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基本原理(一)
佛法基本原理—目錄與前言
有益於佛門弟子修行佛法
有助於世俗大眾認識佛法
佛法基本原理
(修訂版)
居士
作 者 簡介
本名傅荊原,筆名甘泉,法號智超。籍貫南京,生於上饒,久居四川,浪跡天涯;腳下無土在在土,宇內為家處處家。曾陷冤獄二十二載,又遭顛沛二十春秋,歷經三災六難、九死一生,依舊熱血盈盈、傲骨錚錚。學過商,務過農,做過工,當過記者,現任中國儒學研究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並受聘為中國國際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北京世紀博愛國際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從事宗教、哲學、社會學研究,著有《人類向何處去》、《格言品評》、《甘泉論和諧社會》、《簡明中國哲學精髓》、《和諧世界概論》、《甘泉文學作品選》等專著,以及自傳《荊棘原野》。
作者所感欣慰的是:畢生坎坷而志向不渝,幾度蒙冤而怨恨不存,備受磨難而愛心不減,歷經滄桑而童心不泯。
聯繫地址:成都市五里中街83幢1單元5號(610036)
北京市香山紅門村27號(100093);
目 錄
前
第一章
有乃空現,莫諱空而執有;空在有中,非滅有以明空。
一、「空」與「有」概述
二、宇宙的本體究竟是什麼………………………………………………(5)
三、宇宙的本體給我們什麼啟示
四、關於「特異現象」……………………………………………………(16)
第二章
凡因皆有果;凡果必有因。
欲求善果,須種善因;欲免惡果,須除惡因。
既有善因,自有善果;既有惡因,必遭惡果。
一、因果關係與因果報應…………………………………………………(21)
二、關於「機緣成熟」……………………………………………………(22)
三、關於「三世因果」……………………………………………………(23)
四、關於「八識」
五、科學與佛法
第三章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顧耕耘,不問收穫。
盡心儘力,不貪不求,無疚無愧,自在自得。
一、什麼是人生的幸福
二、如何實現人生的幸福 ………………………………………………(32)
三、虛幻幸福與真實幸福的比較 ……………………………………(37)
四、關於「太極和諧原理」……………………………………………(39)
五、佛法空有觀、因果觀與人生觀的內在聯繫 …………………(40)
六、「自在自得境界」的六大特色……………………………………(41)
第四章
不離佛法行世法,不廢世法證佛法。
一、「世間法」與「出世間法」………………………………………(48)
二、「漸修」與「頓悟」
三、「究竟門」與「方便門」
四、關於「煩惱即菩提」………………………………………………(51)
五、不同層次對事物的不同理解
六、關於「八萬四千法門」
七、關於「六度」
八、佛法能不能淺化
九、修行究竟修什麼
十、介紹一下「凈土宗」
十一、臨終的修行要領
第五章
一、救治人心,凈化社會
二、消除污染,保護生態
三、化解民族糾紛,維護世界和平…………………………………(81)
附 錄:一、各界人士談佛教
二、甘泉格言警句
五、社會達爾文主義批判
六、四大佛教名山意味著什麼…………………………………(126)
七、甘泉養生
前
用世俗的語言和世俗的道理來闡釋佛教的基本法理,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動機何在?乃鑒於佛教經典內涵的深邃及文字的深奧,世俗之人很難理解,就連皈依佛門多年之人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筆者希望以自己學佛的領會,用世俗的語言和世俗的道理來闡釋佛教的基本法理,以求讓佛法中所蘊涵的精深哲理在佛門內外都得以廣泛的流布,既有益於佛門中人如實修行佛法又有助於世俗之人正確認識佛法。然而,限於筆者的水平,也許很難如願以償,只希望通過這本小冊子廣結善緣,就教於佛門的高僧大德與世俗的智者仁人,共同為弘揚佛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如果說宗教意味著對一個或多個神靈的絕對崇拜,那麼佛教應當說並不是一種宗教,因為它不僅不主張崇拜神靈,而且根本是無神論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誨,一定要說它是宗教,也只是意味著它有所「宗」(宗旨)有所「教」(教誨)而已。
讀者對此可能很感驚訝:「佛教不是信佛嗎?佛教裡面不僅有神有鬼,而且各種神、鬼多得不計其數,怎麼會是無神論呢?」
不錯,佛教是信仰佛陀(簡稱佛),但佛陀一非神靈,二非高高在上,三非宇宙的創造者,四不能主宰人的生死禍福。佛教中的神、鬼固然多得不計其數,但所有各種神、鬼都跟人處於同一個層次(即「凡界」,亦即「六道」)之中,既沒有超脫生死,也不能對人發號施令。可見,佛教裡面的神,並非一般宗教中那種自身非人而又創造了人、主宰著人的神。既然佛教中的神和人同屬於「凡界」,還能說佛教是「有神論」嗎?至於佛教的宗旨,全在於探求宇宙和人生的真諦;而佛教的教誨,則在於告訴人們離苦得樂、超凡入聖的途徑。
佛陀是什麼?「佛陀,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第2頁)。可見,佛陀其實是徹底覺悟了的人,並不是其他宗教所謂的「神靈」。眾所周知的釋迦牟尼佛,就是2500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羅衛城(今尼泊爾境內)的釋迦太子得道而成的。
