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校園暴力欺凌事件頻發值得高度關注

近期校園暴力欺凌事件頻發值得高度關注

近期校園暴力欺凌事件頻發值得高度關注

 

提要:近日,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施虐事件面臨美國法律嚴重製裁引發國內廣泛關注,同時,浙江慶元、江西永新等地連續發生多起學生間毆打侮辱事件引發眾多網民關注和極度憤慨。輿論對校園暴力欺凌事件的關注度急劇升溫,其中超過七成的輿論為負面輿情,相關情況值得重視。

據統計,2015年3月至今,媒體公開報道或通過網路傳播的校園暴力欺凌事件已達20起。系列案件中,女性學生既是主要施暴群體,也是主要受傷害群體,76%的事件有女性參與。網民認為:對這一現象要加強重視,嚴懲重罰,同時認為未成年人保護法不應成為「避風港」。校園暴力欺凌事件頻發有多方面原因,社會輕視、法律輕處、懲戒缺失的綜合作用導致校園暴力欺凌僅停留在道德層面,助長了系列事件的滋生;校園欺凌案件處置過程中的未成年人保護原則是從輕處罰的主要依據,相關理念有必要反思;校園欺凌事件頻發背後的暴力文化、成人示範作用、戾氣環境因素不可忽視。應對校園暴力欺凌事件需要從多處著手,要建立完備的校園欺凌事件預防處置機制,要通過立法修法強化法律對校園欺凌行為的干預能力,要提高學校的法制宣傳、教育懲戒能力和水平,要努力給學生營造文明、健康、守法的家庭社會環境。國外校園安全工作經驗方面,英美警察進入校園,以色列建立校園反欺凌體系等做法,值得借鑒。

具體報告如下:

 

一、情況概述

1. 3月至今已發生至少20起校園暴力欺凌事件

根據統計,2015年3月至今,媒體公開報道或通過網路傳播的校園暴力欺凌事件已達20起。

根據騰訊網對3月—6月14日發生的17起校園欺凌事件進一步分析,系列案件中,女性學生既是主要施暴群體,也是主要受傷害群體,76%的事件有女性參與;近九成的事件中受害者被拍攝照片或視頻;過半校園暴力欺凌案件由教育機構處理,在8起由公安機關處理的案件中,2起已經明確為治安案件,1起公開處理,1起公安機關組織調解,剩餘3起未見後續報道。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行政處罰,涉事未成年人也以不執行或所外執行為主。

2. 校園暴力相關輿情快速升溫且反響負面

下圖為「校園暴力」話題的輿情熱度走勢,據圖可見,近期,尤其6月18日以來,輿論對校園暴力話題的關注度急劇升溫。通過進一步分析,浙江慶元和江西永新兩起校園暴力事件在網路大規模傳播系引爆輿情升溫的主要因素。

 

再不整治這些,只怕會有更多的心理殘疾的孩子!強烈要求管治暴力。(新浪微博 珍兒009)

校園暴力不能僅批評教育,頂多再由家長賠點錢了事,不懲小惡必成大惡!(新浪微博 譚鳳才Times)

成年人暴力事件,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這種傷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新浪微博 qcd王)

2. 主張修法,認為未成年人保護法不應成為「避風港」(23.76%)

校園暴力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我覺得是時候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了。(新浪微博 Einsam柊柊醬)

未成年保護法不能成為犯罪分子逃脫罪責的保護傘!法律如果不能做到懲前毖後,公平正義就會淪為一張廢紙。(新浪微博任言可微)

為什麼沒法律治這幫惡小孩。(新浪微博 魏小林linda)

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法啊。(新浪微博 麵攤的面癱)

3. 抨擊中國教育失敗(18.11%)

這段時間怎麼了?到處都是校園暴力!中國教育令人深思。(新浪微博 張老爺給我十塊錢好伐)

