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下肢部(髖部)檢查

 髖部

4·5·1·1  望診  首先要患者脫去外衣行走,前面要注意兩側髂前上棘是否在同一水平,兩側髂部是否對稱。然後觀察下肢有無過度內收、外展和短縮等畸形。

側面要注意大腿有無屈曲畸形,特別是有無腰椎過度前凸。如不注意腰椎過度前凸,就很容易忽視髖關節輕度前屈畸形。

望後面時,可先囑患者健側下肢負重,另一側下肢屈曲抬起。正常情況下,由於負重側的髖外展肌群的收縮,使另一側骨盆向上傾斜高於負重側。臀中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陳舊性)時,當患側下肢負重,健側下肢屈曲抬起時,非但不能使健側骨盆向上傾斜,反而低於負重側,稱站立屈髖屈膝試驗陽性(圖4-11)。

 

 

髖部望診還應注意腫脹和腫塊。髖關節腫脹可見到腹股溝飽滿;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由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多屬大轉子病變或因腰骶部感染膿液流注引起。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或小轉子病變外,也應考慮流注膿腫。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常提示先天性髖脫位。

  4·5·1·2  觸診  病人仰卧,檢查者兩拇指用同樣力量觸壓兩腹股溝韌帶中點下2 cm 處,觀察病人的反映。或用拳叩擊大轉子或足跟,若引起髖關節痛,說明髖關節有病變。外側大轉子淺表壓痛,往往提示大轉子滑囊炎。對髖關節的活動痛須仔細檢查,判定其疼痛的位置。檢查旋轉痛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髖關節伸直旋轉試驗,以檢查關節面摩擦痛;另一種為髖關節屈曲旋轉試驗,髖關節屈曲位時,髂腰肌鬆弛,如有輕微旋轉即出現疼痛,則為關節面摩擦痛,可以排除髂腰肌的牽扯痛;如小幅度旋轉無疼痛,幅度增大時出現疼痛,提示髂腰肌等軟組織的病變。

如發現下肢不等長,肌肉有萎縮,須進行測量,下肢長度應測量從髂前上棘至股骨內髁或內踝的距離;下肢周徑的測量應取兩下肢相應的部位,寫明該部距髕骨上緣或下緣的長度,並須兩側對比。

4·5·1·3  活動  髖關節有屈曲、後伸、內收、外展、內旋和外旋的活動功能。髖關節的正常活動幅度見圖4-12

 

 

 

4·5·1·4  特殊檢查

⑴   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檢查  患者側卧,患側向上,屈髖至90°~120°。使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在一條直線上。正常情況下,大轉子的尖端應在此線以下,超過此線1 cm , 提示大轉子向上移位,常系股骨頸骨折或髖關節脫位。

⑵  掌跟試驗  患者仰卧,下肢伸直,足跟放在醫者的掌面上。正常情況下,下肢呈中立位直豎在掌面上。但股骨頸骨折、髖關節脫位或截癱患者,則足倒向一側呈外旋位。

⑶  髖關節過伸試驗  患者俯卧,兩下肢伸直。醫者一手壓住其骶後部以固定骨盆,另一手提起患側小腿,使髖關節過伸,如髖關節或骶髂關節有病變,用力後伸時,則骨盆隨之拾起髖或骶髂關節疼痛(圖4-13)。

⑷  髖關節屈曲試驗(托馬氏征)  患者仰卧,將健側髖、膝關節極度屈曲,置骨盆於前傾體位,患髖即表現出屈曲畸形,大腿與床面的夾角即為畸形角度(圖4-14)。

⑸  足跟叩擊試驗  患者仰卧,兩下肢伸直。醫者用一手將患肢抬起,另一手以拳擊其足跟。若髖關節處疼痛為陽性,常提示髖關節病變。

⑹  屈膝屈髖分腿試驗  患者兩下肢屈曲外旋,兩足底相對,兩下肢外展外旋。股內收肌綜合征患者,大腿不易完全分開,若被動分開即產生疼痛。


推薦閱讀:

類白血病反應的實驗檢查
疼痛診療過程中重要體格檢查匯總
周末想要自駕出去浪,出發前先要做好這些檢查! | 永不消失的電波
我的宮腔鏡過程+費用明細

TAG: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