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資糧: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凈土資糧: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1、信自
自心本具極樂世界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說明] 釋迦牟尼佛證道後的最初開示《華嚴經》中說道:「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可見,眾生與佛,在本質上無二無別。修學佛法別無玄虛,唯除妄想執著、恢複本有大智慧光明而已。從此處建立最根本信心,方不致墮入盲從迷信之中。 [注] 蕅益大師:(1599—1655)諱智旭,別號八不道人。少時讀儒書,以傳千古聖學自任,嘗撰闢佛論。十七歲時,讀到蓮池大師《自知錄序》和《竹窗隨筆》,乃焚所著論,決意參修佛法。嘗學華嚴、天台、唯識,欲統一禪、教、律,綜合佛教諸家體系,於修行實踐上側重念佛。晚居靈峰,專修凈土法門,著述甚眾。蕅益大師綜合禪教律而會歸於凈土,被尊為凈宗九祖。蕅益大師與憨山、紫柏、蓮池諸大師被後人尊為明末清初四大師。 [參考譯文] 信自的含義是:相信我現前一念真心,本來就不是身體內的肉團心,也不是第六意識攀緣塵境、妄想分別之心。這一念真心在時間上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無始無終;在空間上橫遍十方,沒有邊際涯畔。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全體本是我一念心中所顯現的影像。我雖然無明昏迷,起種種顛倒,但只要一念迴光返照,專持彌陀名號,決定得生自心本具的極樂世界。對此不再存有絲毫疑慮,這就叫做信自。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參考譯文] 諸佛皆究竟成就,所證得的清凈法身,生佛同體,無所不遍。即此諸佛所證之一心法界全體,就是眾生本來具有的自性清凈心;是故,此清凈法身進入眾生心想之中。只要眾生心凈,佛的法身(也即眾生自性清凈心)便自然顯現。所以,你們大家的心憶佛念佛時,那憶佛念佛之心,就具足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此心憶佛念佛,此心當體是佛。諸佛對於世出世法,無不究盡;其智慧深廣無際,喻如大海。而此無邊果德,皆從憶佛念佛的心中出生。 ———————————— 佛與眾生,心性平等 彌陀之所以為彌陀者,深證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彌陀極樂,非自性彌陀,唯心極樂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屬佛,亦不偏屬眾生。若以心屬彌陀,則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若以心屬眾生,則彌陀乃眾生心中之彌陀。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豈眾生心中之彌陀,不應彌陀心中之眾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時人。眾生迷此心,如夢中人。 《徹悟禪師語錄》 [參考譯文] 阿彌陀佛之所以為阿彌陀佛,就在於他如實究竟的證到唯心自性的境界而已。那麼,這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正是自性阿彌陀佛,唯心極樂世界嗎?但這唯心自性是眾生與佛陀平等共有的,不是只屬於佛,也不是只屬於眾生。假若以阿彌陀佛分上而談心性,那麼,眾生則是阿彌陀佛心中的眾生;若以眾生分上而談心性,那麼,阿彌陀佛則是眾生心中的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心中的眾生,念眾生心中的阿彌陀佛;眾生心中的阿彌陀佛,豈有不呼應阿彌陀佛心中的眾生呢?但是,佛陀體悟到了這個自他圓融的心性,如醒時人;眾生迷於這個自他不二的心性,如夢中人。————————————
本覺始覺不離,直趨覺路 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凈,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 夏蓮居老居士《凈修捷要》 [參考譯文] 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就是我本有的覺性;起心念佛,才可叫做開始覺悟。憑藉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顯現我的自心。始覺與本覺不離,徑直趨向究竟覺。始覺與本覺短暫的相違,便會墮入無明煩惱中。所以,雖然佛陀廣大如海的智慧,與眾生心地的清凈覺性無別。然而,恆寂恆照的真如實際,卻是不涉一切情染計度的。始覺與本覺相契的境界,極其微妙,不可思議,超越一切對待,圓融無礙。阿彌陀佛。 ———————————— 心作心是,呼應同時 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凈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千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夏蓮居老居士《凈修捷要》[參考譯文]
佛境從心而生,心隨佛境而顯現。心外沒有境相,佛境的全體就是心;境外沒有心,凈土的全體就是自心。阿彌陀佛的洪名恰正彰顯自性,西方極樂凈土正好是唯心之全體顯現。二者(自心、佛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佛土外的西方極樂世界距離自己並不遙遠。心憶佛念佛,心當下就是佛。阿彌陀佛。 ———————————— 三種真信 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 次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 截流大師:《凈土警語》 [參考譯文] 怎樣才算是具備真實的信心呢?第一,要決定相信心、佛、眾生,三者一體,本無絲毫差別。我是尚未成就的佛,阿彌陀佛是已經成就的佛。我和阿彌陀佛的覺性平等無二。我雖然無明、顛倒、迷惑,但覺性從來沒有失掉;我雖然多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搖。所以說:不要輕視未悟者。只要其人一念迴光返照,便同本覺一樣。