應試教育導致學校只重視升學率,不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社會的不良風氣也影響到孩子。對於孩子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家長、學校。社會,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努力擔起責任,才能減少校園暴力的發生,還孩子平安健康的校園環境。(新浪微博與速哥同在)

如果這一代的孩子都是這樣的心態,等這一代的年輕人長大了,開始支撐社會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社會形態?會不會整個畸形,比現在的弊端更多!中國的教育怎麼了?(新浪微博白藏之秋月)

4. 鼓勵「以暴制暴」(13.23%)

我主張以暴制暴!若中國的法律無法解決,我認為,私了,殺!(新浪微博 立耳犬)

這幫雜碎,人肉出來,全國人民弄死他們。(新浪微博 dj小熙2013)

這樣的事情都該這樣處理:讓打人者一字排開跪在全校師生面前,讓被打者逐個扇他們,直到他們保證以後不再做出此類事情為止,如果以後再犯,十倍加罰。(新浪微博孔家三小子)

5. 要求連帶追責,尤其教育部門(9.55%)

凡是發生校園暴力事件,一律重罰涉事學生的老師和學校領導,性質嚴重者革職查辦,對涉事學生家長處以經濟罰款或行政拘留,必須儘快將這股校園暴力風氣給壓制下去!(新浪微博芳心掌舵)

也可以立法追究父母責任。(新浪微博 采蕭客)

這種事情這麼多教育部門不應該負點責任嗎?(新浪網民 冬桑葚)

三、校園暴力欺凌事件頻發的原因

1. 社會輕視、法律輕處、懲戒缺失的綜合作用導致校園暴力欺凌僅停留在道德層面,進而助長了系列事件的滋生

中國教育新聞網指出,教育界及社會上的不少人甚至不把青少年之間的欺凌現象當回事,還不習慣用法治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總是企圖用調解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類似的情況在處理師生衝突時也時常發生。然而,正是因為青少年犯罪的處罰措施太少,處罰太輕,在道德教育和行政處罰方式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才導致法律對青少年的警示作用大打折扣。

《西安晚報》評論指出,依據現行的法律,此類事件多以嚴肅批評教育、責成家長嚴加管教作結,這也是很多未成年人對施以暴力不以為然的主要原因。把毆打和傷害視為「惡作劇之類的小事」,這便是國內校園暴力產生的根源,也是其始終未能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

當下最大的問題在於,立法缺失、懲戒機制缺失和教育機制的缺失,導致校園暴力並沒有上升到一個法律議題,而僅僅停留在道德層次。自然,圍繞「校園暴力」干預的一系列機制,也就處於相當滯後的地步。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無論是社會還是政府,都未有效履行自身的責任,校園暴力甚至校園犯罪行為日益嚴重。

2. 校園欺凌案件處置過程中的未成年人保護原則是從輕處罰的主要依據,評論認為,相關理念有必要反思

《佛山日報》報道指出,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校園暴力多是未成年人所為。一方面,出於對未成年人特殊保護的需要,立法和執法要向未成年人傾斜,懲罰和教育相結合,重在教育,目的是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不至被社會拋棄。另一方面,執法者要兼顧那些被「校園小霸王們」傷害的未成年人的訴求和感受,讓受傷害者的情感得到撫慰。民法之所以界定侵權未成年人的民事責任——比如對受害人進行賠償等——由其監護人替代承擔,重在保護受害人的利益。立法的目的是良好的,但這樣執行的效果,往往給公眾以「打人賠錢了事」的誤讀。

東方網評論認為,或許真的該認真反思一下了,當有少年大言不慚地宣揚「我是未成年人,法律也不能把我怎樣」時,當不斷有公眾質疑《未成年人保護法》到底更該保護受害者還是施害者時,當有人憤怒地稱該法已成「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法」時,是不是說明已經到了做出些許改變的時候?

