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女子內衣 - 史曉萌的日誌 - 網易博客
聊聊新古典主義藝術和中國古代女子內衣
美眼圖片 2010-04-08 07:41:37
今天偶爾翻看我的一些古美照,突然串聯到很多事,關於新古典主義、服飾潮流雜誌、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等。說到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一詞,興起並始於18世紀的羅馬,並在歐美地區迅速的擴展了與其相關藝術運動。它一方面起於對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隨著這種復興觀念的興起,使大批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投入其理念,轉眼就到了現今。他們會刻意的從風格與題材上描繪各國的古代藝術,但一定會透出它所謂「新」的地方,力求於美的結合,尋找可塑造的相通點。
這是以前我的一套法國女鞋的片子,第1張,只在透出中國純美的古典妝容。唯一遺憾的就是曉鋒不小心PS掉了我左眉上的那顆痣,記得我事後還抱怨地對他說:「啊,還我。美中不足,那可是一顆很古典的痣喔!」。
化妝、攝影來自:
攝影師:亢曉鋒
第2張,片中可看到在華貴古典的金色映襯下,歐式花樣的高跟鞋。我展示的主題在於理解從古至今,多數女人對物質的狂愛。鞋子、約會、晚宴與行走之間的暢想。新古典主義的髮式妝容、纖瘦的淑女體態與色彩斑斕的fashion衣著,驚嘆的表情等元素交織在一起。它代表了現代生活中的眾多的可能性,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對撞和現代女性的開闊視野。在品味搭衣時,既可傳承東方的美學妝扮,又可鑒別哪些國際上時髦的裝扮會適合自己,而不是一味的傾其所有,去徹底變成一個比較像外國人的中國人。
現在的穿衣雜誌品位都還可以,但是它們多以效仿歐美或日韓的主流文化為主,題材已經飽和。以前,中國服飾雜誌比較土,要麼就是很庸俗。大家偏愛外國雜誌,喜歡外國攝影師和模特的照片。是因為他們的構思和理念明確純粹,他們不愛湊活,所以不斷的傳承和開發,並懂得鑒賞。鑒賞很重要,那是美與丑的區別,而不是以庸俗的借口去模糊化這個概念。這讓我想到,其實國人在藝術的道路上,總出現斷層和湊活,一切都不系統完備。不知道該保留什麼,開發什麼,不會攻守兼備。要說攻吧,其實並沒有在該領域創出新的天地(指意識形態,不是廣義上的成功人士),實為盲目膜拜抄襲模仿,超徹底的「無量拿來主義神功」練的是爐火純青。美其名曰,借,真省事,省著省著,人就懶了,人生永遠活在他人所創造的成就之下。再說守吧,比攻還不知所以,中國有很多人其實嫌棄中國文化,只會喊口號。心靈是創造之地,如果心有所想,必會有所行動,而在大環境下看不到這些,那心有所想就是假的。在這點上,需嚴重學習羅馬、日本等,他們的古老文化傳承保持的同時,也發展現代文明。羅馬至今從建築風格上都體現出,古老與現代並進,兩個時代大面積的交融、穿插。行走於羅馬大街,時有恍如隔世之穿越的感嘆。而西安現在比北京顯得更中國,這全要歸功於北京的「圈拆無量神功」。同樣日本的相撲、櫻花、傳統節日、古迹等都被日本民眾積極主動的擁護和保留的像模像樣。而和服這一本來源自中國唐代的服飾,也被他們合理的保留並傳承為了日本文化。到現在日本人在閑暇時間、紅白喜事、傳統節日里都有穿著和服的習慣。
(廣告內衣提供:北京騷BABY內衣文化西單旗艦店)
這是一套內衣、絲襪的家居廣告,上身是古代女子直接貼身的傳統美艷的肚兜,而不是文胸。下身,黑色內褲、提花絲襪,兩種內衣文化在家居照中的鮮明對壘與結合。胸衣是西方的東西,中國古代是沒有的,中國古代內衣文化可能要追溯至漢代前,當時女子穿著的內衣稱為「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之意,由此方知古人對內衣的看法。《禮記·檀弓下》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 』命徹之。」敬姜是季康子從祖母,這個老太深明禮儀,孔子對她有很高評介。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婦女在去世之後,要備褻衣入殮,不過這種女人的內衣通常是不能見人的,所以不能在大庭廣眾面前顯露。
心衣、抱腹——漢代:
兩當——魏晉(十六國)。
魏晉之「兩當」與漢代之「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始於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入中原,屬異族文化:
訶子——唐代。
以上大家能看到,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而到了唐代,則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即「訶子」。《事物紀源》中記載,「貴妃私安祿山,指爪傷胸乳之間,遂作訶子飾之。」這一內衣設計也是根據當時女子的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抹胸——宋代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合歡襟——元代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合歡」之意有房中內衣的情慾特點。
蒙古族入主中原,服飾上既承襲漢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至元大德年間,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從其便了。元朝內衣稱「合歡襟」或「合歡」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細看可發現,似乎很歐化,還有束胸呢。難不成是成吉思汗鐵騎踏到羅馬的時候的拿來主義?