第二,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阿彌陀佛是究竟佛,覺性雖然平等無二,地位卻有天淵之別。倘若不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隨著業力繼續流轉生死,受苦無窮。所謂「法身流轉五道,就不叫做佛,而名為眾生。」 第三,要信我雖然業障深重,長久以來沉淪在生死苦海中。但我卻是阿彌陀佛心內的眾生;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但仍然是我心內的佛。既然心性本來無別,眾生與佛自然能夠感應道交。只要我苦切念佛為能感通之因,必定能夠得阿彌陀佛的大慈悲願力攝受為所感通之果。這正如磁石天然能夠攝取鐵物,這是無可懷疑的。 --------------------------------------------------------------------------------2、信他諦信佛語真實教誨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參考譯文]信他的含義是:相信釋迦牟尼佛決不會說欺誑語;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願願真實成就,沒有虛發與落空;六方諸佛(以東西南北上下六個方位,以代表十方一切諸佛)伸出能夠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之廣長舌相(在因地修行不妄語之勝果),異口同聲讚歎阿彌陀佛,句句真實。所以,我們應當信奉諸佛的真實教誨,決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應該再存有絲毫疑惑,這就叫做信他。
———————————— 宣揚難信之法,佛陀親自殷勤勸勉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①國土,五濁惡世②,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③。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阿彌陀經》 [注釋] ①娑婆:堪忍的意思。這個世界的眾生有貪嗔痴等煩惱和惡業果報,眾生忍受之,不肯出離。②五濁惡世:五濁充滿的世界,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濁法聚會的時代。見濁:邪見增盛,起惑造業。煩惱濁:貪噌痴慢疑等煩惱熾盛。眾生濁:世間眾生的果報漸衰,心鈍體弱,苦多福少。命濁:正報日漸陋劣,壽命短促。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參考譯文] 佛對舍利弗說:像我現在稱讚許多佛不可思議的功德一樣,那些諸佛也都稱讚我不可思議的功德,說這樣的言語:釋迦牟尼佛能夠做這樣很難、很少有的事情,能夠在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具有五種穢濁的惡世界上,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之中,證得無上的佛道,並且為了救度眾生,宣說世界上的一切眾生所難以相信的法門。 佛又對舍利弗說:你應當知道,我在這樣五種穢濁充滿的世界上,修行得以成就無上佛道,並為了世界上的一切眾生,宣說這個難信的信願念佛之凈土法門,實在是極難的。————————————
念佛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佛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我們要體會這平等的大慈。可惜眾生,多為煩惱所逼,在生死輪迴中,作長夜大夢。好像喪家之犬,不但不見不信釋迦彌陀寂光實報之土;並也不見不信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更哪裡知道佛的慈悲。——可憐憫的眾生,當思彌陀慈父,為著我們發了四八大願莊嚴成就的極樂,是極可欣樂的家鄉啊! 念佛時,心要懇切,像嬰兒求乳,乞士求食的一心懇求——才是「心念佛時,心即是佛」;因源的心與果海的佛,契合徹通,這個因緣,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若生彼國,見佛聞法,悟無生滅的道理,永久不退道心和修持,一生可得補處佛位。什麼利益比這還大呢?我們於此善根福德因緣的大事,能不注意么? 慈舟法師:《佛說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見解》[參考譯文] 佛對待一切眾生,猶如同一個子女。我們要體會佛的這種平等的大慈。可惜的是,我們這些眾生,多為煩惱塵勞所逼迫,在生死輪迴中,作長夜大夢。好像喪家之犬,不但不見不信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常寂光土與實報莊嚴土,並且也不見不信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更哪裡知道佛的大慈悲心?——可憐憫的眾生呀!應當思念慈父阿彌陀佛,為了濟度我們,以四十八大願所莊嚴成就的極樂世界,才是我們極可欣樂的家鄉啊! 念佛時,心要懇切,要像嬰兒求乳汁、乞丐求飲食那樣的一心懇求——這才能做到:是心念佛時,心即是佛。因源的心(懇切持名)與果海的佛(悲願救度),契合徹通,感應道交,這個因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 倘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悟到心性本自不生不滅的道理,便能永遠不退道心和修持,一生可以得到補處佛位。還有什麼利益比這更大呢?我們對這善根福德因緣的大事,能不注意么?————————————
