功的母親嫁給從福建泉州到日本平戶發展的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鄭成功的童年在日本平戶度過,7歲時回到福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慢慢成為福建、台灣和日本等地非常知名且強大的海商和海戰悍將,橫行於台灣海峽,但他救濟貧苦,在沿海百姓中頗有口碑。1628年,鄭芝龍被「南明」政府招安,由於其作戰能力強悍,精通多地區、多國語言,還擅長劍術和彈奏樂器,所以平步青雲,到1645年已負責「南明」所有軍事事務。但在1644年後,鄭芝龍勢力里大多數人擁兵觀望,消極抗清。1646年,鄭芝龍帶上心腹,北上降清,鄭成功勸止父親未果,遂至孔廟哭廟、焚儒服,他反對滿族統治,於是率部隊繼續抗清。鄭成功在東南沿海練兵(主要在廈門、金門、鼓浪嶼等地),於1641年至1659年間北伐反攻清政府。在鄭芝龍降清後,曾多次奉命招引鄭成功降清,均遭到鄭成功的堅決拒絕和嚴厲斥責。1646年清軍攻陷安平(現福建安海鎮),鄭成功的母親遭到清軍的侮辱後自縊而死,鄭成功得知後悲痛萬分,立即率兵趕到安平,他料理了母親的喪事後,將自己的儒冠、儒服燒掉,堅定了反清復明的決心,但清兵逐日強大,鄭成功只能憑藉自己的實力橫渡台灣海峽進攻台灣,於1661年打敗了佔領台灣島的荷蘭人,於是,開啟了「明鄭」時期(即大陸已被清兵佔領、台灣屬於鄭成功部隊佔領),當時的清政府認為明朝早已滅亡(因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自縊),而當時佔領台灣島的鄭功成認為明朝在延續,要反攻大陸(反清復明)。

         施琅,原為鄭芝龍和鄭成功的部將,鄭芝龍降清後,施琅繼續追隨鄭成功,但戰事產生了一些矛盾,最終的一件事讓矛盾白熱化:1652年,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殺了曾德,因而得罪了鄭成功,嚴厲的鄭成功立即誅殺施琅全家,施琅逃走,父親與弟弟被殺,於是施琅降清。(另據說法:施琅手下曾德違背軍法犯了死罪,因害怕受到懲處就投奔鄭成功,鄭成功將他提拔為親隨,施琅大為憤怒,派人把曾德捉回斬首,鄭成功大怒,下令逮捕施琅及其父親和弟弟,施琅用計逃脫,鄭成功憤怒之下處死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施琅誓報殺父誅弟之仇,於是降清)。施琅施琅後,清政府重用施琅,施琅逐步被升為福建水師提督職務,先後率師參與清軍對鄭氏軍隊的進攻和招撫。1683年,施琅進攻台灣,同年,鄭成功之孫鄭克塽被招撫,清政府才把台灣納為大清版圖,之後清政府在1895年又被迫把台灣賣給日本,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台灣才回歸中國。由於「施琅背鄭降清」,民間和學者對施琅頗有爭議。

    在鄭成功佔領台灣之前,明朝政權不認為台灣屬於明朝,所以荷蘭人佔領台灣時,明朝中央沒有攻打荷蘭人的計劃,甚至聯合荷蘭人攻打金門廈門:1663年,「清荷聯軍」在金門烏沙頭擊敗鄭氏軍隊,順勢佔領金門、廈門,摧毀城砦和民舍,並殘殺劫掠島上居民。當時清朝的水軍無力和台灣島上強大的鄭氏水軍作戰,荷蘭人也無力拿下台灣,所以暫時放棄進攻台灣的打算,但這迫使鄭氏統治中心退守到台灣島。所以,這些可以看出,清朝佔領台灣只是為了徹底的滅掉明朝政權,穩定自己的統治,並不是真正為了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如果清朝時的台灣依舊被荷蘭人佔領,那麼,清朝不會把台灣納為版圖,清世宗雍正皇帝說:「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指康熙皇帝)聖略神威,拓入版圖」(《大清世宗皇帝實錄》卷十),乾隆年間《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序言:「台灣??然自宋元以前不登經傳,至明季而後,始有荷蘭屯聚??迨康熙癸未,始入版圖,改隸郡邑。」卷二又寫道:「台灣府,古荒服地,先是,未隸中國版圖。」故由清朝皇帝的皇府的書籍以及官方的地方志而知,清人認為台灣在清朝之前不屬於中國,1683年施琅擊敗鄭氏政權而佔領台灣,第二年,台灣被納入大清地圖的版圖。

    當今對台海現狀持不同政治立場的學者,雖然立論的基礎並不完全一樣,卻不約而同地對鄭成功這個短暫的政權有著極高的評價。首先,和中國共產黨相關方面的學者,盛讚鄭成功是驅趕外族(即當時的荷蘭人)的民族英雄;台灣的泛藍支持者及「大中華」傾向的統派人士則強調鄭成功「恢復中原」的志向,以及他對明朝堅決效忠的國族情懷;部分支持台灣獨立的學者人士則認為鄭氏政權是台灣歷史上的第一個非殖民地的獨立王國。