 

 

3. 分析指出,校園欺凌事件頻發背後的暴力文化、成人示範作用、戾氣環境因素同樣不容忽視

《襄陽晚報》評論指出,「校園欺凌」形成的原因很複雜。比如,現在一些孩子在極端寵愛中長大,其個性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被淡化、被忽視,甚至被縱容,在和同學交往的過程中,總要做「老大」。還有,現在全球流行文化中常常在美化暴力,孩子們從影視、電子遊戲和書籍上,甚至從家庭、街道和校園得到的信息都是: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用暴力是可以接受的、是管用的。相比之下,我們的教育體系中珍愛生命、遵守法規和生理衛生的教育,對「校園欺凌」的預防和懲戒都顯得很無力。

四川文明網指出,校園一再成為施暴場所,學生一再成為「古惑仔」「小太妹」,究其原因,一是社會「叢林原則」「拳頭法則」在未成年人群體的折射。青少年作為成人世界的「鏡像」,多少總會投射出大環境的「病灶」。轉型期的國人相對來說情緒浮躁,缺乏規則意識,「戾氣」滿身,這樣的情形不折射在未成年人身上才是怪事;二是大眾傳播媒體有意無意地渲染暴力,過度或過細地再現犯罪分子的作案經過和具體情節,對青少年產生不當模仿的負面效果,網路上流傳的「江湖文化」「古惑仔」等亞文化也是校園暴力產生的社會原因之一。

四、應對校園暴力欺凌事件的意見建議

1. 建立完備的校園欺凌事件預防處置機制

《深圳特區報》報道,為應對校園暴力事件應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要建立起校園欺凌的程序化處理,包括早期預警、及時上報、事中處理以及事後心理干預等全方位機制。從目前發生的眾多校園欺凌事件來看,往往是惡性的毆打、侮辱視頻上網傳播,或者事件被媒體曝光之後,教育部門、公安機關才知道,之後進行處理,顯得後知後覺。而我國台灣地區則建立了比較成熟的多級的校園安全運作平台,在學校層面建立了反欺凌推動委員會組織,還規定校方有通報欺凌事件的義務,否則將受到處罰;並強化教育、警政、司法界多方相互聯繫及支援機制等等。

第二,對於校園欺凌事件中涉及違法、犯罪的,應該予以依法嚴懲。依法尊重未成年人的特殊權益,但絕不是搞默許縱容,對校園暴力搞高舉輕放、和稀泥,該行政拘留的,就不能「教育」了事;該追究刑事責任的,就不能以行政拘留了事。讓校園「小霸王」付出他們付不起的代價,才能以儆效尤。

《襄陽晚報》報道也指出,要依據《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規,建立預警、發現、報告、處理和懲戒「校園欺凌」的體系,鼓勵學校對「校園欺凌」採取全校範圍的干預措施。

2. 通過立法修法強化法律對校園欺凌行為的干預能力

四川文明網評論認為,遏制校園欺凌,最主要的是,法治還必須持續發力。「無懲戒就無教育」,教育、公安等部門面對校園暴力,敢於出手,敢於殺一儆百,讓學生們理解「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的含義。國家必須儘早完善相關立法,對懲戒青少年欺凌現象提供一個強大的法律支撐。

《西安晚報》評論認為,雖然法律不是解決校園欺凌問題的成功途徑,但通過完善的立法和增加其懲戒力,對孩子起到提醒作用,同樣屬於法治建設的題中之義。此外,通過立法對家長、老師和學校的責任進行明確,讓他們真正發揮教育、提醒和干預作用,同樣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江西網評論認為,要防止未成年人之間的暴力事件再次上演,一是要從法律規定入手,加大對未成年人施暴者的處罰力度,這一點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對於校園暴力行為,美國的處罰相當嚴厲,不僅開除學籍,還要交納巨額保釋金,還要面臨6項重罪起訴,外加「終身監禁」的可能。而我國對於未成年人施暴者一般是批評教育或者回家反省,最重也不過是行政處罰,這就讓未成年人施暴者有恃無恐。

