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戰略失誤!
05-27
在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里,明末的李自成起義一直是大家談論的焦點話題之一。李自成這個起自民間的英雄,在奪取北京城後,眼看天下唾手可得的情況下,不料在山海關一戰中敗給了吳三桂和滿清聯軍,從此一蹶不振,走上了滅亡之路。李自成的功敗垂成讓眾多歷史愛好者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的失敗揭開了滿清統治中國的一頁。)即使是歷史學界也對李自成的失敗原因眾說紛紜,各方面有著自己不同的解釋。
過去在歷史上對李自成一直有著一種論調: 此人是個流寇,進北京城後,李軍貪圖享受,軍紀政紀敗壞,導致最後失敗。但是這裡面有很多自相矛盾的邏輯點。(《明史》是滿清所寫,污衊了明朝,抬高了清朝,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但是滿清和明朝遺老都對李自成懷有刻骨之恨這一點導致了對歷史記錄的偏差幾乎是肯定的。卻很少有人質疑。)
從歷史角度來看,李自成出身貧苦,知道百姓的貧苦,在長期征戰中,李自成軍是最早在義軍中提出「剿兵安民」的口號的。並且提出「殺一人者如殺我父,淫一女者如淫我母」,嚴肅軍紀,並且下令「三年不征,一民不殺」。因此受到當時受壓迫以及苛捐雜稅中的百姓的擁護。從各方記錄看李自成的軍隊一向以軍紀嚴明,戰鬥力強著稱。 再加上百姓擁護,得以迅速的擴張發展,最終成為推翻明王朝的主力。在戰爭中,李自成逐漸改變了流動作戰的戰略,改為建立穩固的根據地,終於於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攻佔北京,結束了明朝的歷史。 在攻陷北京之前,李自成軍曾先後攻陷襄陽等一樣富庶的大城市,並沒有大規模軍紀敗壞的情況出現。為什麼北京是特例?
在明清之際留下的歷史書上對李自成軍進城後軍紀敗壞的情形都進行了大肆的渲染,並且認為這是李自成軍打敗仗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個人認為,這裡有著人為的渲染和誇張。誠然,大順軍在追贓籌款中可能有政策上的偏差,但僅僅因為這個就會讓軍紀完全敗壞應該是明人遺老和滿清那些文人的誇張。說句不好聽的話,李自成是在執行崇禎的「文臣個個可殺」的遺命,既然都是明朝的忠臣,在歷史上正義凜然,那李自成給你們死的機會你們該感謝李自成才對。在歷史記載上做個手腳,算什麼東西。
關於軍紀問題可以用事實來做個反證。李自成三月十九日進城,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討伐降而復叛的吳三桂。這中間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算是軍紀敗壞,也要有個過程。實際上,即便是在已經被惡意篡改的歷史裡,除了拷問那些貪官污吏們,沒有看到很多為害百姓的記錄。倒是有的記載的侵犯百姓的記錄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相似,看起來像是滿清兵的所作所為。如果說滿清和明遺說的李自成軍隊軍紀廢弛是真的,那李自成軍隊的戰鬥力絲毫沒有減低就又說不過去。 李自成率軍討伐吳三桂的時候,所帶兵馬只有六萬人,而對手是明軍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五萬人,更不要說吳三桂以逸待勞和李自成遠來疲憊之師激戰。就算是兵力不佔多少優勢的情況下,李自成照樣在兩天的戰鬥中幾乎將吳三桂軍擊敗。如果沒有滿清軍的介入,李自成軍必勝無疑。從實戰的情況看,說李自成軍軍紀廢弛,戰鬥力降低純粹是誇張。所以說,軍紀廢弛,戰鬥力降低不是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
