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系列講座之一
龐 明
(2000年6月29日)
-------------------------------------------------------------------------
我們講太極拳關鍵是練氣,是不是因為我們練氣功才這麼講?其實不是這樣,太極拳本身練氣。今天我先結合太極拳的有關著作給同學們講講太極拳練氣的問題,然後再講如何氣貼於脊。
先講孫祿堂的太極拳。孫祿堂是近代著名的拳家,他的功夫很好。其理論研究在近代拳家中也是很深刻的。他不僅對宋明理學、太極學有研究,對道學也很有研究。孫式太極拳也叫開合太極拳。這本書是1924年出版的。書的開頭是「太極拳之名稱」,講太極拳的名稱是怎麼來的。下面我就邊念原文邊解釋。
「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人生下來之後,有這麼一個氣,叫元氣。元氣對人的生命活動有保養作用。
「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極,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這兒講的是中和之氣。中和之氣的講法源於儒家的《中庸》。從宋明理學之後,在中國的道學、儒學和武術中,理氣學說佔了很大比重。他這個解釋是按儒家的理氣學說講的。「喜怒哀思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們原來講氣功時管這叫中和,由這引發的氣叫中和之氣。
「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這個氣全身各個地方都有,一直在流行,里里外外都是這一個氣。
「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 他說拳的開合動靜,都是根據這個氣來的。孫祿堂寫的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拳拳譜都是從這個氣來立論的。
「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一個放,一個伸,一個收,一個縮,拳的這些表現和妙處也是從這個氣來的。
「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這是講拳的開合動靜問題。
「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練拳無非是個開合伸縮的問題,這裡邊就是太極一氣。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立。」他講體和用,一個是理,一個是氣。這是他自己的體會,真正的儒學不這樣講。他從拳術的角度這麼講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
「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太極裡邊那一點動態的真陽即意識的運用,運用就是太極。
「古人不能明示於人者,即此也。」古人不能明白告訴你的就是這個東西。
「不能筆之於書者,亦即此也。」不能寫到書上的,也是這個東西。
「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從開合動靜相交的地方去悟徹本源,本源是什麼呢?
「則可以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是什麼呢?
「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太極圖不是有一個圈嗎?他說圜就是有形的虛圈。
「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裡邊實的、無形的東西就是研。
「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沒圈的裡邊是實,有圈的裡邊是虛,這兩個是太極拳的虛實之理。
「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這個圈裡邊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那麼實的是什麼呢?是氣。
「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沒有凹,也沒有凸,就是這個東西。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一放開整個天空都是它,一收縮一點點也是它。
「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太極拳就是一虛一實——外面的虛圈和裡邊的無形之氣。太極拳之所以叫太極拳,就是因為由太極而來,太極就是虛和實的應用。孫祿堂這本太極拳書一開頭就這麼講,他完全講氣——太極之氣,也就是元氣。練拳是這樣,下面再講幾個姿勢。
