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咬皮炎
05-27
蟲咬皮炎 蟲咬皮炎是指被某些惡蟲叮咬,或接觸毒蟲的毒汁所致的一類皮膚病。多發於夏、秋季節,男女老少皆可患病。其臨床特點是被毒蟲叮咬後,局部皮膚即發生丘皰疹及紅腫等皮損。輕者瘙癢,重者灼痛。中醫稱為「惡蟲叮咬傷」、「蟲毒病」等。 祖國醫學對本病的記載較詳盡。如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
推薦閱讀:
六》說。「山間水間多有沙虱,甚細,略不可見。人入浴後及以水澡浴,此蟲在水中著人
身,及陰天雨行草中亦著人。」隋《諸病源候論.雜毒諸侯》中記述了「蜂螫」、「蠍螫」、「蜈蚣螫」、「蚝蟲螫」等疾病,如在描述蠍傷時說:「此蟲五六月毒最盛,雲女八節九者彌甚。螫人毒勢流行,多至牽引四肢皆痛,過一周時始定。」介紹蜈蚣之毒傷,更為確切,「此則百足蟲也,雖復有毒,而不甚螫人。人誤解之者,故時有中其毒。」明《外科正宗.惡蟲叮咬》對惡蟲的叮咬方式,也有詳盡的闡述,曰:「惡蟲乃各稟陰陽毒種而生。見之者觸其惡,且如蜈蚣用鉗,蠍蜂用尾,惡蛇用舌螫人,自出有意附毒害人,必自知其惡也.凡有所傷,各導達而推治。」明《外科啟玄》記載螫蟲傷圖文並茂,並分別「蜈蚣叮瘡」、「蜂叮瘡」、「蠍子叮瘡」、「蜊蟲傷瘡」和「蠼螋瘡」等。清《續名醫類案。蟲獸傷》中記載,「忽衣蜘蛛咬頭上,一宿咬處有二度赤色,細如筋繞頸,從上毒前,下至心經。兩宿頭腫淤如外捥,肚漸腫,幾至不救。」由上可見,祖國醫學對蟲咬傷這類疾病認識較早,
且內容豐富。 [病因病機] 多因夏、秋之季,諸蟲繁生,蟲喜叮咬人皮膚或以毒刺刺入,蟲毒乘隙而入,人中其毒,郁而化熱、生濕,濕熱與蟲毒郁阻於肌膚而發病。甚者入於營血,侵及臟腑而病情危重。 西醫學認為,傷害人體的昆蟲,引起皮膚病的機制有:①叮咬的機械損傷,如蠓、蚊、臭蟲等。②毒性刺激,如桑毛蟲等蟲類的分泌物、排泄物、鱗片、刺毛等刺激皮膚,蜈蚣、蠍等刺螫人時排泄的毒液,引起局部或全身反應。③變態反應,有些昆蟲的毒腺浸出液和唾液內含有多種抗原,可引起即刻型變態反應,如血吸蟲尾蚴鑽入皮膚後死於皮內,可引起變態反應。④異物反應,昆蟲的口器或肢體留在組織內,可引起肉芽腫性丘
疹或結節性反應。 (辨病) 1 臨床表現 皮疹多見於頭面、頸項、手足等暴露部位,其皮疹形態多種多樣,常見有丘疹、風團、紅斑、瘀斑,間或有水皰、血皰、腫塊等.重者全身出現畏寒發熱,頭暈耳鳴,心煩身麻,頭痛頭脹,坐立不安,噁心欲嘔,食呆腹滿等中毒癥狀,並有不同程度瘙癢感或灼熱刺痛,但因惡蟲種類不同。所致臨床表現各有特點。 1.1 蜈蚣咬傷 毒爪刺螫處先出現兩個瘀點,四周紅腫,其痛徹骨,並常引起紅絲出現。嚴重的則有渾身麻木、頭痛、眩暈、噁心、嘔吐、心悸、脈細等症。 1。2 蠍咬傷 蠍咬傷後頓時大片紅腫,劇烈疼痛,並可伴發紅線及譽核。嚴重者出現流涎、噁心嘔吐、嗜睡、寒戰、高熱等癥狀。
1.3 蜂咬傷 傷處有瘀點,周圍起紅斑樣丘疹或風團,重者則一片潮紅腫脹,往往有水皰形成。自覺瘙癢,亦可發生頭暈、噁心等全身癥狀。 1.4 螞蝗咬傷 吸附處往往發生丘疹或風團,中心有一瘀點,』若用力把螞蝗撕下,則吸附處流血不止。 1.5 蚊蟲、臭蟲、蚤咬傷 蚊叮咬後引起皮膚紅斑或風團樣丘疹,疹中心為一小瘀點,疹邊緣有一蒼白圈,並伴有輕度的瘙癢或微痛。臭蟲叮咬後,引起紅斑和丘疹,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一般不痛。跳蚤叮咬後引起紫紅色斑點,局部紅腫劇癢。 1.6 蠓蟲咬傷 咬傷處有瘀點,水腫性紅斑、風團及水皰、奇癢難忍. . 1.7 隱翅蟲咬傷 咬後可引起條狀鮮紅色水腫性斑塊,尤如竹籤刮傷一樣,重者有水皰及灼痛。
