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中國星空
蘇州石刻天文圖
「三垣二十八宿"星官體系的典型代表
第一章 中國星空
中國古代的星官,從天皇大帝到農丈人、從戰場到市場、從天槍到簸箕,其名稱和布局都非常社會化,地上王國、山川百物、人間百業都搬上了天際,涵蓋了古代神話、歷史典故、社會制度和人文習俗等,幾乎是按照地上人間的模式在天上複製了一個世界。
以"三垣二十八宿"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星象是古代社會和文化的反映及縮影 ,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觀念最典型、最形象的體現。在世界幾大文明中,中國星象十分獨特,是歷經千百年世代相傳的世界文化瑰寶。
星座的由來
自古以來,光輝的日月、燦爛壯麗的星空一直都吸引著地球上各個文明人們的目光。人類最占老的科學——天文學就是從人們仰觀天象開始的。最初人們觀望星星,而又不知其為何物。隨著對頭頂星空的不斷觀察,人們對星星逐漸熟悉起來,為了觀測和記憶的方便,先人把夜空中的繁星劃分成群,各群的星數多少不等。將一群之內的星用假想的線聯繫起來,就組成了各種圖形。這圖形和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事物很相似,於是便給它們取了相應的名稱,這就是星座。
觀測組成星座的恆星,在占代天文學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觀測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星座中各顆恆星的關係,並把結果編成星表或者繪製成圖。人們用這些星表和星圖來判定方向,確定時間和季節,並作為觀測日月行星等天體在天空中運動的坐標。
星空的含義不是星空自給的,而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星座體系和星座文化。現今大家廣泛使用的是源自古希臘傳統的88星座系統,它的主要依據是希臘神話和動物世界,由此組成了天上的奧林匹斯山和動物園。
中國作為一個東方大國,有著博大而深厚的天文學傳統。中國的天文學理論、天文儀器、觀星測天、恆星體制、曆法編製等,經過長期發展,達到了高深精微的程度,在世界幾大文明中十分獨特。
中國的恆星命名與西方完全不同。星座在古代中國被稱為「星官",東漢張衡描述星官的命名:「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於是備矣。"從天皇大帝到農丈人、從戰場到市場、從天槍到簸箕,布局和名稱非常社會化,地上王國、山川百物、人間百業都搬上了天際,涵蓋了古代神話、歷史典故、社會制度和人文習俗等,幾乎是按照地上人間的模式在天上重新建造了一個世界。可以說中國傳統星象是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在天上的反映及縮影,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觀念最典型、最形象的體現。
中國傳統星官體系的形成
中國星官體系的形成,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由簡約到繁雜,由若干主要星官到聯絡起全天星官的過程。
在中國上古時代的夏商周,天文知識非常普及,深入人心,三代以上,人人知天文的實際情況,為後來形成中國特色的天文學體系奠定了基礎,星空被初步分區,一些重要星官被命名,如〖北斗〗、〖中星〗等。
進入戰國時代,星占術廣泛流傳,並形成了諸多流派,其中不乏大家,諸如石氏、甘氏、巫咸氏、黃帝等。為了星占的目的,星占家們進行了大量恆星觀測,命名了許多星官,最有代表性的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天文學家甘德、魏國的天文學家石申和商代的天文學家巫咸三家各自命名的星官體系,人稱《三家星經》,但久己失傳。各派星占家對全天星官的認識都不夠完整。從天文學的發展要求以及對星象的觀測需要來說,完整地認識全天星官非常必要。
戰國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繪有二十八宿圖像的漆箱
1978年在湖北隨州發掘的曾侯乙墓為戰國初期曾國國君乙的墓葬,葬於公元前433年前後,其中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像的漆木箱,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關於二十八宿的實物例證。
左圖是出土的漆木箱,右圖為蓋頂圖案。圖案右邊的動物是龍,左邊是虎,正中是篆書的「斗」字,圍繞斗字順時針排列的是同為篆書的二十八宿名稱。
1900年6月22日在敦煌莫高窟出土了《敦煌星圖甲本》,它以星圖的方式詳細描繪了三家星官的位置。學者認為《敦煌星圖甲本》的底本是在隋唐之前繪製而成的,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數最多的星圖。我國學者潘鼐先生和鄧文寬先生在 20世紀80年代依據敦煌文獻等資料,彙集三家星官的記載,復原了涵蓋全天恆星的《三家星經》。
