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極拳的九層功夫(張方)

   太極拳的光陰很難練到傳說中的地步,人們更大的疑問是:太極拳事實能不及打?連練了九十多年太極的吳圖南師長都說,「太極拳推而不打」,不及打,那又緣何稱為「拳」?在楊露禪、郝為真地方的誰人年月里,乃至在閻志高的時期,太極拳都是能打的,那麼即日的太極拳為何只能推而不及打人呢?

  老拳譜太空洞,非到修鍊至必定水平,不易領會。20世紀下半葉的太極拳名家中,除郝少如、閻志高的拳論堪稱經典外,只有樂亶和鄭曼青的著作能做修鍊的準繩了。近期吳文翰師叔又專門撰文引見鄭氏之著作。鄭曼青師長有云:「若問餘四十年之心得,卻只有十二字,日: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具體的練法,鄭師長的大作里都有詳論,值得故意者去鑒戒。

  我在此要引見一些學者在各個修鍊條理中的操縱辦法,也算是對那篇《太極拳十問》的增加吧。

  第一層光陰:形正氣順。

  有些自以為練的差未幾的人會說:這算什麼光陰!到公園裡看一看,就這光陰有幾個體能練到的,不是低頭貓腰,便是挺胸凸臀。練古代的還別瞧不起人家專業的競技武術,2007年的春節晚會上,最出彩的節目便是那幾位太極拳冠軍演出的《行雲流水》。那應該是形正氣順的樣板,形正不光是一種美,並且形不正則氣不順。冠軍們接二連三地騰空二起腿和轉身騰空擺蓮,不光輕靈超脫,有滯空感,並且落地後氣不長出,面不改色,哪一位練古代的有這份光陰!競技活動員不練內功,不練武術,更不練推手,幾年、十幾年就練一個形正氣順,就能出這麼大的光陰。

  何如不妨正形,竊以為吳圖南師長所說的:「松功之要,首在提舉,提舉愈高,著落愈速。」這幾句話最重要。所謂「提舉」者,與「虛領頂勁」有符合之處。太極拳要練出輕靈的光陰,務必要松,吳師長有云:「松功如高舉珠,悠然而斷,有如斷線珍珠,粒粒著落,如珠走盤,圓活反常,節節貫穿,魚貫而上,方顯天真而不遲滯。」凡練太極,只能打慢拳,不及打快拳者,皆是不得「虛領頂勁」之要領,更不知「提舉」之後松的滋味,還在那處自詡一套拳能打一個多小時,有多大的光陰呢!

  那麼「提舉」何如練呢?是不是用腦殼把肉體提起來,便是「提舉」?笑話,你非把自己頂出個高血壓弗成!虛領頂勁時頭部的肌肉要絕對鬆開,百會穴只有鬆開了,本領「吞天之氣」。所謂「提」,是要提起「百勞」穴後背的那根筋,這根筋連著整個脊骨的各環節,如能將這根筋提起,則脊椎各環節自然會成為被串起的珠子了。以前練太極拳或別的內家拳者都先讓這根筋騰起來,有運用「肘會飛金晶」或「峨嵋十三樁」等辦法的,八卦掌的拉磨式也是擰筋出槽的最好辦法。

  腰是太極拳行功的要害樞紐,先輩說:腰勁宜往下沉。何如沉法?命門要向後微微興起,尾閭向前向下找雙腳之湧泉,雙臀向腳後跟溜。腰勁沉好了,本領以丹田轉動滿身。有些練武式太極者,多將夾脊穴隆起,外傳與修鍊斂氣入骨時的光陰相關,原來否則。腰和頂是太極拳形正的要害,形正本領氣順。

  氣順之準則是調息,即丘處機先師所云:「使呼吸至根柢吸自外而內,呼之亦人內。」吸氣自然,呼氣用意念降至丹田,有鑄劍者則降至會陰。

  第二層光陰:丹田內轉。

  許多練家將此列為高妙光陰,原來否則。在正宗太極門內這是基本,武式先要以五行功轉丹田。轉丹田有二個功效,一是把丹田活開,使之能納氣,此氣屬混元之氣,依然後天的有形之物,但他是修鍊天資一氣的資本,具有通常根器的練拳者不或許一開始就進來到天資虛靈狀態,因此先練出混元之氣是必經的基本。二是培育以丹田運轉肢體的民俗,下丹田是內家拳的中樞,有人說丹田是人的第二大腦,密宗修證出臍下四指有明點,能自賦頭腦。太極拳武術的最高地步是應物自然,而離形丹田則一概不及。