那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個人認為應該是戰略上的問題。戰略上的巨大的失誤導致了李自成的失敗。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後,確立了「先取關中,再向京師」的戰略。這個戰略的中心是取得地勢險固的關中為根據地,然後收取明朝的三邊精兵,然後直取京師。後來的戰爭進程也是這樣進行的。
雖然這個方針看似合理,可實際上有著很大的戰略錯誤,導致了李自成的最後失敗。首先,這個戰略對當時的戰略形勢判斷錯誤。這個戰略最大的缺陷是沒有把滿清這個一直想入主中原的強大集團包括在戰略形勢判斷里。正因為如此,李自成才採取了直取北京的戰略。如果沒有滿清的干預,以李自成的實力,要面對張獻忠集團,南明集團和吳三桂集團的敵對還勉強可以對付,可再加上滿清集團的實力的話,李自成的實力就遠遠不夠了。事實也是如此,李自成進京後,只留下了一部分主力對付吳三桂集團,將大部分兵力南調,去對付南明集團,這樣一旦滿清出兵,主力不在導致後繼無力的李自成軍就無力對抗。從歷史記錄來看,滿清在李自成開始進軍北京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動員了。三月六日,滿清發布動員令。四月七日,滿清誓師太廟出兵。滿清十餘萬主力於四月十五日到達翁後,遇到吳三桂的請兵信使,二十二日到達石河打敗了李自成。
從以上史實可以看出,滿清早在李自成討伐吳三桂的時候就已經出兵在路上了,正因為如此,滿清才能打得李自成措手不及。即便是吳三桂歸降了李自成,滿清十幾萬大軍按照原來的計劃從喜峰口、牆子嶺入關,李自成和吳三桂的兵力加起來還是相對劣勢,在滿清軍的突然襲擊下也會處於極端不利的境地。這完全是戰略方針的錯誤造成的。
同樣,追贓助餉的行動也和這個戰略方針有關。不可否認,追贓助餉這個辦法給李自成政權帶來了很大的副作用。可李自成也沒有辦法。李自成的戰略方針只看到了關中的險固,可沒有看到關中的經濟的貧乏(這個時期的關中已經不是漢朝的關中了,由於水土破壞,糧食和經濟能力大減)。佔領關中後,百萬大軍的支出並無法措辦。再加上下令三年免徵,這樣更加重了自身的負擔。只有追贓助餉這一個辦法。這個辦法最大的問題是加大了社會矛盾,產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如果在戰略方針上考慮的細一些,在取得關中的同時,派一部分主力佔領江南富庶地區,以關中三邊的兵源加上江南的財富,就會使得李自成的戰略形勢優越的多,可以相對立於不敗之地。
在軍事戰略上李自成有著錯誤,在政治方針上李自成也有著很大的錯誤。首先,李自成在長期的軍事鬥爭中擁有了大批的能征慣戰的將士,但缺乏一支完成統治治理工作的文官隊伍。而且對戰領區內部的獨立勢力沒有認真掃除。古人云,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在獲得大片的領土後,缺乏治理人才的弊端就顯現出來。當李自成一受到挫敗,這些地區的地方勢力就興風作浪,襲擊大順的官吏,奪取地盤,並阻擊路過的大順軍,使得李自成的軍力各自為戰,無法救援更不要說集中兵力。在此同時李自帶的精銳主力在挫敗以後被各方勢力節節阻擊,越打越少導致失敗。可以說李自成撤出北京後,他的控制區的大部分都是這樣喪失的。即使在北京期間,李自成在政治方面的無所作為也很讓人疑惑。崇禎死後,李自成需要收降仍活在北京的文官集團。 當時太子還在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讓太子繼位」,然後做一個禪讓的戲。 這樣就可以有個明正言順的政權延續。也給文官勢力一個台階和理由投靠其。同時用這個名分收降南明勢力以及其它地區的獨立集團。
遺憾的是李自成在北京卻什麼也沒有干,完全沒有消除崇禎自殺帶來的惡果。崇禎自殺,是一招很惡毒的政治棋子,崇禎用自己的死宣布了自己與新的順朝的不妥協,用決絕的態度宣布,凡明朝之臣子降順朝者皆是叛臣賊子。這是崇禎用自己的生命給李自成下的一招暗棋。可遺憾的是,李自成竟然沒有覺察出來。根本就沒有對這件事有所反應。這也從側面看出李自成的領導層里沒有真正的文官人才。