唯有彌陀以名號接引眾生 凡諸佛應身接物,有乎四益。一、以形益,現身是也。二、以光益,放光是也。三、以聲益,說法是也。四、以通益,現神足是也。惟阿彌陀,四益之外,更加之以名接物,以其有本時所發誓願故也。余之四接,其攝機也狹。惟以名接物,其攝機也廣。既彌陀以名而接物,故眾生得以耳聞而口誦。豈惟一稱嘉號,而萬德齊彰。且又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除罪證道,不可思議。其善根功德,豈小小哉。 幽溪大師:《阿彌陀經圓中鈔》 [說明] 幽溪大師:又名傳燈,號無盡,俗姓葉。明朝萬曆、天啟間人。住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被譽為「中興天台」者,同時修學凈土。著述甚豐。 [參考譯文] 大凡諸佛應身接物,有四種利益,第一,以形體利益眾生,比如示現莊嚴色相。第二,以佛光利益眾生,諸如放光。第三,以音聲利益眾生,諸如講經說法。第四,以神通利益眾生,諸如示現種種神通。唯有阿彌陀佛,在這四種利益方式之外,更加上以名號接引眾生。以名號饒益眾生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所發的大願之一。上述四種利益眾生的方式,攝護面較狹,唯有以名號饒益眾生的方式攝護面廣大。既然阿彌陀佛以名號接引眾生,所以,眾生能夠耳聞阿彌陀佛並口誦阿彌陀佛。不但一稱佛號,阿彌陀佛的萬德即刻一齊彰現;而且佛的無邊聖德,延攬滲入眾生的八識心田,永遠作為佛種,除滅罪障,悟證佛道。其功效不可以用思維去計度,不可以以語言來議論。念佛所導致的善根功德,不可小視! ———————————— 念佛同於吃蜜這個阿彌陀佛名號乃是萬德所成的。如蜜蜂採集了多種鮮花,釀成了蜜。我們吃的是蜜,不要直截吃花粉。我們念佛,同於吃蜜。這是佛采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們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號就是蜜,這是萬德莊嚴圓滿的果實。佛成了佛了,成就了名號,所以這個名號就具有萬德。你念這個名字,就召來名號中的萬德。
黃念祖老居士:《凈土資糧》 ———————————— 佛菩薩呼引眾生上大願船 凈土傳雲。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觀此,則是佛與菩薩,憫念眾生沉淪苦海,無由得出,故自以誓願威力,招誘人生凈土。如舟人招誘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 蓋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為勢利不與人交,非有益於己不與人交,此所以為凡人也。賢人君子已不如此,況於佛乎。蓋不慈悲,不足為佛。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為其慈悲,故見眾生沈於苦海欲濟度。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此所以為佛也。 經雲。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蓋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時,心念要去,則身隨去。心念欲住,身則隨住。是身常隨念然。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身壞時,唯一念而已。一念到處,則無不到。是以一念在凈土,則必生凈土。況佛與菩薩,又招引人往生乎。 王日休:《龍舒凈土文》 [參考譯文] 《凈土傳》說: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在這個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眾生如果願意前往,沒有一個不能到達西方凈土的。倘若信心堅固,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犯有罪惡,也都能夠蒙佛力加持,得以往生。如此看來,這其實是佛菩薩憫念眾生長劫沉淪生死苦海,沒有辦法出離,所以才以已成就弘大誓願之威力,招呼苦難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恰如撐船人招誘苦難中的行人登船,並運送到幸福彼岸去。就怕人不信此事,則無法上西方大願之船。若對此有充足信心、切願往生,雖然有罪業,也都能得以往生。 其原因在於,佛的心量、慈悲與威力,絕不可以和凡夫同日而語。凡人不為勢利則不與人交往,若非有利於自己則不與他人交往。這正是凡夫是凡夫的原因(我執、我痴)。世上的道德君子尚且能夠不至於這樣,何況是佛呢?不慈悲不足為佛,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不具大威力不足為佛啊!正是由於慈悲,所以看見眾生沉淪苦海而生濟度之心;正是由於有大威力,所以能夠使濟度眾生的偉大心愿成為濟度眾生的事實功德。這就是佛之所以稱為佛的因緣。 經書說: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但不能治生命停息的人;佛能度一切眾生,但不能度沒有信根的眾生。以沒有信根比喻佛法修行生命的停息,是十分貼切的比喻。其實,信心者,乃一念而已。若人在生時,心念欲行欲停,則身體必然會隨著行動與停止。但是,在生時,畢竟還是有身不由己,想去卻不能去的情況。而臨終時刻,神識已經不再受身體的制約,只是一念而已。一念想去,則即可到去。所以,臨終一念繫於凈土,則必然往生凈土。況且,還有佛菩薩接引眾生之本願攝持呢? ———————————— 念佛是從果覺上起修 凡夫念佛,即是從佛的果覺上起始修行。譬如從開荒、除草、選種、播種、選苗、除病蟲害、收割、脫粒、磨粉然後蒸成了饅頭,這就是譬喻佛在無量劫中,勤修六度萬行,處處為眾生捨身流血等等,無量功德圓滿。成就了萬德洪名,這是四十八願的結晶,也都是佛的果實。我們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饅頭。饅頭已蒸好,留給我們去做的只是吃,佛號已成實,我們享受現成,我們只須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實。所以只要我們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見信願持名之法,真實是第一方便、無上了義,和最極圓頓了。 黃念祖老居士:《凈土資糧》 --------------------------------------------------------------------------------3、信因 信願持名,得生凈土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凈土。是名信因。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參考譯文] 信因的含義是:深信散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猶為最終成就佛道的金剛種子。何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哪有不往生西方凈土的道理呢?這就叫作信因。 ———————————— 此間念佛,西方生蓮 或者疑之云:人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朵?