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42式國家競賽套路習練者通病指正
05-27
1,起式:雙腳間距過大,形成雙腳內側與肩平的情況。 指正:肩井穴應對應足下湧泉穴,或曰兩腳的外沿與肩平。 2,攬雀尾:上文已提到轉腰胯問題。此外,右手向右後平雲時注意松胯,並充分畫圓,手不可離開間。
推薦閱讀:
3,單鞭:右勾手易過於向後,形成右大臂與胸大於180°的敞面。 指正:左手與左膝,左腳在同一垂面上,右勾手與前腳形成略小於180°的平面;左右手臂之間的夾角約等於130一135°。 4,提手:左右手的回擺幅度過大。 指正:左手回擺時,力點在拇指和手腕處,指尖斜向上,回擺幅度不超過胸中線;右手同。雙手合力略下沉,沉氣松胯,再合掌,勁力向上。 5,白鶴亮翅:不明右腳如何碾動,手腳配合不協調,右亮掌過高,過於靠後。
指正:下捋即扣腳,轉腰後撤步的同時胸前拖球;亮掌在頭斜前上方。 6,摟膝拗步:右手左擺過大,過身體中線,左手過於後擺,大臂與胸形成大於180°的敞面;前推手腕高於肩。 指正:右手左擺時身體隨之微左轉,小指一側不過身體中線;左手臂上托時後擺不要過後,手臂與胸不超過180°,然後曲臂,左手收於耳旁前推;定式時手腕略低於肩,同時注意雙胯擺正向前。 7,撇身捶:小臂翻轉打出,拳過高或過低。 指正:大臂帶動小臂打出,幅度較大,拳與鼻高;拳,鼻,腳尖在同一個方向。
8,捋擠式:手腳不配合,周身不協調。 指正:邱老師講到4個一致(上下肢配合相同), (1)移重心,左腳尖內扣朝正前(東)。右手在胸前畫小弧,重心前移成弓步的同時右掌繼續畫弧從左前臂畫出(大弧),此動為一同,即手臂和腿均伸出; (2)收手收腳,即雙手下捋與收右腳同時到位,此為二同; (3)轉體,翻掌搭手,出腳,此為三同;
(4)弓步前擠,此為四同。 9,搬攔捶:右捶向右後畫弧過大,以致右肘突出體外,勁力不明。 指正:搬捶時腳尖仍朝前,右拳向右下按壓(非帶),同時右腳尖外擺,拳在運行過程中旋轉收於腰間,拳眼朝上,左腳上步同時左掌攔,最後弓步同時右拳擦左掌掌心打出,注意左掌不要有意回收。 10,如封似閉:前後腳距離過小,影響下一步轉換,右膝外張。 指正:跟腳有一腳的距離,以下一步碾扣腳成小開步為宜;右膝基本超前。
11,開合手:此動源於孫式太極拳,問題頗多,一是腳的碾扣與手的配合不協調。二是重心轉換不明,三是手的開合度不清。 指正:(1)右腳掌碾,掌跟內扣,朝正南,同時左腳跟為軸左掌內扣,雙腳成面朝南的小開立步;在雙腳碾動的同時雙手收至胸前打開,此為「開」,重心在右腳。 (2)重心左移,同時雙手臂合,右腳跟微抬,此為「合」。注意雙手的開度寬不過肩,以肩胛骨不突出為宜;合不小於臉的寬度。 12,右單鞭(吳式):一是右腳的開步方向過後;二是雙手在面前畫弧過大,過高;三是定式成為純粹的側右弓步。 指正:(1)微轉腰轉胯右腳向右後約半腳的橫向距離開步,腳跟著地,同時雙手向身體正前方微推,掌心斜相對,此時重心在左腳;
(2)重心右移,右腳掌微內扣踏實,同時雙掌繼續前推並平行外推(向兩側平推,如同推開一扇窗戶一樣(邱慧芳語),雙手雙腳上下相對,眼看左手方向。13,肘底捶:重心移動不明,即虛實不分明,左腳上步角度不清楚。 指正:重心左移成左弓步的同時右手掌心朝上向左橫斬;重心右移,左腳收至右腳旁從右斜上方外擺上步, 抱球方向與右腳尖方向一致;右掌手指從小指開始依次抓握,同時左掌從左腰側經面前打出。 14,轉身推掌:後腳跟得過緊,膝蓋外展推掌之手臂上抬時過於向後。 指正:左腳撤步落於右腳斜後側,約一腳距離;左腳斜上步,正落腳,腳尖朝正北;與此同時右手臂從體側曲臂收於耳旁推出。注意定式時,胯要鬆開落下,身體朝正前方(北)。下動同。