  先要以意念扶引得氣,站太極樁,走太極步,再行功走架,吐納之氣,經絡之氣聚合于丹田,逐漸而成氣丘,內轉此氣丘而旋動脊柱和中脈,以內動而外顯形成拳架,則可入內家拳之方法矣。

  第三層光陰:松彈抖炸。

  想議定練太極拳用於武術者,務必不妨發勁,推手的光陰只可用於逐鹿遊戲,推手的勁是長勁。而能用於太極拳武術的冷脆抖炸,只能議定抖大杆子和修鍊秘傳的拳架取得。數十年來,筆者不停尋覓實用於武術的原傳太極拳架,至2007年,經姜鐵森師長引見,才得識霍夢魁師長的嫡傳門生吳本萍師長,學到了武禹襄傳楊班侯的五十四式小架太極拳。聽老輩們講,陳青萍、楊露禪都曾傷過人,由武家藉助政海的權勢幫他們擺平,因此武家兄弟得窺能傷人的拳法和練法。而陳楊兩家由拳致禍後,皆以能制人而不傷人的太極拳法示人,導致本日習太極拳者誤以為打手則是推手,推手便是太極拳的武術。吳圖南師長說的「太極拳推而不打」,與通常人性命相搏,恐怕時間一長就會自身難保,更況且與妙手過招,如吳公儀與白鶴門陳師長交戰時,其既不及制人又不及傷人,令眾人對太極拳大跌眼鏡。

  古今中外能稱為拳法者,必有能傷人的光陰,所發之勁力必定要有殺傷力。少林等門派的殺傷力靠鐵砂掌、鐵拳功和鐵指功取得,而內家拳則議定站樁、扶引和打坐及抖大杆子,修鍊陰勁、抖擻勁等得之,以擊外而傷內為主意。通過數年的修鍊,雙臂在肌肉鬆開的狀態下,剎時即可陸續發出彈抖寸勁,互助拳架操練身法和步法,可用於武術,抖大杆子的具體練法可見拙著。周身炸勁的出現有賴於混元氣充裕之後,再通過大杆子光陰有成而取得。在實戰武術中,他方拳腳近身時,周身螺旋發力,這股炸勁能代開他方的打擊。

  第四層光陰:綿延快打。

  通常操練太極者,多有中定一勢,武式門內陰陽相濟之時,也要靜上一靜,所謂「其靜如動,其動如靜」也!而古代的定勢練法,有點像瞬息的樁功,一勢要以過三五次呼吸才可。因此有人就將太極練的越來越慢,這是練法,無可厚非。但用準則需越練越快,內氣鼓盪,不及有一點間歇和停頓,武式小架、楊式小架、楊式長拳和吳式快拳均是云云。

  先要把光陰練到內氣鼓盪,此氣仍非天資一炁,依然有形之混元氣,行於經絡、臟腑,可助武術,並能抗擊打。真能內氣鼓盪,行功走架自然會越練越快,且每一發勁後,內氣如抽絲般柔柔收束,能使拳勢繼續不散,意氣形綿綿無間如繞樑之音。關於拳架的選擇也很重要,早年我在輝璞師長門放學過吳式快拳,後在北京看法過楊式小架,其本事和步法之豐裕,給我的印象很深。至2007年,隨吳本萍師長習李啟軒傳的五十四式小架快拳後,才徹底領會太極拳原傳拳法的秘密。

  李啟軒傳下的武禹襄老架,認真旋轉中脈和脊柱,使腰、腿、臂形成「背絲扣」,脫手成圈,行步滑動如風,發勁冷脆,特別適於武術。但卻特別難練,沒有十年純功者,絕對練不出味道。像祝大彤師長宣揚的那樣:不消練氣,不消練勁,不消腰,不下勢子,就用一個「松」,一個「空」,就能練出光陰,純屬異想天開,我想這是他為自己年青時由於沒下過光陰,沒有正式入過太極門,而杜撰出的獨門表面吧!

