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 | 陝北榆林地區的民族和姓氏
榆林地區境內,原始社會出現的部落氏族為五龍氏,居住在今清澗城北50餘里的五龍山等處。奴隸制的夏商時代,有鬼方古氏族。從陝北考古隊在清澗縣高傑村鄉李家崖村西、無定河東岸台地上發掘古城址,出土文物證明屬「鬼方文化」。西周時代,這裡以翟(狄)戎族為主,史稱嚴狁(葷粥、勛育)、白狄、赤狄和胡林。秦統一六國後,扶蘇、蒙恬出鎮上郡,帶兵30多萬,各族士兵與本地土著民族進行第一次融合。到西漢初年,這裡為匈奴人所據,武帝時從西域諸國中遷入一批龜茲降人(龜茲也叫立茲、屈茲,居住在今新疆庫車縣),在今榆林市古城灘設龜茲縣,北部邊境住有匈奴人。東漢時這裡曾居住過內附東漢政權的南匈奴,西晉時期從今山西省遷入部分鮮卑人,東晉時赫連氏建立大夏政權(赫連氏為匈奴人之一支),又將關中的一部分吳人強遷定居。南北朝時的主要居民是匈奴、鮮卑,隋朝時一部分突厥人自北遷入。唐朝允許甘肅、山西等地的党項、羌、拓拔部族和折掘氏移居此地,個別地方有吐谷渾及胡戶居住。到了宋朝,党項、羌、拓拔部族得到較大發展,直至成為反抗北宋統治,建立獨立政權的一支強大勢力。明代初期榆林長城以北的大片地區有許多蒙古族與當地漢民雜居,也有一部分從全國各地遷來的難分種族的移民。當時居住於橫山黑木頭川,當地人叫蠻婆蠻漢的,他們不事勞動到處流浪,婦女專為人相面,說吉利話,還會一點「海上法」。很可能是吉普賽人,還有人認為是党項、羌、拓拔部族的後代,但都缺乏有力的佐證。
綜合各種資料,歷史上在這個地區居住過的民族至少有:華夏、戎、狄、匈奴、鮮卑、突厥、党項羌與折掘氏等。一族中又有若干部系:如戎族有大、小、之、犬、朐衍;狄有白、赤;匈奴有屠格、鐵弗及南、北兩系;鮮卑有慕容、宇文、吐谷渾;羌族有拓拔、折掘、野利、燒當等等。總而言之,歷史上多民族聚居、共同開發和建設了這塊土地。其間由於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造成這一地區戰亂頻繁,使有的民族遷入,有的民族遷出,有的民族與漢族融合而消失。舊《米脂縣誌》所云:「其地居民四千年來,歷經蒙人游牧、華夷雜處和漢族殖民三大階段」,是有一定歷史事實依據的。據1988年統計數字,榆林地區人口總數為271.62萬人,其中回、蒙、壯、苗、藏、土家、維吾爾、滿、侗9個少數民族的人口合計近1000人,占不到0.3%。不過,現代的這些少數民族與古代民族已有不同,而本區現在居住的少數民族,不少是後來進入的,並非土著。
榆林地區境內,原始社會出現的部落氏族為五龍氏,居住在今清澗城北50餘里的五龍山等處。奴隸制的夏商時代,有鬼方古氏族。從陝北考古隊在清澗縣高傑村鄉李家崖村西、無定河東岸台地上發掘古城址,出土文物證明屬「鬼方文化」。西周時代,這裡以翟(狄)戎族為主,史稱嚴狁(葷粥、勛育)、白狄、赤狄和胡林。秦統一六國後,扶蘇、蒙恬出鎮上郡,帶兵30多萬,各族士兵與本地土著民族進行第一次融合。到西漢初年,這裡為匈奴人所據,武帝時從西域諸國中遷入一批龜茲降人(龜茲也叫立茲、屈茲,居住在今新疆庫車縣),在今榆林市古城灘設龜茲縣,北部邊境住有匈奴人。東漢時這裡曾居住過內附東漢政權的南匈奴,西晉時期從今山西省遷入部分鮮卑人,東晉時赫連氏建立大夏政權(赫連氏為匈奴人之一支),又將關中的一部分吳人強遷定居。南北朝時的主要居民是匈奴、鮮卑,隋朝時一部分突厥人自北遷入。唐朝允許甘肅、山西等地的党項、羌、拓拔部族和折掘氏移居此地,個別地方有吐谷渾及胡戶居住。到了宋朝,党項、羌、拓拔部族得到較大發展,直至成為反抗北宋統治,建立獨立政權的一支強大勢力。明代初期榆林長城以北的大片地區有許多蒙古族與當地漢民雜居,也有一部分從全國各地遷來的難分種族的移民。當時居住於橫山黑木頭川,當地人叫蠻婆蠻漢的,他們不事勞動到處流浪,婦女專為人相面,說吉利話,還會一點「海上法」。很可能是吉普賽人,還有人認為是党項、羌、拓拔部族的後代,但都缺乏有力的佐證。