予告云:此不難知也。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鏡何嘗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彌陀佛國中,清凈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故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 或者又疑之云:有修行精進,臨終之時,佛與菩薩來迎。且如十方世界,有無量眾生精進,烏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無量境界。豈不自然哉?況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 王日休居士:《龍舒凈土文》節選 [參考譯文] 有人懷疑說:「人在這個世界念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為何便生出蓮花一朵呢?」我告訴他說:「這個道理並不難明白。譬如大明鏡,凡是有物到來便顯現影像。大明鏡何嘗有心呢?只是由於鏡子明亮,自然可以現物而已。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中,清凈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在大明鏡中睹見其面像。所以,在這世界念佛,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自然生出蓮花一朵。這是不容置疑的。」 又有人懷疑說:「精進修行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菩薩眾前來接引;而十方世界有無量無數的眾生精進修行,佛菩薩怎麼能夠盡知他們的命終之期而前往接引呢?」回答:「這是自然而然的。譬如天上有一輪太陽,普照無量無數的境界,世間的無數眾生皆同時得其和煦溫暖,豈不是自然如此嗎?何況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大威神力,遠遠超過世間人可以理解的日月普照呢?」 ———————————— 深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的靈感 佛教的基本原則,就是深信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時還須深信佛菩薩的靈感!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的靈感道理,雖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徹底相信的卻不多。這所謂信,不是口頭說說的信,是要內心切切實實去信的呀!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實實地去信,卻不容易啊! 我以為無論如何,必須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資格!須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又須知我們一個人所有的行為,一舉一動,以至起心動念,諸佛菩薩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個人若能這樣十分決定地信著,他的品行道德,自然會一天比一天地高起來! 《弘一大師開示錄》 ———————————— 一信之後,更不懷疑 以信心一法,為入道要門也。昔王仲回問於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楊夢仲回致謝,謂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凈土矣。楊後見仲回之子,問及仲回去時光景,及去之時節,正楊得夢之日。噫,信之時義大矣哉。 《徹悟禪師語錄》 [參考譯文] 具備信心這一點,是進入學佛修道之門的關鍵。過去王仲回問楊無為說:「念佛如何才能做到不間斷而往生呢?」 楊無為答道:「一旦確信之後,更不再有絲毫懷疑。」 王仲回欣然而去。不久,楊無為夢見王仲回致謝說:「因承蒙您的指示,得到大利益,我如今已往生凈土了。」後來,楊無為碰到王仲回的兒子,問起王仲回往生的狀況。得知於王仲回往生的日子,恰好是楊無為夢到王仲回前來道謝那天。哎呀!信的深刻含義太不可思議了。 --------------------------------------------------------------------------------4、信果 凈土莊嚴,皆從念佛三昧出 信果者,深信凈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參考譯文] 信果的含義是:深信西方凈土之中,眾多上善人聚會一處,這些都是依念佛三昧而得以成就的。猶如種瓜必得瓜,種豆必得豆;又如同影子必然緊隨人身體,迴響一定是響應聲音。依因感果,果不離因。深切念佛之因,必得往生凈土之果,決定功不唐捐。這樣決定相信,就叫做「信果」。 ———————————— 一經往生,決定成佛 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 [參考譯文] 所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能圓證三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都能具足金色三十二相,都能一生決定成佛。希望到何方佛剎作佛,便能到何方佛剎作佛,沒有不能如願以償的。至於何時成佛,則取決於往生者修行的精進程度。因為都能不退轉的長期用功修行,當然一定最終成就佛果。絕對不會違失一切往生者成佛的本願。阿難,由於這些不可思議的真實利益,所以十方無邊世界的無數諸佛,都共同稱讚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 ———————————— 念佛滅障,超生凈土 有諸菩薩,自言謗大般若,墮惡道,歷無量劫。雖修余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 [參考譯文] 有諸多菩薩,自己親口誹謗大般若,墮落在惡道中,經歷無量劫。雖然修持其他法門,不能除滅往昔的罪業。後來遇到善知識,勸以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才得以除滅往昔的業障,超生西方凈土。 ———————————— 以唯心凈因,育唯心凈果 夫梅檀不過世間木耳,燒則成灰,雕則成像,豈非隨心所作乎?既成像矣,朝夕禮拜瞻對,朝夕在心目中。心外無佛,豈非即心而是乎?若知所雕佛像,的的心作心是;則知極樂彌陀,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知極樂彌陀,心作心是,則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知一切諸佛心作心是,則知一切凈土,亦的的心作心是也。以唯心凈因,育唯心凈果;無生而生,生即無生。操此券而猶墮疑城,斷不可得。悟此決而猶謂凈土法門不至圓頓,尤不可得矣。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 [參考譯文] 梅檀不過是一種生長在世間的樹木。遇到火燒則成灰燼,被人雕刻則成佛像。梅檀成灰成像豈不是隨心而造作的嗎(「心作」)?梅檀木既已雕成佛像,信眾早晚禮拜瞻仰,佛像便早晚映現在信眾的心目中,心外無佛像,這豈不是心即是佛像嗎(「心是」)?倘若知道所雕刻的佛像,的確心作心是,那麼就可以明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的確心作心是。倘若知道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心作心是,那麼就可以明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的確心作心是。倘若知道一切諸佛心作心是,那麼就可以明了一切凈土也的確心作心是。以唯心的凈因,培育唯心的凈果;於本無來去中而顯現往生,往生即是本來無生。真能明了秉持這往生西方的甚深義,卻還存這種樣那種的懷疑(或翻譯為:卻因為懷疑生到了西方的邊地疑城?),這是決定不可能的事情。若真體解到這個往生的要決,卻還說凈土法門不至圓至頓,這也是不可能的。 念佛求人天福報,第三世墮落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闡提①、旃陀羅②輩,僅差一步耳! 截流大師:《凈土警語》 [注釋] ①闡提:斷善根無信仰的人。②旃陀羅:以屠殺為業的人。 [參考譯文] 如果沒有真切的正信,雖則念佛、持齋、放生、修福,都只算是世間的善人。來世富貴享福。而在享福時,必定造業;既造惡業,必墮落惡道、受惡報。用正眼看來,沒有真信而念佛修善的人,與那些闡提與旃陀羅所受的果報相比,只是在時間上稍緩一步而已。 ———————————— 上智與下愚,勸導甚易 以凈土之說,勸大智慧人,化導甚易,因其宿福深厚,根器不凡也。以凈土之說,勸愚夫愚婦,化導甚易,因其胸無成見,如甘之可以受和,白之可以受采也。獨是以其說告之吾輩讀書人,卻甚不易,由其先有一番膚淺套語牢結於胸。故雖有至道而不欲聞,雖有良言而不欲聽也。 周夢顏居士:《西歸直指》 [參考譯文] 以凈土法門勸大智慧人,教化引導很容易,因為這類人宿福深厚,根器不凡。以凈土法門勸愚夫愚婦,教化引導也很容易;因為這類人胸無成見,猶如甘露可以融和,白紙可以繪彩。惟獨以凈土法門教化我們這些讀書人,卻非常不容易。因為讀書人先有一些膚淺套語牢結在胸中。所以,雖有至妙之道而不想聞,雖有良言卻不想聽。 ———————————— 橫該八教,豎徹五時 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閫①,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②。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嘆其難信也。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①閫(kun3):門坎。②五時:天台宗分佛一代時教為五時。第一華嚴時,第二阿含時,第三方等時,第四般若時,第五法華涅槃時。 [參考譯文] 當知持名一法,只要信願執持一句佛號,何等簡單!一教便會,何等容易!一心持去,即得往生,何等直捷!橫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頓超生死,一生同居,圓證三不退,何等的至頓至圓!為什麼有這等功效呢?由於念念即是佛·,不必另外作觀想,不必更加參究。一念當下圓明,具足無量法門,無有盈餘,也無欠缺。上上根的眾生不能超越其範圍,下下根的眾生也能生到極樂世界。念佛者所感應的佛,有應化身、受用身的不同;所生到的凈土,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的差異。而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往有超勝自己本來品位的聖眾前來接引,不按品位接引者很多,也不是一概而論的。 凈土法門圓滿具足,可說是橫而包括八教(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豎而貫徹五時,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徹底的大悲心,不待弟子啟問而主動宣說,並深嘆念佛法門是難信的法門。 --------------------------------------------------------------------------------5、信事 實有極樂國土在十萬億土之外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凈莊嚴,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參考譯文] 信事的含義是:深信正是由於眾生現前一念心性,本自與佛無別,本自不可窮盡,所以,依此心體顯現出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窮盡。在離開這個世界十萬億佛土之外,確有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最極清凈莊嚴。這絕不同於莊子虛構的寓言。這就叫作信事。 ———————————— 三品往生的境界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①,不起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理一心不亂②,任運先斷見思塵沙惑③,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者,能歷九品,的確不謬也。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 [注釋] ①事一心不亂:心系佛號,念念相續,無別異念,心不散亂,深伏煩惱。②理一心不亂:見諸法實相,以不生滅心契合真常理體。