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意拳的擊人要訣

意拳的擊人要訣---姚文明

「凝神斂氣,以意擊人」,是對習武者的高層次的技術要求和心理要求,其關鍵在於一個「意」字。這裡所說的「意」,是指「意念」。中國武術講究內外兼修,形神合一,在對敵時則要求「意到拳到」,特彆強調意念在技擊中的主導作用。行家們常說:「內練一口氣,外練一張皮。」這「一口氣」就是「真氣」。中國武術非常重視內功訓練,而內功,說穿了,就是以意念導引真氣運行的功夫。

    通過常年不斷的內功訓練,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出人體內部的潛在能量,在瞬間爆發出超乎尋常的勁力,而且還可以使中樞神經的反應能力變得異常敏銳。所有這些,都歸功於意念的作用。在練習內功時,必須通過意念的導引,使真氣周身流貫,而後蓄存於丹田。武術家在同人交手時,是通過意念來引動內力擊中對方,在擊中對方身體的剎那間,爆發出一股穿透力,損傷對方的內臟。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水平的武功較量已經超出了一般的四肢攻防較量,也不僅僅是武功招式的對抗,而實際上是雙方意念與內功的較量。這就是「以意擊人」的含意。只有經過多年內功訓練的人,才能體會到這一點。

    所謂「凝神斂氣」,是指在應敵時精神要高度集中,斂氣入骨,氣沉丹田,這樣真氣才不致上浮或散亂。這時,真氣應上頂百會,下灌十趾,含胸拔背,身體猶如一張拉滿的弓,全身心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但由於丹田蓄力,所以神清意定,不驚不怯,周身圓活,不僵不滯。一旦出招,則意之所至,勁力順達,內勁瓶發,可予對手造成較大的傷害,因此,「凝神斂氣」是「以意擊人」的必要前提。作不到「凝神斂氣」,所謂「以意擊人」云云只不過是一句空話。

    武術家們都明白,「凝神斂氣」是平時的功夫,「以意擊人」是交手時剎那間的具體運用。倘若沒有多年的內功根基,根本談不上「以意擊人」,大體上還是以拙力去同對方死拼。

   「以意擊人」要求反應極為敏銳,心念甫動而拳腳已發,力發如箭,視人如草,起落無形,擊人無式,發招散便,應手而至。一句話,招無定式,隨心所欲。這樣才能左右逢源,連續催勁,起如電光,落如驚雷,擊強敵於瞬間,克群寇於彈指,若狂風之掃落葉,似怒潮之弄扁舟。然而,上文所述只是一個理想境界,在實戰中是很難達到的。在實戰中,能夠大體作到「以意擊人」就很不錯了。而不少習武者,即便練過一些內功,但一旦與人交手,還是多憑蠻力去硬拼,甚至連一般的彈抖之力也發不出來,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心慌意亂,忘了「凝神斂氣」這一說。

    如果仔細體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無論哪種拳路,其起式都是一個凝神斂氣的過程,太極、形意、八卦如此,少林、查拳、華拳、南拳也是如此。它們都要求行拳之前,精神高度集中,以舒的動作助真氣下沉,聚于丹田,以最大限度地積蓄能量,引滿待發。且不要小看了起式,它既是積蓄能量的過程,又是發力擊人的準備,而且不少起式的本身就是防衛動作,兼可擊人。北方一些拳種在起式時常有一個上步對拳的動作,即上一步,同時雙手握拳在腹前相對。此式既可當「鐵門閂」用,以防禦對方進擊腹部,又可乘勢發力,以抖擠之勁進擊敵方胸腹部,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突然性。武當派三十二勢長拳的起式是「懶扎衣」,以道士均著長衫,應敵時隨時將下擺掖下腰帶,便於行動。此式以左手作撩衣狀,左手握拳橫出,姿態瀟洒,而勁貫肩臂,暗藏殺機。關於太極拳的起式,楊澄甫先生曾說明道:在此時,精神內固,氣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造作,守我之靜,以待敵人之動。

    然人每於此姿勢容易忽略,不知無論練法、用法,具不得脫此。 --《太極拳使用法》第18頁,收入《太極拳選編》一旦應敵,高手們並不忙於率先出擊,而是大多先取守勢,在作好防守姿態的同時,也已完成了凝神斂氣的功夫。這個過程極為短暫,與防守姿勢的完成是同步進行的,時間只需一秒鐘,已可積蓄起相當的能量。在緊急情況下,這個過程可以縮短到零點幾秒,甚至在遭到突然襲擊的一剎那間,他就可以完成由積蓄能量(凝神斂氣)到發放能量(發勁擊人)的全部過程。這是由平時的訓練水平決定的。