對比一下滿清政權,滿清政權就做得比較高明。他們不但為崇禎發喪,還宣揚自己是為了替崇禎報仇,恢復明朝江山而來。這樣,滿清就把矛頭首先指向威脅最大的李自成集團,最大限度的減少與明朝遺留勢力的衝突,並得到他們的部分支持。當然,後來他們耍賴,說自己的江山不得之於明,而得之於李闖那就是後話了。從軍事學角度看,李自成輸在了沒根據地上. 一個優秀的根據地需要充足的兵源,足夠大的支持自己的老百姓群體,以及充分的糧食支持。李自成選的關中明顯不符合這幾個條件。李自成軍隊兵源主力是河南,是一個相對易攻難守的地區。 如果失去,士兵顧家就會軍心動搖。 而關中本身不是糧食產地。經過幾百年戰火破壞,關中已經不是漢朝的關中。 無法供應百萬大軍的糧食需要。 否則李自成自己也不會反了。 再加上糧食主要產地江南由於戰略方向錯誤(攻打北京)那時候也沒拿下。以至於後勤不濟。
相比之下,同樣是從陝北走來的TG就完全不同。從人員構成看,TG雖然也算農民軍,但是組織嚴密。 主要發展方向則是而且發展是華中,華南糧食產地。 形成了核心組織有地利防禦,同時把武裝組織放出去發展的優秀局面。 當然,要達到這點,必須確定黨對槍的絕對領導,否則出去就成軍閥了。 而這點是李自成做不到的。
都說李自成軍戰鬥弱。 個人以為,6萬李自成軍VS5萬關寧,還是遠征。如果不是滿洲人出現關寧已經落下風了。所以我說李自成統御率高但是政治太低。
很多人舉例說山海關一戰後是吳三桂追著李自成打。 這個很好解釋,李自成手底下可以算核心部隊,但是並不是全部。 他犯了三個錯誤,1。樹敵過多。2。戰線過長,3。 兵力分散。 三個環環相扣。 由於李自成軍實行堅決的打倒一切地主政策。 導致樹敵太多。(TG在困難的時候還組織三三制,統一戰線呢)其部隊不僅要防南明,自身統治區域的地主勢力反撲,還要防其它農民軍。 這樣隨著統治區域變大,部隊就因為拉長的戰線越來越分散了。 而李自成本部的部隊一敗,各地都被反撲勢力鉗制,無法救援。導致核心部隊越打越少,最後崩潰。
此外,李自成軍的戰略主攻方向也是問題。 個人以為,攻擊北京不是一個好戰略選擇。同樣的軍力,先取南方再回征北效果會更好。 當時李自成軍已經控制了西北,河南。 山東。可以說黃河以南盡歸其所有,因此嚴格意義上不是「北伐」北京那時候北有滿清牽制,糧道又受到威脅,根本無力南下。 (歷史上朱元璋北伐,也是取山西,山東,河南,北京自己就崩潰了)因此先取糧草產地江南,穩定自身根據地局勢,最後山東,山西,河南三路取北京,就是瓜熟蒂落的事情了。
當然,這裡要考慮如果滿清滅了明,往南壓呢的情況。 個人以為這樣反而對李自成有利:
1。清滅明,更說明大順是正統。 比起外夷來,知識分子更容易和新建立的順合作。
2。清朝本身士兵野蠻, 只要逼著清朝打陣地戰。 八旗當時的幾萬人。 又和漢八旗不齊心。 在優勢順軍攻擊下很難說結果如何(明朝軍隊不是打不過滿清,不過是自己組織和戰術的問題)
這裡特別說明一下,當年清朝主力進關後進軍神速是因為沿路沒有啥真正完整的軍事組織抵抗,加上擁明的地主勢力支持。 (清朝打著為明報仇的旗號。)如果不是順滅明,而是清滅明。 那麼南明的仇恨肯定是集中在清而不是順朝上。 此外還要考慮如果順先取了南方,那就沒有南明了。加上中原百姓對一個漢族政權的認同遠比一個異族政權強。 (畢竟明朝本身是推翻元朝建立的)以驅逐韃虜,復興漢唐為口號,肯定造成華北地區民族矛盾激化,而給與順很大機會。
最差情況,滿清有華北之地 順與清隔黃河相望。 進入戰略相持,也對順有利。 因為華北地區從明開始就是一個純物資消耗地區。 糧食嚴重依賴南方。 清朝本身的東北當時也不是糧食產區。 加上科技落後。 漢族人口不合作,得到華北對其反而是巨大包袱。 對順還是非常有利的。
這裡面還要考慮一個第三勢力,明亡以後的關寧騎兵。 從歷史來看,無論是關寧軍還是吳三桂本身對清並無好感。 投降也是先投農民軍,然後知道父親被殺愛妾被奪才轉的清。如果農民軍不打北京,就不會有這齣戲。 以當時清軍的軍紀估計殺老爸奪愛妾的就是清軍了。 這一行為會那會引起關寧和清軍全面對抗。這個不適空穴來風。 如果華北的人口缺糧而東北又無法供給足夠糧食。 難保清軍不會大開殺戒,人肉為食。難民流入中原,會進一步穩定順軍陣線。因為擔心遭到同樣命運的其它勢力武裝肯定會投靠順軍以自保。這樣順軍可以並集中兵力,聯合關寧殘部和清軍死磕。 再演一出朱元璋的好戲罷了。