綜合各種資料,歷史上在這個地區居住過的民族至少有:華夏、戎、狄、匈奴、鮮卑、突厥、党項羌與折掘氏等。一族中又有若干部系:如戎族有大、小、之、犬、朐衍;狄有白、赤;匈奴有屠格、鐵弗及南、北兩系;鮮卑有慕容、宇文、吐谷渾;羌族有拓拔、折掘、野利、燒當等等。總而言之,歷史上多民族聚居、共同開發和建設了這塊土地。其間由於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造成這一地區戰亂頻繁,使有的民族遷入,有的民族遷出,有的民族與漢族融合而消失。舊《米脂縣誌》所云:「其地居民四千年來,歷經蒙人游牧、華夷雜處和漢族殖民三大階段」,是有一定歷史事實依據的。據1988年統計數字,榆林地區人口總數為271.62萬人,其中回、蒙、壯、苗、藏、土家、維吾爾、滿、侗9個少數民族的人口合計近1000人,占不到0.3%。不過,現代的這些少數民族與古代民族已有不同,而本區現在居住的少數民族,不少是後來進入的,並非土著。
從清光緒年間各縣的鄉土志、氏族族譜,和各縣人口普查資料,本區大致有韓、馬、郝、孫、張、李、劉、高、杭、雷、黃、伍、陸、白、安、馮、蔡、麻、紀、崔、閻、蘇、鍾、侯、葉、鄭、辛、胡、吳、文、朱、楊、趙、彭、徐、田、曹、時、蘭、柴、任、梁、秦、方、陶、傳、戴、史、薛、景、牛、許、吉、賀、余、汪、霍、賈、溫、常、陳、花、郭、柳、姜、周、孟、姚、黨、宋、沈、拓、折、延、呼(延)、彪、續、赦、苗、米、黑、耿、康、袁、鮑、魏、蒲、慕、石、何、丁、武、姬、卜、雛、封、董、錢、艾、祁、蔣、魚、范、謝、杜、林、蔚、龐、童、強、井、靳、申、喬、惠、邢、尚、豆、胡、呂、宮、羅、匙、師、凡、亢、邵、代、鄧、逯、弓、仁、魯、樊、褚、段、唐、席、加、於、潘、成、寧、嚴、岳、燕、路、韋、鞏、欒、盧、天、萬、巳、南、車、屈、梅、相、泰、裴、畢、尉、尤、孔、金、邊、鈔、關、長、江、聶、智、施、盛、夏、程、齊、邱、寇、甄、冷、左、焦、毛、潭、庄、和、行、歐陽、刀、殷、盧、解、柯、葛、傑、茹、元、俠、伍、詹、穆、育、言、玉、沙、龍、向、谷、冠、尹、柏、祝、年、勝、恩、色、龔、塗、蒙、肖、狄、奕、楚、新、晉、薄、克、需、蘆、歐、銅、洛、仲、樂、斷、青、初、東、岩、針、忠、郇、慧、雇、單、方、游、陰、陽、章、晏、符、閔、牟、曾、婁、扁、連、思、雲、訾、渠、應、商、皮、甘、湯、池、郎、鐵、逍、勾、鄂、樓、郜、冀、翟、湛、俎、虢、莫、滕、芤、蘄、廖、暴、卞、仇、童、熊、蕭、謝、郗、蘧、邊、宓、符、燕、沙、宇文、第五等300多姓氏。一些較大的姓氏有:王、強、馬、史、高、楊、常、李、馬、惠、劉等;而蘄、俎、湛、郜、鐵、池、第五、芤、滕、莫、虢、鄂、勾、郎、牟、楚、奕、新、裕、忠、閔、訾、宓、奧、巫等幾乎是一人一姓。
