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儒治世,用佛來修心,修心養性要用佛,提升自己的靈性
【昔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曰:「六經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
這是一小段。宋文帝曾經問過他的侍中何尚之。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宋文帝。這是南北朝時代,當時的社會狀況也是很不安定。晉以後,五胡亂華,南朝宋武帝劉裕滅了晉朝,自己就稱帝,換句話說,他建立一個政權,歷史上稱他為武帝。史家也稱他為劉宋,因為在往後有唐朝,這是大一統的時代,唐以後又有宋,趙匡胤建立的,我們稱為趙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國號相同的就以帝王的姓冠上去,我們就曉得他是屬於哪個宋,南北朝時候的宋。南朝的首都都在現在的南京,所以是六朝古都,宋、齊、梁、陳都在南京建立的。
宋文帝是武帝第三個兒子,他的名字叫義隆,劉義隆。我們講公元大家印象就比較深刻,他出生在公元四百零七年,今年是公元兩千零四年,在我們一般講,他是四世紀的人,我們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公元四百五十三年,他死了,死的時候是四十七歲。他在那個時代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帝,他是個讀書人。他做皇帝是從公元四百二十四年到四百五十三年,文帝在位三十年,是劉宋最長命的皇帝,做了三十年皇帝。劉宋是從公元四百二十年代晉稱帝,總共享國六十年,就是它的政權存在總共是六十年。六十年經歷八個皇帝。
由此可知,劉宋時代的皇帝壽命都很短,六十年八個主,而文帝佔了三十年,所以他是個長命的皇帝。他的書念得很好,非常可惜,他是被他兒子殺死的,也就是太子劉劭殺了父親,自己做皇帝,當然這種狀況就是現在所講的政變。兒子殺父親,大逆不道,當然不得人心。所以他的第三個兒子起兵討伐太子,太子也在這個時候死了,所以實際上這個太子做皇帝只幾個月,歷史上沒有他的名字,時間非常短暫。
文帝死了,文帝的第三個兒子起兵把這個亂平定,這就是孝武帝,文帝之後是孝武帝。歷史上記載文帝博涉經書,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書念得很好,字也寫得好,尤其是隸書。在歷史上記載的這一段,我們學佛的人看到,這是個好皇帝,是個好人,勤政愛民,死於非命。不是別人殺他,是兒子殺他。在佛法裡面講,亂世之人,冤冤相報,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應當要明瞭。佛經上說,父子一家人,過去生中必定有因果關係,沒有關係不可能做一家人。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楞嚴經》,那一次的時間最長,我在香港住了四個月。前面兩個月在九龍倓虛老法師的圖書館,中華佛教圖書館,後面兩個月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光明講堂,我在那邊也住了兩個月。光明講堂的佛殿上有一副對聯,是壽冶老和尚寫的,壽冶老和尚的字也寫得很好,一生讀《華嚴》、寫《華嚴經》。我是在紐約跟他老人家見過幾次面,他對我也非常的愛護,因為聽說我是講《華嚴經》的,他也是學《華嚴》的。老和尚都往生了,我們自己從小和尚也變成了老和尚。