推薦閱讀:
過去在歷史上對李自成一直有著一種論調: 此人是個流寇,進北京城後,李軍貪圖享受,軍紀政紀敗壞,導致最後失敗。但是這裡面有很多自相矛盾的邏輯點。(《明史》是滿清所寫,污衊了明朝,抬高了清朝,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但是滿清和明朝遺老都對李自成懷有刻骨之恨這一點導致了對歷史記錄的偏差幾乎是肯定的。卻很少有人質疑。)
從歷史角度來看,李自成出身貧苦,知道百姓的貧苦,在長期征戰中,李自成軍是最早在義軍中提出「剿兵安民」的口號的。並且提出「殺一人者如殺我父,淫一女者如淫我母」,嚴肅軍紀,並且下令「三年不征,一民不殺」。因此受到當時受壓迫以及苛捐雜稅中的百姓的擁護。從各方記錄看李自成的軍隊一向以軍紀嚴明,戰鬥力強著稱。 再加上百姓擁護,得以迅速的擴張發展,最終成為推翻明王朝的主力。在戰爭中,李自成逐漸改變了流動作戰的戰略,改為建立穩固的根據地,終於於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攻佔北京,結束了明朝的歷史。 在攻陷北京之前,李自成軍曾先後攻陷襄陽等一樣富庶的大城市,並沒有大規模軍紀敗壞的情況出現。為什麼北京是特例?
在明清之際留下的歷史書上對李自成軍進城後軍紀敗壞的情形都進行了大肆的渲染,並且認為這是李自成軍打敗仗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個人認為,這裡有著人為的渲染和誇張。誠然,大順軍在追贓籌款中可能有政策上的偏差,但僅僅因為這個就會讓軍紀完全敗壞應該是明人遺老和滿清那些文人的誇張。說句不好聽的話,李自成是在執行崇禎的「文臣個個可殺」的遺命,既然都是明朝的忠臣,在歷史上正義凜然,那李自成給你們死的機會你們該感謝李自成才對。在歷史記載上做個手腳,算什麼東西。
關於軍紀問題可以用事實來做個反證。李自成三月十九日進城,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討伐降而復叛的吳三桂。這中間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算是軍紀敗壞,也要有個過程。實際上,即便是在已經被惡意篡改的歷史裡,除了拷問那些貪官污吏們,沒有看到很多為害百姓的記錄。倒是有的記載的侵犯百姓的記錄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相似,看起來像是滿清兵的所作所為。如果說滿清和明遺說的李自成軍隊軍紀廢弛是真的,那李自成軍隊的戰鬥力絲毫沒有減低就又說不過去。 李自成率軍討伐吳三桂的時候,所帶兵馬只有六萬人,而對手是明軍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五萬人,更不要說吳三桂以逸待勞和李自成遠來疲憊之師激戰。就算是兵力不佔多少優勢的情況下,李自成照樣在兩天的戰鬥中幾乎將吳三桂軍擊敗。如果沒有滿清軍的介入,李自成軍必勝無疑。從實戰的情況看,說李自成軍軍紀廢弛,戰鬥力降低純粹是誇張。所以說,軍紀廢弛,戰鬥力降低不是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
那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個人認為應該是戰略上的問題。戰略上的巨大的失誤導致了李自成的失敗。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後,確立了「先取關中,再向京師」的戰略。這個戰略的中心是取得地勢險固的關中為根據地,然後收取明朝的三邊精兵,然後直取京師。後來的戰爭進程也是這樣進行的。
