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爵位制度(3)
延福寺
拐過一道彎,便看見了路邊紅牆灰瓦的阿拉善王爺府,延福寺緊靠在王府西面。但王府門口掛的牌子卻是阿拉善博物館,走進大門,並沒有人賣門票,也沒有有關的介紹。我知道王爺府曾在文革中遭到極大的破壞,現在院中的房屋看起來基本上經過近年的大幅整修,沒有多少歲月的痕迹,但我想建築式樣不會改變吧。幾乎所有的大門都關閉著,我只能在窗外看室內的展品陳設。雖謂博物館,但所藏之物的確不多,其中頌揚黨、政、軍發展成就的展室就有好幾個。其實只要將原先的王府保留下來,就是一個真實且寶貴的博物館,但建國後屢遭浩劫,現在顯然已經晚了。
最先有一展室講述阿拉善盟的歷史。由於額濟納旗在歷史上與阿拉善旗區別較大,展室中主要介紹的是阿拉善旗的歷史:在西夏時為賀蘭山防區堅軍,元代隸屬於甘肅行中書省,清康熙24年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移牧此地。室中有民國前定遠營(巴音舊名)的立體圖,顯示其時巴音的盛況。有一個「民間藝術」展室中掛著唐卡,還有一些宗教儀式上的用品,諸如跳布扎(藏語是跳「恰穆」,意為「凶煞舞蹈」,俗稱跳神,由喇嘛們戴著假面具裝扮成各種牛神、羊神、金剛等,節目較多,時間較長,目的是驅邪迎新,平安如意。北京雍和宮每年正月有跳神節,整個過程分十三幕,連續三天)的面具,衣物,都是藏傳佛教及西藏風格的物品。略作的改動就是多了一個阿拉善佛,屬地方性的佛。藏傳佛教是印度、中土佛教和原始多神宗教─苯教結合的產物,所以地方神的出現我能理解。一處偏殿中介紹了阿拉善的戈壁奇石。戈壁奇石屬於風凌石,主要為硅質岩。室中所列,無奇不有。緊鄰一殿是曼德拉山的岩畫。該山屬於阿拉善右旗的根布拉格蘇木(蘇木,居於旗與嘎查之間的一級行政單位,其級別與鄉同),阿右旗太遙遠,我肯定沒有機會親自去看。寧夏境內的賀蘭山岩畫也是很著名的,但我沒有去看,因為馬先生說交通甚為不便。中國其他地方也有許多的岩畫,如陰山、新疆的呼圖壁等。在歷史上有許多游牧民族在阿拉善生活過,這些岩畫反映了那些游牧民族的文化。阿盟的額旗在中國航天史上有重要地位,著名的東風航天基地即在額旗境內,有一間展室中略有介紹。中國預備在今後幾年內發射太空梭,東風航天城的地位當然就更顯要了。
後院一間較大的展室中陳列著原先親王府的用品。阿拉善旗屬四厄魯特之一的和碩特部游牧地。但若詳論厄魯特四部淵源,我的遊記難免成蒙古歷史之時空之旅了。厄魯特最初居於蒙古高原北部貝加爾湖地區,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海都爭雄時,厄魯特逐漸徙至額爾齊斯河上游。到了明代,厄魯特已是擁有數萬鐵騎的蒙古精銳,屢屢縱橫塞外,傲視天下。明末時,分為厄魯特四部,即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但依舊有一個「四厄魯特聯盟」維繫。清初之時,由於準噶爾勢力日益強大,各部也面臨人口劇增、牲畜增多,而草場卻有限的實際困難,其餘三部遂向外遷移,其中和碩特部的首領之一和羅理帶所屬到阿拉夏山(即今之賀蘭山)西北駐牧,即成今日的阿拉善和碩特部雛形。自和羅理任第一任扎薩克以來,已歷九世十王,以其歷代功勛而在滿清政權中地位顯赫。阿拉善旗歷由中央的理藩院直接管轄,故稱特別旗。歷任王爺所娶,多為愛新覺羅氏的公主、格格,末代王爺達理札雅的夫人即是溥儀的堂妹,載濤的女兒。蒙古各部因其所屬部落不同,地遠人偏,交流並不多,所以各部文化均有其特點。和碩特部的蒙古袍窄而長,男子系各色腰帶,配鼻煙壺、蒙刀、火鐮,女子不系腰帶,外套各色坎肩,頭飾也與其他部的蒙族不同。
阿拉善歷代王爺中,第三代扎薩克王─羅布藏多爾濟的確是位有才幹的王爺,但他給家族和阿拉善旗帶來的榮譽卻有一部分建立在撒拉族哲合忍耶的鮮血之上。乾隆四十六年甘肅省循化廳(今青海省循化縣)撒拉族蘇四十三帶領的起義軍攻蘭州未果,全體穆民執意殉教,遂退於華林山。清廷命羅布藏多爾濟率500親兵到蘭州,會合清軍進攻華林山,以其軍功乾隆帝將其親王爵位定為世襲。我每念及那二百年以來數十萬殉教的穆斯林,心中不免肅穆。但羅布藏多爾濟乃是奉朝廷之命,又為國家之統一,亦難責怪。
