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解讀 | 在位27天的皇帝 大墓裡面有些啥?
電影《鬼吹燈之尋龍訣》正在熱映,千年古墓內上演的懸疑情節精彩刺激。而在現實中,江西南昌一座2000多年前漢代大墓的考古挖掘也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雖然發掘探秘過程沒有電影中那麼玄幻離奇,但是出土的「寶貝」也著實吸引了不少眼球。
昨天,考古專家表示,不少證據都將墓主身份指向了西漢第一代海昏侯劉賀,他曾是一位在位27天的皇帝。
在考古學意義上來說,古墓的發掘,意義絕不僅限於出土了多少「寶貝」。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則斌稱,這座西漢大墓的發掘,是秦漢考古幾十年來最重要的發現,意義已經超過長沙馬王堆。它為研究中國漢代歷史,特別是研究西漢列侯喪葬制度提供了一批極其重要的資料。
「考古跟著盜墓走」?
這座大墓的發現,源於2011年,一名文物販子在南昌文物市場準備出手一條純金金龍,由於太過珍貴,無人敢接手。更重要的是,金龍在古代只有帝王才能擁有,如果不是贗品,那就說明這條金龍很可能來自帝王之墓,十有八九屬於盜墓所得。於是,一些文物商人向公安部門反映,考古調查也隨之開始。
賊在前面「盜」,考古學家在後面「搶救性發掘」,網上有人吐槽,這又是一次「考古跟著盜墓走」。真的是這樣嗎?
考古與盜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淵源。中國直到近代,才從西方傳來了現代意義上的考古學。但剛出道時,考古人員經驗不足,就只好去請教盜墓賊。「考古神器」洛陽鏟,最早也是盜墓者發明,之後被廣泛用於考古。
但考古跟盜墓之間,存在本質的區別。考古是出於科學研究與文化保護的目的,而盜墓則是赤裸裸的金錢追求,對文化遺產的傷害是巨大的。
目前文物部門「搶救性發掘」數目遠遠超過「主動性發掘」,因為通常來說,文物部門是不主動發掘的,這也就造成了「考古跟著盜墓」走的假象。
考古成果大盤點
上世紀,中國誕生了現代考古學。考古領域的重大發現一次次轟動了全國乃至於全世界。這些奇蹟不斷改寫著民族和人類的歷史。
文物、文化遺產是國家民族悠久文化的載體,我們獨特的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傳統氣質,正是靠著這些前人給我們留下的財富傳承下去。盜墓小說電影雖好看,但保護文化遺產,打擊文物走私,還需從我做起。
央視新聞評論
推薦閱讀:
※《催官篇》解讀02
※房市解讀(26):恆基賣麵包買麵粉│脫苦海
※房市解讀(27):要站在發展商的角度看樓市│脫苦海
※《明通賦》解讀(二)
※王招珺:腳上痣相之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