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試談楊氏太極拳傳統套路〔八十五式〕習練之要求:

 

試談楊氏太極拳傳統套路〔八十五式〕習練之要求:

 

轉載

                          

                        

 

〔一〕動作不到家

    1,起勢接左堋時,右手經上腹前,向右前,再向胸前里磨一個小圓圈轉回,至此才與左手上下相合。

    2,搬攔捶接如封似閉時,「封」的動作很容易滑過去。應隨重心後移,兩臂交叉成十字形,像關門一樣稱為「封」。

    3,右勾手不要停滯不動。細觀趙幼斌大師示範動作,勾手時右臂伸向南方略偏西,然後向西南平移,與左手前移同時到位。但我們往往忽視了這個動作,這樣不僅動作不到家,而且也不符合「一動無有不動」的原則。

    4,單鞭接玉女穿梭時,右掌應隨轉體自下而左,經胸前向右弧形上堋,再隨轉體右堋,然後沉肘抽回與左臂相交。可是,後面的這個「右堋」一般很少做到,沒有「右堋」,當然也就沒有右臂沉肘抽回的動作。兩臂不要過早交叉,也就是說不要兩臂交叉後再轉體,而應該是邊轉體邊交叉。

    5,高探馬接穿掌時,右掌的內收應隨右臂外旋使掌心向上,然而再內旋,至定式時使掌心仍然朝下。然後前面的右臂外旋動作很容易走過場,即右掌內收時,掌心始終朝下。

    6,分腳時,「四個斜角要打出來」。如做右分腳時,應轉腰到四個方向:西北,西南,東南,東北,但每一個方向不容易打出來,即高探馬後邁左腳時身體不是左轉面向東北,而是錯誤地右轉面向東南。同樣,進行左分腳時的第一個方向〔東南〕也往往會走過場。

〔二〕四肢虛實不清

    虛實分得越細微,運動量就越大,拳術越有長進,造詣也越高。

    1,重心主要在左腳,則左腳為實:反之,右腳為實,左腳為虛。這種虛實的轉換變化,貫穿於除預備勢和收勢二勢之外的整套拳架中。

    雙重就是雙腳平均,持久地支撐體重,是虛實不清的一種表現。如十字手定勢時易患此毛病,「做十字手時,當右腳跟著地,,左腳尖應立即翹起,此時重心在右腳。」又如,單鞭接提手上勢時,「扣左腳時重心後移,又造成雙重。」另外,在按接單鞭,提手上勢接白鶴亮翅,十字手接抱虎歸山,抱虎歸山接肘底看捶和雲手時,這種雙重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左腳與右腳固然要分清虛實,就是一隻腳也要分清虛實。如攬雀尾接單鞭時,重心應由右腳掌移至右腳跟,以便扣腳,左轉。

    2,「邁步如貓行。」特別是做斜飛勢,扇通臂,雙峰貫耳,玉女穿梭和彎弓射虎時,常常落腳較重,甚至落地有聲,這也是虛實不清的表現。要使邁步〔退步〕輕靈,沉著,需練太極步〔貓步〕,悉心揣摩以下幾點〔以邁左步為例〕:

    a,右胯關節內收下沉,坐穩右腳:

    b,右膝微屈送左腳前邁:

    c,邁左腳應與腰左轉同時開始,這樣左胯易鬆開,膝,踝關節才能靈活,邁步就會輕靈:

    d,以最小的力帶動左腳前進:

    e,左腳前邁時不要抬得太高,腳尖應自然下垂:

    f,左腿伸直時正好腳跟著地,不要左腳先伸直然後慢慢腳跟著地:

    g,左腳著地要輕,如履薄冰:

    h,左腳著地一剎那,重心仍在右腳不要前移。

    3,上肢和下肢一樣,也要分清虛實。體現主要內容有一手為實,另一手為虛。如練左摟膝拗步時,右手前按為實,左手摟膝為虛:其次,在虛實變化中還應注意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仍以摟膝拗步為例,右手雖為實,但在開始向前推按時,手掌蓄而不張〔略呈凹形〕,為虛掌,此謂實中有虛。相反,摟膝之左手雖為虛,但也要有摟開對方踢我襠部之用意,手中的勁不能丟,不使偏漂,這就是虛中有實:再次,當手伸出至定勢時,一般是由虛而實。反之,當收手時,則手掌應由實而虛,手掌由舒展而復歸含蓄,呈凹形。