王爺府中的建築多是灰筒瓦的卷棚頂,少有稜角,感覺十分和順。最大的一殿闊五間,殿前有廊。闌額上繪有五對金龍,斗拱纖細,是完全的典型清代風格。墀頭雕刻精美,所刻動物中有羊。所用顏料為紅、藍兩色,十分穩重大方。院中全以青磚鋪地,與磚牆同色。緊鄰即是延福寺,寺院中吟誦鼓樂之聲不時飄來,增添了幾分意境。
奈曼旗王府
是自治區僅存的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王府,位於奈曼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大沁塔拉鎮。整體呈四合院格局,正殿和配殿前放著一排紅漆明柱,上托滾龍脊瓦,形成方形迴廊,再加上門窗上的雕刻彩畫,雀替木刻,金碧輝煌的殿堂與迴廊襯以庭院中的青松翠柏,奇花異草,參天古木,顯得格外清靜幽雅。奈曼王府是清代奈曼部首領札薩克多羅達爾汗郡王的府邸,建於清同治二年,距今約一百一十餘年。
奈曼旗王府博物館建於1985年,1987年正式對外開放,是內蒙古自治區現存的一座較為完整的清代王府,為清代奈曼旗的最高統治機關,現為自治區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奈曼旗為內扎薩克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旗之一,奈曼部為一旗,從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起,奈曼旗歷經十二世十六任王爺,現存的王府是清代道光皇帝之乘龍快婿奈曼第十一任扎薩克德木楚克扎佈於1863年所建,距今一百三十餘年。原有房屋一百四十餘間,為一方形院落,佔地面積二萬二千多平米,現王府唯一倖存的主體建築迴廊四合院和佛堂、串堂門,現佔地面積九千九百多平米,整個建築全部使用青磚、青瓦,前有檐柱,內有金柱,滴水瓦當,丹青彩繪,雕樑畫棟,博物館館址就坐落在這座清靜幽雅院內。
奈曼旗歷史悠久,文物豐富,全旗境內大約有三百多處歷史文物遺迹,其中有史前自然文物── 古生物化石;新石器時代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等文化遺址;夏家店下層、上層文化遍及我旗大部分地區;戰國、秦漢時期的燕長城、古城、城堡、關隘、烽燧、居住址;遼金時期的城址,居住址、墓葬;元、明、清的遺迹、遺物,真可謂源長廣博,奇麗多彩。一九八六年,旗文物工作者配合自治區考古隊,在奈曼旗南部山區發掘遼代「陳國公主與附馬合葬墓」出土一大批文物,包括國內首次發現的銀絲網衣、鎏金刻花,銀靴,轟動了考古界,被列為建國以來考古十大發現之一,這批珍貴文物的出土,是我國考古工作者的又一重要發現,它對重新評價我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在締造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歷史貢獻,及深入研究遼代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奈曼旗王府博物館現館藏文物4800多件,有固定展廳九個,臨時展出面積60平方米,每年舉辦三次大型展覽特別是1995年建立的「奈曼旗革命烈士紀念館」和98年舉辦的「奈曼旗改革開放二十年成就展」、「奈曼旗老幹部歷史功績展」,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每逢清明節,7月1日、10月1日等重大節日都有學生、機關、團體來此參觀,還有很多重要儀式如入黨、入團儀式在館裡舉行。九八年被命名為盟、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96年由旗級文明單位晉陞為盟級文明單位,95年被評為全國地縣級十佳博物館。
