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語帶虎生威儀

成語帶虎生威儀

                                                                                      達生

         在十二生肖當中,老虎大概是在成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甚至超過作為中華民族標誌的龍。初初計算一下,帶「虎」字的成語有三、四十句之多,最常見的帶「虎」字的成語有「生龍活虎」、「狼吞虎嚥」、「虎視眈眈」、「狐假虎威」、「如虎添翼」、「調虎離山」等等。

  加上諸多和老虎有關的俗語、歇後語和順口溜,「虎」字已成為中華語言文化中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

  虎在成語中主要代表兩種含義﹕一是勇猛、威武、強大,有王者之尊﹔二是凶惡、殘忍,是令人生畏的禍害。

  古往今來,中國人說到勇猛威武,喜歡以老虎作比喻,相關的成語有「虎虎生威」、「龍吟虎嘯」﹔人們還常用「虎背熊腰」來表示人的體格強壯,「虎頭虎腦」來形容長相威武。軍事上,有成語「虎略龍韜」。「韜略」原指兵書和兵法,引伸為作戰的謀略,加上「虎龍」二字,便是英勇善戰的代名詞。

  華南虎也叫中國虎,據說這種虎前額上的「王」字斑紋最為明顯。和西方人將獅子視為森林之王不同,中國人認為老虎更有王者之相。正因為老虎為王,所以才有「一山不容二虎」的說法。舊時人們認為,如果某人長得「虎頭燕頷」(也是成語),便有王侯之相或武將之威。

  值得一提的是,在有虎字的成語當中,常常會出現「龍」字。除了上面已經提及的,還有「龍騰虎躍」、「龍行虎步」、「龍爭虎鬥」、「龍蟠虎踞」、「人中龍虎」等許多句。龍在中華文化中可以代表帝王,虎有王者之尊,故二者在成語中可以相提並論。

  老虎所代表的另一種含義是凶惡危險。孔子說「苛政猛於虎也」,後來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也引用過這句話,意思是說苛政比老虎還要凶惡。用虎來比喻兇狠殘忍的成語有「豺狼虎豹」、「虎狼之心」。

  正因為老虎凶惡,所以和虎在一起便意味著危險,中國有句古話「伴君如伴虎」,意思就是危險。相關成語也有不少,例如「虎口拔牙」、「虎口餘生」、「龍潭虎穴」等等。

  在帶「虎」字的成語中,老虎也常常是禍害和惡勢力的代名詞。用虎來比喻禍害的成語有「放虎歸山」、「養虎遺患」。

  視虎為惡的成語有「為虎作倀」。宋代《太平廣記》說﹕「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虎前呵道耳。」意思是說被虎吃了的人,變成鬼來幫助虎尋找下一個受害者,故「為虎作倀」就是做惡勢力的幫凶。

  還有一句成語「與虎謀皮」,其含義是﹕想從惡人那兒謀取利益是不可能辦到的。典故出自宋代《太平御覽》一書所引用的一段話﹕「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狐相率逃於重丘之下。」這話原來是說向狐狸索要牠的皮來做衣服,狐狸自然不願意而逃之夭夭﹐如今用作成語時,「狐」已換成了「虎」。

  這一變化不知始於何時,但確實有其道理﹕與老虎相比,狐狸顯得弱小,也許無力抗拒「謀其皮」的要求,老虎就不一樣了,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啊﹗這樣就更加凸顯了所為之不切實際。

  前面提到,在帶「虎」字的成語當中,常有「龍」出現。其他生肖也有與老虎在成語中相會的,這些成語表達了各種各樣的意思。先說羊,它如果遭遇虎,那就是以弱對強。故成語「驅羊攻虎」的意思就是有去無回,其結果必然是另一句成語「羊入虎口」,類似的成語還有「虎入羊群」。再說蛇,它和虎構成成語「虎頭蛇尾」,比喻開局很大,卻無後勁,即做事有頭無尾。還有一句不太常用的成語「蛇鄉虎落」,意思是野獸出沒的地方,比喻凶險之地。

  牛和虎有相似之處,那就是牠們都力大無窮,所以成語「九牛二虎」便順理成章地將牛和虎綁在一起,表示費了好大力氣。

  狗和虎沒有一點相似的地方,卻也因此而合成一句成語「畫虎成狗」。該成語用來比喻模仿得不像,它出自《後漢書?馬援傳》中的一段話﹕「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豬和虎在我們看來是毫不相干的兩種動物,但古人卻不這樣看。古書《國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喙……是不可饜也。』」這就是說﹐長著一對虎目和豕喙(豬嘴)的人必定貪婪,故成語「虎目豕喙」是用來形容貪得無厭之相貌的。成語「虎視眈眈」也是由此處而來的,它出自三國時東吳人韋昭給上面那段話所作的註解﹕「虎視眈眈,豕喙長而銳。」


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不為人知的成語?
三國時期有哪些歷史典故成為了現在的成語?
每日一成語:高屋建瓴

TAG: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