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班的常規教育方法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班幼兒是孩子跨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進行常規教育的關鍵期。小班幼兒剛剛進入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一般來說在新環境中建立新的規則,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相對容易些;同時,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也決定了教師進行常規管理的有利條件。因此,對小班幼兒進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關係到幼兒的健康成長。那麼,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呢?在日常工作實踐中,我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

    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首先得讓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了解什麼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小班幼兒年齡小,對於許多生活習慣的正確與否沒有準確的概念。對於幼兒的不良行為,教師不能簡單地加以指責,而應正確地講解、示範,使幼兒形成正確概念,有一個可模仿的榜樣,讓幼兒在看看做做中主動、自覺地學習。如,在剛開學初,很多幼兒都不會輕拿輕放小椅子,推著小椅子到處跑的現象處處可見,坐的時候也常常把小椅子翹起來或不停地搖晃。針對這一現象,我在一次起床後與幼兒進行了一次談話。我對大家說:「中午小朋友睡覺的時候,老師聽到教室里有誰在哭,我找啊找,原來是小椅子,小椅子為什麼哭呢?它告訴我,小朋友不愛護它,用兩隻手推著它跑,坐的時候翹起它的兩條腿,還晃來晃去的,弄疼了它。小椅子都不願和小朋友做好朋友了,怎麼辦?」小朋友都說:「我們不推小椅子了……」「我們不翹椅子了。」我說:「那好吧,如果小朋友想和小椅子做好朋友,就請大家像老師這樣做。」我給小朋友們做了示範,並詳細講解了怎樣雙手拿椅子,怎樣輕輕放椅子,然後,請全班小朋友一起練習。小朋友們都模仿著我的樣子,輕拿輕放小椅子。此後,推椅子的現象明顯減少了,「哐當哐當」晃小椅子的聲音也聽不到了,如果有誰偶爾忘記了,立刻就會有別的小朋友提醒他改正。

    二、在遊戲中學習

    幼兒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而遊戲則是對幼兒進行生活習慣教育的良好手段。如在開學初,我組織幼兒玩「配對」的遊戲。請幼兒在一套圖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圖片,然後再拿著這張圖片到茶杯架前,找出與小圖片完全一樣的標記。此時,我就告訴幼兒:「好寶寶,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杯子,這張漂亮的小圖片就送給你。」這樣一來,小朋友們很快就認識了自己的小杯子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我把標記換成名字,小朋友也能找到自己的杯子了。

    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小班常規要求應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分階段提出。例如,剛入園時,要求幼兒知道自己的毛巾、茶杯、書包等物品的位置;過了一段時間後,可要求幼兒根據老師的指令完成認任務,會拿茶杯喝水,會自己吃飯等;接著要求幼兒養成良好的入睡習慣,按規則參加遊戲或集體活動等;還有一個是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初步學會基本的自理能力,如穿衣、脫衣、洗手、洗臉等。

    四、提供充分的觀摩和實踐機會

    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尤其是小小班幼兒更是以直覺行動思維為重點。所以,在進行常規教育時要讓幼兒直接參与。例如:給幼兒園示範講解洗手,往往讓幼兒難以習得正確的洗手方法,究其因是因為幼兒的思維還處於直覺行動思維,枯燥的講解,幼兒難以接受。因此,我們可以分批帶幼兒進入盥洗室,讓幼兒實地觀察洗手的地方,有水龍頭,肥皂,毛巾,然後老師親自具體示範,讓幼兒看到具體洗手步驟和方法,便於幼兒的掌握。

    此外,孩子習得洗手、洗臉等日常常規之後,要在一日生活中不斷提供反覆實踐的機會,逐漸形成一系列正確的行為方式,並在反覆的實踐中得到強化,進而逐步養成良好的班級常規。

    五、巧妙地運用文學作品

    我班幼兒很喜歡聽故事念兒歌,在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中,可以巧妙地運用這一形式。比如說,在去排隊做操時,我先讓幼兒念兒歌:「你不推,我不擠,一個跟著一個走。老師走,我也走,老師停,我也停。」這樣小朋友在不知不覺中根據兒歌的引導學會了一個跟著一個走。