多年以來,奈曼旗王府博物館積極利用王府這所全區現存最完整蒙古王公館邸和被列為全國建國以來考古十大發現之一的「遼代陳國公主附馬合葬墓」等重要文物和文獻資料,多渠道多角度開展各種活動,幾年時間先後舉辦了各類展覽57次,接待國內外遊客近29萬人次,其中學生佔三分之一,為全旗改革開放,為兩個文明建設,為廣大青少年教育做出了貢獻。旗所在地一個十足4萬人口的城鎮,每年要有3萬多人次,許多都是有組織的團體、學校,也有來自日本、德國、俄羅斯、韓國和亞太地區的客人,國內客人則遍及全國各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曾兩次前往奈曼王府博物館,稱譽它為「科爾沁草原的一顆明珠」,並熱情的填寫了館名。
孚王府
該府佔地面積廣闊,原外垣大門設在朝內北小街,現在大門為後建。府內布局分為三路,中路主要建築又分前庭、後寢兩部分,布局均衡對稱。正院西側是由幾個四合院組成的生活居住區,東側屬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房舍。兩側已難窺舊貌。
整個王府布局嚴謹規整,主次分明,與《大清會典》所規定的王府形制完全吻合,是清代王府中的典型建築,對研究清代建築提供了寶貴資料。
順承郡王府
順承郡王府於清順治初年建府,府址在北京市西城區錦什仿街東側,舊趙登禹路三十二號。順承郡王府的第一位主人勒克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孫,系禮親王代善第三子薩哈林第二子。順治五年(1648)晉封順承郡王,成為清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後獲得了「世襲罔替」殊榮。
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內分三路,中路是主要建築,和其他王府形制一樣,也是前殿後寢,有正門(宮門)、正殿和兩側翼樓、後殿、後寢(原後樓現已無存)。東西兩路為生活居住區。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訥勒赫去世,其子文葵仍被已遜帝位的溥儀封為順承郡王,但家境遠不如前,不得已將府賣給了入據北京的張作霖,成為大帥府,張學良與趙四小姐也曾在其中居住數年。1949年後,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設機構的辦公地點。於王府正門外建起政協禮堂,中路主要建築基本保存完整。東路前後數層院仍保存原有格局。1984年定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1994年,順承郡王府遷建至北京市朝陽公園東隅。如今郡王府外花壇緊簇,綠草成蔭,花園式的布局被人們稱為休閑、散步、娛樂的「世外桃園」。
順承郡王府,清順治初年建府,第一位主人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孫勒克琿,為清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第二代主人是民國進駐北京的張作霖,他將王府變成了大帥府,張學良與趙四小姐也曾在其中居住數年。1949年後,順承郡王府成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設機構的辦公地點。1984年定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1994年,順承郡王府遷建至北京市朝陽公園東隅。原因是要在王府正門外建一座政協禮堂。
這座威嚴的王府原本在北京市西城區錦什仿街東側,舊趙登禹路32號,如今這個門牌已消失整十年了。
「有一天被人請吃飯,稀里糊塗地拉進了朝陽區的一個大宅子,非常豪華的宴席,吃完了一問,才知道這就是從西城區遷建來的順承郡王府!王府何等威嚴,竟然在北京城外淪為一個酒肉飯店!」一位文物保護工作者向記者描述他的驚詫。
7月16日,記者前往朝陽公園東側的郡王府,正欲進門,被保安擋住,「這裡不是參觀場所」。記者見掛著某某大酒店的招牌,即假託訂餐。立即出現一位著旗袍的小姐,給記者引路。
大紅的地毯從院門的高大台階一直鋪向北屋、東西廂房,大門高懸著啟功題字「郡王府」,金字匾下立著一塊牌子,上書「衣冠不整恕不接待」。大紅大綠的彩繪,深長的廊子,幽閉一個又一個的包間,陳列各種名酒的廚櫃。領班小姐向記者介紹,除了用餐,這裡還有部分房間用於住宿。