主腰——明代。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明代的女子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已深諳如何凸現曲線美之道:
肚兜——清代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直達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更有特色的是,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明代資產階級因素的萌芽和發展,使下層的市井文藝和上層的浪漫思潮得以風生水起。吳承恩、袁中朗、湯顯祖、馮夢龍、李贄等文化風靡一時、同氣連枝。不料滿族入主中原,強制推行保守的文化政策,「與明代那種突破傳統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極一時的是全盤的復古主義、禁欲主義、偽古典主義。從文體到內容,從題材到主題,都如此。」(李澤厚《美的歷程·十》)
史料記載,宋朝時肚兜已很流行,直至清代最為興盛。:
前段時間,我在和小保姆聊天的時候知道,在她老家鄉下,到現在還有女孩根本不穿胸衣,說那是不好的女人才穿的東西!驚嘆啊。所以古人對女子內衣由此看法,穿著也從不顯山漏水,非常隱晦也就好理解了。中國古代女子除唐代外,多給人以,纖美窈窕,內斂含蓄的美態出現。現在反之,美女多數來勢胸胸,內衣用品會有更多的豐胸、隱形墊墊、提臀美腿等加以妝點,網路上的美女自拍照也被網友們評為「擠擠都有溝」「有溝就能紅」等,這就是西方文化的滲透了。中國古代文化和西方歷來不同,中國古代尤其不講究顯露。歐洲壁畫、油畫、雕塑等藝術作品,有很多是體現他們的種族,男人的性感強健,女人的豐滿圓潤。歐洲以前女子的衣裙,都有束胸。舉一個大家都看過的例子,《泰坦尼克號》裡面女主角穿著者宮廷式的衣裙,她媽媽幫她束胸,使腰部更細,胸部推起,突顯出挺拔豐滿的胸部,用意非常直接。中國那些美麗的肚兜,雖然它裡面沒有鋼托,不但不能使人看著豐滿,反而大面積刺繡帶來的板平材質和背後的系帶還會有束縛效果。但是一點也不影響它的東方韻味。很多豐滿的洋妞喜歡中國文化,她們會帶著很托的胸罩穿旗袍,寬肩壯跨,看上去總有種傻頭傻腦的感覺。中國服飾雖然好看,但不適合豐滿高大的洋妞,她們中只有那些較為苗條的、黑、褐發色的人才能穿出些不同的味道。
而說到絲襪這個外來物,歐洲,16世紀上流社會的男士,當時非常喜歡穿一種白色的緊身褲襪,這是絲襪的雛形。20世紀初,成衣開始普及,時尚已不再是上流社會的特權,普通民眾也可以穿著時尚的服飾。於是各個階層的女人們開始變的時髦。女裝的樣式變化開始有了突破性,非常具有時代氣息。女性們開始大方的露出她們優美的小腿,絲襪在此時就派上了用場。
20世紀80年代,女裝則呈現出極度的奢華、性感和嫵媚。尤其是女性的晚裝,低胸、高開衩運用普及。絲襪也就成為了晚裝配飾中不可或缺的搭配單品。
推薦閱讀:
※如何客觀評價天龍中木婉清這個女子?
※趙四小姐:愛一個人,就做他永遠的頭號粉絲
※《東京女子圖鑑》:犯過錯、走過彎路又怎樣,至少我努力嘗到了那些日子裡的每一點甜
※那一個叫桃花的女子
※女子出生在哪幾日最旺夫,年年旺,月月旺,家財日日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