他在佛堂懸的一副對聯,我記得很清楚,印象非常深刻。他上聯寫的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的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副對聯寫得好。世俗的一家人,夫妻、兒女,這一副對聯都寫盡了。做帝王的也不例外,你養的這些兒子長大了,各個都想爭奪王位,如果沒有大的福報,冤親債主生到你家裡來了,就變成叛逆。劉劭殺文帝,就是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冤冤相報,這是一個討命債來的,不是普通的債務。歷史上像這種例子很多很多,在民間我們細心觀察,史書裡面各個朝代都有記載,現代的社會,這種事情在中國、在外國愈來愈普遍,以前這是新聞,現在已經不是新聞。所以多少人感嘆世風日下,又有幾個人能參透其中因果報應的道理。這是我們為宋文帝不得善終,感到非常遺憾,他在歷史上有很好的評價,我相信雍正對他很尊敬。
他問他的『侍中』,「侍」就是奉侍,「中」是講宮廷,換句話說,這個官員是在宮廷裡面侍奉皇帝的,是以此得名。過去許多的朝代都設此官位,它的品級是三品。他沒有雜務,換句話說,他不管事的,就像現在所講的顧問一樣,是陪皇帝聊天的。皇帝有什麼事情的時候,向他們請教。這些人,用現在的話來說,一般都是學者專家,廣學多聞,所以可以給皇帝做顧問。這個官是個清官,清要之官,是皇帝的近臣。他不管事、不管政,是這麼一個地位,這個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很值得人尊敬的。那個時候何尚之就是擔任侍中這個官職。
在這個地方我們還要做一個簡介,歷史上大家知道有貞觀之治、開元之治,這是以後;漢朝有文景之治,這都是政治辦得最好的時候。宋文帝在位的時候有元嘉之治,他的年號叫元嘉。他治國力求精進簡捷,一切簡化。皇帝、官員沒有煩心的事情,平民百姓也能夠安居樂業,所以政治很清明。他是讀書人,所以非常重視教育,所以在那個時候,他立四個學校,就好像我們現在四個大學,當然跟現在大學規模不相同。這四個大學請專家老師來擔任教學,他們收學生,為國家培養人才。同時講學的時候,就是上課的時候,可以讓平民百姓都來旁聽,好像我們現在的社會教育。這四個學校,一個是儒學,這個我們的概念比較深一點,講孔孟之道,現在人講的四書五經。當代大儒,雷次宗先生,請他來主講儒學。何尚之主講玄學,我們現在稱為哲學,大概是以老莊、諸子百家,在中國四庫裡的子學,用現在的話說,多半是講哲學。何尚之主講玄學,謝文主講文學,何承天主講史學(歷史),他立這四個學校。
二十五史,《南史》裡面說「於斯為美,後言政化,稱元嘉焉」。元嘉之治,政治清明,治理得這麼好,學風、道風關係很大。漢武帝給中國教育制定了教學的宗旨、方針,宋文帝完全落實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在歷史上能看到,劉宋建國是公元四百二十年,宋文帝做皇帝是在公元四百二十四年,由此可知,他的父親代晉稱帝只有三年,過世之後,傳位給文帝。文帝在當時還不到二十歲,文帝是公元四0七年出生的,從這裡來看,我們就曉得公元四百二十七年時,他才二十歲,他做皇帝的時候只十三、四歲。這是在動亂的一個時代,懂得教學,任用賢明,所以在他做皇帝的三十年當中有這麼好的政績。
何尚之先生出生在公元三百八十二年,卒於公元四百六十年,享年七十八歲。我們從這裡來看,這個人是帝王師,他是廬江灊縣人。我離開老家的時間太久,我十歲就離開了。抗戰勝利之後,回到家鄉只住了兩個月,以後差不多五十年沒回去。我從國外回到老家的時候,已經離開老家整整五十年,所以對於故鄉的許多事情都沒有印象。何尚之跟我是同鄉,我們同一個縣的,使我想起來我們家鄉姓何的人很多,何姓是我們家鄉的一個望族。
文帝在位的時候,立四學,何尚之主講玄學,收學生(古時候講收徒弟,現在講收學生),這個學生是傳道的,不是普通的學生,真正有成就的,歷史上稱為南學,因為他講學的處所在南門,那個時候有城市,他是在南門,南郭外,大概是在南門外。以後文帝辦了一個大學(大學在從前稱為國子監,到清朝都有),聘請他來主持大學教育,現在稱大學校長,從前稱國子祭酒。國子祭酒就是這個學校的校長,國子監的主持人。他曾經做過尚書六年,文帝二十八年他做尚書令,就是以後稱的宰相、首相。文帝死於公元四百五十三年,也就是元嘉三十年。他在元嘉二十二年擔任尚書的職務,也做了不少年,他從政大概有八年的時間。