當年聯名上書國家領導人的6名專家已有2人辭世: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張鉑和故宮博物院顧問單士元。另外4人是董光器(北京市規範院副院長)、李准(北京市規劃局總建築師)、趙冬日(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侯仁之(北大教授)。
「它是歷史,八大鐵帽子王,後來又是大帥府、少帥府,不光是建築,就是裡面的古樹都是百年以上的,我們當時算了算,古樹有12棵。」董光器說,「我們就不知道當時為什麼這麼決定,大概是把規劃局、規劃院、文物局的第一把手都叫去了,宣布在這兒蓋,把順成郡王府挪走,宣布完就完了,就開始啟動,這是一種非正規的做法。」
當時政協禮堂的建設地點並不是別無選擇,董光器、李准兩位老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如果按照法律來執行規劃,那這個政協禮堂就蓋不成了,規劃局,文物局,園林局,三個主管的局都沒有同意。文物法有一條說重大建設的時候可以遷移文物,當時我們認為應該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才能算,比如長江三峽要把張飛廟遷走,尼羅河阿斯旺大壩要遷神廟。政協禮堂算什麼不可抗拒的呀,北京那麼大的地方你選啊!」
「可能是其他的方案都沒有拆順承郡王府來得快來得省吧。那時候社會呼籲的力量也沒有現在這麼強烈,就是在規劃界和文物界我們六個老頭叫喚了一下。」李准、董光器無奈地表示。
在北京市文物局,記者問到遷建後的順承郡王府的價值,文保處副處長王玉偉說他當年參與了拆建,整個遷建還是比較嚴格和專業的,「全部都錄了像,主要構件都是一件件搬過去的。不光是文物工作者,還有十多個大學生來幫忙,搬遷總是比拆了要好一點。」
但王玉偉也承認,遷建後的順承郡王府在價值上還是大打折扣。
「它現在不叫順承郡王府,只叫郡王府,是文物局不讓它叫的,我覺得作為一個歷史文物來說,順承郡王府已經消失了。」董光器、李准還在為十年前的決定遺憾。
恭王府
位於西城區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其前身為清乾隆時的寵臣、大學士和珅的宅第,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獲罪,宅第入官。清咸豐帝將其賜予六弟恭親王奕,是為恭王府。恭親王奕是道光皇帝之子,咸豐皇帝之六弟。在同治、光緒兩朝時,綜理國家大政及外交事務,為清代後期重要歷史人物。
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園(花園叫「萃錦園」)兩部分,佔地46.5畝。其設計富麗堂皇,齋室軒院曲折變幻,風景幽深秀麗。
恭親王府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醇親王府、孚郡王府、禮親王府、慶親王府、克勤郡王府、鄭親王府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郡王府、惠親王府被列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恭親王府是目前保存最好的王府。1982年由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王府花園已經對遊人開放,成為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北京王府。恭親王府坐落在北京前海西街,是清道光皇帝第六子奕訢的府邸。