15,玉女穿梭:上手畫圓過高,定式時雙手間距離過大,過散。 指正:轉腰轉胯的同時左腳斜後方撤步(前腳掌著地),同時右手穿掌前探;收手收腳45°方向出步的同時右手向胸前方向棚出,掌心先微斜向內,隨即掌心朝上向右後畫平弧收於左額前,在翻掌上架,同時左手落於左腹前,立圓推出。定式時上架掌高於頭,下推掌大拇指與胸中線平,身體轉正,整個架勢略微有些「擰勁」(邱慧芳語)。左同。 16,右左蹬腳:身體起伏大,重心轉換不明確;雙手交叉畫圓時上手高於頭。 指正:身體正對膝蓋方向上步,不起重心,收腳,兩手相合時再起重心,略轉胯再分手蹬腳,手不過頭。 17:掩手肱捶:虛實不清,出拳方向不清。
指正:一分,二合,三擰,四打(邱慧芳語)。收手收腳,重心下移,勾腳擦掌出去,同時雙手分開,與腳同向,重心移在左腳,此為「一分」;重心右移,雙手合於胸前,此為「二合」;重心位於兩腿之間,腰胯略向右後擰動,右手變拳置於胸前略右側,此為「擰」;出拳從左掌心打出,同時右腿由腰胯帶動車成左側弓步,此為「打」。 18,野馬分鬃:銜接動作線路不明,腳抬過高;外撐掌過後或過高。 指正:(接轉體纏手,撐臂纏手,轉腰橫掌之後)雙手指尖均向上在體前向右後畫一圈,左手外旋,置於胸前,右手內旋置於體側,外撐,同時左腳抬起(離開地面即可),此時手腳臂均未展開;接著降重心出步成弓步,同時雙臂均展開,前穿,外撐。 19,雲手:虛實不明確,宜出現雙重現象;胯易擺動;上雲手高於頭;何時翻手不清楚。 指正:上雲手高不過眼,下雲手低不過襠;重心移動成左右側弓步;腰動胯不動;腰走微後弧,襠走微下弧保持平穩;腳尖朝前;收腳和開步時翻掌;最後定式右腳要內扣,膝關節與腳尖同向,斜向東南方向,重心在左腳。
20,獨立打虎:抬右腳時身體易後仰;雙手動作線路不明。 指正:雙手翻轉抱球前探,同時左腳斜後撤步;重心後移的同時雙手下捋到腹前;雙手展開上抬的同時右腿直腿抬起(此時身體外形略似「大」字形),最後雙手,右腿同時合扣,雙手在合的過程中逐漸變拳,上下拳眼相對,右肘與右膝上下相對,眼看右前方(東偏南)。 21,右分腳:沒有腰胯的轉動。 指正:雙手變掌,腳尖下垂,微轉胯,再出腳,出手,手運行時高不過頭。 22:雙風貫耳:掌變拳的時間不清楚,雙拳打出過高,易架肘。 指正:收手收腳,左手多向右手合;落重心,雙手同時落於胯旁;出腳時握拳;弓步打拳同時到位。注意肘下垂,拳高不過頭。 23,24,左分腳與轉身拍腳:(接分腳)身體向右後旋轉易歪斜;雙手合分線路不清。 指正:重心後移,將右腳尖朝正南,重心回移右腿,左腳收回與右腳平行朝南,腳尖不點地提左膝領先內扣,藉助力旋轉,左腳跟著地,(此時雙手下落於小腹前交叉)腳尖朝東北方向,同時右腳掌為軸內旋,與左腳成丁步,同時雙手上抬於胸前;重心上移,腳起,分腳在拍。 25,進步栽捶:右手過於向後畫弧,上握拳過高;左手按掌過後。 指正:右臂在身體一側,腕與肩平,曲臂握拳於耳旁,前栽捶,拳距左膝約20-30厘米;左手按於膝旁,略後一點,不要按在胯旁。 26,斜飛式:右臂向右後畫大弧,勁力不明。 指正:左腳尖外擺,手腳收手成抱球狀,出腳同時插掌,右腳跟著地;右臂經頭上方大幅度擺向右後方,勁力在腰,肩大臂外側;成右側弓步,但左腿微曲。 27,單鞭下式:左勾手高於頭。 