雖然這個方針看似合理,可實際上有著很大的戰略錯誤,導致了李自成的最後失敗。首先,這個戰略對當時的戰略形勢判斷錯誤。這個戰略最大的缺陷是沒有把滿清這個一直想入主中原的強大集團包括在戰略形勢判斷里。正因為如此,李自成才採取了直取北京的戰略。如果沒有滿清的干預,以李自成的實力,要面對張獻忠集團,南明集團和吳三桂集團的敵對還勉強可以對付,可再加上滿清集團的實力的話,李自成的實力就遠遠不夠了。事實也是如此,李自成進京後,只留下了一部分主力對付吳三桂集團,將大部分兵力南調,去對付南明集團,這樣一旦滿清出兵,主力不在導致後繼無力的李自成軍就無力對抗。從歷史記錄來看,滿清在李自成開始進軍北京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動員了。三月六日,滿清發布動員令。四月七日,滿清誓師太廟出兵。滿清十餘萬主力於四月十五日到達翁後,遇到吳三桂的請兵信使,二十二日到達石河打敗了李自成。
從以上史實可以看出,滿清早在李自成討伐吳三桂的時候就已經出兵在路上了,正因為如此,滿清才能打得李自成措手不及。即便是吳三桂歸降了李自成,滿清十幾萬大軍按照原來的計劃從喜峰口、牆子嶺入關,李自成和吳三桂的兵力加起來還是相對劣勢,在滿清軍的突然襲擊下也會處於極端不利的境地。這完全是戰略方針的錯誤造成的。
同樣,追贓助餉的行動也和這個戰略方針有關。不可否認,追贓助餉這個辦法給李自成政權帶來了很大的副作用。可李自成也沒有辦法。李自成的戰略方針只看到了關中的險固,可沒有看到關中的經濟的貧乏(這個時期的關中已經不是漢朝的關中了,由於水土破壞,糧食和經濟能力大減)。佔領關中後,百萬大軍的支出並無法措辦。再加上下令三年免徵,這樣更加重了自身的負擔。只有追贓助餉這一個辦法。這個辦法最大的問題是加大了社會矛盾,產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如果在戰略方針上考慮的細一些,在取得關中的同時,派一部分主力佔領江南富庶地區,以關中三邊的兵源加上江南的財富,就會使得李自成的戰略形勢優越的多,可以相對立於不敗之地。
在軍事戰略上李自成有著錯誤,在政治方針上李自成也有著很大的錯誤。首先,李自成在長期的軍事鬥爭中擁有了大批的能征慣戰的將士,但缺乏一支完成統治治理工作的文官隊伍。而且對戰領區內部的獨立勢力沒有認真掃除。古人云,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在獲得大片的領土後,缺乏治理人才的弊端就顯現出來。當李自成一受到挫敗,這些地區的地方勢力就興風作浪,襲擊大順的官吏,奪取地盤,並阻擊路過的大順軍,使得李自成的軍力各自為戰,無法救援更不要說集中兵力。在此同時李自帶的精銳主力在挫敗以後被各方勢力節節阻擊,越打越少導致失敗。可以說李自成撤出北京後,他的控制區的大部分都是這樣喪失的。即使在北京期間,李自成在政治方面的無所作為也很讓人疑惑。崇禎死後,李自成需要收降仍活在北京的文官集團。 當時太子還在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讓太子繼位」,然後做一個禪讓的戲。 這樣就可以有個明正言順的政權延續。也給文官勢力一個台階和理由投靠其。同時用這個名分收降南明勢力以及其它地區的獨立集團。
遺憾的是李自成在北京卻什麼也沒有干,完全沒有消除崇禎自殺帶來的惡果。崇禎自殺,是一招很惡毒的政治棋子,崇禎用自己的死宣布了自己與新的順朝的不妥協,用決絕的態度宣布,凡明朝之臣子降順朝者皆是叛臣賊子。這是崇禎用自己的生命給李自成下的一招暗棋。可遺憾的是,李自成竟然沒有覺察出來。根本就沒有對這件事有所反應。這也從側面看出李自成的領導層里沒有真正的文官人才。
對比一下滿清政權,滿清政權就做得比較高明。他們不但為崇禎發喪,還宣揚自己是為了替崇禎報仇,恢復明朝江山而來。這樣,滿清就把矛頭首先指向威脅最大的李自成集團,最大限度的減少與明朝遺留勢力的衝突,並得到他們的部分支持。當然,後來他們耍賴,說自己的江山不得之於明,而得之於李闖那就是後話了。從軍事學角度看,李自成輸在了沒根據地上. 一個優秀的根據地需要充足的兵源,足夠大的支持自己的老百姓群體,以及充分的糧食支持。李自成選的關中明顯不符合這幾個條件。李自成軍隊兵源主力是河南,是一個相對易攻難守的地區。 如果失去,士兵顧家就會軍心動搖。 而關中本身不是糧食產地。經過幾百年戰火破壞,關中已經不是漢朝的關中。 無法供應百萬大軍的糧食需要。 否則李自成自己也不會反了。 再加上糧食主要產地江南由於戰略方向錯誤(攻打北京)那時候也沒拿下。以至於後勤不濟。