〔三〕上下不相隨

    我們在練拳時,應盡量做到手和腳同起同止,上下相隨。

    1,弓步是太極拳中的主要步型,「弓到手到」的道理是練拳者人盡皆知的常識,但真正要做到亦非輕而易舉。例如左堋,看似簡單,其實不然,一般人最常患的毛病是左腿已經弓到,而左手還在慢慢地左堋,右采,這樣就手腳脫節了,內勁也就大減〔甚至斷勁〕。又,倒攆猴接斜飛勢時,不少拳友的腿已弓到而兩手還在右列,左采,更有甚者,兩手還未開始列采,右腿早已弓到了。弓到手不到的尚有右堋,擠,按,單鞭,摟膝拗步,搬攔捶,扇通臂,野馬分鬃,玉女穿梭,左右打虎,和彎弓射虎,其中後面三個動作中的上下不相隨最為常見。這是對於「前去之中必有後撐,以增加反射力」的道理理解不深。

    2,倒攆猴在退步時,應一手按到,另一手收到。前腳扣到位,同時後腿正好坐實。但有的人往往是後腿先坐實,然後再緩緩地按,收,扣,這也是上下不相隨的一種表現。

    3,手揮琵琶接左摟膝拗步時,常見右掌隨轉腰弧形下落時,左腳卻不動,這就不符合上下相隨的原則。而應在右掌開始弧形下落,弧形向右斜角上移的同時,左腳跟徐徐離地變成左腳尖著地,然後慢慢提起。其它諸於提手上勢定勢,提手上勢接白鶴亮翅時右手下移與右腳提起,白鶴亮翅定勢,白鶴亮翅接拗膝拗步時右掌下沉與左腳提起,分〔蹬〕腳時手腳撐開等動作都應注意上下相隨,做到手動腳動,手到腳到。

〔四〕速度不勻

    全套拳架的每一個招式中的每一個動作的速度應均勻,常見速度不勻的有:

    1,起勢時兩手前舉和下按的速度往往慢於以後其它招式的速度。

    2,白鶴亮翅〔手揮琵琶〕接摟膝拗步時,右手下沉的速度快於前按的速度。

    3,十字手兩手向下分開的速度快於向上相合時。

    4,雲手時兩手下按的速度大於往上抄的速度。

    5,分〔蹬〕腳時的速度快於其它招式的速度。

〔五〕兩手〔拳〕不同步

    由於兩手〔掌〕的運動距離不一樣,經常發生如下不同時到位的弊病。

    1,左堋的左手左堋比右手下采早到位。

    2,提手上勢接白鶴亮翅時,左手後撤提前到位不專斷,等候右手下落與之上下相合。

    3,扇通臂的右手上舉比左手前按早到。

    4肘底捶接倒攆猴時,左手的前伸〔有的甚至不前伸〕比右手下沉早到位。

    5,左〔右〕打虎時,左〔右〕拳比右〔左〕拳早到。

    6,上步七星的左拳比右拳早到位。

〔六〕手動腰不動

    太極拳兩手的運動要以腰為綱,為軸心。腰不活,動作就難以鬆柔,自如,也就缺乏太極拳的韻味和美感,正是「練拳腰不活,終究藝不高」。

    因此,練拳時一定要用腰的動作去帶動手的動作,不要只動手不動腰,前輩關於「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的論點,我們應牢牢記取。

    凡是用腰帶動手的,其拳味就濃,此乃內勁通過腰脊帶動上肢,這叫做「主宰於腰。」手動腰不動固然不對,但轉腰的幅度不宜過大,以免上身搖擺失中和兩臂散亂。

〔七〕方向不準

    要十分注重拳架的方向。

    1,左堋開始時應面向西南偏南,然後轉向正西。但不少人的左手尚未左堋,上身已面向正西了,還有少數人左堋是由西北轉向正西方向。

    2,斜飛勢的方向,要斜一點。即方向要朝南偏西,不要朝正南方向。

    3,八十五式太極拳除了兩個分腳方向是斜的:〔東南,東北〕。其它蹬腳方向都是正的〔正東,正西〕。玉女穿梭的方向是斜的:〔西南角,東南角,東北角,西北角〕俗稱四角穿梭。