指正:左勾手伸直,與肩平。 28,金雞獨立:左腿易朝前踢擺,右落腳位置過前。 指正:收腳,壓住重心,膝蓋領先獨立;右腳落於左腳斜後方。 29,退步穿掌:穿掌過高。 指正:穿掌高與肩平。 30,虛步壓掌:身體後轉時雙手線路不明。 指正:左手上抬,右手下按,左腳盡量內扣;隨身體後轉左手從頭上,右手從膝前上方下按,左手橫掌按於右膝前方(非上方),指尖朝右,右手按於大腿一側,指尖朝前。 31,獨立托掌:有小退外張。 指正:小腿內收,微斜,護襠。 32,馬步靠:左臂用力左推。 指正:腰胯帶動上體平移靠出,方向左前45°。 33,轉身大捋;雙手方向,線路不清;撤步角度不明。 指正:雙手由馬步靠變掌,指尖向上,向右,向後畫弧,轉體翻掌托起(此時為並步),面南,重心仍偏左腿,右手臂西偏南約30°,左手臂棚於胸前,掌心斜向外;雙手隨轉體平捋朝向東南約20-30°,下接撤步平捋,先降重心,左腳後撤,腳掌先著地,方向與雙手方向成180°直線;最後轉成左側弓步的同步滾壓肘。 34,歇步擒打:右拳線路不準。 指正:右拳接上動順勢繼續向右,向下,向後畫一躺倒的8字形,再落於腰間打出。 35,穿掌下式:雙手銜接動作不明;仆步腳跟先著地。 指正:(同單鞭下式)在收腳提掌時,指尖均向上,左腳掌著地開步的同時雙手向右後側抹擺,指尖斜向上;左腳落實,雙手相對,指尖朝右,此時為右弓步;不停,隨即轉腰胯仆步,同時雙掌曲腕轉向指尖朝左前落於左腿內側。 36,上步七星:銜接動作不明;右手線路不清。 指正:重心上移,左腳尖外擺朝前,右腳尖內扣時成左弓步,同時左掌舉與肩平,右掌位於右胯旁;左腳尖繼續微外擺,右掌微下按,同時右腳提起(重心不動),右掌下按;右腳經左腳內側虛步點於左腳斜前側,成右虛步,同時右掌向上,向右,向前弧形(逐漸變拳)架起,與左拳相交於胸前,拳背相對,右拳在外,高於肩平;最後立身,虛領撐圓。 37,38,退步跨虎:右腳後撤方向不明;左腳落地或前或後;雙拳變掌後線路模糊。 指正:右腳經左腳內側斜後45°方向撤一小步,同時雙拳變掌(指尖均向上),左掌向左上,經面前,向右畫弧落於左胯旁,同時右掌向下,向右,向上,向左畫弧,和左掌相疊於左胯旁,掌背相對;同時左腳收於右腳內側,成丁虛步,兩膝蓋平行超前(面北),最後舉腿挑掌,右手與左腿在同一方向。 39,轉身擺蓮:左腳落地方位不明,拍掌後沒有定式。 指正:先降重心,再垂直落腳;轉身後右腳點在左腳右前方;拍腳後定式為雙手在體左側,右擺腿曲收於體前。 40,彎弓射虎;上步角度不明,先弓好步再出拳。 指正:先降重心再出步,方向南偏東35°左右;出拳與弓步(頭,腳,身,眼)同時到位;左拳從胸前打出,右拳從右額上方打出,定式時左拳位於左胸一側,右拳曲臂位於右額旁。 41,左攔雀尾(略) 42,收式:從十字手直接收於胯旁;掌未按完就收腳。 指正:以肘帶手下沉,雙手落於大腿前側,收腳的同時雙手從體前收回兩側,成起式預備式。 結束語:最後再提及一點,我曾聽邱老師講42式太極拳中有許許多多的太極圖,許多動作靜至下來都似是半個太極圖形。我注意了一下,果真如此!在你心中有了太極圖,按照太極圖形來練的時候,打的拳真的如行雲流水,圓活飽滿.
推薦閱讀:
※陳氏心意混元太極拳舉動請求[指南]
※陳照丕晚年太極拳見解(手抄本)
※武當三豐太極拳28式 第五式 提手上式 詳解版
※太極拳傳習錄
※陳氏太極拳小架如何用意——小架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