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述評(全)
中醫理論述評(全)
中醫理論述評(1)
中醫在哲學上秉承老莊哲學,主張「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中醫作為替代醫學,其理論源於古代醫學著作和醫療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包括陰陽五行學說、精氣學說、氣血津液說、藏象說、經絡說、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1)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宇宙大自然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的對立雙方屬性概括;它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則由陰陽二部分組成。陰陽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後來推廣為,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從表面看來,這似乎含有樸素的唯物論,感性自發的辯證法的觀念,然而由日光向背引出的陰陽說,過於感性,缺少邏輯推理,而現在又人為的賦予了現代辯證法概念。 其實是以人的主觀感覺為基礎,而感覺卻是不可靠的。顯然物質並非陰陽組成,現代科學已然揭示物質的微觀結構,如水由兩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水分子所組成,而原子都可以分為原子核(中子和質子)及其外圍的電子,並且可以繼續分割下去。
(2)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用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並非指物質)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的規律。在五行學說中,以五臟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五臟與五行相生相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如果五臟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反侮,就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於推斷疾病的好轉和惡變,治療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據。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繫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十分顯然,這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解釋,甚至是無中生有的亂點鴛鴦譜。現代科學表明,「金木水火土」不過是普通物質、有機或無機物、混合物或化合物而已。它們為什麼對應五臟,而不是六腑中的「五腑」,或五臟六腑中所選出的五個器官?古人這樣認識或許是對自然界的樸素認知,如果現在依然堅持這種認識,則是與現代科學反道而行了。
無獨有偶,古希臘醫學最高成就的名醫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前337年),被西方尊為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體與自然相統一,強調氣候、土壤、水質、空氣,居住條件以及其他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他不相信疾病乃天遣或超自然力量所致,並且認為主因是環境因素、飲食及起居習慣。他認為人體自身各部分也是相互聯繫的統一體,各種疾病都會引起全身性反應。基於這種指導思想,他主張醫生診病必須全面觀察,治病必須調動機體的自然療能,推崇全身強壯療法。他認為醫生對疾病的預防負有重要責任,這樣才能防病於未然。這些主張有些是與中醫一致的,也是合理的。然而,按照現代科學及生理學學說,其理論錯誤亦不少,例如,他的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和黑膽四種體液組成。
簡評中醫理論(2)
(3)氣血津液學說
中醫認為,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它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其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 氣在生理上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
這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天方夜譚,事實上根本沒有這麼多的氣,問題的關鍵是這些氣究竟有沒有?到底存在與否?存放在什麼地方?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人和動物一旦停止呼吸空氣(即所謂自然之清氣),就斷絕了氧氣的供應,因而就地死亡(即沒有這口氣就完了)。現代中醫研究者證明,氣含有物質、能量和信息,這是用現代資訊理論觀點套在古老之氣的頭上,試圖揭示其的奧秘。然而,現代資訊理論指出,任何運動著的事物都是物質、能量、信息的統一。所謂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恰恰與一個不雅的口頭禪相吻合,「屁者,五穀雜糧之氣也」。
(4)「藏象學說」
「藏」是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腑,通稱為臟腑。
「臟腑學說」 主要是研究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五臟」,即心、肝、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六腑」,即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五臟」也好,「六腑」也罷:若不吸收大氣中的氧氣、生命之水、各種穀物食品中的精華,如何維繫人的生命?一種學說不著重指出這些生命之本,如何分清各個臟腑的具體功能?而「奇恆之腑」 的術語卻令人費解,似乎將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堆積在一起,看不出腦和膽有什麼直接聯繫,有什麼道理,只能說明對它們認識的混亂。傳統中醫提出許多概念,恰恰沒有「現代概念」,而且只有概念是不夠的,重要的是針對各個器官、系統生理病理的檢查手段,確診後,對症侯治療的藥物。
象一是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是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是指「應象」,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可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話是如是說,然而「三象」也只是醫者的感覺,感覺是不可靠的。有些疾病開始並沒有「三象」,不用更直接有效的現代醫學檢查手段,主動偵查器官、系統的狀況,有可能出現一種結果,即當「應象」明顯時,而已經喪失治療的機會。
簡評中醫理論(3)
(5)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的相互關係的學說。經絡定義為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起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問題的關鍵是,人體內究竟有沒有經絡,到底存不存在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現代醫學早已明確,呼吸系統是獲取空氣中的氧氣,並通過血液循環將氧氣輸送到達人體各個部分,其通道就是以心臟和肺為主要器官的大大小小的血管。經絡學說沒有解刨學的依據。多少年來,國內外一直在尋找經絡,不幸還沒有找到。人們為什麼相信並堅持實際上沒有的古老經絡學說。
(6)運氣學說
中醫運氣理論是《黃帝內經》中最為光彩奪目的內容,佔據《黃帝內經素問》1/3的分量,是中醫理論中最為高深,也是最有價值的部分,中醫的主要理論都是由運氣理論衍生。精闢地闡述了運氣學說在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應用及啟示,反映了運氣學說在中國文化中的重大價值,為運氣學說的發展樹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是指自然界一年中的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曆法參數用來推算、預測來年的天象、氣候、疾病發生流行的規律,並提供預防、養生的方法。
這顯然是包括迷信色彩的一種學說,「氣功」就是秉承這一學說,一度很時髦,鬧得沸沸揚揚。出現了許多氣功大師,用自己「氣」治療人們的百病,最後被打假和揭露。事實上,人不具有這種超自然的「氣功」,當自然就不可能致病。至於說的神乎其神的「遠動」、「遙控」、遠地滅森林大火等等,更是無稽之談。
中醫存在一個「食古不化」的問題,不論如何提倡中西醫結合,似乎根本就不能結合,針刺麻
醉、針撥白內障,治療急腹症,雙黃連注射液等,只是「一得之功,一孔之見」,並不能對醫學產生較大的影響,而雙黃連注射液還出了醫療事故。時代在進步,科學在進步,新觀點,新方法,新藥物層出不窮。新的代替舊的是必然的規律。診斷依然是把脈摸脈,這只是橈動脈的一小段,脈象多微變,不易掌握和傳承。藥物依然是那些草藥,未經提煉,未經雙盲試驗。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