太子劉劭殺父自立,這個罪過很大,孝武帝討平,即帝位之後,本來想把服從於太子的這些將軍、家屬統統治罪,何尚之勸告孝武帝,一切從寬,能夠免於追究的,一概都免了,救了不少人。孝武帝年歲不大,何尚之是長者,對他很有影響力,所以何尚之勸孝武帝,在這一次事變當中就救了不少人。孝武帝初,南郡王義宣叛亂,也被孝武帝平定了。孝武帝是文帝的第三個兒子,文帝以後的一位皇帝。在這個事變當中凡是服從叛變的,都是死刑,何尚之也勸請孝武帝要學他父親的寬洪大量,孝武帝也不錯,也都能接受。所以何尚之這兩次真的救了很多人,這些事蹟在二十五史的《宋書》與《南史》裡有記載。這是我們把這兩個人做簡單的介紹。
現在我們來看文帝問的內容。我們知道文帝書念得很好。『六經本是濟俗』,「六經」是儒家的,《詩經》、《書經》、《禮記》、《易經》、《春秋》,《春秋》是歷史,我們現在稱這些為五經,還有《樂》這一種失傳了。現在在《禮記》裡面有一篇樂記,古時候稱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儒家所傳的六經,「本是濟俗」,濟是接濟,是救濟、是協助,俗是世俗,換句話說,它是教化世俗的。世俗人要是學儒家的六經,就知道怎樣做人,怎樣做個好人,怎樣把人品向上提升,他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儒能治世。
『若性靈真要』,可見得宋文帝也懂佛,也懂道,他也是博學多聞。他說講到心性,講到靈性,「真」是真實,「要」是重要、精要,講到這些東西,那要推『佛經為指南』。這兩句話用我們現在話來講,用儒治世,用佛來修心,修心養性要用佛,提升自己的靈性。我們在講堂裡常常提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真正明白的人就像宋文帝一樣,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重要。
全世界凡是信仰宗教的,都肯定人生不是一世,人有來世,有過去、有未來,不是一世就完了。一世就完了,那我們就可以不必這樣的苦修了。既然知道有過去、有未來,提升靈性第一重要,明瞭因果也非常重要,明瞭因果則不造惡。雖然不造惡,文帝是個好皇帝,還被他兒子殺了,這是什麼原因?使我們想起老子所說的「和大怨必有餘怨」。這個兒子過去世是冤家對頭,雖然也和解了,和解了還有餘怨,他心裡的怨恨沒有化解,這一世當中又碰到,甚至於很小的事情,把前世的怨恨引發出來,發生重大衝突,就造了極重的罪業。這個事情,佛跟道講得清楚。所以我相信儒釋道三教文帝都涉獵了,而且都有心得,他才能說出這個話。
後面這是感嘆,也是他認真努力去做的。『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如」是假設,「率土之民」就是他所治理的國家裡面所有的人民,「皆淳此化」,淳是淳樸,樸實、善良、敦厚的風化,「化」是風化。也就是說在他國土之內的所有人民,都能夠接受儒家的教導,都能夠接受佛家的薰陶,能夠接受這個教育。所以我們就想到他立的學,有儒、有玄,佛跟道都在玄學裡面,何尚之主講這一門學問。所以他這個問題不問別人,問何尚之。如果這兩種教育能推行普及到全國,他說:我這個皇帝真正是坐享太平,國泰民安。我們今天講的安定和平,繁榮興旺,所以歷史上稱為元嘉之治。你從這個談話就曉得他的教育辦得好,自己真正在學習。 (恭錄自凈空法師講《雍正皇帝上諭與多元文化教育》21-232-0002)
推薦閱讀: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有沒有養心一點的古文,求一篇?
※【大學之道】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大學之道】修身在正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