    六、善於抓住時機,注重隨機教育

    有許多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習得的。有一次,我請小朋友入廁,發現三個小朋友爭執起來,仔細詢問後了解到,原來某某小朋友沒有排隊,硬擠到坐廁上,差點把他們兩個擠摔交了。於是,我就在集體活動時,請小朋友先來說說誰對誰不對,應該怎麼辦。並讓大家知道上廁所應該排隊,如果擠擠來擠去容易發生危險。在安排幼兒座位時,通常是排馬蹄形位子,但是幼兒經常為了椅子發生矛盾,不是你擠我,就是我擠你,針對這樣的現象,可以在地板上用線做上相應的標誌,固定幼兒椅子的位置,便與幼兒放好椅子。地上的線可以給孩子暗示,而小小班幼兒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規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矛盾,實踐證明效果是比較好的。

    七、堅持一致性和持久性

    在進行常規訓練的時候,老師和保育員的要求要保持一致,切忌有不同的做法。如,你教的洗手是沖乾淨就行,可另一位教師卻教的是沖乾淨後,甩三下,拿自己的毛巾打開擦乾後掛好再離開。兩種教法,你說孩子該聽誰的?所以事前老師要溝通好,達成一致的教學目標與規則,這樣,孩子的常規教育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滲透,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另外,常規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成效,你只要堅持就會成功!如果你自己都放棄,那孩子也都會放棄了。如果你堅持,到了中、大班,孩子已經形成一定的行為習慣,每個過渡環節都可以輕鬆帶過。

    八、榜樣示範作用

    對於小小班幼兒來說,表揚與鼓勵常常是達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同伴間的影響力對幼兒的發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當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時,大聲斥責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這時你輕輕地說一聲:「我來看看哪些小朋友最乖,能把地上玩具撿乾淨。」然後再表揚幾個正在揀玩具的小朋友,那麼,地上的玩具會在頃刻間被揀的乾乾淨淨。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我在班上設置了「乖寶寶」專欄,把小朋友的照片貼在花朵里,用不同的形象來表示小朋友不同方面的進步。如笑臉表示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小蘋果表示能好好吃飯,五角星表示安靜入睡。這樣,不但記錄了幼兒的表現,同時還鼓勵小朋友爭做乖寶寶,努力遵守各項活動常規。

    九、語言簡潔、規範,富有情趣

    教師在向小小孩子講解規則和要求時,應特別注重語言簡潔、規範,富有情趣。

    首先,講給孩子聽的話,應該是孩子一聽就能明白的,尤其是一邊示範一邊講解,效果會更好。語言、動作和思維相結合,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一次提的要求和規則不能太多、太雜,應突出重點,語速相對慢些。

    其次,教師應盡量讓自己的語言富有情趣。要用富有童趣的口吻講解各種要求和規則,把要求和規則遊戲化、趣味化、情景化。如培養孩子喝完水後把被子放回茶杯架的習慣時,教師就組織孩子玩「送茶杯回家」的遊戲。每次喝完水後,讓孩子愉快的將茶杯送回家。

    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

    幼兒一旦形成了好的生活習慣以後,還需要不斷地鞏固、強化。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幼兒園裡能夠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是一回到家裡就完全變成了另一模樣。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重視家長工作,鞏固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教師可以幫家長掌握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在家園聯繫園地中提出幼兒生活習慣的目標要求,及請家長配合的內容,讓家長了解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在家庭中請家長保持和幼兒園一致的要求,做到家園同步,使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得以鞏固。

    總之,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更需要教師和家長有長久的耐性、和藹的言語,還要有一顆愛孩子、包容孩子的心,相信小朋友的一生將在這種教育中受益匪淺。
推薦閱讀:

中國的教育該如何發展才能順應當今互聯網的發展?
讀完博士,我發現我未來的孩子依然有可能身處寒門,我該怎麼辦?
教學的核心是學而非教
留學顧問機構亂象,家長們如何擦亮你的眼睛!

TAG:教育 |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