相比之下,同樣是從陝北走來的TG就完全不同。從人員構成看,TG雖然也算農民軍,但是組織嚴密。 主要發展方向則是而且發展是華中,華南糧食產地。 形成了核心組織有地利防禦,同時把武裝組織放出去發展的優秀局面。 當然,要達到這點,必須確定黨對槍的絕對領導,否則出去就成軍閥了。 而這點是李自成做不到的。
都說李自成軍戰鬥弱。 個人以為,6萬李自成軍VS5萬關寧,還是遠征。如果不是滿洲人出現關寧已經落下風了。所以我說李自成統御率高但是政治太低。
很多人舉例說山海關一戰後是吳三桂追著李自成打。 這個很好解釋,李自成手底下可以算核心部隊,但是並不是全部。 他犯了三個錯誤,1。樹敵過多。2。戰線過長,3。 兵力分散。 三個環環相扣。 由於李自成軍實行堅決的打倒一切地主政策。 導致樹敵太多。(TG在困難的時候還組織三三制,統一戰線呢)其部隊不僅要防南明,自身統治區域的地主勢力反撲,還要防其它農民軍。 這樣隨著統治區域變大,部隊就因為拉長的戰線越來越分散了。 而李自成本部的部隊一敗,各地都被反撲勢力鉗制,無法救援。導致核心部隊越打越少,最後崩潰。
此外,李自成軍的戰略主攻方向也是問題。 個人以為,攻擊北京不是一個好戰略選擇。同樣的軍力,先取南方再回征北效果會更好。 當時李自成軍已經控制了西北,河南。 山東。可以說黃河以南盡歸其所有,因此嚴格意義上不是「北伐」北京那時候北有滿清牽制,糧道又受到威脅,根本無力南下。 (歷史上朱元璋北伐,也是取山西,山東,河南,北京自己就崩潰了)因此先取糧草產地江南,穩定自身根據地局勢,最後山東,山西,河南三路取北京,就是瓜熟蒂落的事情了。
當然,這裡要考慮如果滿清滅了明,往南壓呢的情況。 個人以為這樣反而對李自成有利:
1。清滅明,更說明大順是正統。 比起外夷來,知識分子更容易和新建立的順合作。
2。清朝本身士兵野蠻, 只要逼著清朝打陣地戰。 八旗當時的幾萬人。 又和漢八旗不齊心。 在優勢順軍攻擊下很難說結果如何(明朝軍隊不是打不過滿清,不過是自己組織和戰術的問題)
這裡特別說明一下,當年清朝主力進關後進軍神速是因為沿路沒有啥真正完整的軍事組織抵抗,加上擁明的地主勢力支持。 (清朝打著為明報仇的旗號。)如果不是順滅明,而是清滅明。 那麼南明的仇恨肯定是集中在清而不是順朝上。 此外還要考慮如果順先取了南方,那就沒有南明了。加上中原百姓對一個漢族政權的認同遠比一個異族政權強。 (畢竟明朝本身是推翻元朝建立的)以驅逐韃虜,復興漢唐為口號,肯定造成華北地區民族矛盾激化,而給與順很大機會。
最差情況,滿清有華北之地 順與清隔黃河相望。 進入戰略相持,也對順有利。 因為華北地區從明開始就是一個純物資消耗地區。 糧食嚴重依賴南方。 清朝本身的東北當時也不是糧食產區。 加上科技落後。 漢族人口不合作,得到華北對其反而是巨大包袱。 對順還是非常有利的。
這裡面還要考慮一個第三勢力,明亡以後的關寧騎兵。 從歷史來看,無論是關寧軍還是吳三桂本身對清並無好感。 投降也是先投農民軍,然後知道父親被殺愛妾被奪才轉的清。如果農民軍不打北京,就不會有這齣戲。 以當時清軍的軍紀估計殺老爸奪愛妾的就是清軍了。 這一行為會那會引起關寧和清軍全面對抗。這個不適空穴來風。 如果華北的人口缺糧而東北又無法供給足夠糧食。 難保清軍不會大開殺戒,人肉為食。難民流入中原,會進一步穩定順軍陣線。因為擔心遭到同樣命運的其它勢力武裝肯定會投靠順軍以自保。這樣順軍可以並集中兵力,聯合關寧殘部和清軍死磕。 再演一出朱元璋的好戲罷了。
推薦閱讀:
※李自成是党項族人的說法可不可信?
※農民起義經略:大順興亡評說
※假如沒有李自成搗亂,明朝是否能夠戰勝滿清?
※李自成是否算漢族罪人?
※怎麼評價明末起義領袖張獻忠李自成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