開始練功時,要兩腿並著站立。一般練拳的都不講究兩腿並,孫祿堂的形意、太極、八卦一開始都是兩腿並,和立正的姿勢是一樣的。無極生太極,一開始是無極的姿勢,所以第一章是無極學。同學們聽聽就行了,我就不多解釋它。
「無極者,當人未練拳術之初,心無所思,意無所動,目無所視,手足無舞蹈,身體無動作,陰陽未判,清濁未分,混混噩噩,一氣渾然者也。」安安靜靜呆著不動彈,這就叫無極。
「夫人生於天地之間,秉陰陽之性,本有渾然之元氣,但為物慾所蔽,於是拙氣拙力生焉。加以內不知修,外不知養,以致陰陽不合,內外不一,陽盡生陰,陰極必敝,亦是人之無可如何者。惟至人有逆運之道,轉乾坤,扭氣機,能以後天返先天,化其拙氣拙力,引火歸原,氣貫丹田,於是有拳術十三勢之作用。研求一氣伸縮之道,所謂無極而能生太極者是也。」一動之後才是太極。
「……總而言之,曰內外體用一氣而己。以練架子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為知人功夫。練架子時,內中精氣神貴能全體圓滿無虧。操練手法時,要在周身靈活不滯。先達雲,終朝每日長纏手,功久可以知彼知己,能制人而不為人所制矣!」無極學的姿勢就是往那兒一站,一呆就完了,空空洞洞,渾渾噩噩。那太極學呢?第二式就是太極。
「太極者在於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安靜之後找那個虛靈的極點,也就是自己那個虛靈的意識。「我要練功了」,裡邊要動那個精神,那個虛靈的意識指的是這個。
「其氣之隱於內也,則為德;其氣之現於外也,則為道。內外一氣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陰陽。故拳術之內勁,實為人身之基礎。」氣隱到裡邊成為德,現至外邊成為道,練拳的內勁即意識的勁。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內家拳術。名稱雖殊,其理則一,故名之曰太極。」內勁、靈明的意念活動稱為太極。
「古人云,無極而太極。不獨拳術為然,推而及於聖賢之所謂執中,佛家之所謂圓覺,道家之所謂穀神,名詞雖殊,要皆此氣之流行已耳。故內家拳術實與道家相表裡,豈僅健身體,延年壽而已哉!」太極拳跟佛家、道家是相通的,不光是益壽延年的。孫祿堂講的太極拳是比較中肯的。太極功就是根據孫祿堂的太極拳簡化而來的。
然後就是「懶扎衣」。以前穿長袍馬褂,練拳之前,先把衣服摟起來。
「先將兩手合向里扭,扭至兩手心相對」,他是半陰半陽掌這樣起的。半陰陽掌有它的特殊性。
「兩手再徐徐同時一氣如抱著大圓球相似。」其實是一個氣球。
「兩手之距離遠近,順著自己的兩肩,向左斜角自下邊往前,又往上邊起,兩手起時,與吸氣同時如同畫兩條弧線,畫至離丹田處。」他的太極拳叫開合太極,手起來後要伸開,兩手一前一後。
「前式似停而未停之時,即將兩手仍如抱著一圓球,靠著身子,與呼氣同時往回返畫弧線。」就這樣起來,再出去。
「此種呼吸不可有聲。右手畫至心口,與左手平直。身子仍直立,不可俯仰歪斜。兩腿於兩手返畫時,要同時徐徐往下彎曲。……頭亦極力往上頂勁,心要虛靈。
「將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時,左足再向左斜角邁去。足後跟似落未落地之時,兩手再從心口前後著徐徐一氣,向左斜角伸去。伸至極處,兩肩亦同時往回縮勁。」講的還是一個氣。然後往後縮,不要用拙力。
「外形式似停,而內中之氣不停。兩肩里根與兩腿里根,即速均往回縮勁,腹內要圓滿虛空,神氣以意逆運至丹田。」他在講太極拳攬雀尾的時候都在講氣,手動時象拿個氣球。
「再將右足往前邁去,足後跟著地,隨即將兩手一氣著。」兩手一動氣要連著。後面講到兩手離開三寸許,再向前推。
「以後仿此自起點至五節,要一氣流行。不惟五節如此,由始至終,亦要周身節節貫串。」開合太極拳每打一個姿勢都要做個開合,攬雀尾完了也就是一個開合,開合又是氣的開合。
「即將兩手如同抱著氣球,內中之氣,亦如同往外放大之意。」一開氣球有向外放大之意,一合再收回來,所以孫祿堂的開合太極拳都是在練氣。所以我們講太極拳要練氣並不是我們自己的杜撰。「孫祿堂練過道家功,所以他那麼說啊!」練別的太極拳的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再看看比較早的陳氏太極拳。
陳鑫於20年代寫的拳論分為幾個大問題,其中一個就是談氣的問題。我們就談談陳鑫的《太極拳推原解》。
「其樞紐在一心」,太極拳的樞紐在於心,就是意識。「心主乎靜,又主乎敬;能敬能靜,自葆虛靈。」智能功的「內靜外敬」也是講這個問題。他是根據《管子》里古老的氣功來要求的。「天君有宰,百骸聽命。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百會、中極,一體管鍵。」他在這裡提了兩個穴位:百會和中極。中極穴在恥骨上一寸。要注意中極裡邊,這是人體的關鍵。他這個講法不確切。中極往裡一寸、兩寸、三寸還不夠,應該是中極向內和會陰向上兩條線的交叉點,有的稱為會陽,其實會陰和會陽差不多。「初學用功,先求服應,求脈轉關,一氣相生;手眼為活,不可妄動。其為氣也,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天地;配義與道,端由集義,渾灝流行,自然一氣。」太極拳就是這麼一個氣,這個氣是充塞天地的。後面一段講太極拳的用處,就不念了。