恭親王府有正門兩重,均朝南。大門面寬三間,前有石獅子一對;二門面闊五間。整座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建築。中路建築,進二門為正殿和東西配殿,後面為後殿和東西配殿,後殿稱「嘉樂堂」。這些建築在層頂鑲有琉璃瓦、脊吻獸。東路建築,正廳稱「多福軒」,後院廳稱「樂道堂」,是恭親王起居處。西路建築,正廳稱「葆光室」,後院廳稱「錫晉齋」。在三路建築之後,有50多間、全長160多米的兩層後罩樓,東部稱「瞻霧樓」,西部稱「寶約樓」。樓中間有一過道,直通後花園。花園稱「葷錦園」,正門為西洋式石拱券門。左右有假山,迎門立一座刻有「獨樂峰」的柱形太湖石。石後有一小水池。水池後有一面寬五間的「安善堂」,其東有配房「明道堂」,其西有配房「棣華軒」。堂後有一方形的水池,並有一組假山。中路最後建築為正廳五間,廳兩側各有耳房。除此之外,在院內還有大戲樓、怡神所、韜華館、天香庭院、妙香亭、秋水山房等一系列建築。
光緒二十四年(1898)奕訢薨,溥偉襲恭親王,繼續住在府中。民國後的20年代,溥偉將恭王府及其花園押給了西什庫教堂。後因博偉無力還押款,1937年由德國人代為償還,辦起了輔仁大學,並得到了恭王府的產權。新中國成立以後,先後由藝術師範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使用。為適應辦學需要,先後拆除了一些建築,如花洞、花神廟、前院的四合院等,蓋起了幾座樓房,其他建築基本上保存了下來。現除了王府花園對外開放外,其他建築仍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佔用。
恭王府花園
(一)歷史簡述
恭王府及花園早年曾是乾隆朝大學士和珅宅第。嘉慶四年(1799),和珅獲罪,宅第沒收,改賜與慶王永麟。咸豐元年(1851),才改賜給恭親王奕,此時始稱恭王府及恭王府花園。光緒二十四年,奕死後,其孫溥偉繼承恭親王,但長居此府花園者,是溥偉之弟溥儒先生,即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溥心畲。辛亥之後恭王府及其花園,幾經淪桑,倖存至今,彌足珍貴。
(二)景觀介紹
恭王府花園又名萃錦園,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170餘米,佔地面積28萬平方米。全園有古建築31處,面積4800平方米。全園布局分中、東、西三路。
1中路
中路的建築是花園主體。花園的正門與前部王府建築由一過道相隔,是一座具有西洋建築風格的漢白玉石拱門,處於花園中軸線的最南端。進門後"獨樂峰",是一塊高5米余的太湖石,雖是園中點綴,但起著屏風的作用。過了獨樂峰,正北是"海渡鶴橋",過橋為"安善堂"。這是一座寬敞大廳,當時恭親王在此設便宴招待客人。越過安善堂,來到"韻花鋎"。這是一排堂閣小屋,過此即是全園的主山"滴翠岩"。山上有平台名"邀月台",台上三間小室,額曰"綠天小隱"。山下有洞,曰"秘雲洞",著名的康熙"福字碑"即在洞中。中軸線的最後一組建築是"倚松屏"和"蝠廳"。這裡是消夏納涼的好地方。
2東路
東路的主要建築是"大戲樓",建築面積685平方米,建築形式是三券勾連搭全封閉式結構。廳內南邊是高約一米的戲台、廳頂掛著宮燈,地面方磚鋪就。這裡除了演戲之外,還是當年恭王府中舉辦紅白喜事的地方。大戲樓南為"怡神所",是當年賞花行令之所。此外,"曲徑通幽"、"吟香醉月"、"踨蔬圃"、"流懷亭"、垂青樾"、"樵香經"等景點,均屬東路範疇。
①花園正門
②獨樂峰
③蝠池
④安善堂
⑤福字碑
⑥邀月台
⑦蝠廳(畫展)
⑧梧桐院
⑨工藝品部
⑩芭蕉院
B11戲樓 B12荷花院 B13竹子院 B14明道齋B15垂花門 B16書房 B17書畫社 B18小菜園 B19流杯亭B20龍王廟 B21狐仙廟 B22榆關 B23妙香亭 B24渡鶴橋B25韻花鋎B26湖心亭 B27棣華桿 B28秋水山房B29益智齋
3西路
西路的主要景觀是"湖心亭"。這裡以水面為主,中間有敞軒三間,是觀賞、垂釣的好去處。水塘西岸有"凌倒影",南岸有"浣雲居",北岸軒館五間叫"花月玲瓏"及"海棠軒"。南岸山上有一段城堡式牆垣,長約50米,雉堞、洞券俱全,石額書曰"榆關",山徑石碣書"翠雲嶺"。榆關東北有一座海棠式方亭,名妙香亭,二層八角式。西路中還有"雨者嶺"、"養雲精舍"、"山神廟"等景觀。
推薦閱讀:
※科普向:英國爵位體系
※「趙簡子」中的「子」是爵位嗎?
※公爵夫人的侄子是否有爵位繼承權?
※撒切爾之後為什麼總要加上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