  第五層光陰:中黃直透。

  閔小艮師長鑒戒密宗的修鍊辦法,而創「中黃直透」的中派丹法,我議定實踐發覺,「中黃直透」比運轉任督上脈更實用於太極拳的丹道修鍊。許多練家以混元氣用意念導行於任督,會發生遺患。看似容光煥發,身寬體胖,原來多患消渴症、高血壓,但中黃直透與密宗以修鍊中脈為方法的辦法還紛歧樣,太極拳的內動是先以四象轉動丹田,以中脈和脊柱為中軸旋轉啟發四肢,因此這種內動很易買通三焦,許多人練太極拳一年左右就飯量大增,胃口洞開,這也正是太極拳不妨健身的最大特點,而這種特點註定了「中黃直透」比小周天更得當太極拳的內功修鍊。

  近期有人撰文陳述「太極拳表面與藏密之三脈七輪學說」的相干,這不是穿鑿附會,而是兩大修證體系的一定符合。有人在太極拳行功走架者的身上假想出有九個珠子,由這九個珠子的旋轉形成了太極拳架,原來這與七輪內轉而啟發周身行拳是一個原理。太極拳的「中黃直透」先要在陰蹺動怒,這與藏密拙火的修鍊原理定是一樣的,不外太極拳的動怒靠的不是七支坐法,而是大江西派的太極樁功法。陰蹺動怒後即可漸化腹中氣丘的混元氣,使之轉化為天一真水,小腹會平復如少年,好似有減肥的效用,而內臟及精力更面對著洗手不幹前的熔煉。天一真水與密宗的「菩提月液」相似,這是後天轉天資的基礎,也是斂氣入骨的基本。

  我曾撰寫過多篇太極拳內功修鍊的文章,多是些本人按先輩們的指點依古代丹道辦法修鍊的心得,循規蹈矩並有利潤,但欲成長太極拳學,卻不及不博採眾家之長。上海有許多隱修太極功者,他們鑒戒20世紀初密宗高僧所傳的大指模心法,將太極拳修鍊到了很高的地步,我們知道的只有樂家父子,原來再有許多。我的門生李舒在上海體院念書的五年時間就多有看法。

  第六層光陰:斂氣入骨。

  郝少如師叔在其大作《武式太極拳》中論及「腰脊斂氣」:「兩肩鬆開,以意將氣下沉貼於背,由兩肩收於脊骨,斂於腰脊,謂之腰脊斂氣。」何謂腰脊?郝師叔有論日:「武式太極拳以個別脊椎脊骨為主弓,大椎與脊骨根上下兩頭為弓梢,腰脊(命門處)為弓把。」也便是說命門處為斂氣的竅要。命門確是「生命之根,天資之本」,但命門雖有壯陽益腎之效力,惋惜卻無法斂氣。能斂氣者首驗為「骨陽」,骨髓由溫而熱。本門秘傳的斂氣入骨之方法是尾閭骨,源於陳致虛先師所傳之內赤心法。尾間骨中原有九竅,可吸納天一真水。

  此一階段之動作,姜鐵森形立足體空如水管,且柔若無骨,氣血如水,而內力如水之壓強,可隨拳架之改變,將氣血任意貫注。我之體驗:脊骨由下至上,先溫後熱,反面之皮膚會出疹子,紅且癢,或許接連很長一段時間。熱至指骨,上肢一動就會發出「骨鳴」,繼而如開水注入下肢,腳心會很熱,一年四序都有或許患上腳氣。以來肉體會喜涼怕熱,逐漸寒暑不侵。