③塵沙惑:為化道障,菩薩教化人的障礙。菩薩教化人,必須通達無量無數的法門,然而,心性暗昧,不能通達塵沙無數的法門而行自在教化,這謂為塵沙之惑。 [參考譯文] 能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的人,即是下品下生;能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念散亂漸少的人,即是下品中生;能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不散亂的人,即是下品上生;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痴的人,即是中三品生。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自然先斷盡見惑、思惑和塵沙惑,又能伏住、乃至斷除無明惑的人,即是上三品生。所以,信願持佛名號,能有九品成就之不同,的確真實不虛。 ———————————— 證不退轉,原因有五 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三界? 答曰: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云何為五?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 在此惡世日月短促。(而在西方)經阿僧祇劫復不起煩惱,長時修道,云何不得無生忍也?此理顯然,不須疑也。 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 [參考譯文] 有人問:假設讓沒有斷盡煩惱的凡夫,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邪知邪見以及貪嗔痴三毒等經常生起,怎麼能說一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得不退轉位,永超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呢? 回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五種因緣能使往生者得不退轉位。是哪五種因緣呢?第一,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攝持,所以能得不退轉。第二,阿彌陀佛的光明常照,所以,往生者的菩提心恆常增進不退。第三,西方極樂世界中,水鳥、樹林、風聲、樂響,都在宣說苦空。往生者聽到這些法音,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能得不退轉。第四,西方極樂世界中都是菩薩聖眾作為良友,沒有邪惡的境緣,外無神鬼魔邪,內無貪嗔痴三毒等(現行),煩惱畢竟不會生起;所以,往生者能得不退轉。第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其壽命與佛菩薩一樣無量無數。所以,往生者能得不退轉。在這個穢惡世界,日月短促;在西方凈土,經無量劫,也不會生起煩惱,長時修道,怎能不得無生法忍呢?這個道理顯而易見,不應懷疑。 ———————————— 不應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 人驟聞凈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蓋拘於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凈;小器藜藿①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篋②錙銖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 故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有清凈佛土;所以生長於胞胎,不知彼有蓮華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於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於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 王日休居士:《龍舒凈土文》 [注釋] ①藜藿(lí huò):藜:蒿類,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以吃。藿:香草。②篋(qiè):小箱子。③錙銖(zīzhū):錙、銖,都是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六銖等於一錙,四錙等於一兩,「錙銖」二字連用,指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 [參考譯文] 人們驟然聽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大多數人不相信,這並不奇怪。大凡拘礙於目前所見所聞的人,便說眼前所見不到的東西不存在,這是同樣的道理。比如蝸居在陋巷穢土中的人,怎會知道大廈闊屋的清凈;在小碗里吃一些蒿葉香草的人,怎會知道還有擺滿一丈見方的珍饈美餚;在弊舊的小箱子里蓄積些微錢幣的人,怎知有充溢天府之國的物產。 正是由於自己處在這穢濁的娑婆世界,便不相信有清凈的西方極樂世界;由於生長於母體胞胎,便不知道(也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蓮花化生;由於在這個世界壽命不過百年,便不知(也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河沙般無量無數的壽命;由於在此世界,必經操勞經營,方得衣食,便不知(也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中,衣食隨念而至;由於這個世界快樂常雜於憂惱,便不知(也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只是純一的快樂。既然這樣,那麼同理,釋迦牟尼佛所宣示的西方凈土,不可以由於我們現前肉眼所不見而不相信呀! ———————————— 轉娑婆成凈土,不同小可因緣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凈土,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個。