佛教把神、鬼、人、畜等一切生命個體統稱為「眾生」,認為所有「眾生」都同樣具有佛性,並且都有成為佛陀的可能。在佛教看來,「佛陀是已經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聖雖有不同;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正信的佛教》第3頁)所以說,佛陀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要說他高,只因為他的品行、他的胸懷、他的智慧以及他的精神境界,是人們所遠遠不及的。
佛陀絕不認為自己是宇宙的創造者,也不承認任何宇宙創造神的存在。佛陀與眾生佛性完全平等,如果說佛陀能夠創造世界,那麼人也能創造世界了。在佛教看來,宇宙就是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變幻不息而又不生不滅。
佛陀既非神靈,也非宇宙的創造者,而且同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眾生都佛性平等,因此他既不能讓人生,也不能令人死,既不能賜福給誰,也不能懲罰誰;他只能把道理告知於人,把道路展示於人,至於人們一時聽不聽他所講述的道理,走不走他所展示的道路,那就由人自便了。在佛教看來,人的生死禍福完全決定於每個人自己——即由一個人往世的善與惡加上今生的善與惡來決定,任何旁人(包括佛陀和菩薩)都無能為力。這就叫做因果報應,自作自受。
佛教的宗旨在於探求宇宙和人生的真諦。探求真諦做什麼?只有探明了真諦,才能破迷開悟,超凡入聖,達到超脫生死、跟宇宙同在的境地。佛教認為,佛性是每個人以至一切眾生所本具的,只因習染太甚太深,執迷不悟,把本具的佛性埋沒了,所以生生死死,輪迴不止;只要能夠破迷開悟,明心見性(佛性),就能超脫生死,達於聖境;同時也只有破迷開悟,明心見性,才能超脫生死,達於聖境。
佛教的教誨,就是要把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超脫生死、達於聖境的途徑告訴人們。
然而,這是世間最博大最深奧的道理,怎麼可能三言兩語說得明白?而且,由於這些道理最大最深,往往跟瑣碎而淺顯的道理恰恰相反,正如《老子》所說的「正言若反」。一般人懂得一點細小而淺薄的道理便自以為是,又怎麼可能三言兩語便令人由衷地信服呢?所以,佛學簡直浩如煙海,經書多達萬卷!
整個佛學,包括三大部分,形同三大寶藏,所以叫做「三藏」——律藏、經藏與論藏。律藏講戒律及其有關的道理,最起碼的是「五戒」、「十善」,最多的達三百七十多戒,總之層次愈高戒條愈多戒規愈嚴。經藏包括各種經文,例如《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阿含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地藏經》、《妙法蓮花經》,等等。論藏是各種論述的總匯,就是專門論述各種佛教道理的。可見,佛學的確博大精深。大家知道,《西遊記》里的唐僧,又叫「唐三藏」,就是說他精通佛學的三大寶藏,那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榮譽稱號。
佛法如此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豈不令人望而卻步?這種顧慮大可不必,因為,佛經雖多,講法也不盡相同,但破迷開悟、超凡入聖的宗旨則是一致的。這就叫「萬法歸宗」。如果不是搞研究,一般說來,在各種經文中任選一種來學習,在戒律方面記住「五戒」、「十善」,而對論辯部分完全不予過問,也能達到目的。學佛的關鍵在於「信」、「願」、「行」——若能誠信不疑,心愿不移,躬行不輟,一本經甚至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就夠了;反之,心不誠,信不堅,實踐不力,再多的經也等於零。
學佛的關鍵在於信、願、行。其中首先是「信」,沒有「信」便談不上「願」和「行」。那麼,怎樣才能讓人信服呢?
佛法絕不主張強詞奪理,也不主張盲從和迷信,而是主張充分說理,並且主張讓人們通過懷疑、辯論與思考來達到徹底的領悟,即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自己就曾對弟子們說:「眾比丘,善知識,你們要像煅、切、磨、試黃金以鑒別真假那樣對我的教言進行鑒別,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從。」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使人心悅誠服,從而自覺地發起願心並付諸行動。我自己就是抱著懷疑和批判的態度開始學習佛法的,但愈是認真批判,愈是批判不倒,終於信服了。在此,僅將自己的粗淺領會奉獻給大家,如果能對大家有所助益,我將感到莫大的欣慰。
佛法博大淵深。我這本小冊子只是一個「入門」之類的普及讀物,猶如佛門門檻邊的一塊墊腳石,只求便於人們跨進佛門而已。跨進佛門作什麼?願意修行的,可以一步步繼續深造;願意參觀的,不妨一處處瀏覽;哪怕是隨便進去逛一逛,得到一個「原來佛法還有點道理」的粗略印象,也有利於澄清種種誤解、消除「佛法等於迷信」的偏見。
佛法的法力無邊,即使僅僅就其世間法而言,從小的方面說,佛法有利於每個人修身養性、怡樂安詳、撥迷開悟、棄惡從善;從大的方面說,佛法有利於普天下和平和睦、互助互愛、化除爭端、增進團結。至少,這對於遏制和轉變「巧取豪奪,爾虞我詐,物慾橫流,醉生夢死」的不良社會風氣、建樹和睦和諧的人際關係與健康向善的精神文明,是很有益處的。所以,即使從世俗的觀點來看,佛法也是值得弘揚的。
弘揚佛法,要靠許許多多的善知識共同努力。我作為一個根基淺薄的學佛者,本來是沒有資格談論佛法的。只是出於對佛法的崇敬和對世道的關切,希望以我的一孔之見盡我的綿薄之力而已。書中謬誤之處,還望諸位高僧大德、志士仁人以及廣大佛門弟子指正。
願我們共參共勉,同修同證!
傅荊原
推薦閱讀:
※佛法實修——情緒管理。
※我是一名同性戀,想找到真愛,最好爸媽能認可。佛法里有辦法嗎?我可以去做。?
※釋迦牟尼佛前世的名字善慧童子,善慧是不是就說明了佛法的核心?
※每天在街道上大聲喊著懺悔是否合適?
※十二因緣之「什麼是行蘊」