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解密曹操葬身河底之謎

解密曹操葬身河底之謎
 

    在史學家的眼裡,曹操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英雄,但在民間傳說里,他卻是一個典型的奸臣形象。曹操最不光彩的地方,其實不僅僅在於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詐,而是其令人髮指的盜墓行為。

    曹操在打天下之初,為了籌集軍餉,曹操想到陪葬甚豐的王陵,遂打起了盜墓的主意。為保證盜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獨出心裁,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有幾十個人專門負責,打到哪盜到哪,哪座陪葬多盜哪座。「摸金校尉」雛形始於戰國時期,這些人精通「尋龍訣」和「分金定穴」,「發丘將軍」到了後漢才有,又名「發丘天官」或者「發丘靈官」。其實「發丘天官」和「摸金校尉」的手段幾乎完全一樣,只是多了一枚銅印,印上刻有「天官賜福,百無禁忌」八個字,在盜墓者手中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就是有了這樣的特許所以後漢時盜墓幾盡瘋狂。

    曹操盜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裡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水經註疏》具體記載了曹操的盜墓行為,在陵墓打開後,他親臨現場,指揮取寶。「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數萬斤。」據說,曹操僅憑這一次盜掘所得的財寶,就養活了手下全軍將士三年,可見盜得財寶之巨。

    「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起草了一份討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立中郎將、摸全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就是這份檄文,讓後世了解到了曹操盜墓真相。《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也提到「操……身處三公之官,而行桀虜之態,污國虐民,毒施人鬼。」

    曹操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統治者。,他頒布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當時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與地位不亞於帝王,為什麼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體力行呢?

    主要原因是為了防止盜墓。盜墓盜得多了,曾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來盜墓者這個道理。他的兒子曹丕就曾分析過諸侯墓被盜的原因:「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郭太后也說:「自喪亂以來,墳墓無不發掘,皆由厚葬也。」

    《三國志·魏書》中記載,公元218年曹操頒布《終令》,即遺囑,表示陵址要選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樹」,陵內「無藏金玉珍寶」。不只如此,為防盜掘還做了好多疑冢。成書於南宋時期的《輿地紀勝》稱,「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同一時期羅大經著作《鶴林玉露》稱,「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雲曹操冢也。」史又稱,曹操實際葬在高陵,又稱西陵,但高陵在哪,至今仍是讓考古界困惑的一個謎團。

    他生前命令設立的72座假墳,位於今河北省臨漳縣三台村以西的講武城至磁州一帶。民國初年,這些墓經人盜掘,內多有墓誌,均系北魏,北齊時王公大臣之墓,可能是這些王公大臣「坐享其成」。而其中並無曹操之墓。

    《魏書?武帝紀?終令》和晉朝陸機的《吊魏武帝文?遺令》中記載,曹操葬於「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有人據此認為曹操真墳在今臨漳縣西面的豐樂鎮西門豹祠一帶。但是,豐樂鎮的西門豹祠建於公元554年,曹操卻死於此前300多年,而且,西門豹祠不僅在臨漳一帶有多處,在安陽、磁州境內也有。

    蒲松齡寫了一篇《曹操冢》,說他埋在漳河的河底。這也不是空穴來風。魏文帝曹丕在《止臨笛侯植求祭先王詔》中曾寫道;「欲祭先王於河上,覽省上下,悲傷感切。」魏文帝曹丕之語,似乎因為漳河滾動,將曹操的墓淹沒了,他無處祭祀,所以「悲傷感切」。

    清朝沈松的《全健筆錄》引《堅瓠續集》說:順治初年,漳河水乾涸。有些漁民見到河中有大石板,旁邊有一條隙縫,十分驚奇。相約而入,見一座石屋,內有石床,床上卧著一人,穿著帝王的服裝。中間立有一碑,寫明卧者系曹操。漁民就一擁而上,「磲裂其屍」。據此有人認為,曹操的墓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建造在漳河河底。也有人說,古漳河在歷史上曾經幾經遷徙,銅雀台、冰井台就是在漳河改道時被衝垮的。

    曹操使出的障眼法,真的讓他的軀殼連同一生功過與奇珍異寶,都從這個世界上神秘地消失了。世人永遠也找不到他了,他的死與他的生一樣,只是一個謎團,用狡詐與欺瞞編成的謎團。

推薦閱讀:

曹操為什麼會敗走華容道?
曹操晚年的政治中心是在哪裡的?
為什麼曹操喜歡的是曹植,卻立了曹丕?
如果北伐總指揮是曹、劉,會怎麼處理失街亭的馬謖?
曹操能稱霸天下 全靠這五個足智多謀的國士

TAG:曹操 | 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