         事實上,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之後,將大員改名為「東都」,為解決兵糧問題,令諸將士寓兵於農,按鎮分地、按地開墾。到了鄭經時,采陳永華之議,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體制,成為可以行使及於全島的主權力量,體制層次分明,具備國家的成立要素。當時在台灣島進行商品貿易的英國、日本等國家也把台灣視為一個獨立王國進行貿易往來,英國東印度公司曾與鄭氏政權簽訂通商條約,當時英國人直稱其為「台灣王國」或「福爾摩莎王國」,但鄭成功本人一直矢志反清復明,所以沒有宣布台灣獨立,他有「大明朝」的情結。當初清朝入關時,鄭成功父親鄭芝龍降清,他就與父親斷絕父子關係。鄭成功佔領台灣之後,依靠海上力量與清朝長期周旋,還曾向日本的德川家族請求過援助,一些西方人士在鄭成功邀求下直接參与和清王朝的鬥爭,所以這也成為清政府厲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因素之一,清政府目的是隔絕大陸沿海民眾和台灣鄭氏力量的交往,嚴令禁止官民擅自出海貿易,違者按通敵罪論處,並防範新的反清力量集聚海上。    

 
鄭成功雕像

    鄭成功,福建南安人。明隆武帝曾賜姓朱,名成功。因此後人也多稱其為「國姓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早年亦商亦盜,最後官至福建總兵。鄭芝龍早年旅居日本平戶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婚,生下鄭成功。鄭成功7歲時從日本返回中國,開始接受儒家教育。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南明永曆皇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福建總鎮,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次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侯,負責南明所有軍事事務。清軍進軍福建之時,鄭芝龍降清,隆武政權也隨之滅亡。鄭成功得知父親要降清,曾苦苦勸阻。眼見父親執迷不悟,鄭成功氣憤之下單獨跑到南澳島,召募了幾千人馬,堅決抗清。清王朝幾次三番派人誘降,都被鄭成功拒絕。

    鄭成功強大起來後,與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起來,率軍分水陸兩路進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是中了清軍假投降之計,兵敗退回廈門。鄭成功回到廈門後,開始籌劃攻佔台灣,以此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恰在此時,在荷蘭軍隊里當過翻譯的何廷斌,趕到廈門求見鄭成功,勸鄭成功收復台灣。何廷斌還送給鄭成功一張繪有荷蘭侵略軍軍事力量布置的台灣地圖。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派他兒子鄭經帶領一部分軍隊留守廈門,自己親率25000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大軍越過台灣海峽後,在澎湖休整,準備直取台灣。

    荷蘭侵略軍為阻止鄭成功軍隊進攻台灣,將軍隊集中在台灣和赤嵌兩座城堡,並在港口沉船,以此阻擋鄭成功的船隊登岸。鄭成功在何延斌領航下,利用海水漲潮的時機,駛進了鹿耳門,登上台灣島。經過激戰,荷蘭侵略軍慘敗,龜縮在兩座城裡不敢應戰。他們一面派人到爪哇島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鄭軍大營求和,試圖以十萬兩白銀換取鄭成功軍隊退出台灣。鄭成功斷然拒絕了荷蘭侵略者的要求,並且採用切斷赤嵌城水源的方式迫使盤踞在赤嵌的荷蘭人投降。對盤踞在台灣城的侵略軍,鄭成功決定採取長期圍困的辦法逼他們投降。在圍困八個月之後,鄭成功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荷蘭侵略軍走投無路,只好投降。公元1662年初,鄭成功將荷蘭侵略者趕出了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不久,卻突然暴病而亡,年僅38歲。關於鄭成功的死,有這樣的說法:鄭成功在收復台灣的同時,也接到凶信,說他父親被家奴伊大器告發,伊大器稱鄭芝龍和鄭成功之間不時有書信往來,圖謀不軌。清朝廷震怒,將鄭芝龍全家處死。鄭成功聽到消息後,捶胸頓足,望北慟哭道:「你要是聽我的勸告,怎麼會招來殺身之禍?」

    不久鄭成功又得知,叛將黃梧在自己家鄉挖了鄭氏祖墳,鄭成功更是捶胸拍案,整天哀傷慟哭。他咬牙切齒髮誓說:「人活著結下怨恨,與死者有什麼關係呢?要是有一天我領兵打回去,我不一寸寸地將你碎屍,我就枉作人間大丈夫了。」鄭成功的願望在14年後實現,鄭經攻陷漳州時,也挖了黃梧的墳鞭屍,替父親雪了恨。

    公元1662年4月,南明兵部司務林英削髮為僧,從雲南逃到台灣見鄭成功,向鄭成功哭訴道:「皇上(永曆帝)聽信奸相馬吉祥、逆戚李國泰之話,避居緬甸。現在吳三桂攻緬,緬王已將皇上獻給吳三桂,聽說已經被吳三桂殺害了。」鄭成功聽罷,更是痛哭不已。