    4,野馬分鬃定勢時,下面手指的方向是斜的。即朝西北〔西南〕,而不是朝正西方。

    5,轉身擺蓮後右腳邁出的方向是東南〔右前方〕,而不是正南方〔右側〕更不是西南方向〔右後方〕。

    6,練拳時,後腳的方向〔角度〕宜根據不同的招式有所變化。當前弓步時〔如右堋,擠,按,摟膝拗步等〕,後腳的角度宜偏小些,一般為45度~60度,這樣有利於向前發勁:當後坐步時〔提手上勢,手揮琵琶,肘底看捶等〕,其角度宜增加到70度左右,這樣上身不易前傾,後膝不感彆扭,後腳宜生根,屆時上身好像坐在板凳上那樣中正,自然,舒適,同時在接下勢時,前腳易輕易地提起上步〔退步〕。

〔八〕動作僵硬

    習練拳時,動作要鬆柔,要用意不用力,不要僵硬。

    松:就是關節要鬆開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緊張,使肢體自然伸張。柔:就是用最小的力緩慢地,均勻地動作,不能用僵力〔拙力〕。用意:即是用意識練拳,在初學拳時,意識系指動作的動向和要領:待到有一定的造詣後,可結合動作的技擊含義做攻防的查象。

〔九〕抬頭歪腦

    練拳時頭部應自然正直,下頦微收,要虛領頂勁。有少數拳友抬頭仰面,或低頭看地,斜頭歪腦或搖頭晃腦的不良習慣,特別是在做十字手和雙峰貫耳接左蹬腳雙手相合時注意不要低頭。

    所謂虛領頂勁,可用意識想像頭頂上方的吊扇將頭髮上吸,頭頸隨之自然正直,精神也為之一振。當然,虛領頂勁不等於故意伸頸,頸部應自然放鬆,不要用力向上拔。

〔十〕前俯後仰

    當提手上勢接白鶴亮翅提右腳,摟膝拗步邁步,十字手雙手相合,抱虎歸山屈膝下蹲,高探馬,下勢,轉身擺蓮和彎弓射虎時,容易產生前俯現象。後坐時〔如擠拉按〕則易後仰。身體左斜右歪常常發生在倒攆猴,分腳和蹬腳時。

〔十一〕直去直來

    手走弧形,臂要旋,才能使動作圓活無滯,同時能促使氣血暢通,貫注指梢。這也是太極拳的精華所在。

    1,在練起勢時,兩手不能平上平下,而應上舉時手臂內旋,下按時手臂外旋。同時,下按時不能先里收再往下按,而應走弧形,即邊里收邊下按。

    2,起勢至左堋時,右臂宜先略外旋內含堋勁,然後內旋使掌心朝下回抹,與左掌上下相對呈抱球狀。

    3,右堋定勢後,右手不要立即往後履,這時右手應以手腕為圓心,略朝反方向〔右上方〕翻轉,然後再往左下方覆。這樣右堋與覆呈無間斷的弧形銜接,同時起到「連綿不斷」和「內勁不斷」的作用,也符合拳論中「意欲向上〔前〕,必先寓下〔後〕的要求。

    4,單鞭時,左手要邊內旋邊左移,不要移至正東後突然翻掌前推。

    5,左〔右〕摟膝拗步的右〔左〕掌推出時,前臂應隨腰邊內旋〔旋腕轉臂〕邊前推,才能勁貫指梢。

    6,海底針的打法是:右手隨轉腰邊里收,邊外旋,邊往下,再向上畫一個小立圓後往下插。

〔十二〕眼神散亂

    打拳時眼睛不能不看手,但又不能盯著手看。也就是說,眼睛要向前平視,並關顧前面主要的手。「神聚於眼」。如果眼光散亂,則精神不能貫注,勁力不能灌足。因此,任何專註兩手或無所專註,左顧右盼或目定神呆,閉目垂簾或怒目橫眉的現象,都是錯誤的。

〔十三〕步型不對

    1,練雲手至小馬步時,雙腳不要靠攏,要與肩同寬。但我們有不少的拳友患這個簡單的毛病,還有的人大〔小〕馬步的兩腳不是平行向前,而成外八字。

    2,在整套拳架中,弓步甚多,「弓步不能站在一條線上,即兩腳的橫嚮應有一定的距離,一般與肩同寬。」其次,弓步的前膝蓋不要超過腳尖,以免失去平衡:但小腿也不宜垂直,以免影響靈活性,因此膝蓋應位於這兩者之間為好:再者,弓步的後腳掌外側不要離地。弓步定勢時,還應努力做到腰胯松,腿伸長,身上頂,這樣就容易做到腳生根,下盤穩。

