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逃避闖軍,南明最強官軍進攻自己首都,主帥病死後全軍投降清朝

南明史上的今天系列4 三月二十三

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南明寧南侯左良玉假稱奉崇禎太子密詔,率全軍離開駐地武昌,沿長江順流而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公然起兵造反,目標直指當時南明的首都——南京。

左良玉,明末大將,崇禎初年在遼東抗擊清軍,1632年(崇禎五年)被調到內地剿滅農民軍,由此開啟了與農民軍十多年的恩怨糾纏。左良玉在與農民軍的戰鬥中,互有勝負,多次對農民軍造成重大的傷亡,是農民軍比較忌憚的明軍將領,但是左良玉在剿滅農民軍的過程中,多次養寇自重,最終導致李自成和張獻忠部不斷壯大,最終釀成大禍。

左良玉

到了崇禎十五年(1642年)時,左良玉已經不是李自成的對手了,多次敗於李自成的手下。1644年三月,朝廷封左良玉為寧南伯,希望其進攻農民軍以收復失地,左良玉擬定的出兵計劃剛剛送出就得到了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消息,左良玉只得按兵不動,駐守武昌。

北京城破之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滿清擁有了北京、山東等地。而明朝則有了自己的新皇帝——小福王朱由崧。崇禎皇帝朱由檢死後,他的幾個兒子都已下落不明,又無兄弟繼位,按照血緣論,當立小福王朱由崧,但是東林黨擔心福王繼位之後會翻舊賬,對東林黨人進行打擊報復(因為東林黨人攪黃了老福王朱常洵的太子之位),提議擁立另一位藩王——潞王朱常淓。無奈之下,小福王只能求助於江北四鎮和鳳陽總督馬世英的武力支持來保護自己強行登上皇位,1644年五月初三,小福王在南京就任監國,五月十五日正式登基稱帝,史稱弘光帝。

弘光帝

由於有了策立之功,江北四鎮變得日益跋扈,而此時南明最強大的軍隊卻並非江北四鎮,而是在武昌的左良玉部,號稱百萬,實際有數十萬之多,左良玉起初對擁立福王並不感興趣,甚至一度不想承認弘光政權,所以在弘光帝登基後,左部雖然軍力強大,但是左良玉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左良玉本人也未能躋身最高決策層,所以左良玉本人一直耿耿於懷。

左良玉曾經跟隨過東林黨人侯恂在遼東抗清,所以左良玉是東林黨人的同情者,而首輔馬士英、兵部尚書阮大鋮等人在朝中的興風作浪,對東林黨人大肆排擠和壓迫,所以左良玉對馬士英等心生怨恨,雙方十分不對付。

馬士英

1645年三月,一系列的外界因素導致了矛盾的公開化,甚至釀成了左部的叛變。1645年三月,清軍將李自成趕出了陝西,而李自成率領著十萬大順軍經河南南下,逼近武昌地區。而幾乎與此同時,南京發生了「太子案」,一個北方來的少年自稱是崇禎皇帝的太子,經過熟識太子的大臣和太監們鑒定,確認此人是假冒的太子。

李自成南下圖

正是這兩個原因導致了左良玉決定放棄自己的駐地武昌,率兵前往南明首都南京。左良玉起兵「清君側」的表面原因是討伐馬士英,救護崇禎太子,為受壓迫的東林黨人討回公道,但是背後還有另一層原因,即躲避逼近武昌的大順軍以及追趕而來的清軍,大順軍雖然敗於清軍,但是左部最近幾年一直敗於大順軍,心有餘悸,而清軍更是被傳得神乎其實。

清軍

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南明寧南侯左良玉假稱奉崇禎太子密詔,率軍向南京進發。但是四月初四日,左良玉即在船上病逝,左部大軍由他的兒子左夢庚率領。而此時,馬士英則不顧南下的清軍,抽調在江北布防的劉良佐和黃得功兩部到南京上游抵禦左良玉的進攻,長江門戶洞開。結果,當黃得功還在上游抵禦左良玉部時,清軍已經於五月初十佔領了南京城,弘光政權奔潰。

此時,左夢庚率領的左部大軍西邊是追擊而來的清軍阿濟格部,東面是佔領南京的多鐸部,留給左夢庚最好的選擇似乎是南下躲避清軍的追擊,這樣尚能保持數萬大軍,但是左夢庚卻選擇了向清軍投降,五月十三日左夢庚率部向阿濟格部清軍投降,至此,南明最強大的左良玉部在兩個月之間經歷了造反、內鬥之後選擇了投降清軍,消亡殆盡。

明軍劇照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南明 | 自己 | 首都 | 逃避 | 進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