3. 提高學校的法制宣傳、教育懲戒能力和水平

《襄陽晚報》指出,要全力遏制和預防「校園欺凌」,首先就要有強大的正面引導,在傳統安全教育的基礎上引入生命化道德教育,教育孩子保持對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呵護生命,避免傷害。

中國江西網評論指出,學校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尊重他人、愛護他人、愛惜生命的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學校教育內容的首選,理應是尊重他人、愛護他人、和諧相處的處世理念,學生在學校里,首先應該學會做人,然後才是其他。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而育人比教書更重要。先把孩子教會如何做人之後再談其他,否則,只能說這樣的教育偏離了正確軌道。

《西安晚報》評論指出,除了要求學校必須承擔應有的教化功能之外,賦予其必要的懲戒功能依然十分重要。若是教育的權威無以樹立,那麼學生就不會心中存畏。

光明網評論稱,現在,是時候反思和建立教育的懲戒機制了。作為一把雙刃劍,懲戒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關鍵是教育者能否拿得起放得下、科學巧妙地運用,這關乎教師職業能力、職業道德,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4. 努力給學生營造文明、健康、守法的家庭社會環境

《南方都市報》社論指出,要看到並明確的是,法律(尤其是刑法)並非萬能。藉由個案殘暴場景而激發的社會義憤,往往將落腳點放在嚴懲施暴者的層面,但此類校園欺凌事件的當事人,往往年幼(以本案為例,都不滿14周歲),在現行法律的空間中,對其進行懲處的尺度有限。

在法律之外,社會的職責與作用尤其需要重申。類似的校園欺凌事件中,有非常多的共性有待歸納匯總:不論社會角色定位、心理的養成出於怎樣的家庭教育,學校在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缺位、越位還是被異化。霸道、衝動,傾向使用暴力來欺壓他人的欺凌者人格,性格內向、孤單、怕事的典型被欺凌者形象,以及在類似事件中屢屢出現的附和欺凌者,對其各自性格產生、養成的環境做反思,可能不難發現,學校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愈發弱化,校園所能給予幼年學生的教育在失效,同時社會層面的其他影響卻在此刻侵入,比如對暴力文化的推崇,家庭教育的過分寵愛放縱或者不聞不問。複雜的社會問題纏繞在一起,是過去以及當下諸多校園暴力事件屢屢發生的原因所在,尋求解困的思路顯然比個案憤怒的消解要難得多。

五、國外校園安全工作的做法和經驗

1. 法國:啟用校園暴力監測軟體

早在2001年,法國就啟用了校園暴力監測軟體,其統計項目非常細緻,包括諸如在校園內丟石塊等具有暴力傾向的行為共26項。每年法國有近95%的學校向該資料庫匯總校園安全信息。此外,還在校園內設立安全機動小組,小組由10至50人構成,在校園開展防暴力課程以維護校園安全。

2. 英美:警察進入校園

英國向倫敦100多所學校派全日制駐校警察,其任務主要是負責學校治安,同時在學生中開展反毒品和公民道德教育。

美國近年來也向部分州的學校派駐警察,警察除了維護學校秩序外,還負責督學工作。

另外,美國發現「校園欺凌」在初中最嚴重後,重點培訓教師如何處理欺凌,對學生也做預防性教育。

3. 以色列:建立校園反欺凌體系

以色列要求每一所學校都建立全校的反欺凌體系,在容易發生「校園欺凌」的地方,如放學後的走廊和廁所,或教師監控不力的時間段,增加警力和教師;保證照明,讓父母接送孩子。

 

推薦閱讀:

#32.Charlie Murder
使用暴力搶要少量財物的行為是否屬於搶劫罪
2017 年 12 月 2 日東京京濱東北線赤羽站中國人被打受傷事件的來龍去脈是什麼?
打男朋友對不對?
法官評「曹縣抗法事件」:沉默助長了對法制的踐踏

TAG:校園 | 校園暴力 | 暴力 | 關注 | 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