「理精法密,條理縷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變化猶龍,人能莫測,運用在心,此是真訣。」練太極拳就是練用意念來支配氣。這個氣是什麼呢?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裡邊談了13個問題,其中第三個問題講到「輕靈圓轉,中氣貫足」。我挑一些念一下。念這些東西就是讓同學們知道,傳統氣功和傳統武術是一致的,太極拳和氣功更是一致的。
「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即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練太極拳要用內勁,內勁是用心勁、用意念支配氣而產生的。
「中氣貫脊中。」中氣要貫到脊中裡邊。
「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前面是百會、中極,後面是百會、長強,他就是沒有講會陰。
「以心中之中氣運平四股之中,是人所不見己我獨知之也,須時時神而會之,久而自明。」心中的中氣要往四肢運。中氣是什麼呢?
「頂勁領起來(頂勁:心之中氣。領:如提起)」,心裡邊的氣把頭領起來。「頂勁何在?在百會穴,其意些須領住(領是領其全體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過,過則下掤上懸,立不穩當,此是一身關鍵,中氣之所通者,不可不知。」百會一領,中氣就能夠通。
「中氣上通百會,下通二十椎,此處一通則上下皆通」,百會一通,上下氣都通。「全體之氣脈胥通,自無倒傾之弊。腦後二股筋是佐中氣之物,二筋之間其無筋處乃中氣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後任督二脈亦皆是輔吾之中氣。」他講中氣是對的,但對路線講得不夠準確。一般的太極拳是不怎麼講經脈的。武當派、太極派裡邊只有兩派練經脈,完全按經脈走。陳鑫寫書時在動作里加了很多經脈的道理,有的地方講對了。有的只是泛泛講,實用意義不是太大。
「中氣最難名,即中氣所行之路處也最難名」,中氣不好說,怎麼走的也不好說。「無形無聲,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你要不是經常練功有了本事,體會不出來。「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不偏不倚講的不是形體。「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精神要得這個中。「即四肢中所運之中氣亦即此中氣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氣。」這點講對了,身體里的中氣和肢體里的中氣是一個氣,不是幾個氣。「此處不偏,而後四肢之中皆不偏,雖四體形跡呈多偏勢,而中氣之流於肢體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神裡邊定住了,姿勢有偏頗的時候,這個氣不偏。
「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這一段講氣比較多。我們講太極拳都要練氣,而且練太極拳有太極拳的練法,有太極功的練法,而太極功直接從氣上練起來。我們這個講法看來和傳統太極拳是不矛盾的。只是傳統太極拳並沒有分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一般社會上練拳的包括孫祿堂也沒這樣講。
剛才介紹的這些太極拳著作都是20年代出版的,那麼更早的太極拳著作是不是這樣講的?比較早的著作是武禹襄根據自身對王宗岳《太極拳論》的體會寫的《打手要言》、《行功歌》,後來不知誰把他的材料綜合整理成《十三勢行功心解》。以後他的外甥李亦畲又寫了《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但內容都是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對練太極拳很關鍵,它對方方面面的內容都講到了。(在網際網路的網路快報裡邊也有它,他們的解釋還很不錯。)它把武禹襄的《打手要言》裡邊精華的東西都集中起來了。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要用心(意識)來運氣,運氣的時候要沉著,即氣沉丹田。這麼做能把氣收到骨頭裡邊。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用氣來運形體,心怎麼動身體就怎麼動。我怎麼動不起來啊?練功得練到一定程度。