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八章 歸依與受戒

歸依的意義

  佛陀時代的在家人,往往在聽聞佛陀或阿羅漢聖者們說法後,深悟佛法的道理,對佛法不再有疑惑,而產生了堅定的向心力,即刻對佛陀或說法的阿羅漢聖者表白,說從今天起,自己願意盡此生(盡壽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修學佛法的在家居士(優婆塞)[1],或者,在說完這些後,更加上說從今日起,「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遵守五戒,於五戒不忘[2]。從這些事例來看,「歸依」(早期佛經中不作「皈依」),可以說是自己對佛法修學的一種承諾,一種宣誓,表示了自己盡這一生都要修學佛法的決心,也表示了自己的一種志向的依止。

歸依以法為中心的三寶

  歸依的對象,經中說是「佛、法、僧三寶」。「佛、法、僧」稱之為三寶,表示了三者的珍貴性:佛是寶,是正法的發現者與教導者,沒有佛陀,世間就如同沒有日月般的長夜黑闇[3]。正法是寶,是引領眾生(包括佛陀)趣向解脫、圓成佛道的實質內涵,沒有正法的引領,就如同盲眼人,始終為「大闇所昏沒」[4]。僧是寶,是正法的學習實踐者,也是正法的弘揚者,沒有僧眾的輾轉相傳,正法將成為曇花一現,我們不會在二千多年後的今天,還能聽聞正法。正法之可以久住世間,靠的是僧寶的輾轉相傳,以及佛弟子們的努力實踐[5]。佛、法、僧是我們能聽聞佛法,修學佛法的整體因緣,沒有三寶,我們將永遠是生死輪迴中,得不到依怙的流浪兒,只能一直在生死海中沈浮。而三寶中,是以法為中心的,因為佛陀是「『法』的創覺者」,僧是「『法』的奉行者」[6],佛與僧,都是依法而行,其他佛弟子們,也必然是依法而行。以法為中心,依法奉行、依法不依人,成為佛教修學的特色之一,也是我們學佛的基本認識。

依法不依人

  在佛陀時代,歸依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儀式,只有歸依者在佛前或聖僧前,合掌,誠心誠意地說,自己願意盡此生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今天,我們聽聞了佛法,不論是從善知識處聽聞,抑或經由經論書本中讀得,如果能深刻地思惟佛法、理解佛法,進而認同以緣起法為核心的佛法,能有所覺悟時,自當經由善知識的見證,歸依三寶,為自己在佛法的修學上,立下一個深刻而顯著的里程碑。有善知識的見證,對自己的慎重決心,以及志向的堅定,都有強化與鞭策的加成效果。這樣慎重的歸依儀式,一生只要一次就具足了,因為傳統以來,歸依都是「從今日,盡形壽」的。而歸依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的整體,其主要意義,是對自己在此生中,決心修學佛法的慎重宣誓,並不是歸依某位特定的法師大德,所以,也不必因為景仰多位法師大德,就需要作了多次歸依,因為歸依,並不是歸依主持儀式的法師大德個人,也不是歸依某宗某派,而是以正法為核心的三寶整體。

受持五戒

  在《雜阿含經》中,雖不像《長阿含經》記錄了佛弟子自說歸依後,接著說受持五戒,其實,五戒的受持,是生為一個人行為的基本要求,是學佛的基礎。一位打從內心真誠地歸依三寶,發願此生永不離佛法修學的歸依者,是無可迴避地當受持五戒的,《雜阿含經》中沒有提到受持五戒,應當以理所當然,不需再累述來理解。受持五戒的道理,佛陀是以「自通之法」的原理來教說[7],簡單講,就是《論語》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通於一般道德的善,所以說,這是學佛的基礎。五戒的前四戒(酒戒以外)是人類對別人行為的要求(最後也會成為是對自己的要求),所形成的起碼道德標準,而酒戒是為了不影響前四戒遵守能力而定,雖是間接的延伸,但卻有必要視為這個起碼道德標準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就生為一個人行為的基本要求說來,五戒有其不可分割的整體性。

兩類僧寶:勝義僧與和合僧

  以法為中心的三寶,佛與僧是佛弟子聽聞佛法的主要來源,其中,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二千多年了,長久以來,佛法教導的重任,就落在僧寶上了。三寶中的僧寶,從弘傳正法,使正法久住世間的功能來看,可以有兩類內涵:第一類是聽聞佛法、實踐佛法,而成就「法眼淨」的初果聖者,他們對正法的體悟,已經到了清晰穩固,永不退轉的程度,乃至於成就解脫的阿羅漢聖者,已經完全體證正法,這七類的聖者[8],可以教導或影響人們正確地修學佛法,是百分之一百的僧寶,這是不分在家或是出家的。初果以上的聖者,即使在家,也可以廣義地稱為「勝義僧」[9],而成為僧寶的一員[10]。另一類,是能依佛律制,實踐「見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意和同悅」、「身和同住」、「語和無諍」的六和敬[11]僧團。這樣的僧團,即使僧眾成員都還沒能悟得正法,也因和合團體的團隊力量,而能成為維繫正法久住世間的僧寶。這兩類,都是我們所歸依的僧寶。

自依、法依、莫異依

  歸依,就「依止、歸宿」的這一層意義來說,其它宗教也有,不過佛弟子歸依三寶的主要意義,卻不在於成為三寶的眷屬,受三寶的支配與救贖,反而是自己對佛法修學與實踐的承諾。趣向聖者之流的佛法修學,是從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開始,然後深入地思惟正法,按部就班地實踐正法[12]而成就的。其中,所真正能依靠的,是正法,以及自己對正法的吸收、思惟與實踐。所以,佛陀在晚年會告誡阿難尊者說:「即使佛陀,不久也要入滅,成為過去的,所以,你要依靠自己,要依靠法,除此以外,再也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了。」[13]佛法是理性實踐的宗教,佛陀與聖者僧,是我們修學的榜樣,也是我們尊敬、仰慕以為自我激勵的對象,而不是我們永遠的依靠。所以,「學佛不是形象的滿足;偶像的崇拜;情感的寄託;權威的依賴。學佛是心靈的淨化;生命的解脫;福慧的圓滿。」[14]而「心靈的淨化;生命的解脫;福慧的圓滿」只有自依止、法依止了。
推薦閱讀:

對從格的深層次認識
對正印格的認識及民間子平正印歌訣的解讀
這些藏飾如果不認識,千萬別亂戴!
怎樣認識八字三垣財庫
台釣線組的搭配與認識

TAG:學佛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