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練太極拳需通醫理


太極拳和中醫是同源異枝,根源是一個,那就是道,但展現的功用不同。


文 | 任天元

從一個曾經的中醫愛好者和連二腳貓都算不上的太極拳門外者來看,太極拳和中醫是同源異枝,根源是一個,那就是道,但展現的功用不同。

先說中醫,中醫的基礎就是道家,中醫理論基礎體系是在道家宗旨的基礎上建立的,尤其是道家「道法自然」「清靜無為」、「順應天時」、「天人合一」等思想,直接成為中醫的理論基礎;道家學說稱為「黃老之道」,而中醫第一經典即為《黃帝內經》,中醫被稱為「岐黃之術」。醫、道兩家關係相當密切。道家不僅注重身體的調養以達到益壽延年、長生久視的目的,而且更重視心性的修鍊和探索。道家既通過作息時令、飲食藥餌,導引氣功等方式修身,更通過靜坐等方式在心性方面入手,最終達到明心見性。因此修道即是行醫,不過醫的是自己,以醫己之術醫人,即為醫學。很多道家人物也是大醫家,如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陶弘景的《本草經注》、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都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醫著。

再說太極拳,明代太極拳大家王宗岳曾為太極拳祖師張三丰的《太極拳論》作注,闡明其祖師創拳宗旨為:「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可知,練太極拳的目的是健康長壽,而不僅作為一門武術技藝。可知中醫與太極拳不僅根源同一,其功用也並無二異,只是表現形式的不同。

所以說若不懂道家長養身心的奧秘,不知氣血在人身的流變,不明精氣神的轉化,何堪為醫,如何調養病人身心;而又何堪練拳,如何延年益壽。

中醫因醫治病人的需要,對身體的變化和調治有更細微的了解和對治,故練太極拳需粗通中醫。中醫的許多經典理論,與太極拳功夫有異曲同工之妙。如《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這和太極拳的「開合、出入、升降、聚散」不就是一回事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云:「天之為物,故恆於動;人之有生,亦恆於動。」這不就是太極拳的「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此動作之完成,乃下一動作開端,綿延相續么。心法上亦要一氣呵成,這不正是生生不已的「恆」動嗎?

王宗岳在其《太極拳釋名》中雲「進、退、顧、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照此看來,太極拳的進,欲進未進之時,冬至之時,即腎氣的初生,水中一點真陽,地黃是也;退,欲退當退之位,夏至之時,即心火的下潛,火中一點真陰,北五味也;顧,秋分之時,下降蕭殺之刻,即肺氣的肅降,麥冬也;盼、春分之時,翹首生髮之意,即肝氣生髮,烏梅也;定,四維樞轉中土安定,長夏之時,安養不動之意,及脾氣斡旋,白朮也。太極拳一招一式之間,即經一年四時,亦是人身一周。

因此,中醫認為只有「動靜適度,氣血暢通」,方能「百病不生,盡其天年」,因此練習太極拳要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中醫養生講究「形神兼養」,同時注重身體養護和心理健康平衡,所以練習太極拳正如孫祿堂先生所訓誨:「練太極拳時要從其規矩,順其自然,外不乖於形式,內不悖於神氣」,要做到形神兼備。中醫認為「天人合一」,人的健康要順應自然節律,所以太極拳練習者在練拳時要心態自然、身法自然、呼吸自然並親近自然。中醫經絡學認為經絡是人周身氣血運行的通道,因而練拳時應注重內氣的經絡流轉,才能「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中醫養生強調精神內守、虛靜恬淡,只有這樣才能陰陽平衡,五臟平和,經絡暢通,所以習拳者要調攝精神、心態平和。

總之,太極拳不在於拳,握手即是拳,拳有何異?太極拳在於太極,太極者,陰陽也。《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練拳時是太極,不練拳時太極否?行住坐卧太極否?何況無極生太極,故而太極拳起勢之前收勢之後為何?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然道歸何處?

原文刊載於《武魂 · 太極》2015年12月號


推薦閱讀:

從陰陽角度分析樂嘉的性格色彩
三十二式太極劍學習輔導
太極內功的特點及功理
三十二式太極劍劍譜
太極修鍊與丹田及內功-梅墨生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