    3,後腿屈膝半蹲支撐全身重量,前腳掌著地〔如白鶴亮翅〕或前腳跟著地〔如手揮琵琶〕,均稱為虛步。當然,虛步的兩腳也不宜站在一條線上,但其橫向比弓步小,一般為5~10厘米。另外,虛步的前腳跟〔掌〕不要離地太高。

    4,下勢做仆步時,兩腳均應全腳掌著地,注意前腳外側及後腳跟不宜離地。

〔十四〕塌腕和拳背內凹〔外突〕

    太極拳十分講究坐腕,即掌根微微下沉著力,腕關節柔而不軟,坐腕才能勁貫指梢,「坐不坐腕,味道就大不一樣。」因此,腕部切不可松垂,手腕松垂形似柔美,實飄浮無力,內勁必丟無疑,這叫飄,也叫塌腕,這種陋習常見於起勢兩臂上舉接下按,摟膝拗步曲臂和雲手翻掌時。

    拳背應與前臂齊平,但有些練拳者在作撇身捶和搬攔捶時,將拳背內凹或外突,這種花架子也是不可取的。

〔十五〕其它不符規範的動作

    1,擠接按兩手回抹時,不要下降到腹部,而是回抹至胸前。

    2,按接單鞭時,不要兩臂伸直,也不要兩肩聳起,而應松肩,垂肘。

    3,做提手上勢時,雙手先下沉,再向前向上相合。

    4,摟膝拗步的摟膝之手不要太高,有的甚至與腰同高,這樣既不符合拳理,又失大方:前推之肩不要突出,而應平對前方。

    5,手揮琵琶時,右手不是斜向下,而是微向上:「右手心稍向陽。」

    6,練搬攔捶時,右拳是平的搬,而不是像撇身捶那樣向上向前撇出。即以右肘為軸心,右拳自左肋旁向前上,經胸前〔高不過肩〕再翻腕搬至右肋旁。「右拳搬的時候,左掌一直要護右拳,拳領掌隨。」

    7,撇身捶的右拳不要從身體中心線〔鼻與臍的內接線〕撇出,而是從右肩前撇出。

    8,玉女穿梭的前推自身體中心線推出,不要在肩前推出。

    9,分腳時不要屏氣,呼吸要自然:兩手不要在腹前交叉,而應在胸前,以免胸部空虛被擊:出腳時,身要側。

    10,轉身〔左分腳接右蹬腳〕搖晃或站不穩,甚至左腳落地,這是最常見的現象。要做到旋轉輕靈,準確,除了刻苦鍛煉以增腳力外,尚須注意以下三個技術問題:轉後支承腳及時落腳掌踏實,以控制旋轉方向〔角度〕:轉後支承腿屈膝下沉,起緩衝作用,這一點最為重要:懸掛膝內含,兩臂相交外堋,起平衡作用。

    11,栽捶的右拳主要是往下打,定勢時右拳應低於左膝,而指襠捶的右拳主要是往前打,定勢時右拳應與小腹同高。因此,上述二式出拳的路線不能相同,更不能相反。

    12,退步跨虎定勢時兩手的距離,不能與白鶴亮翅同寬,而應比白鶴亮翅開闊些,但也不能分得太開。

    13,左蹬腳和退步跨虎轉身向右後擺之後,左腳應腳尖先著地,而不是腳跟先著地。又,落左腳時不要遠離右腳,應落在右腳旁。

    14,轉身擺蓮的擺腳,不是越高越好,一般不宜超過肩部。雙手拍擊腳面時也不是越響越好,只須清脆悅耳。

    15,在磨轉步時,前腳尖向左〔右〕磨轉,後腳跟應離地向右〔左〕磨轉。不要前腳尖外撤,後腳跟不動。

    16,在全套太極拳中,要求四肢屈而不直,即手臂伸出至將直未直,弓步蹬腿至將挺未挺。

    17,手指應自然伸展,不要呈蘭花指狀。

    18,每式定勢時,應做到似停非停。以免違背拳論中的「連綿不斷」。

   

 


推薦閱讀:

【太極網】沾連黏隨不丟頂 順勢借力求懂勁
邁太極步的26點要求
我們再來聊聊「太極圖」帶給我們的~啟示~
論談陳式太極拳的練法

TAG:傳統 | 太極拳 | 套路 | 轉載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