    鄭成功的部將馬信神秘地死去彷彿也證明了鄭成功有可能被毒死。馬信是清降將,後來成為鄭成功的親信,鄭成功去世當天,是由他推薦的醫師開的處方,夜裡鄭成功死去,他本人也突然無病而卒。

    誰知一波未已,一波又興。鄭成功的部下唐顯悅告發鄭成功的兒子鄭經與乳母通姦,鄭成功頓時氣塞胸膛,立刻派人到廈門,欲斬鄭經與其所生嬰兒及乳母陳氏,但留守廈門的眾將不執行命令。鄭成功天天登高眺望澎湖方向有船來否,因而患上風寒,到了第八天,突然發狂地喊叫道:「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也?」既而用兩手抓面而逝。所以,《台灣通志》上說鄭成功是死於感冒風寒。

    根據鄭成功臨終前的異常表現和當時鄭氏集團內部鬥爭的背景,有人認為鄭成功是被人投毒殺死的。這一說法主要的依據是:鄭成功死前的情狀與中毒後毒性發作的癥狀極為相似,與鄭成功同時代的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夏琳《閩海紀聞》、林時對《荷閘叢談》分別記載了鄭成功之死。如《榕村語錄續集》載:「馬信薦一醫生以為中暑,投以涼劑,是晚而殂」。《荷閘叢談》道:「(成功)驟發顛狂,咬盡手指死」;《閩海紀聞》說,鄭成功臨終前將葯投之於地,然後「頓足扶膺,大呼而殂」。鄭成功大概察覺出有人謀害自己,但為時已晚。

           之前,清政府也的確有謀害鄭成功的想法。《台灣外志》記述說,當時清政府派一高級軍官,攜帶一枝孔雀膽混入鄭軍,用重金買通專為鄭成功做飯的廚師,讓他乘鄭成功與部下開會時毒死鄭成功和他的將領。這個廚師雖貪財,但害怕事情暴露,權衡再三,不敢下手,於是把這件事交給了他弟弟辦理。他弟弟到了真正下毒時,「每欲下藥,則渾身寒戰」,恐怖之餘,便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們的父親。其父「聞言大驚」,怒斥他們兩人說:「謀害主人,是不忠;答應了別人而不去做,是沒有誠信。寧可沒有誠信,也不能不忠心。誅滅九族的事情怎麼能做呢?趕緊去自首也許還可能免罪。」於是帶他們到鄭成功住處自首。鄭成功非但沒有處罰他們,而且還對他們施以重賞,十分自信地說道:「我是天生的,怎麼能被凡人毒害?」此後,鄭成功加強了保衛措施。這樣,即使有人「欲施毒,奈何不得其近(指鄭成功)身也」。但這並不能排除鄭成功被毒死的可能。

 
廈門鼓浪嶼鄭成功石像

    鄭成功的部將馬信神秘地死去彷彿也證明了鄭成功有可能被毒死。馬信是清降將,後來成為鄭成功的親信,鄭成功去世當天,是由他推薦的醫師開的處方,夜裡鄭成功死去,他本人也突然無病而卒。照李光地的說法,馬信在鄭成功去世的第二天就死去,江日升《台灣外紀》中記載,其死期距鄭成功去世僅僅5天。因此馬信可能直接參与謀害鄭成功的活動,但後來又被人殺害以滅口。

    假若鄭成功是被人毒死,那麼作案者是誰呢?當然,清政府有重大的嫌疑,同時,還有人認為是鄭成功兄弟輩的鄭泰、鄭鳴駿、鄭襲等人,特別是鄭泰。生性暴烈的鄭成功,用法嚴峻,鄭氏部下,包括他的長輩親族因過被處以極刑者很多,眾將人心惶惶,其中很多人在清廷高官厚祿誘惑下叛逃,鄭氏集團內部關係極其緊張。鄭泰早在鄭成功率軍攻打台灣時就與鄭成功有矛盾。當時,鄭泰為運糧官,當鄭成功軍隊出現補給困難時,鄭成功對鄭泰的失職極為不滿,他在座前寫下了5個大字:「戶失先定罪!」意思是,要是出了亂子,首先處分鄭泰。鄭成功去世後,鄭泰等人偽造鄭成功的遺命討伐鄭經,並抬出有野心但無才幹的鄭襲來承兄續統。最後,他們的陰謀被鄭經挫敗,鄭泰入獄而死,鄭鳴駿等率部眾攜親眷投降清朝。據此分析,策劃謀害鄭成功的有可能就是鄭泰等人。

    鄭成功死後,鄭經先是忙於對付鄭泰的叛亂,後又追討鄭泰存在日本的巨款,他本人又因犯奸險些被鄭成功殺死,因此鄭成功的死因在當時沒有被深究。看來,一代民族英雄的死因需要更多的史料發現來證實了。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推薦閱讀:

游梓峰:民主台灣帶來的自我想像
2018,台北市還有柯文哲嗎?
做一個一生一世的天龍國人
面相講義(台灣)上
公投,與馬英九背書的公投

TAG:台灣 | 成功 | 鄭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