    習武者常愛說「某招最有用」,有些小說和影視作品也經常渲染「某招是另一招的剋星」,這些話不能說沒有一點兒道理,但畢竟有些程式化和片面性。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在武術中,不存在絕對無用的招數,也不存在絕對有用的招數。有用和無用,都是相對而言。所有的招數,在實用時都存在著速度、力量、準確性這三大要素,而這三大要秒,又由使用者的訓練水平所決定。招數能否發揮作用,又與對手的水平密切相關。

    即如形意拳中的「崩拳」一式,其動作僅是上半步擊一拳,看來平平無奇,簡單之極。初學之人用此式同人交手,恐怕未必有什麼用,甚至難以自保,而清末民初的郭雲深卻挾?*瑐薿壑悀U名手,人稱「半步崩拳打天下」。可見同一個招式,由水平不同的人使出來,其威力氣象便大不相同,其「有用」和「無用」也就判然有別了。但是,從武學境界上考察,固定的招式並不能體現最高層次的武學,能夠體現武學最高層次的是招無定式。

   「招無定式」實際上就是隨心所欲,幻化無方,它是「以意擊人」的外在標誌。

據說,郭雲深在以崩拳應敵時,總是把形意五形拳套路中的崩拳定式稍加變通,加上了格擋動作,融入了劈、鑽、炮、橫諸拳的勁意,攻中有防,使拳式更加完善圓整,臻於極致。高手們在應敵時,若對方倏然動手,他一定會極其敏銳地作出反應,隨心應招。他會根據彼時彼地的具體情勢,什麼招順當就用什麼招,而不會被胸中已有的成法所拘,更不會猶豫不決,貽誤戰機。高手們應敵,常常是意之所至,或掌或拳,或膝或肘,遠打近靠,以氣摧力,招式綿綿而上,一發而不可收拾。他們很注意發揮自己的優勢,以我之長擊彼之短,以我之實擊彼之虛,以我之快擊彼之慢,以我之柔克彼之剛。其實,武術家在應敵時所用的招數無不是平時練就,只是在應敵時先用何招、後用何招並無定數,而且在實用時多數招式還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干變通,決不是墨守成法,到應敵時還是死搬平時的架式。民國時期,王薌齋先生(西元1885年~1963年)在形意拳的基礎上取「意」而棄「形」,創造了一種沒有固定套路,只以椿功為重的拳術,稱為「意拳」,曾名「大成拳」。意拳的要訣是:以形為意,以意為形,形隨意轉,意自形生,力由意發,式隨意從。

    這幾句話道出了以意擊人、招無定式的真諦。意拳的誕生,標誌著中國武術步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為中國拳術另闢了一條蹊徑。在此之前,中國武術界的前輩們雖然早就明確提出了「以意擊人」的觀點,但各門派始終都脫不開有形的套路招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意」的自由發揮。超越「形」而純出以「意」,自王薌齋始。拳無定法,招無定式,練時有定式,擊人無定式,這是中國武術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拳到無形方為真」是招無定式的極致,也是武學的最高境界,這隻有在練成了化勁的時候才能達到。此時,周身無不是意,周身無不是力,可隨意跌人,而不懼敵人偷襲。相傳,形意拳大師車永宏(字毅齋,西元1833年~1914年)有一次正在洗臉,一拳師想開個玩笑,稍稍向他後腰踢去,當湛湛踢上時,只見車永宏身形陡然一起,那拳師已被遠遠彈出,跌倒在地。因為車永宏已練到「意」與勁融而為一,所以意念甫動,勁已發出,勁隨意走,跌人於無形。

    習武者在平時練功時,應時時牢記「凝神斂氣,以意擊人」這八個字,不求招快,不求力蠻,但求意到勁到。久而久之,自能練成相當功力,不致有花拳繡腿之譏。
推薦閱讀:

【形意拳】淺談中國武術里的傳承和實戰(一)
宋氏形意拳劈拳
[轉載]意拳的實戰步法(轉貼)
安康的【太極形意拳】1

TAG: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