一開始你還感覺不到氣,練到以後體會到氣了,再以後,氣和神合一了。太極拳有兩種練法,其中一種是自發功的練法,氣一衝意念隨著動,意念和氣合到一起,最後也是神氣合一——不是氣在動,而是神和氣合成一個了。意念一動氣就動,氣一動意念一動,這是從自發功練起來的。另外就是普通從姿勢上練起來,也是用意不用力,要用意來動它。抻胳膊用意識抻,形體要放鬆,不要使勁。怎麼放鬆呢?手帶著胳膊動,就都放鬆了。這是個竅門。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練太極拳頂頭懸,精神一提起來,就不會顯得很遲鈍、重濁。練氣功的時候也是如此。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虛實變換得用意、氣,意念一動,氣帶著形體動,這樣才能變換靈活。從前面幾句來看,練太極拳就是練意和氣。象昨天講的《十三勢歌》共有140字,其中就有7個「意」字。其實太極拳就是要練意念、練氣。
「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練太極拳時要發勁,發勁時要沉著,還要松靜,意念、氣、力、形得專註到一個方向。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身體一立象口鐘一樣,前後左右上下都要中正,這樣氣才能正。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對九曲珠有好幾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身體的上、中、下三節,胳膊的肩、肘、腕三節,腿的胯、膝、踝三節,共有九節,稱為九曲珠。但這樣講似乎沒有抓住要點。九曲珠從裡邊講應該是指脊柱,脊柱上有九個彎曲,你要把脊梁骨一個壓一個地連起來,將來氣貼於脊,力由脊發才會有作用。當然講上肢、軀體、下肢各三節,「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也可以,但對於「中」、「主於脊」、「主於腰」就不夠了。
「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太極拳練時軟,用時綿里裹針,「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
「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鶻」是鷹的一種。「形如搏兔之鶻」是講形體象鷹抓兔子一樣,很快。「神如捕鼠之貓」,貓要逮耗子的時候,在耗子洞前守著,精神非常集中。一個是形蓄而待發,很勇猛;一個是神很安靜、集中,其實練任何拳都得這樣,練我們的形神庄、五元庄精神也要集中。
「靜如山嶽,動若江河。」安靜時跟山一樣,運動時象奔騰的江河。有的說要「靜如秋月,動若飆風」。
「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練功或對手時,蓄勁象把弓張開一樣,拉起來掩而不發;發勁時象箭一樣出去,很快。有的說太極拳動作慢悠悠的,怎麼打人呢?現在練太極拳的大部分是老頭、老太太和體弱多病的人,而好多練長拳、炮錘之類的人身體原來就棒。有些練太極拳的講得挺漂亮,但和人家一比劃就輸了。所以人們都說太極拳打不了人,是「豆腐拳」。其實太極拳綿里藏針,是很厲害的一種拳術。來的緩我就緩,來的快我也快。「彼不動,我不動,意在彼先」,你不動,我也不動,意念在你前邊;「彼若動,己先動,力在彼先」,你要動還沒動,我先動上了,力量在你前面。你要不快,能走到前面去嗎?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練太極拳的時候要走圈,用的時候就不走弓背了,而要走弓弦。化你的時候還得走圈。
「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這裡關鍵是「力由脊發」,力量由脊樑發出去。腳步跟著身形來轉換。
「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這兩句對練拳很有意義。往複摺疊是什麼意思?象摟膝拗步,手打出去了,怎麼摺疊?腰若松不了,你摺疊不了。手一推出去,怎麼回來?一出去,到頭了,腰往外一松,又長出去了,一長出去,手上半個圈,外面半個圈,一個圈拿回來,這就是一個太極。練太極拳的沾連粘隨,都在這個關鍵上練。腰松不開,沾連粘隨就不好練。腰鬆開了,往後一松,手就往前邊去了,跟著自然就回來了。這個情況得用腰來解決。當然我們練太極拳並不著重技擊,我們著重養生,但是道理要懂,懂得腰是關鍵,得解決腰。腰解決不了,問題都解決不了。你光練力由脊發,將來會力由脊發了,弄不好就會出毛病,腰松不開,氣機不能上下流通,不能轉換。很多練太極拳的到了晚年紅頭漲臉,虛陽上越,得半身不遂,就是因為腰沒解決好。力由脊發,必須松腰。他這裡講得就不夠了。我們現在先不用管這個,先練姿勢,你能做到松、輕靈、圓活就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