  樂幻智師長的兒子樂亶留住了八篇太極拳學方面的文章,此中談內氣的開合和運轉都很具體,有形蓄意,而且以為中氣不妨像「車輪通常的旋轉中」,「便基礎上已是天資窄小後天的水平了」。竊以為此論不當,天資無形無象,不妨像「車輪通常的旋轉者最多也就練到了混元一氣的水平,離天資倘遠」,能「斂氣入骨」才是入天資的標記。先要將混元一氣化成無形無象的「天一真水」,天資色才可浸入尾閭九竅。關於混元氣我再說幾句,1989年我為先師王輝璞師長拍攝吳式太極拳講座時期,一天黃昏,師長讓我單獨去他貴寓,師長請出張三丰的自畫像和一本太極拳老譜讓我長了看法,然後聊「太極丹」的事兒,先師讓我摸他的小腹,果真有一個乒乓球巨細的器械在動,先師說:「這便是太極丹。」然後評釋道:「光陰越深,則球越小,王茂齋師祖的太極丹只有黃豆粒那麼大,而楊禹廷老師的卻有花生米巨細。」即日想來,王師長的太極丹也是有形之物,屬後天混元氣天生,而能將其煉化得愈小則距天資越近矣!

  拳架行至斂氣入骨階段,周身骨節均要抻開,拳勢伸張松放,注意動中求靜,身心如一,如能在前念無滅,後念未生之際行功走架,則後天轉天資成矣!

  第七層光陰:一覺獨靈。

  練至「中黃直透」,「人多發胖」:「至精是求者,其征有二,一則精力注重,而腹背皆干滑如臘肉,一則氣體健舉,而額顱皆肥澤如粉粢。是皆血脈盛行,應乎自然,內充足而外安寧,犯而不校者也。」而「斂氣入骨」之後,人會練得瘦下來,造血幹細胞的流量加大後不妨激活肉體中已經虛弱的神經編製,按《時輪密續》中的教法:人之氣脈,原來有72000條,從生下來後的五個月開始,每天壞死兩條「氣脈」,100年後,72000條氣脈就全部壞死。斂氣入骨之後則或許逆轉這種狀態。如能激活周身的氣脈,自然會發生「一覺獨靈」的效力。

  光陰練到一覺獨靈的條理,行功走架會極輕靈。周身的「環節要松,皮毛要攻」,夏季站太極樁時,不妨看到胳膊上的汗毛豎了起來。1996年的秋天,我指導攝製組去長海縣拍攝大型記錄片《人與海島》,白日採訪,晚上到海邊練功。打拳時身上出汗,招惹蚊子,每有蚊子落下,沾身能知,總是將身一抖,台里隨行的弟兄們見我打拳的樣子都感觸可笑。站樁時,心如止水,發梢上落了蚊子也能知道。那年年關去了北京,訪問了幾位先輩,談起這些體悟,有先輩說:這是一覺獨靈的光陰。

  太極拳的「一覺獨靈」光陰已進來到修心的條理,我1992年始知禪的味道,對太極拳大有輔益。假若不是逐日禪定半時,一覺獨靈的光陰也不會提前上身。此時看待消息的分別心驟減,不妨真正體悟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趟拳能打很永劫間而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站樁時易入靜,定中得天資炁也很快。在肉體逐漸瘦下來後,會出現骨血離別,肌肉猶如是掛在了內骨骼上,很松!在行拳走架時,肌肉好似已經不住作用了。

  第八層光陰:應物自然。

  真正的松,是身心俱放下,不是用意念松到了。當時,肉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能自己做主,局部就是整體,整體也可化入局部。武式門內認真打手,搭手即打,真正的大眾,接辦時並不化,以肉體的自然感觸力,轉換角度未來勁打出,這種光陰用小腦去想、去判別已是徒勞,要在剎時仰仗皮毛的觸覺及神經的感觸力而做出響應。相關於內家拳先輩在不視、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將偷襲者打出去的傳說,也並非都是子虛烏有,我也有過體驗。有人評釋應物自然的光陰是,能在肉體被擊打的剎時,將體內的真氣凝集在被擊收拾上,從而發生龐大的產生力。這種說法固然有點牽強,但好似也不妨說得通。