其有自負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為報。 蓮池大師:《雲棲法匯》 [參考譯文] 如今的人不肯念阿彌陀佛,只是輕視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往生西方凈土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者所修的道業。轉娑婆穢土成極樂凈土,不同於一般的小因緣。你只看看這城裡一日一夜死亡多少人,不要說他們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便生到天界,千百人中尚無一個。一些自以為在修行的人,也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所以,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宣示這個念佛法門。功德超過乾坤,恩情勝於父母,我們就是粉身碎骨,也不足報答佛恩。 ———————————— 雖佛祖現身,也不改其所信 若正修凈業時,達摩大師①忽現在前曰:「汝但舍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當向祖作禮,謂「我已受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不敢自違本誓也。」縱釋迦如來忽現身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汝且置念佛,即為說更殊勝法門」,亦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凈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耶?能如是信,可謂深矣。 《徹悟禪師語錄》 [說明] ①達摩大師:具名菩提達摩,天竺人,禪宗第二十八祖師,中國禪宗初祖。 [參考譯文] 假若正當修凈業念佛的時候,達摩大師忽然出現在面前說:「你只要捨棄念佛,我即授你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這時應當向達摩祖師頂禮並回答:「我已經信受釋迦牟尼佛的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改,不敢自違本誓。」縱然釋迦牟尼佛忽然現身說:「我先前所說的念佛法門,只是一時方便之說,你姑且放置念佛,我即為你宣說更殊勝的法門。」這時也應向佛稽首陳言:「我先前稟受世尊的凈土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移,不敢自違本願。」雖佛祖現身,尚且不改變自己所信奉的念佛法門,更何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能足以動搖迷惑?能夠這樣地相信,才能算得上信心深切了。 [編者注] 我們常常都問:「只要真信切願,必定往生。那麼,到底何謂『真切之信』?」 徹悟祖師上述回答,便是一種檢驗標準。請諸位不妨依此自驗。 --------------------------------------------------------------------------------6、信理 西方凈土,不離此心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參考譯文] 信理的含義是:深信十萬億外的佛土,其實未能超出我現今的一念心性之外。因為我現前的一念心性本來無外、廣大周遍。 並且還要深信,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與正報阿彌陀佛、與菩薩聲聞聖眾,都是我現前一念心性中所顯現的影像。盡虛空遍法界的事相就是自己的心性,萬法的妄相本來就是真性,全部的修德就是理具的性德,所有的他人及環境即是自己。由於我的心性遍一切法界,佛的心性也遍一切法界,一切眾生的心性也同樣遍滿一切法界。譬如一室內點有千燈,燈燈之光都互相遍滿,重重交相攝入,而並不相互妨礙,這叫做信理。 ———————————— 自心中的西方凈土,本無遠近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①,大圓鏡智②之靈文也。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注釋] ①海印三昧:成佛所得的三昧。海印者,約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風止波靜,水澄清時,天邊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來譬喻「佛陀之心中,識浪(妄想動念)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靜,森羅萬象一時印現,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無不現。」 ②大圓鏡智:如來的四智之一。此種佛智,如大圓鏡之可映現一切,洞照萬法,無所不知,即諸佛所得本有圓明覺照之智。應物無跡,體不動搖,如大圓鏡,故名大圓鏡智。 [參考譯文] 有人問:西方凈土離這個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如何即時就能往生呢? 回答:十萬億佛土,雖然相隔很遠,但並沒有超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虛空尚且在心中,十萬億佛土又何嘗不在心性中呢?又仰仗自心的佛力,接引往生自心的凈土,當即往生,又會有什麼困難呢? 如同鏡中映照幾十層的山水樓閣,層層景物清晰地顯現,一照一切頓然都現,鏡中所現並無遠近先後的區別。從這個世界向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叫極樂,也如鏡子一照俱現那樣;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也如鏡子一照俱現那樣;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到,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是如同鏡子一照即現的這個道理。應當知道,此經字字句句,都是佛地徹證海印三昧之所流出,也是佛地大圓鏡智之所顯現。 ———————————— 念佛三昧,諸佛所游 佛言:若念佛者,當知是人,即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何以故?