l。8 蟎蟲咬傷 皮疹大都為丘疹,或風團,中央有小水皰或蟲咬點,劇烈瘙癢,繼發感染後可引起膿皰、發熱等。 2 診斷要點 2。1 蜈蚣咬傷 、 2.1.1 有蜈蚣咬傷史,好發於暴露部位。 2.1。2 皮損出現兩個瘀點,四周紅腫,疼痛徹骨,並常引起紅絲。 2.2 蠍咬傷 2.2.1 有接觸蠍的環境,好發於人體暴露部位。 2.2。2 患處頓時大片紅腫,劇烈疼痛,並可伴發紅絲疔。2。2.3 嚴重者出現流涎、噁心嘔吐、嗜睡、高熱等癥狀。
2.3 蜂咬傷 2.3。1 蜂咬傷後,局部立即有明顯的灼痛和瘙癢,迅速紅腫.刺螫處有小出血點,或有水皰,甚則出現大面積腫脹,甚則壞死。 2.3.2 重者有發熱、噁心等全身癥狀。 2。4 螞蝗咬傷 2。4。l 多見於野外工作者,有接觸螞蝗的環境,好發於暴露部位。 2。4.2 吸附處往往發生丘疹、風團,中心有一瘀點。用力把螞蝗撕下,吸附處易流血不止。 2.5 蚊蟲、臭蟲、跳蚤咬傷2.5.1 蚊蟲一般在夏季和初秋晚間叮咬人的皮膚,以銳利的喙刺入皮膚吸血,並放
出唾液,刺激皮膚引起紅斑、丘疹、風團。 2.5。2 每一個損害處中央有一針頭大小紅暗瘀點,手壓時不完全消退,在瘀點周圍出現蒼白圈是其特徵.皮疹2—4天可自行消退。 . 2.5.3 有的人被叮咬後皮膚可無癥狀,有的感覺瘙癢或微痛。過敏者可出現紅腫,甚至瘀斑。 2。6蠓蟲咬傷 2。6。1 好發於面、頰、上肢等暴露部位。 2.6.2 皮損為豆大風團樣皮疹或水腫性丘疹,中央有蟲咬點或水皰,呈不規則疏散分布,奇癢難忍。2。7 隱翅蟲咬傷
2.7。1 皮膚損害以面、頸、四肢等暴露部位為主,多發於夏秋季節。 2.7。2 皮疹為線狀或條索狀紅腫,上有密集水皰、丘疹或膿皰,灼熱、疼痛. 2.7.3 重者愈後遺留色素沉著。 2。8蟎蟲咬傷 2。8..1 好發於面頰、上肢等暴露部位。 2.8。2 皮損大部為丘疹或風團,中央有小水皰或蟲咬點.局部劇烈瘙癢。 3 鑒別診斷 3.1 水疥(丘疹性蕁麻疹) z]~JL多見,皮疹為紡錘形風團,上有水皰,主要分布於腰骶或四肢等處。3。2 蛇串瘡(帶狀皰疹) 面頸部蛇串瘡與隱翅蟲皮炎相鑒別,發疹前有輕度全身
癥狀,皮疹為丘疹、丘皰疹,呈簇狀、帶狀排列,刺痛。 [治療] 1 內治法 1。l 若皮損以小出血點、丘疹、皰疹、風團及腫脹為主,伴全身癥狀,治宜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加減。 1.2 如出現頭暈眼花,四肢乏力,或頸項發硬,牙關緊閉等症,則宜清熱解毒,祛風鎮痙,方用葛根湯加減;伴有煩悶嘔吐者,加玉樞丹;如神志昏迷不醒者,治宜清熱解毒清竅,可服犀角地黃湯或麇香0.15g沖服. 2 外治法 2.1 蜈蚣咬傷 2。1。1 五靈脂適量,研末,水調敷。 2.1。2 莧菜、夏枯草、鮮桑葉、南瓜葉、紅薯葉,任選一種搗爛外敷。 2.1。3 旱煙袋的筒內煙油外塗。 2.1.4 甘草、雄黃各等分,.研末,菜油調敷。 2。1。5 南通蛇藥片,研末,水調敷。 2.1。6 取蟾酥餅,醋磨濃汁外塗患處。 2.2 蠍咬傷 2。2。1 先用拔火罐的辦法吸出毒汁,再用雄黃、枯礬等分,研末,茶水調塗。 2.2.2 大蝸牛1隻,搗爛外敷。 2。2.3 鮮大青葉、鮮馬齒莧、鮮荷花葉,搗爛外敷. 2。2。4 生半夏,以水磨汁,外塗患處。 2.2.5 明礬研末,食醋調糊狀外敷患處。 2.3 蜂螫傷 2。3。l 米醋擦洗傷口。 2.3。2 鮮佛耳草、鮮馬齒莧、鮮野菊花葉、鮮夏枯草任選一種搗爛外敷。 2.3.3 人乳外搽。 2.3.4 南通蛇藥片,溫水調化外搽。 + . 2。3.5 鮮韭菜洗凈,搗爛如泥,外敷. . 2.3.6 蜂房適量,焙乾研細末,豬油調成軟膏,外敷患處. 2。4 螞蝗咬傷 2。4.1 米醋、白酒、鹽水任選一種外搽。 2.4。