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國華人家庭過春節,我有點懵…

和美國華人家庭過春節,我有點懵…

原創 2017-01-29 楚天遙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guanchacn

觀察者網,智庫與專業新聞媒體的完美結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楚天遙

在出國讀書以前,我是不怎麼看春晚的。然而,在美四年期間,春晚成了一種寄託,一種標誌,一種彷彿還在家中的期盼。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慢慢就懂了「出國才會更愛國」的深意。

在艾奧瓦念書期間,留學生們若想過個還算溫馨的除夕,最常見的選擇是三五好友小聚,吃吃喝喝,玩玩鬧鬧。然而,單純的吃喝同平日的周末party並無不同,這時候就需要重播的春晚來營造氛圍。春晚節目好看重要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來自故鄉的聲音。

相比於小城艾奧瓦市的冷清,華人較多的芝加哥就熱鬧得多,沒課的同學多驅車前往芝加哥唐人街。

傳統唐人街的老移民們是在美華人群體中,對中國文化認同最為深厚的一群。他們很難融入當地的白人社會,抱團取暖,遵循著以往在中國的生活方式,將自己隔絕在美國主流社會之外。不少在美生活了半輩子的老華人甚至不會講英文。在美國的土地上,他們用無形的壁壘建起了一座中國的城。

比起唐人街老華人們的與世隔絕,80年代來到美國的新移民們則有趣得多,情況相對複雜。不同的移民動機對應著對待母國及母國文化的不同態度。過年的日子,不多說一些枯燥的原理,就講幾個在美期間的小故事,供讀者們一笑。

艾奧瓦市是個小城,華人人數不多,沒有唐人街,華人教會反倒成了當地最大的本土華人組織。本著多方了解、體驗的態度,我參加過一次教會的春節聚餐。過節的日子,不談政治不論國事,大家都坐下來,開開心心地吃頓餃子。

有趣的是,幾乎所有教會華人的子女都不會中文。年長者們使用各地夾帶口音的中文交流,而對著子女時,則一律講英文。

包餃子期間,陳叔叔一直用英文對他的小兒子介紹春節的相關習俗和文化傳統,六七歲的小傢伙聽得心不在焉,拿著餃子皮捏著玩。我十分不解,詢問道:「既然希望孩子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什麼不讓他們學習中文呢?」陳叔叔回答:「中國文化了解就好,但不希望他們受太多影響,畢竟他們是美國人。」

然而,「美國人」真的認為他們是美國人嗎?

我有個玩得不錯的ABC朋友,姓裴。他的父母1989年移民,他生於美國,長於美國。大三那年,輪到我家做東請朋友們吃飯過年,他要求參加,我欣然同意,並請他除夕上午一起來貼春聯,採買東西。

貼對聯時,他感慨道,我一直知道過年要貼福貼春聯,但還是第一次自己貼。我問他,你家往年不過春節?他很無奈:春節是要過的,和你家一樣,要包餃子,在美國的親戚朋友也會來坐坐,但是我媽媽就是不肯貼春聯,怕鄰居知道我家是中國人。

相比於裴家父母「要做美國人」的耳提面命,小吳姐姐倒是坦然得多。吳家姐姐在美國讀書期間認識了來自加利福利亞的丈夫唐尼,定居美國後有了兒子小豆包。

在美國的最後一個除夕,我和豆包一家一起度過。那年豆包小同學八歲,一進門,他拉著我的手驕傲地說:「媽媽說我的漢語比爸爸說的好啦。我還教同學寫漢字,他們特別崇拜我能記住那麼複雜的圖案」。

那年除夕,豆包家的對聯有點慘不忍睹,上聯是唐尼寫的歪歪扭扭的心想事成,下聯是小吳姐姐工整漂亮的萬事如意,至於橫聯,是豆包同學畫的一團圓圈,大概是圓圓滿滿的意思吧。

一個人出生在哪裡,根就扎在了哪裡。對於移民第一代來說,若要強行斬斷,必然是一件剜心拆骨的痛事。當然,對於移民第二代來說,他們把根扎在美國,似乎也無可厚非。但美利堅被很多人想像成一個沒有民族主義、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的國家,為什麼有些移民家庭仍然「戰戰兢兢」,甚至畏懼直面自己的血脈?這是我始終不能理解的。

也許,他們現在會說,因為特朗普總統。


微博@觀察者網每月有不可描述活動,老司機請提高警惕??

轉載規範請後台回復:轉載

合作/廣告/投放/溝通

pr@guancha.cn

QQ 2920915625

微信上看不到的,觀察者網App上都有!

如何獲得?

閱讀 精選留言

該文章作者已設置需關注才可以留言

寫留言

    該文章作者已設置需關注才可以留言

    寫留言

    載入中 以上留言由公眾號篩選後顯示

    了解留言功能詳情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紐約華人過春節老照片
    若國家動蕩,華人將第一個遭殃:馬來西亞排華再起?
    雄起東海:華人曾稱霸日本東南亞【附珍貴圖片】
    那些在巴黎堅決不回國的人和在三區吃豆腐腦的人
    英媒稱英國華人或已超60萬 在各行業地位日益提高

    TAG:春節 | 美國 | 家庭 | 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