此三昧者,諸佛世尊之所游,首楞嚴①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是知將入諸佛法,方便誠多,若以一言而具眾門,無過念佛。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從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從念佛而有。 智者大師:《五方便念佛門》 [注釋] ①首楞嚴: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是一切三昧中王。 [參考譯文] 佛說:假若有眾生念佛,當知這念佛人,即與文殊師利菩薩平等,沒有二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個念佛三昧,是一切佛世尊游心之所,是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出生之處。由此可知,欲入諸佛法,方便有多門,假若以一個法門具足眾多法門而言,則沒有能超過念佛法門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切賢聖都從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從念佛而有。 ———————————— 水清月映,心凈佛現 阿彌陀佛光明,如大圓月,遍照十方。水清而靜,則月現全體,月非趨水而遽(jù,快速之意)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捨去來。 楊傑:《直指凈土決疑序》 [說明] 楊傑,字次公,號無為子。雄才俊邁,年少登科,為宋代進士。宿好禪法,得法於天衣懷禪師,後閑居閱藏,遂皈心凈土。晚年專事凈業。臨終時預知時至,感佛來迎,端坐說偈而逝。 [參考譯文] 阿彌陀佛的光明,猶如大圓月,遍照十方世界。水澄清靜止,圓月便全體顯現,這時圓月並非突然到來、趨赴水中;水污濁而波動,則水中圓月便不能顯露其光亮,這時圓月也不是捨棄水域而突然離去。水有清濁動靜,月卻沒有取捨去來。 ———————————— 念佛即是一心三觀 末世眾生,根機淺薄,欲修一心三觀,行如來行,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是為甚難。若修念佛,較易成就。正念佛時,即一心三觀,能念之心空寂,即空觀;所念之佛歷明,即假觀;非空非假,即中道觀。念至一心不亂,則一心三觀自然現前。此時所念如所言,所言如所念,即是行如來行。 正念佛時,常懷慚愧之心,又不為外境所動,即行忍辱行;念佛之時,發願自度度他,即是大慈悲室;念佛之時,念念與佛相應,看空一切,不為塵世所羈累,即行如來座。一句彌陀無量光壽,光即智德莊嚴,壽即福德莊嚴;光壽不二,即是妙莊嚴。一句彌陀,即是行如來行,即是莊嚴如來;一句彌陀,如摩尼寶,面面皆圓;一句彌陀,如甘露水,滴滴皆甜。 寶靜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 [參考譯文] 末法時期的眾生,根機淺薄,欲修一心三觀(空觀、假觀、中觀),要做到稱理、同佛的修行,以如來的福慧二德來莊嚴自身,是極為困難的。倘若修行念佛法門,則比較容易成就。正當念佛時,當下就是一心三觀。能念佛的心空寂,即是空觀;所念的佛歷歷分明,即是假觀。非空非假,即是中道觀。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則一心三觀自然現前,此時己所念如同佛所言,佛所言如同己所念,這就是行如來行。 正念佛時,常懷慚愧之心,又不被外面的境界所動搖,這就是大慈悲室;正念佛時,念念與佛相應,看空一切,不為塵世所羈束牽累,這就是行如來座;一句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光即是智德莊嚴,壽即是福德莊嚴。光壽平等不二,即是妙莊嚴。一句阿彌陀佛,即是行如來行,即是莊嚴如來;一句阿彌陀佛,如同摩尼寶珠,面面皆圓;一句阿彌陀佛,如同甘露水,滴滴皆甜。 ———————————— 凈土法門,奇特難信 此事本來也太奇,頓教一念越三祗。 佛雲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 夏蓮居老居士:《聽佛軒課餘宴坐》 [參考譯文] 只要能夠在此世界真切信願、踏實念佛、求生西方,則臨終時,決定能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不退成佛。此事本來也太奇特!此圓頓法門,在一念之間,便超越通途法門三大阿僧祗劫才最終成佛之說。佛說此法門難信,委實是難以相信啊!(萬億人中也大概只有一二人真正通達凈宗奧義!所以,凈土行者,能信能願能念,則當深為自己慶幸。) ———————————— [編者按] 關於「信」 《華嚴經》中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具體就凈土法門來說,蕅益大師開示說「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其所願而證所信。」所以,信為凈修第一關。而且,對此六信的全面了知,也正是凈土行人建立圓信、深信、正信之根本基礎。 此六信,其實本自圓融。因為六信建立於自他、因果、事理一切不二之「法界一心」之上;依此來看,凈土境界,實則正是華嚴境界。對我們普通念佛人而言,若能初步了解此甚深妙理,則為已播下甚深般若之種;進而,若能踏實念佛,實則已是圓教中人。 這些道理,也使我們清楚的了知:一切法門,同歸方寸。一切行者,同證凈土。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明了這些道理,我們也就能死心塌地,一生把定凈土法門,直趨西方,而不至於在法門之間東挑西選,猶豫不決。 也許我們並不能全面理解六信。若是這樣,也不要緊,我們只要我們能從信他、信事入手,切實起修,念念西方,步步極樂,則決定會一生取辦往生大事。因為六信其實圓融建立於一心。若真入一信,則已入六信。也正因此理,昌臻法師教導我們,信心的建立,可以從「佛無妄語」入手,這實則正是教導我們從「信他」而契入念佛信心。推薦閱讀:
※念佛成佛的原理 | 凈土宗弘願寺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四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一二九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八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三三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