  原來應物自然的光陰,圓滿是修心的結束。以唯識學而論,若如笛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則與太極拳及丹道和禪學的修鍊體系類似,修心是將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與第六認識離別,再將第六識與第七識末那識剝離,最後呈現出阿賴耶識,則成績大圓滿。長久在有時識的狀態下行拳走架、站樁和禪定,人的前五識就會由被迫的授受,轉化出自主認識就會,同時可以對客觀事物做出響應。至此條理,修鍊者的整體認識就會「依止基礎識,五識隨緣起,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固然距原本面主意剝現尚遠,但已進來應物自然的地步。行拳走架時,丹田區之四象已不再起驅行動用,周身也開始虛化,只有臍下明點在自轉而組合形成拳勢。

  第九層光陰:虛空生化。

  這應該是有形修鍊之最高地步,無形無象,有時無欲,毫無一絲做作,拳勢不是出於手腳和肉體,而猶如是一泓清泉從內心流出,這個心便是阿賴耶識。自有照像術問世以來,悉數名家的拳照都不及驗證出此等地步,唯有鄭曼青的「白鶴亮翅」不妨靠近這一條理。此地步是不松而松,不空而空的化境,身心已經圓融,消息如一,表裡如一。身心通透,表裡無礙,猶如是一個影子在打拳,修鍊者不知我在練拳,依然拳在練我,逐漸不知拳,不知我。

  有幾個題目再藉此談幾點見解。如今練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上世紀80年月我在小河沿和魯迅兒童公園練功時,不光有松鼠放戈,晚上再有貓頭鷹夜行,如今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人了。這麼多練太極拳的人,此中大局部是為了健身,太極拳也確有扶正祛邪的作用。但太極拳的真光陰絕不是四五十歲的人能練出來的,以前老先輩說:二十歲多學點,三四十歲多練點,五六十歲多養點。年齡已經到了四五十歲了才想起學太極拳,有了點理解,就著書立說,乃至否認古代表面和古代練法,好似有點螳螂擋車!何況他們的這些表面通常因而階段性的體驗替換了修鍊的全經過,以偏代全險些成了今世太極拳表面的特點。

  其一是作甚太極拳的原動點,有人說是肉體的力作用於腳鐲,那麼肉體內動的原點又在那裡?有的人以命門兩側的腎球為原動點,這應該是源於王培生的「六球功」表面,惋惜雙腎球位於中心線偏後,執意於此,行拳走架時一定前傾,於是不免讓人說:「低頭貓腰學藝不高。」原來丹田是一個整體太極球,內含水四象陰陽,武式門鑒戒王宗岳拳論及丹道表面,而創四象內轉和外運五行的內功心法,通過一百多年的修鍊實踐,得到的驗證是:可作為總共內家光陰修鍊的竅要。

  其二是妄談「松」和「空」,松是太極內功修鍊至必定火候而出現的以內攝外的表象,並非刻意求得。習拳之初不緊則為松,這是家師輝璞的教言,內功有成後,周身有一處不松就不及發勁,才始知松的滋味。以意求松,非是真松,豈不知有形蓄意皆為假的原理!「空」更弗成妄談,伸手摸人摸個空,不外是人家身上有化勁,沾上就走,並非是他的肉體真的練空了。真能將肉體練空的光陰不是太極拳,有大指模的凈幻身和大圓滿的虹身訣竅,內丹修鍊到極致也可到達這種地步,那是真的改形換質的「空」了。

  其三是誇大推手的功效,推手不外是一種遊戲,這種遊戲看待升高肌膚的聽覺和重心的穩固性有益處,但應對真打實戰的搏擊則無能為力。不信就找那些練拳擊和散打的小孩童試一試,別以為你年齡大了人家不敢打你,別忘了初生牛犢不怕虎。

  真能將太極拳的光陰練到「虛空生化」的地步,會出現「三易」的形象,面如潤玉,鶴白童顏,或能練到青發童顏,乃至落齒重生。像鄭曼青的拳照就有一種由由然,體不堪衣的感觸,那是真正的松,一種表裡無礙的圓融,一種恍兮惚兮的地步。
推薦閱讀:

陳式太極拳(三十六)擺蓮跌叉
太極拳的十二種松胯狀態
猶龍派太極拳 (韜鈞)
陳氏太極釋延弘

TAG:功夫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