本區各地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些豪門大姓,如北朝和隋代的朔方夏州(今靖邊)鮮卑族宇文部的莫豆乾家室中,最突出的宇文氏,家族中出了著名歷史人物宇文貴、宇文忻、宇文愷等。這一家族從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遷居夏州,積極接受漢族文化,成為五六世紀中國歷史上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
府州折氏:依據文獻,折氏家族屬党項羌族,他們統治府州300多年。從碑石墓誌得知,折氏累世和漢族通婚,如折德扆原配路氏,折御卿配蘇、楊、王、梁氏,折維忠配劉、李氏……除個別出自鮮卑、藏族外,其餘姓氏多屬漢族,其中不乏名門閨秀和望族子弟。可以這樣說,折氏先世源出党項族,隨歷史的發展,逐漸混血漢化了。
麟州楊氏:後晉天福年間(940年前)楊信鎮守麟州,不久便被任命為州刺史。後周廣順2年(952),楊信去世,子重貴(楊業已去太原做事)、重勛繼任州刺史,重勛及其後輩數代多人,從五代末到整個北宋期間,世代居住麟州城並任麟州文武官員,從宋歐陽修為楊琪撰寫的墓志銘可以證明,楊為麟州豪族。
夏州李氏:羌族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是一個相當強悍的少數民族,它有許多分支,各有不同的部族稱呼,其中拓跋部族在唐太宗貞觀3年冬閏12月脫離吐蕃的約束,從青海逐漸遷在今紅柳河沿岸的原夏州地定居,部族首領拓拔思恭在唐懿宗咸通14年(873)為宥州刺史。在唐王朝平定黃巢起義中,拓拔思恭率兵萬餘勤王,拓拔思忠戰死,拓被封為新設於夏州的定難軍節度使,賜皇家李姓,並賜鐵卷,統領夏、銀、綏、宥、鹽諸州。宋朝時,主持夏州的李彝殷賜姓為趙,將李繼棒賜名為趙保忠並將其留住京城。李繼棒的族弟李繼遷舉兵反宋,其孫李元吳在靈武登基建立夏國,歷史稱為西夏。可見無定河流域是西夏發祥地。
除以上幾姓外,各縣都有一些大姓,如綏德馬、王、張、郝、霍、蔡、安等,吳堡薛、慕、丁、辛等,清澗白、惠等姓,府谷蘇、王、劉、楊等姓,神木劉、王、賀等姓,橫山曹、韓等姓,米脂高、艾、杜、賀、李等姓,佳縣張、劉、李、高、王等姓,榆林解、尤等姓,定邊高、王、劉、張等姓,靖邊張、溫、任等姓,子洲馬、王、李、苗等姓。從各縣誌「風俗志」看,明清以來,除土著人外,從外地移來的人很多,這些同姓人在一個地方居住,出現了同姓村。
由於歷史原因,本區原來同姓同宗,後來分戶、成為兩支,如米脂高家、艾家。據高家宗譜載,原系兄弟二人,世祖高慶,元時從安徽廬州府遷來,因另立門戶才有「東高」、「西高」之別;艾氏分「老艾」、「小艾」。老艾祖籍四川,一世祖到陝北做官,定居米脂;「小艾」原姓李,由山西逃難到米脂,賣砂鍋為業,入籍艾氏,後代稱「小艾」。綏德、橫山、米脂李氏自稱為漢李廣之後裔,出自隴西成紀(今甘肅泰安縣西北),而當地土著李姓人數亦多,同姓而不同宗。榆林葉氏從《葉蘭家譜》中得知原是李姓,祖居於米脂李站附近,系李自成同宗,李自成失敗後明降將唐通率兵先從山西進入米脂大肆殺戮,李氏怕受株連而改姓葉。本區霍氏由明洪武初年由霍山(在今山西霍縣)遷來分居於綏德、清澗、安定3縣,明天啟年間,安定紅石峁村兄弟3人遷到吳堡,一居霍家山,一居舍窠渠,一居霍家溝。吳堡另有霍氏,人口不多,正是明代前的老戶。橫山響水《曹氏家譜》稱「始祖諱興,河南滑縣人,官綏德衛後指揮使,宣德年間遷懷(懷遠)迨成化初,支派繁衍」。而米脂、吳堡等地曹姓明代由晉遷入。姓氏變遷比較複雜,同姓不同宗現象比比皆是。
陝北文化
值班編輯 秦小雅
版權所有,轉載請至後台詢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