到了古代天文學高度發達的漢代,較完整的中國星官體系得以建立。同一官的星以線形聯絡,並以距星為主,注出其他相關星點,以及各個星官之間的聯繫。《史記》、《漢書》中就己經詳細地記錄了一些重要星官名稱和星數,其中在《史記》中有我國最早的古代關於二十八宿及四象的完整記載。
統一全天星官的工作由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完成。陳卓善於星占,精通天文星象,約270年前後,他把當時所知最重要的石申、甘德和巫鹹的三家星官,並同存異,綜合編成了一個具有283個星官、1464顆恆星的星表,史稱「陳卓定紀」。陳卓綜合而成的283官星象體系被後世史書所採納,成為我國觀測星象的基礎。
在陳卓關於全天星官的劃分中,凸顯了中國「二十八宿"星官體系。「二十八宿"簡單地說,就是先以歷史上一些重點觀測的恆星作為標準,然後再以線形聯絡起它近旁的部分星,如此構成一宿。全天共有28個宿,分為四組,稱為東、南、西、北四官,即東官蒼龍、南官朱雀、西官白虎和北官玄武,以這二十八宿為代表,攜領囊括全天的所有星官。
「三垣"的創立比「二十八宿"晚一些。人們仰觀天頂,先把北極周圍的廣泛天域定為「紫微垣」,也叫「紫宮」或「中官」。由於古人己將二十八宿分配入東西南北四官,而中官僅含一個紫宮,有些單薄,先人便將紫微垣和二十八宿之間的部分天域進行了劃定,分別命名為」天市垣」和「太微垣」 三垣在隋唐之際趨於成熟,合併二十八宿後成為新的「二十八宿三垣」體系。後來「三垣」的地位逐步提升,在此基礎上成為「三垣二十八宿"體制。
基於傳統文化的「三垣二十八宿」星象體系,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有別於西方的最引人注目之處,自陳卓初定,至體制完全建立,傳承了千餘年,一直到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來華,西學東漸後才被較大地改變。
下面節錄一段古籍中的文字-摘自《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基礎知識》。
《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宅嵎(yú),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xiǎn)。申命和叔,宅朔言,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yù),鳥獸氄(rǒng)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六甸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咸熙。」
堯於是命令羲和,恭謹地遵循上天意旨行事,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來制定曆法,以教導人民按時令節氣從事農業勞動。
又命令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名叫暘谷的地方,恭敬的象禮接貴賓一樣地等待著日出,以觀測太陽初升時運行的次第,並以表影的斜直,測知月躔(chán)的進退。以春分之日,晝夜交替的時間和朱鳥見於南方正中的時間,作為考定仲春的依據。這時氣候溫和,人民分散在四野勞動,鳥獸也順時生育繁殖起來。
命令羲叔,住在太陽由北向南轉移的地方,這個地方叫做明都,在這裡分辨觀察太陽向南移動的次第,以規定夏季應從事的農事。並恭謹地等待著太陽的到來。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以這天火星出現於南方正中的時間,作為考定仲夏的依據。這時天氣酷熱,人民住在高處,鳥獸的毛也變得稀疏。
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名叫昧谷的地方,以測定日落的處所,恭敬餞別落日,並測定日落時的躔次,以規定秋季收穫莊稼的工作程序;以秋分之日,晝夜交替的時間和虛星見於南方正中的時間,作為考定仲秋的依據。這時,人民離開高地而住在平原,從事收穫莊稼的勞動;這時鳥獸羽毛豐盛,可以選用。
又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叫做幽都的地方,觀測太陽從極南向北運行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冬至那天晚上,昴星見於南方正中的時候,作為考定仲冬的依據,這時人們都住在室內取暖,鳥獸為了禦寒,毛長得更加細密而豐盛。
堯說:「哎!羲氏、和氏,你們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周年,將多餘的天數留下來,在每三年之後合成一個閏月,並推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歲。由此規定百官的職務,如此,許多工作便可藉以振興起來」。
推薦閱讀:
※中國詩詞發展源流: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
※中國婦女「偽解放」
※【圖文】美國人才吸引力傲視全球,中國難競爭
※日本遇首次沙塵暴賴中國,中國覺得冤不冤?
※出大事了,昨晚八點消息,轟動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