2 破潰時可摻九一丹,外蓋黃連膏. 2。5 蚊蟲、臭蟲、跳蚤咬傷 2.5.1 風油精、清涼油、玉樹油任選一種外搽。 2.5.2 蛇床子、百部各25g,50%酒精lOOml,浸泡24小時過濾即成。外搽患處。 2.5.3 雄黃、細辛等量研末,冷開水調搽。 2.6 蠓蟲咬傷 2.6。l 野菊花、蒲公英、薄草各log,煎水外洗患處。 2。6.2生薑汁外搽. 2。6.3冬瓜汁外搽。 2.6.4 薄荷、冰片各9g,白酒lOOml,浸泡後外搽。 2.7 隱翅蟲咬傷 2。7。1 1 oA薄荷三黃洗劑外塗。 2。7.2 黃柏12g,葎草30g,野菊花12g,苦參15g,煎水外洗。 2.7.3 繼發感染時,用三黃洗劑lOOml摻入九一丹2g外搽。 2.8 蟎蟲咬傷 2。8.1 季德勝蛇藥片,冷開水調搽。 2。8。2 青黛、冰片各等分,研末醋調搽。 2.8.3 大黃、硫磺各等分,研末水調搽。 2.8.4 鮮馬齒莧搗爛如泥,外敷患處。 2.8。5 l%薄荷三黃洗劑外塗。 [預防與護理] 1 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搞好環境衛生,平時可用煙草、除蟲菊、青蒿、野艾、百部、菖蒲晒乾,用煙熏法消滅害蟲。 2 加強個人防護,夏日應掛蚊帳、點蚊香。野外作業,應穿防護服,必要時外塗煙油、防蟲油等. [古籍選粹]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蜈蚣咬傷》 此傷取雄雞倒控少時,以手蘸雞口內涎沫搽傷處,其痛立止;甚者,生雞血乘熱飲之,立效. 《本草綱目》 壁虱即臭蟲也,狀如酸棗仁,咂人血食,與蚤皆為床榻之害。 《洞天奧旨》 蜂之叮人,有毒刺入肉內,即須挑去,以尿泥塗之,即止痛。 《外科證治全書》 治蜂螫傷方,才傷即用小便浸洗,拭之以香油塗之愈.又方,米醋磨雄黃塗之。又方,用井水調蚯蚓糞塗立止痛。 《外科證治全書凈 治蠍傷方,用大蝸牛一個搗爛塗之,其痛立止。如一時不得蝸牛,則用膽礬末,醋和調傷處。 [現代研究] 陳啟文自擬地龍外敷(地龍3條,白糖少許,溶化成水)治療蜈蚣咬傷,療效較好。劉益群以黃柏水濕敷.(黃柏3—5g,玄明粉3g,煎水,待冷,濕敷患處),治療隱翅中皮炎,療效較好。張有義以菊葉、三七葉適量,揉出汁拭患處,治療蜂螫傷,療效滿意。 [述評] 蟲咬皮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皮膚病,尤以夏、秋季節多見。本病診斷的關鍵在於詳盡了解病史。 蜂螫傷所致損害可輕可重,輕者僅皮膚輕微損害,局部對症治療,即可迅速治癒;嚴重者除皮膚損害外,還可伴有發熱、頭痛、腹痛等全身癥狀,除局部處理外,還宜配合內治,以清熱解毒為主.若某些對蜂毒特別敏感者,出現蕁麻疹,顏面腫脹,喉頭水腫,甚至過敏性休克等情況時,應積極搶救治療。 蜈蚣咬傷,蜈蚣毒液可浸入肌膚體內,治療應以清熱解毒止痛為主。對疼痛劇烈者,可進行傷口周圍局部封閉治療。 螞蝗咬傷,一般僅傷及皮膚,及時正確處理,一般很快痊癒。但若螞蝗侵及呼吸道、食道、陰道等處時,必須要儘快採用相應的內窺鏡用麻醉劑將其麻醉,及早取出。 全蠍螫傷,毒腺中酸性液體可迅速侵入人體,因此要儘快在蠍螫傷部位近心端扎以橡皮帶,防止毒液吸收並擴散。對全身中毒癥狀嚴重者,需進行積極搶救治療。 隱翅蟲、蠓蟲、蟎蟲、蚊蟲、臭蟲、跳蚤等咬傷,一般僅出現輕微皮膚癥狀,外治即可迅速痊癒。推薦閱讀:
※帶你重新認識激素臉——17:激素臉如何做好春季護膚
※該怎樣避免化妝品皮炎?
※【持續更新】個人面部脂溢性皮炎用藥及實踐報告
※吃個手抓餅,還吃出個蜈蚣來,倒霉!
※【小課堂】激素依賴性皮炎
TAG:皮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